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钩沉,告诉你不为所知的陈年旧事儿
距十堰不远的河南淅川香严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据说是与少林寺、白马寺和相国寺齐名的中原四大名寺。那里的庙宇、古塔和壁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严寺是唐中后期修建的一座皇家佛堂,方圆数十里,气势恢宏,这个地处汉江和丹水之间的香严寺自唐代以来就是秦巴大山里的鄂西北山民的精神家园,每逢初一、十五或佛诞嘉年华会,山民们不惧路远艰险,一定会来到香严寺礼佛祷告,祈求平安和吉祥。因此,千百年来香严寺梵音不绝,香火绵延,经久不衰,成为鄂西北山民的精神皈依。其实香严寺不仅是佛家道场,以慈悲为怀、普度苍生的大爱,慰藉心灵,泛爱众生,同时,还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神奇传说轶闻说无不透射出至真至善至美的正能量,引领、教化着人们,净化心灵、开启民智。一、唐宣宗落难香严寺。传说光王(即后来登基的唐宣宗)儿时时常在其哥哥唐穆宗的龙床之上学着穆宗的样子做出上朝接见大臣的游戏,逗得穆宗开怀大笑,甚得穆宗欢心。但是穆宗死后,当皇帝的却是唐武宗,唐武宗忌惮在心,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派出四常侍追杀光王,光王被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藏在粪缸里躲过一难,又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逃到香严寺道场削发为僧,为时三载,唐武宗为此大肆灭佛,两次派兵攻打香严寺,捣毁寺院,强逼僧人还俗,光王又落魄江湖,云游弥渡,备尝人间苦难。二、大智若愚的故事。光王(唐宣宗),性格沉稳、内敛,一般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当时就被人称为“木纳之人”,被公认为智力有严重缺陷的人。《新唐书》中说:“宫中或以为不慧。”《资治通鉴》亦云:“宫中皆以为不慧。”言下之意就是:光王这个人是痴呆、智障,至少也是弱智。由此看来这个光王(唐宣宗)不仅是个大愚,简直就是愚不可及,其实不然,光王虽贵为皇胄,却是庶出,也是前后三个皇帝的皇叔,在众多猜忌堤防的目光下,在刀光剑影的恶劣环境中,其若不“愚”则不能安身立命,苟且存活,或许早就暴毙而亡。光王正是以内敛、沉稳,甚至是装疯卖傻之法,韬光养晦,苟且蛰伏。这正是光王(唐宣宗)人生悟得的精进要义,更是其在香严寺三年修行悟得的“大智慧”。公元846年武宗死,由于武宗未立嗣,宦官为继续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执掌李唐天下,拥立光王当皇帝,黄门宦官满以为立个傻子当皇帝,万事皆在掌控之中,不成想唐宣宗是极有思想,极有主见,他一旦抓住机会,以大唐江山和天下苍生为重,大展拳脚,近贤远佞,从善如流,成就一番就天动地事业,也成就“中兴之主”的英名。三、中兴之主唐宣宗。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灭佛进行彻底的拨乱反正,大兴佛教,以佛家慈悲大爱精神教化众生,引人向善。并大修香严寺,香严寺逐渐形成了绵延数十里的佛教寺道场,成为继唐初长安大报恩寺之后又一座极其重要的皇家佛堂。而唐宣宗本人也极力效仿唐太宗李世民治天下,鞠躬尽瘁,励精图治,以“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他将《贞观政要》一书拿在手上,形影不离,每每正色拱手拜读。他处理天下事务,明察果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他处处效法太宗皇帝,念念不忘恢复万国来朝的贞观盛世,他收河湟膏腴之地,定江岭之南千里沃野,打通南方丝绸之路等等,居功至伟,是唐朝后期仅见的好皇帝,其在位所施之政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资治通鉴》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四、匪盗不进香严寺。