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电影]名&作
1993年我念美术系,迷恋我的老师,他不修边幅,没有名气,无所事事,但是一画画,所有平凡的假像就通通消失。我想单独和他学习绘画。刚开始,他不愿意,嫌麻烦。我把打工的收入和去北京旅行的钱加起来,凑了1500元,交给他。他很穷,我的钱是他月工资的4倍。他压抑住心中的激动,把钱塞进口袋骑上破单车出了门。我也压抑住心中的激动专心等他回来。我等到黄昏饿得发晕,他终于扛着几台厚重的机器回来了,他费了很长时间把机器装好,我才发现它们是二手的旧音响。
我们坐在屋子里吃素面的时候,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在周遭狂飙。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位天才的作品,它分为四个部分,辛巴德海洋的怒涛、卡伦德王子的故事、王子与公主相恋、巴格达的盛大节日。 它曾经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登峰造极之作,美国TAS誉为“天碟”——然而,这些荣誉在我的老师的那间简陋黯淡的屋子里,显然非常不重要。我的老师为终于能够、比较清晰地欣赏里姆斯基的音色,惊喜万分,忘了所有的一切。当我问他,是谁的作品?他含糊地说 :“哦,只是一个俄罗斯的水手。”(里姆斯基曾经是一名水手)。
我在我的老师那里学习了几年绘画,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喜欢一个作品,是因为它好,不是因为它有名。而一件作品为什么好,是因为它感情真挚、技术精湛。
所以里姆斯基的作品当然是非常好的,依此类推,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极品,为什么呢?因为柴科夫斯基艺技精湛,一生却颠肺流离,经历过无爱的婚姻和不被理解的同性恋,精神处于极端压抑,梅克夫人是唯一能够不余遗力地帮助他和理解他的人,这首曲子就是柴1878年赠给梅克的。 他说:“如果不是有了你的友谊和同情,我一定会发疯且毁灭。”
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柴科夫斯基在失去梅克夫人之后,他的音乐生涯也以悲伥而告终,所以这首曲子会那么震撼。
陈凯歌一定是有这种情结的人,他曾经说:“将军业已去,贱妾何聊生?”(《霸王别姬》),这种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固执,一直停留在他的电影中,即使在新作《和你在一起》中也没有改变。影片讲述一个学习小提琴的天才少年小春和养父在北京拜师学艺的故事。通过反复演绎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来加强电影的感染力,这些都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和你在一起》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作品,这和陈凯歌是第五代的大师、此片倍受媒体推崇以及要挑战奥斯卡金像奖等等,没有任何关系。
还原到一件作品本身的问题,它是否感情真挚?它是否技术精湛?陈凯歌的导演技术基本上是不用说,调色、调光、机位、道具都已渐入佳境,尤其是日本人参与制作的声效,完美再现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但是这部电影太“动”,太“动”的感情让人觉得太戏剧化,太戏剧化就难免失真。当然,陈凯歌是一直迷恋戏剧化的。遗憾地是那句“关注平凡人的感情”说得太多,这本来是为艺之本,没什么好说,看完电影,联想这句话,像噱头一样。
小春像欧洲电影的男生,喜欢玛莲娜般地喜欢陈红,虽然赶了当下电影的时髦,但也没有不妥。但是一个少年、从小贫穷、生性敏感,养父为了让他学习小提琴不惜刷盘子洗大厦,然而“很酷”的他,竟然把琴卖了27000元,买了陈红喜欢的一件大衣,这出戏招摇得太过分了。更失真是陈红,演得很做作,出场的时候总是在用各种化妆品刷脸,一个涉世未深的混混女,偏要找已经当了妈妈的女人来演,不晓得是不是为了要一分“成熟美”;王志文演的江老师是要角,但是人物性格太典型化,好像偃寒不遇的艺术家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平时邋邋遢遢,动不动就和人吵架,音乐出现的时候才镀上金光;那场女学生和小春说“感情”的戏,非常唐突,女学生一直很冷血,突然间说自己其实最爱的是音乐;提及余教授为了稳住小春的心,花5万元购买小春卖掉的那把琴并藏于床底下,更让人费解。如果是攻心术一流的“资深”教授,怎么会这么做?最后小春在车站追父拉琴,众人鼓掌,更像足了“一场热闹的电影”。
假设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柴科夫斯基的音乐……
类似题材的电影《闪亮的风采》,讲的同样是音乐与艺术家的故事,但是却比《和你在一起》要感人得多:犹太裔钢琴家David Hirschfelder,被望子成龙的父亲,强逼学习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高压使David变成了白痴,在廉价夜店弹奏钢琴为生。一位红颜知音努力说服David复出,David终于出色地再次演绎了这首极高难度的作品。
故事很简单,但情节设置和演员表演却下足功力,深刻地表现了一个精神频临绝望的人,以为自己一无所有的人,被爱神和音乐拼命挽留之后的感恩和超脱,这也是所有患了失语症的作品的终极解药。
转自后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