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2:58



--------------------------------------------------------------------------------
【欧风美雨】①喻欧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②喻欧美的侵略。
【讴功颂德】犹言歌功颂德。
【呕心抽肠】形容极度悲伤。
【呕心滴血】同“呕心沥血”。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呕心镂骨】形容费尽心思与精力(多用于文艺创作)。
【偶变投隙】犹言投机取巧。
【沤沫槿艳】见“沤珠槿艳”。
【沤珠槿艳】比喻短暂的幻景。沤珠,水泡。槿,木槿花,鲜艳而易凋谢。
【沤浮泡影】水中气泡。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鸥水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
【鸥波萍迹】比喻闲适自由的隐者生活。
【鸥鹭忘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指人无巧诈之心,异类可以亲近。后以“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





--------------------------------------------------------------------------------
【扒耳搔腮】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杷罗剔抉】谓搜罗挑选人材。
【爬山涉水】形容路途艰辛。
【爬耳搔腮】急切无奈貌。
【爬梳洗剔】见“爬梳剔抉”。
【爬梳剔抉】整理选择。
【爬罗剔抉】搜罗发掘,挑拣选择。
【怕死贪生】同“贪生怕死”。
【怕硬欺软】害怕强硬的,欺负软弱的。
【怕痛怕痒】比喻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用来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拍马溜须】比喻谄媚奉承。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赞赏至极。语本唐田颖《博浪沙行序》:“不禁拍案呼奇。”
【拍案惊奇】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明末凌濛初有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排山倒海】推开山,翻倒海。极言势大力猛。
【排山压卵】喻弱方不堪强方一击。
【排斥异己】见“排斥异己”。
【排斥异己】排挤斥逐与自己主张或派别不同的人。
【排沙见金】见“排沙简金”。
【排沙简金】犹言沙里淘金。比喻从大量东西中挑选精华。
【排患解纷】见“排难解纷”。
【排忧解难】排除忧愁,解除困难。
【排难解纷】战国时,秦围赵邯郸急,魏使辛垣衍劝赵尊秦为帝。鲁仲连以大义责衍。秦将闻之,为之退兵五十里。适魏兵救赵,邯郸围解。赵欲封仲连,仲连辞曰:“所贵於天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见《战国策·赵策三》、《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以“排难解纷”指为人排除危难或调解纠纷。
【潘文乐旨】《晋书·乐广传》:“广善清言而不长於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后因以“潘文乐旨”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潘江陆海】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陆(陆机)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陆海”形容人诗文方面的才华横溢。
【攀今吊古】犹言谈今说古。
【攀今吊古】见“攀今吊古”。
【攀今吊古】犹言谈今说古。
【攀今掉古】同“攀今吊古”。
【攀今揽古】见“攀今揽古”。
【攀今揽古】犹言谈今说古。
【攀花折柳】喻狎妓。
【攀花问柳】见“攀花折柳”。
【攀车卧辙】见“攀辕卧辙”。
【攀炎附热】犹言趋炎附势。
【攀高接贵】谓攀附结交高贵的人。
【攀高结贵】见“攀高接贵”。
【攀龙附凤】①喻依附帝王以成就功业或扬威。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语本汉扬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②谓盘附着龙和凤。
【攀龙讬凤】犹言攀龙附凤。
【攀辕卧辙】《后汉书·侯霸传》:“更始元年,遣使徵霸,百姓老弱相携号哭,遮使者车,或当道而卧。皆曰:‘原乞侯君复留期年。’”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麾旆每反,行悲道泣,攀车卧辙之恋,争涂忘远;去思一借之情,愈久弥结。”又《第五伦传》:“永平五年,坐法徵,老小攀车叩马,■呼相随。”又《循吏传·孟尝》:“以病自上,被徵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后以“攀辕卧辙”为挽留或眷恋良吏的典故。唐·白居易《白氏六帖》卷二十一:“侯霸字君房,临淮太守,被征,百姓~不许去。”
【攀藤附葛】攀附着藤葛前进。极言道路艰难。