香严寺地处秦巴大山的鄂西北山区与沿丹水而上的伏牛山交汇之处,这里历来是天下太平不太平——强盗贼人躲避官司、避难蛰伏之地;天下未乱已先乱——绿林土匪啸聚山林,占山为王,作乱乡里,鱼肉百姓。但是这里的土匪强盗一般不进香严寺,也不打劫前来朝拜的香客,他们打劫的目标一般都是为富不仁的大户、横行乡里恶霸,所谓“盗亦有道”。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刘大麻子的人在家乡郑州因杀了强暴自己老婆的员外爷全家而被朝廷通缉,逃到均州石鼓寨占山为王,这刘大麻子是个孝子,念念不忘自己的耄耋老母,每每劫得财货必挑出金银软细留得日后孝敬老母,抚养幼子。但日子一长,为匪成性,见血兴奋,习惯杀伐,冷酷无情。一次刘大麻子在均州凉水河镇打劫了一个大腹便便的员外,这员外乘看守的喽啰不注意逃进了香严寺下寺,刘大麻子立马冲进寺院向方丈要人,住持和尚对他好言开导:刀下留得他人性命,是积德的大善、大浮屠,希望刘大麻子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刘大麻子已经杀红了眼儿,非要和尚交人不可,和尚再次苦苦相劝说:人都是父母所生,都有妻子儿女,杀人父母即杀己父母,杀人妻子即杀己妻子,还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刘大麻子哪里听得进去,手起刀落杀掉了和尚,他刚要迈出庙门,正好与一弱冠少年牵着一瞎老太太撞了个满怀,恼怒之下又是手起刀落,老人和少年应声倒地毙命。
但是,这时刘大麻子真切地认出了倒地而亡的正是自己的母亲和儿子,他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原来,自从刘大麻子出逃为匪后,他的母亲和儿子在郑州无依无靠,无法生存,老太太带着孙子相依为命,一边淘米要饭,一边打听寻找着刘大麻子的下落,眼瞧着就要相见,但是相见却成了众生的遗憾和无尽的心痛。待刘大麻子苏醒过来,人疯傻得不能自持。从此之后刘大麻子遣散了山寨所有的喽罗,将所积财富财富悉数散发给逃荒要饭的老妪和年幼的孩子,然后接过老和尚的衣钵在香严寺落发为僧。这样传说故事的确震撼心灵,在当地类似的强盗与和尚,土匪与山民正邪交锋的传说和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但其结局均为公理压到强权,正义战胜邪恶,正是这种山民们不断传承的正能量引领教化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五、豫鄂两地香严寺。上面说过,至唐宣宗开始大兴香严寺,香严寺沿着丹水西岸修建了大量的禅院、寺庙,气势恢宏。但是随着一千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自成体系的寺庙从地界和隶属关系上被一分为二,特别是元朝以后的行省划分更是硬生生的将原本一个完整的香严寺划分成河南香严寺上寺和和湖北香严寺下寺。上寺在河南淅川县仓房镇西面的40公里处,下寺在丹水岸边的湖北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所谓:一在白岩万山环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而历史上的省界竟然是以上寺南院墙为界,以南为湖北,以北为河南。但是1969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淹没了整个下寺,再往后,为行船方便又炸毁了淹在水中的佛塔和庙宇,为便于寺庙管理和文物保护,国家有调整省界划界,将香严寺上寺完整地划归了河南淅川县。
六、“消灾宝地”的传说(以下内容来自“百度”)。香严寺上寺藏经楼内有一块10平方米的灵气宝地,俗称“消灾宝地”。这块方地无论怎样挖动,都自动升平,并略高于地面。相传,唐宣宗在香严寺避难时,有一天夜里,突然传出“盗寇劫驾”的呼叫声,他急忙翻身下床,从后门出逃,由于他慌不择路,掉进了这块深谷,盗寇闻声追来时,只见这里浓雾弥漫,遮住了视线,众僧赶到时,盗寇惊恐,四散溃逃。太监在这块深谷里找到了宣宗,正想下去扶救时,这块地壳忽然托着宣宗徐徐升起和地面相平,众僧惊喜万分,齐跪贺宣宗蒙宝地灵气的庇护,才得以平安,宣宗当即烧香拜佛,并封此地为“灵气宝地”。从此,凡来寺院烧香拜佛和游览观光的朋友,都要到宝地上驻足,闭目祈祷,愿万事如意,四季发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