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7-9-2 20:31:40

弦上的歌,心中的痛——马思聪和他的《思乡曲》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09-12-26 09:22 编辑

小提琴 思乡曲-吕思清演奏

http://www.youtube.com/v/9zb-mLMS91c

李传韵演奏马思聪:思乡曲

http://www.youtube.com/v/2TO4vB4HwvM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7-9-2 20:40:17

《思乡曲》是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又称《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乐曲采用带有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写成,运用了我国民间常用的变奏手法,是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成功尝试。乐曲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1-16小节)为主题呈述,直接采用了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这个旋律由波浪型的旋律线和逐层下行构成,以一种感叹的语调倾诉,加上商调式柔和而略带暗淡的色彩,在朦胧、温和可亲的D弦上缓缓地轻声奏出,把思念、忧伤的情绪表现得细致人微。第二乐段(17-25小节)转到同宫系统的宫调式,旋律中明显糅合有羽、商调式因素,并结束到属音上,从节奏、调式上与主题形成对比,迷惘落寞中的内心波动,在低回缠绵的音调中得到呈现。第三乐段(26-43小节)调性回到D商调式,旋律幅度加大,激动和感慨的感情相互交织,在节奏、音区、音色等方面与主题形成对比,并进一步深化音乐内容。以上三个段落情绪逐层高涨,音乐性质较接近,它们构成了乐曲的第一部分。乐曲的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转为E宫调,速度略微加快,音乐形象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这部分也分三个段落(49-58小节、59~62小 节、63-70小节)。第一乐段的旋律呈大的波浪型,气息宽广,情绪明 朗。紧接的第二乐段歌唱性的曲调由第一乐段旋律紧缩而成。第三乐段充满柔情,仿佛沉浸在美好的回忆或是对未来的向往之中,然而这一切很快消逝。一个连接句把音乐带回乐曲的第三部分,一切又都回到了现实世界。乐曲再现部是缩减的。主题比初次呈示提高了一个八度,更显得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愁绪,最后结束在一个不协和弦上,曲终意未尽,无穷尽的相思理不清、斩不断,久久萦绕在心头。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7-9-2 20:47:15

徐迟与马思聪及家人合照

著名画家叶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

http://news.gztv.com/commend/node_614/node_615/2006/11/09/116309514268939.shtml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7-9-2 20:52:34

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

  马思聪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家。才华出众,集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于一身。尤以小提琴曲成就卓著,是我国小提琴艺术的重要开拓者……

  马思聪是广东海丰人。12岁赴法国学习小提琴,先后入南锡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又从师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尔菲学习小提琴,从师作曲家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回国后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多年转辗于华南、西南各地坚持从事频繁的演出,并先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华交响乐团指挥、贵阳艺术馆馆长等职。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1966年后长期旅居美国。1987年5月,病逝于美国费城。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影响最突出。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07-9-2 21:03:58

