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二帝书法
宋代两朝帝王的宋徽宗和宋高宗,以他们的显赫声名和在书画艺事上的非凡造诣,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普遍关注。赵亻吉即宋徽宗,是北宋历史上第八位皇帝,他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卒于绍兴五年1135年。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即位,在位二十六年。政治上,宋徽宗可称昏君,彼时重用蔡京为相,大肆布行苛政,视道教为至高无上,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他还听任蔡京、李彦、童贯等“六贼”植党营私,祸国殃民。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赵桓替位,赵亻吉自称太上皇。
虽说宋徽宗是昏庸之帝,但在艺术上却极富天赋。尤其是他的书法绘画创作,可以说是彪炳千秋的。他一生勤于书画创作,由他首创的“瘦金体”,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瘦金书原称瘦筋书,意为笔画瘦劲笔力金坚。此类书风初从“宋四家”的黄庭坚而来,黄氏楷书从向有以笔势开张著称的晋代摩崖石刻《瘗鹤铭》出,故而,徽宗笔下,自然也就有了黄庭坚的“落笔奇伟、丰筋多力”的率旷健畅之意。除此之外,徽宗还向初唐四家中有着“瘦硬劲逸”之风的薛稷,及其书风亦相类似的并有“开山谷之门”之称的薛稷从弟薛曜之作中汲取灵乳,以逐步形成在运笔上愈加劲硬果断、笔道表现愈加明确夸张,然在结体上却反显安雅整饬的鲜明自家风貌。其实,历来关于宋徽宗书法迳由黄、薛两家的说法,亦只是道出了其中大概而已。然而,从徽宗所作书的本质特性看,他于初唐楷书一路书风的取径,似乎来得更为广泛。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所书《瘦金书千字文卷》局部见上图,即为典型一例。但见运笔娴熟利落,结体稳当老到,通篇间既现铁划银钩然笔调却清脱从容,确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精心之作。殊不知赵亻吉书写此卷时,年仅二十三岁彼时,正徽宗即位后第六年,从卷后具款可知,这是他书写了赐给权比宰相势倾一时、握兵权长达二十年的宠臣童贯的。是卷曾经清代卞永誉、安歧和清内府收藏。
上博所藏的宋徽宗另一件《草书纨扇》见右图,历来也倍受瞩目。赵亻吉擅瘦金书之外,亦擅长草书。此草书“掠水燕翎寒自转,坠泥花片湿相重”十四字似联语句,署款作押书“天下一人”。但见扇中笔道圆婉流转,通篇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从宋徽宗草书的表现形式看,似从唐代怀素而来,若作进一步观察,便发现此中既有素僧运笔劲瘦、亦有张旭铺毫丰肥的特点。尤以其虚和圆静游刃有余的遣笔意味,在整个唐代草书创作中,怕也少见宋徽宗传世草书绝少如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其《草书千字文卷》,同为精典之作,然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能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瘦金一体相比,委实伯仲难分。此与彼的不同,似更在于“瘦金书”首开前人风格之先的独创之功。
南宋皇帝赵构,即宋高宗,字德基,徽宗第九子。生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卒于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宣和初封康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即帝位于临安今杭州,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传位于嗣子赵即孝宗,自为太上皇,在位三十六年。
和其父宋徽宗一样,作为南宋第一帝的宋高宗,在治国理政上,也是昏庸之辈。在位时迫于形势,虽说也任用岳飞等抗金名将,但最终听信秦桧谋杀忠良。
