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宾上世纪30年代曾走遍青海新疆,收集整理民歌无数,有“西部歌王”之称。但没听说过他善唱。
细听之,确实像程志的声音。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4-29 22:1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看看,幸亏我有言在先,有领导照着,不怕你坦然校长幕前幕后的笑我。。。。现在,你即管抛砖过来吧。。HAHA :slobber: :D。以后我只管上传美丽的歌曲就可以了。:Q
(goodnight!thanks) 说是茶余饭后,对俺 这简直是过大年了。
如此好歌盛宴,俺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出4只耳朵。
顾不得说了,听、听、听,再去听一圈。:Q:Q:Q 本帖最后由 涛声依旧 于 2010-4-30 19:03 编辑
说是茶余饭后,对俺 这简直是过大年了。
如此好歌盛宴,俺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出4只耳朵。
顾不得说了,听、听、听,再去听一圈。
野山 发表于 2010-4-30 16:0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是啊,多美丽动听的歌声啊,我刚刚也听了一圈。以后,我两三天发一组歌。有兴趣的朋友,也欢迎往里贴。 旧帖旧歌两首以示支持。王秀芬老师的。
黄河怨 冼星海曲 光未然 词
我住长江头 青主 曲李之仪 词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4-29 21:3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居士,我在找歌时,很多时候都看到“我住长江头”的这首歌。我个人认为这首歌的旋律不算是很特殊,为什么它就这样出名? 是什么背景什么原因呢?:thinking: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4-30 19:54 编辑
我想王洛宾当初以记者身份在西部采风时,得到的是很粗糙的音乐素材和片段,经过他点石成金式的二度创作,才留下如此美妙的歌曲。
下面这首我喜欢无伴奏的效果,更能体会夜的幽深与窗台后面少女的神秘。
半个月亮爬上来
http://www.youtube.com/v/6VdQNEjUZgc&feature=fvw 居士,我在找歌时,很多时候都看到“我住长江头”的这首歌。我个人认为这首歌的旋律不算是很特殊,为什么它就这样出名? 是什么背景什么原因呢?
涛声依旧 发表于 2010-4-30 19:2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旋律分析应该是您的长项啊!
转贴:
[宋]李之仪词,青主曲 《欣赏指引》 这是一首情思壮美、格调清新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曲的歌词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是写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表现她对爱情的坚贞。青主以悠扬、深情、激愤的音乐成功地体现了原词的意境,但又赋予它新的含义。1922年,他从德国留学回国后,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大批革命者被蒋介石杀害,他也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他被迫“亡命乐坛”后,用一种曲折的方式,通过这首歌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的愤恨,以及寄托自己对老战友的思念,透漏对明天的向往。这首歌曲感情的真挚和艺术的纯朴优美,是它的一个显著特色。起伏的旋律,悠扬的激情。节奏平稳,几乎没有多少变化,显得很朴实。每个乐句的结尾,都有一个上行或下行的拖腔,接近于吟诵古诗的意味,却又比吟诗更为激情。钢琴伴奏以江水般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贯穿全曲,衬托着悠扬而激情的歌唱,仿佛那长江水深深的爱和绵绵的恨,奔流不息。 这首歌曲的结构处理也富有创造性。作曲家并没有简单地将词牌的上、下阕采取平行反复的结构形式,而是分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在上、下两阕的连接处,作曲家运用了一个直线上升的旋律音程的大跳,将上阕平稳的情绪转向了下阕激情的歌唱,起着紧密的连接作用。作曲家还将下阕四句词作了单独反复两次的处理,情绪一次比一次激动,为第二次反复的情绪发展推行高潮,将作曲家郁积心头的愤恨和对当年并肩战斗的老战友的怀念,作了充分的表现。歌曲最后在高音区以ff结束了全曲。这样的处理突出了思念之情的真切和执著,并举由单纯的情歌所没有的昂奋力量。 由于运用了自然调式的旋律与和声,显得自由舒畅,富于浪漫气息,并具有民族风味。 一般的演唱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唱得过于婉约柔美。 作曲家简介:青主(1893—1959),原名廖尚果,广东惠阳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后赴德国学习法律,并兼学哲学和钢琴、作曲理论。青主著作有《乐话》(1930)和《音乐通论》(1933),提出“音乐是最高、最美的艺术”的观点。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4-30 20:22 编辑
再送一首王洛宾:
掀起你的盖头来
http://www.youtube.com/v/bmWewUB7C7g&feature=related
很喜欢这个版本,合唱的各种技巧都充分表现了。谁愿意来分析分析合唱的特点。先谢了。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看你的眉毛,
你的眉毛細又長呀!好像那樹梢的彎月亮。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看你的眼睛,
你的眼睛明又亮呀!好像那秋波一般樣,
掀起了你的蓋頭來,讓我看你的臉兒,
你的臉兒紅又圓呀!好像那蘋果到秋天。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4-30 20:49 编辑
无意中撞入这个奥斯丁龙吟合唱团,第一次听说,绝佳。
再别康桥
http://www.youtube.com/v/JjiLniXia8w
再別康橋 - Farewell Again to Cambridge 徐志摩詞,李達濤曲, June 2009performance by Austin Chinese Choir 龍吟合唱團. Based on the poem biddingfarewell to Cambridge in superbly poetic manner by the most famousChinese poet in 20th century: Xu Zhimo. This poem has been set to musicmany times, but the choral version presented here tonight is by far thebest. Lyrics: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沉澱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想王洛宾当初以记者身份在西部采风时,得到的是很粗糙的音乐素材和片段,经过他点石成金式的二度创作,才留下如此美妙的歌曲。 下面这首我喜欢无伴奏的效果,更能体会夜的幽深与窗台后面少女的神秘。 半个月亮爬上来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4-30 19:5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再送一首王洛宾: 掀起你的盖头来 很喜欢这个版本,合唱的各种技巧都充分表现了。谁愿意来分析分析合唱的特点。先谢了。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4-30 20:1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无意中撞入这个奥斯丁龙吟合唱团,第一次听说,绝佳。 再别康桥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4-30 20:35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居士提供的这几首歌曲真是美丽悠扬,抑扬顿挫,婉转优美,行云流水,深情动听,非常好,谢谢!:) 我来转帖一下合唱的特点吧:
合唱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它是一种集体歌唱艺术。
合唱的特点:
1、音域宽广:一个人的音域一般最多到两个多八度,而合唱(混声合唱)一般有四个多八度,因而旋律可更宽广,和声可更丰厚。
2、气息更长:一个人一口气慢唱8拍已不容易,而合唱(使用循环呼吸)可以根据作品需要多长就唱多长,甚至无限延长而不间断。
3、力度更大:一个人的声音音量是有限的,而合唱根据人数可能是30倍、60倍、90倍或更多,可作很大的强弱对比与变化。
4、音色更多:一个人或者是女高音或者是男低音,只有一种音色,而合唱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男声、女声、童声、混声等多种音色,并可进行各种组合,使音色变化绚丽多彩、丰富无比。
您转贴的资料很有用,谢谢。
今晚听了两种头的奥斯丁龙吟合唱团,一流的艺术家。最好听的是:《青春舞曲》、《海韵(徐志摩词)》、《龙的传人》。搜索该团资料,所得不多。自称为非宗教、非政治的合唱团,参加者每年要交80元会费。团长、副团长的联系电话是512字头的,不知在何地。猜是台湾人的,好,太好,艺术素养高。 沧海一声笑
涛声依旧 发表于 2010-4-29 20:2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有点儿娘娘腔。哈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