哀怨动人,经久不衰-GODFATHER 爱情主题曲(歌)
Speak softly, love and hold me warm against your heartI feel your words, the tender trembling moments start
We're in a world, our very own
Sharing a love that only few have ever known
Wine-colored days warmed by the sun
Deep velvet nights when we are one
Speak softly, love so no one hears us but the sky
The vows of love we make will live until we die
My life is yours and all becau-au-se
You came into my world with love so softly love
(instrumental interlude>
Wine-colored days warmed by the sun
Deep velvet nights when we are one
Speak softly, love so no one hears us but the sky
The vows of love we make will live until we die
My life is yours and all becau-au-se
You came into my world with love so softly love
http://www.youtube.com/v/KXVQX6HGVy0 这个也不错, GADFATHER 主题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hQAO8QTnG8
Speak softly love
And hold me warm against your heart
I feel your words
The tender trembling moments start..... 乐曲虽终,余韵未尽。
两个版本的好极。
她令我想起我的父亲,他会很多英语歌,没有外人时他会小声唱,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乐曲虽终,余韵未尽。
两个版本的好极。
她令我想起我的父亲,他会很多英语歌,没有外人时他会小声唱,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
谢谢你能与我同分享:p...
你父亲会唱很多英语歌, 他的英文也一定很好! 有个值得骄傲的父亲...
看来我们都有共同处: 我们对音乐的痴迷受益与当年父辈们对音乐的喜爱... 最初由发布
谢谢你能与我同分享:p...
你父亲会唱很多英语歌, 他的英文也一定很好! 有个值得骄傲的父亲...
看来我们都有共同处: 我们对音乐的痴迷受益与当年父辈们对音乐的喜爱...
我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初学于家塾,中学读教会学校,老师很多是美华侨,现在的话说就是香蕉人,连体育都是英语上课的,大学毕业后又在美英工程师下面做事,中国航空公司驻印基地无线电部副总什么的,他的英语是过硬的。后来回母校教中学,也可以英语讲课。50年代初,他是业余合唱团的领唱。
到我出生读书的时候,英语慢慢成了阶级敌人了。父亲也教过我英语,用民国出的初级教材,可我烦,小孩子知道个啥。他也就不逼迫于我了。想不到这一烦就烦了近50年,直到现在。
父亲是个科学人,又爱好文学,音乐,对轻音乐,西方歌剧,民歌特喜欢,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喜欢看粤剧,这些对我多少有点影响。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我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初学于家塾,中学读教会学校,老师很多是美华侨,现在的话说就是香蕉人,连体育都是英语上课的,大学毕业后又在美英工程师下面做事,中国航空公司驻印基地无线电部副总什么的,他的英语是过硬的。后来回母校教中学,也可以英语讲课。
50年代初,他是业余合唱团的领唱。
到我出生读书的时候,英语慢慢成了阶级敌人了。父亲也教过我英语,用民国出的初级教材,可我烦,小孩子知道个啥。他也就不逼迫于我了。想不到这一烦就烦了近50年,直到现在。
父亲是个科学人,又爱好文学,音乐,对轻音乐,西方歌剧,民歌特喜欢,后来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喜欢看粤剧,这些对我多少有点影响。
在那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中你老父亲没被"荣幸"挂上"特务"的草帽, 或被光荣推荐中国特色的"右派"?(:p 有些冒犯...) 他老人家这种出身经历没有几个能在劫难逃...我当年的一位英文老师名叫李道和---大名鼎鼎李鸿章的孙子--如果不是被挂上"右派",我也不会有幸成为他的学生之一--他是学新闻的...对他们来讲, 是个压抑的年代...我们这一代可比他们幸福多了... 特务没证据,他离开中航早,况且那时是打日本,国共合作。没离开的后来分为华航和央航,解放前夕著名的两航起义,就是他们从香港飞到天津,空勤和地勤,连人带机。所以有很多证人,可是这些起义者后来都不好过,包括给周恩来开专机的潘国定Gorden Pum。
右记不能免了,57-77难过点。可我没听他说过埋怨的话,晚年还行,“改正”,复职,省先进,登报。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来这是开心的,来充电,迎接明天的挑战。
我以前的两帖,与他都有关的: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6545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8364 我大部分时候是"抓"空或"插"空上网, 总是很葱忙的在新闻网晃几晃,几乎没有去过"谈天说地"栏目...我过了你第一帖, 这第二贴太长,只看了前面开头 (回头在撮空慢慢看).你的文笔了不得...令外, 别你本人就是你"父亲"...有些东西没有亲身经历是写不出的...
很羡慕你,可淋漓尽致地抒发蕴藏在记忆中的各种刻骨铭心的经历...我最近时而会想起一些难以从记忆中抹掉的过去周围人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就象你说的:"他们在宇宙中是那么渺小...", 而当他(她)从这个世界消失后,似乎从来就没有什么痛苦悲哀发生过...
右派是个历史话题... 过去了这么多年了, 该平反也早都平反了, 但并不等于由此造成的悲剧因平反而能就此停下...继续延伸的后记(悲剧)故事则很少反映在各种文学作品中...而我自己也很难将之描述出来...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来这是开心的,来充电,迎接明天的挑战。
我以前的两帖,与他都有关的: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6545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8364
第一铁是我写的,但里边的诗和跟帖的词都是昔文庐的;第二帖原稿是昔文庐的,我整理过.是长了点,十四万字,中篇吧.