【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攀鳞附翼】犹言攀龙附凤。
【槃木朽株】不成材的曲木朽木。喻劣材。
【槃根错节】树根盘曲,枝节交错。比喻繁难复杂不易解决的事情。
【判若水火】谓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判若两人】谓同一个人前后变化极大。
【判若鸿沟】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语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泮林革音】《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於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恆恶鸣,今来止於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於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庞眉黄发】眉斑白,头发黄。指老人。庞,用同“厖”。
【庞眉皓首】同“庞眉皓发”。庞,用同“厖”。
【庞眉皓发】眉发斑白。年老之貌。亦借指老人。庞,用同“厖”。
【庞眉鹤发】同“庞眉皓发”。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后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大而实际却很脆弱的东西。
【旁文賸义】次要的文字和内容。
【旁引曲证】广泛征引,委曲证明。
【旁收博采】广泛收集采纳。
【旁求博考】多方搜求,广泛考证。
【旁见侧出】①谓从侧面或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②指头绪纷繁,枝节横生。
【旁若无人】①虽有人在侧而视若无睹。形容自行其事,不顾别人的态度或反应。②形容高傲,不把人放在眼里。
【旁枝末节】喻不重要。
【旁门小道】犹旁门左道。
【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派别。亦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门径。
【旁门外道】见“旁门左道”。
【旁门邪道】见“旁门左道”。
【旁指曲谕】从侧面委婉启发晓谕。
【旁通曲鬯】见“旁通曲暢”。
【旁通曲暢】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达。
【旁推侧引】从侧面启发引导。
【旁逸横出】犹言到处出没。
【旁搜博采】见“旁搜博采”。
【旁搜博采】广泛搜集采取。
【旁搜远绍】广泛搜集,远承古人。
【旁蒐远绍】见“旁搜远绍”。
【旁摇阴煽】到处暗中煽动。
【旁敲侧击】比喻不直接说出本意,而从侧面曲折地表明观点。
【旁徵博引】大量地引证材料。
【旁观者清】局外人比当事者看得更清楚。
【傍若无人】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谓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抛乡离井】离开家乡故土。
【抛头露面】①旧谓妇女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中。封建道德认为是不体面的事。②今泛指公开露面。
【抛砖引玉】相传唐人赵嘏有诗名,至吴,常建欲得其诗,知其必游灵岩寺,遂先题诗二句于壁,嘏游寺见诗,补续二句以成一绝。常建诗不及赵嘏,故人谓建乃抛砖引玉。见清西厓《谈徵·言部·抛砖引玉》。常建为玄宗开元时进士,赵嘏于武宗会昌二年进士及第,时建已早卒。所传建题句待嘏补成事,其谬显然。后常用为以浅拙引出高明的谦词。
【刨根究底】见“刨根问底”。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刨树搜根】喻追究底细。
【庖丁解牛】据《庄子·养生主》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入有间”而游刃有余。因此牛刀虽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锋利仍“若新发於硎”。后常用“庖丁解牛”作为神妙的技艺的典型。
【炰鳖脍鲤】珍美的馔食。
【砲凤烹龙】①形容豪奢珍奇的肴馔。②指一种肴馔名。
【砲龙烹凤】见“砲凤烹龙”。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见“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谓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
【跑马观花】语本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后用“跑马观花”比喻大略地观看一下。
【赔了夫人又折兵】三国时东吴孙权要向蜀汉索回荆州,都督周瑜定计,将孙权妹谎说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留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刘备按诸葛亮的对策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趕,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此故事见于元曲《隔江斗智》第二折,又见于《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后世因以“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想得利不成,反而遭受双重损失。