马思聪年谱

1912
 
5月7日农历壬子年三月二十一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
1923
  随大哥马思齐去法国巴黎并开始学小提琴。
1925   考入法国南锡音乐院,学习小提琴及钢琴。
1927   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提琴班,成为该院第一个中国学生。
1929   回国探亲,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举行音乐会,被誉为“神童”。写了钢琴伴奏的独唱曲《古词七首》。
1930   重返巴黎,改学作曲,师从作曲家毕能蓬教授。
1931   回国。在欧阳予倩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任乐队指挥。后参加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出任院长。写出《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2号。
1932   与他的学生王慕理结婚。
1933   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写出《降B大调钢琴弦乐三重奏》作品3号。
1934   写出《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作品4号。
1935   写出《摇篮曲》作品5号。
1936   到北京。写出《f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作品6号。
1937   辞去中央大学讲师之职,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前往广州。写出《第一回旋曲》、《永生》和《内蒙组曲》(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作品9号。其中《思乡曲》成为他的代表作。当年抗战全面爆发,谱写了许多抗战歌曲。
1938   逃难香港。写出《F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号。
1939   抵昆明。去澄江在中山大学任教。写出《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 11号。
1940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职,到重庆。曾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和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1941   再赴香港。以教小提琴为生。写出《降E大调第一交响乐》作品12号。年末香港沦陷,逃回故乡海丰。
1942   去广东曲江。再度在中山大学任教,写出《西藏音诗》作品14号。
1943   随中山大学迁往广东坪石县。写《雨后集》歌曲六首。
1944   日军发动湘桂战争。马偕妻女颠沛流离,经梧州、柳州、桂林、贵阳后到昆明。沿途举行音乐会。在昆明举行的音乐会盛况空前。写出《牧歌》、《秋收舞曲》等。
1945   赴重庆,举办三场音乐会。后赴成都。抗战胜利后赴贵阳,曾任贵阳艺术馆馆长。与端木蕻良合作写《民主大合唱》作品19号。
1946   抵上海。当选上海音乐协会理事长。
    6月赴台湾。任台北交响乐团指挥。
    10月回上海。年底赴广州,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主任,同时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此期间与周恩来、乔冠华有较多交往。写《民歌新唱》第一辑。
1947   投身蒋管区民主运动,与金帆合作写出《祖国大合唱》。常赴香港,兼任地下党创办的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
1948   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亲自前往广州,邀其赴美任教,遭马思聪拒绝。
    与金帆合作写《春天大合唱》作品22号。
    年底赴香港,在乔冠华、李凌、赵枫等地下党员帮助下准备北上。
1949   4月,与金仲华,萨空了、欧阳予倩等一百多位爱国人士一起离香港北上,到达北平。马思聪任华北文工团副团长。
    5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
    7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
    7月23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马当选为副主席。
    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11月,出访苏联,任中苏友协总会理事。
1950   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成立,任院长。写出《第二回旋曲》和三个舞曲,即《鼓舞》、《杯舞》、《巾舞》。
1951   作为新中国音乐代表团团长,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
    写《民歌新唱》第二辑及《粤曲三首》(钢琴)。
1952   写《山歌·跳元宵·春天舞曲》作品 28号、《跳龙灯·慢诉》作品29号、《抒情曲》作品30号。
1953   任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赴朝慰问。
    受命于周恩来,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中《雷电颂》配乐。并出书二本,即《视唱练习》、《跳元宵》。
1954   写出他五十年代重要作品:管弦乐《山林之歌人》、《新疆狂想曲》。另外,还写了《山歌》、《抒情曲》、《春天舞曲》。
1955   写《花儿集》作品34号和《民歌三重唱》作品35号。
1956   访波兰。任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
    写《淮河大合唱》、《钢琴小鸣奏曲》(一、二、三)、《钢琴小鸣奏曲》(四、五、六)、《钢琴小鸣奏曲》(七、八)、《钢琴小曲》和《管乐五重奏》。
1957   11月,赴苏出席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
1958   3月,第三次访苏联,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席。
    写《大提琴奏鸣曲》作品42号、《大红花》作品43号。
1959   写舞剧《菊花石》作品44号。
1962   创作《第二交响乐》,这是他六十年代重要作品。
1963   写《亚非拉人民反帝进行曲》。
1964   写《焦裕禄悼歌》。
1966   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批斗,关进“牛棚”。
1967   出走香港,后抵美国,住马里兰州。
1968   3月,赴台湾举办了音乐会,并赴菲律宾、印尼举办音乐会。
1969   全家迁费城,写独唱曲《李白六首》、《唐诗八首》。
1971   动手写芭蕾舞剧《晚霞》,同时还写了《小提琴回族曲》。《阿美山歌》、《钢琴协奏曲》等。
1978   完成芭蕾舞剧《晚霞》全部谱曲工作。
1981   10月,马思聪的芭蕾舞剧《龙宫奇缘》(晚霞)在台湾首演,马思聪赴台参加仪式。
1982   着手歌剧《热碧亚》的准备工作。写出《新疆狂想曲》。
1984  11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在访美之际,前往费城看望马思聪。
    12月,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作出《对马思聪“叛国投敌”案的平反结论意见》。
1985   1月,文化部发出《为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马思聪先生彻底平反的通知》。
    5月,完成《热碧亚》初稿。
    12月 30日,公安部作出《关于对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为马思聪“叛国投敌”案平反的意见》。
1987   写完最后一部作品——歌剧《热碧亚》。
    5月20日,病逝美国费城。

也味斋主 发表于 2007-9-3 15:37:12

好,谢谢三和介绍。
久仰马思聪先生大名,今天才知道原来和我还是老乡,感觉很亲切啊,呵呵

海船长 发表于 2007-9-3 16:22:42

值得一顶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3 19:21:07

熊熊文革烈火煎熬,不是文人的大话,多少民族栋梁从此倒下.
对于童年生活在此年代的人来说真的非常不幸,而能够在此险恶处境下走自己的艺术道路至敢称雕民族栋梁.塑天下豪杰.犹如神话般传奇.

各位若有马思聪照片请上传,本人愿尝试承担此重任.
无赏免费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杰出人士塑像



本人在名人雕塑已有作品,供审查.
中国最权威最专业中国雕塑网有我雕塑家园.全部作品通过审查
http://460.diaosu.cn/
http://460.diaosu.cn/

海船长 发表于 2007-9-3 20:00:30

最初由发布
熊熊文革烈火煎熬,不是文人的大话,多少民族栋梁从此倒下.
对于童年生活在此年代的人来说真的非常不幸,而能够在此险恶处境下走自己的艺术道路至敢称雕民族栋梁.塑天下豪杰.犹如神话般传奇.

各位若有马思聪照片请上传,本人愿尝试承担此重任.
无赏免费为民族为国家为世界杰出人士塑像



Photos


http://news.gztv.com/commend/node_614/node_615/img/2006/11/09/116309514268939_1.jpg
1967年,音乐之家。马思聪与夫人王慕理,次女马瑞雪。




http://news.gztv.com/commend/node_614/node_615/img/2006/11/09/116309514268939_2.jpg
一把意大利名琴伴随了马思聪的音乐人生。




http://news.gztv.com/commend/node_614/node_615/img/2006/11/09/116309514268939_3.jpg
1984年,著名作家徐迟(左)访美期间,与老朋友马思聪、王慕理夫妇重逢。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3 21:13:46

1956年,周恩来、马叙伦、马思聪等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院。(1956)
谢谢船长支持,我正在搜集资料,先在头脑建模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3 22:01:22

http://www.sowerclub.com/ViewTopic.php?id=1296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4 19:18:10

这张较为清晰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4 20:16:39

马思聪(1912—1987)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8 21:33:33

看来.还是我找的具参考价值

solstice 发表于 2007-9-8 22:20:30

http://www.gzwh.gov.cn/whw/dw/gzam/wszt/msc/index.htm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弦上的歌,心中的痛——马思聪和他的《思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