还有一帖,是写我下乡时的邻居,一户农民朋友的故事,网友说:伤感.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7534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第一铁是我写的,但里边的诗和跟帖的词都是昔文庐的;第二帖原稿是昔文庐的,我整理过.是长了点,十四万字,中篇吧.
还有一帖,是写我下乡时的邻居,一户农民朋友的故事,网友说:伤感.
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37534
请问昔文庐是谁?
我看过你的"群娣和阿生"故事...这应是个伤感的故事, 但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与简略, "伤感"嘛还打了些折扣..., 例如: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我有话要说,这不关阿生的事,是我要阿生的,你们处置我好了。”“群娣,你来干嘛?”阿生显然没料到她会自己出现在这里。“我不能让你一个人担着,我要和你在一起。”她的声音不大,平静而又坚定的说。
那时正常的偷偷相爱而发生关系, 还被视为犯罪. 一个女娃未婚先孕, 又爱上的是一个家庭出身高的地主的儿子, 不单从当时政治角度讲当时的人文环境, 光是道德理念上她也不应能够如此"平静", 且"坚定"的"表情"...
从时间上推断, 此时应发生在75年左右的农村, 当时的农民正是很穷的时候, 有句土话管这种结婚叫"活鱼摔死了卖",他们好快活, 好"富有"哟, 两家竟能 联合摆了三十桌酒席 ,还"遍请远近乡亲"... :D:D:D
不过谢谢你向我推荐此贴, 恕我在这个大空房子里唐突的直率, 绝无恶意,我只是提出我对此文的故事情节的一点疑惑 ...我当年遇见的同类事可没有这么幸运, 结局则是以女方跳湖.母亲疯掉收尾... 昔文庐是笔名,取“散”字拆开,散仔,自由主义也。是谁,牧马人和我对话中我已交代,大概在十几帖那儿。
记忆中您的帖说您儿时在内蒙。我姐,姐夫都是内蒙知青,从北京,南京去的,听他们讲过不少故事:马奶酒不大醉人,可喝多了(大碗的喝)能醉三天;雪盖了草地,马就得喂,它不会找草吃,羊放出去,它会用腿拨开雪吃下面的草;烧水煮饭燃料是干牛粪。 好歌!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昔文庐是笔名,取“散”字拆开,散仔,自由主义也。是谁,牧马人和我对话中我已交代,大概在十几帖那儿。
基于好奇,我还真回你那第二篇去翻帖...原来是你父亲大人的遗著...这可是一份贵重的财富,你会感到他仍活者,时常象你的朋友一样与你交流...,我们这代人即使想写, 也写不出这种风格情调...这种心情...
名字的寓意满有意思, 是否性情也如其名 :rolleyes: 时而也爱喝两口 :p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记忆中您的帖说您儿时在内蒙。我姐,姐夫都是内蒙知青,从北京,南京去的,听他们讲过不少故事:马奶酒不大醉人,可喝多了(大碗的喝)能醉三天;雪盖了草地,马就得喂,它不会找草吃,羊放出去,它会用腿拨开雪吃下面的草;烧水煮饭燃料是干牛粪。
还是称"你"吧,具你写的文章,我们应是同龄人...
不知你姐,姐夫是插队在西蒙(靠近陕西宁夏), 还是东蒙(靠近黑龙江省)...我是在西蒙包头地区达茂奇,过了阴山向北离蒙古共和国挺近,是一片丘陵地带式的半沙漠地区(离开也快三十年了), 离龙梅玉容家乡停近的...
我们不住在蒙古包里, 而是固定的村落. 那里菜很少, 没有菜, 因雨少干旱地里种着的麦子总是稀稀拉拉,很难看到树... 还有就是种(当地叫作)"山药蛋"(土豆儿),一年大部分时间用它当菜...记忆中每到下午就开始挂沙土风...一年四季没几天不刮风的,到了春天更邪呼, 脸上被风埒的都是小口子, 由于气候原因几乎每个人都有"沙眼"...
当时那里没有电, 晚上需点煤油灯, 为了省油, 村民们早早入睡, 我可不行, 总得看点书吧, 当时书可是奢侈物...有时搞到一本小人书都乐的屁颠的...再偷几个存下的鸡蛋换点煤油...那种"幸福感"... :p:p:p
另外印象最深的是房东教我几首当地的民歌(我一直认为这几首当地的民歌与陕北民歌调式很雷同...), 这些年我一直在找, 但很失望... 最初由发布
不知你姐,姐夫是插队在西蒙(靠近陕西宁夏), 还是东蒙(靠近黑龙江省)...我是在西蒙包头地区达茂奇,过了阴山向北离蒙古共和国挺近,是一片丘陵地带式的半沙漠地区(离开也快三十年了), 离龙梅玉容家乡停近的...
我姐(in-law)具体哪个旗,盟,忘了。靠西靠北,离外蒙近,已不游牧了,知青去了才带动当地人种菜。66年她是中音附中初三,从小学四年级离家北上读附小的,开始修钢琴,后来手指短,改琵琶。姐夫普通高三,课外从盛雪学小提琴。当知青不两年,分别从基层的乌兰牧骑升到区歌舞团,才认识的。79年南调,96年移民,现定居温市列治文,还吃音乐饭。他们那边有一班内蒙朋友,多是以前的同事。 那个年月知青能够进入文艺界,干专职, 羡慕死多少人...
内蒙算个偏远地带, 但我在内蒙时期我周围到处是多才多艺的人才...改革开放后大多离去,且都发展的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