也许是受了其父的影响,赵构自幼便好书法,且这一爱好随着年龄与日俱增。在朝时,“当干戈亻叔扰之际”,他居然“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至晚年,他曾在自己所著的《翰墨志》中说:“……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仿,未始一日舍笔墨”,由此可见他于书法一道的痴迷程度。高宗学书初效徽宗,因其父尝学黄庭坚,故其子也亦步亦趋地转学山谷之书。从宋高宗早年所书《佛顶光明塔铭》拓本看,其运笔结体或可称形神兼备。继之,高宗又学米芾,再学唐代虞世南、褚遂良诸家,至终以追摹魏晋法度和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归,而自成一家面貌。在《翰墨志》中,曾经有过一段话,也可让人们看出这位一生沉湎书法的君王,于此是如何倾尽心力的:“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衤契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
的确,就或真、或行、或草的书法工力而论,宋高宗也许可称是独步当时的。从流传于世的赵构书法之作看,都能让人明显地感受到他在用笔、结体上的异于常人的深厚积薮。
2000年岁秋,上海博物馆购得赵构《真草嵇康养生论书卷》局部见下图。此卷内芯长达六米之多,正文总2472字,非但真、精、新,且如此篇幅者,确为目前为止所见国内外公私藏家中所绝无仅有,可谓帝王之书乃至历代法书中难得之珍品。此卷未见作者款识,从卷后钤“德寿御书”朱文印看,可知此为赵构逊位称太上皇时所书。是卷曾入宋元内府,明代为扬一清等收藏,清初归梁清标,后藏于清宫,清亡后流入民间。
《嵇康养生论书卷》从篇名起,直至末了,始终以真、草书二体的精到笔墨和准确结构,一气书成。与宋徽宗《瘦金书千字文卷》一样,卷中虽划以乌丝拦界格字字定位,然通体却牝牡相衔、气韵盎然,唯此最为难得。《嵇康养生论书卷》中所见犹有欧阳询、虞世南之风的楷书体式和严守草书格则、直从“二王”法度而来的遒美圆熟的运笔结字,并由此生成的真、草二式的高度和谐,也确是通常写手意欲为之而不能为的。
以不同书体书写同一内容的书法形式,最初始于隋唐。据《宣和书谱·卷二》记载,彼时释元雅“于蝌蚪小篆各为千文,以隶书识其侧”,由是,人们便把这个当初只是意为释解正文的现象,逐渐演绎成了既能将形式和内容相巧妙结合,又可兼容诸种书体并各展其长的另种书法表现形式。促使这一艺术形式不断发展的另些原因,还就是当时社会文化现象的客观存在。譬如,同时流行于这个时期的以叙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和教育等多方面知识的蒙学读物《千字文》,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这类书体的至佳结合方式。据闻,隋代智永和号称“初唐四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都曾有过真、草两体《千字文》之作,此后纷纷效尤,也许正是《千字文》书法佳作历代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吧。当然,自宋代开始的不限于文字内容的多形式书法创作,更是愈演愈烈不在话下,宋高宗《真草嵇康养生论书卷》,自是精彩一例。
从传世实物来看,宋高宗确是一位喜作并善作此类书法的高手,这还能从他的《翰墨志》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毫举终不失真……故知学书者必知正草二体不当阙一,所以钟王辈皆以此为荣,不可不务也。”颇有意思的是,上博恰还收藏了宋高宗所书另一件作品《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卷》。如今,虞永兴真本虽已不复得见,然以高宗的不凡书写工力,信可获得原作的神情丰态。此中,所谓临虞世南者,原本多是指楷书一体,而草书虽言永兴,亦依然“二王”衣钵。
讨论我国北南两宋二帝的艺术之道,自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尽管宋徽宗、宋高宗二帝在政治上是亡国昏庸之君,但他们的辉煌创作,尤其是身为风流天子赵亻吉的书法绘画,却令古往今来的人们称道不休。然而,从艺术创作的根本属性上讲,事实上又有技、道、高、低之分。因此,如果说宋徽宗艺术已经到达道无境之境的话,那么,对于宋高宗而言,他却入木三分地表现了技的极至。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因着作者在艺术上的天赋秉性所决定的。 徽宗的瘦金体我比较喜欢。
我看过启功老师的字,与徽宗倒有些象呢。
有一段时间毛笔字我看上眼的就这两位。所以我才在白忙之中回你这帖子,够感情吧
感激涕泠
真知音也。回复:感激涕泠
最初由[小钱]发布感激涕泠
真知音也。
知音难觅觅知音
春宵苦短短春宵
秦半两钱钱半两
阿弥陀佛佛弥陀
钱钱,没有注意您还是个美眉呢,您的新名字感觉如何?
秦半两钱,是不是有点哈日族的味道? hah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