【赔身下气】谦躬屈节,低声下气。
【佩紫怀黄】腰间佩挂紫色印绶,怀里揣着黄金官印。汉代丞相、太尉等皆金印紫绶。因以“佩紫怀黄”指身居高官。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吾持粱刺齿肥,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於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
【配套成龙】把设备或设施配搭起来,成为完整的系统。
【喷血自污】含血喷人,却先污己口。比喻本欲恶毒地污蔑、攻击他人,结果却先害了自己。
【喷雨嘘云】形容浪花水气的飞溅散逸。
【喷云吐雾】形容抽鸦片烟或吸烟的情景。
【喷云泄雾】形容云霭缭绕山岳的景象。
【烹狗藏弓】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烹龙庖凤】见“烹龙砲凤”。
【烹龙砲凤】亦作“烹龙庖凤”。亦作“烹龙煮凤”。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
【烹龙煮凤】见“烹龙砲凤”。
【烹犬藏弓】犹烹狗藏弓。
【朋比作奸】见“朋比为奸”。
【朋比为奸】互相勾结做坏事。
【朋党比周】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弸中彪外】“弸”念péng。谓才德充实于内者,则文采必自然发扬于外。
【鹏程万里】《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后因以“鹏程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鹏游蝶梦】《庄子·逍遥游》载鲲化为鹏徙于南溟之事,又《齐物论》载庄周梦为胡蝶之事。后以“鹏游蝶梦”谓变幻夸诞之谈。
【鹏抟鹢退】鹏抟,本《庄子·逍遥游》;鹢退,出《左传·僖公十六年》“六鹢退飞过宋都”。喻指宦海的浮沉,仕途的进退。
【鹏霄万里】比喻前程远大。
【捧头鼠窜】形容狼狈逃跑。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扞蒯通曰呴:‘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
【捧毂推轮】扶着车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批毛求疵】犹言吹毛求疵。
【批亢抵巇】犹批亢捣虚。
【批亢捣虚】①谓扼其要害而击其空虚。②谓有缝便钻,从中取利。
【批吭捣虚】见“批亢捣虚”。
【批砉导窾】犹言批郤导窾。
【批郤导窾】亦作“批隙导窾”。谓在骨节空隙处运刀,牛体自然迎刃而分解。比喻处理事情善于从关键处入手,因而顺利解决。语本《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窾”。陆德明释文:“批,击也;郤,閒也;窾,空也。”
【批风抹月】犹言吟风弄月。指诗人以风花雪月为吟诵的题材以状其闲适。
【批逆龙鳞】同“批逆鳞”。
【批红判白】指移花接木的技艺。
【批隙导窾】见“批郤导窾”。
【批鳞请剑】汉成帝时,槐里令朱云以“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上书请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安昌侯张禹(成帝师)以厉其馀。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批鳞请剑”谓敢于直言犯上请斩巨奸。
【披毛求疵】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披毛求瑕】见“披毛求疵”。
【披毛索黡】同“披毛求疵”。黡,黑痣。
【披毛戴角】谓变为禽兽。
【披心沥血】喻竭尽忠诚。
【披肝沥血】比喻竭尽忠诚。
【披肝沥胆】比喻以真诚相见或极尽忠诚。
【披肝露胆】见“披露肝胆”。
【披沙拣金】见“披沙简金”。
【披沙简金】犹言排沙简金。比喻从大量事物中挑选精华。
【披林撷秀】犹言去粗存精。
【披荆斩棘】①斩除荆棘。②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或创业过程中扫除障碍,克服困难。语本《后汉书·冯异传》:“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披枷带锁】谓罪犯套上枷锁等刑具。
【披枷戴锁】见“披枷带锁”。
【披星带月】顶着星月奔走。形容早出晚归或夜行。
【披星戴月】见“披星带月”。
【披坚执锐】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披麻救火】比喻自取灾祸,自取灭亡。
【披麻带孝】服重孝。
【披麻带索】犹披麻带孝。
【披麻戴孝】见“披麻带孝”。
【披裘负薪】汉王充《论衡·书虚》:“传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於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后遂以“披裘负薪”为高士孤高清廉,隐逸贫居之典。
【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
【披榛采兰】比喻选拔人材。
【披发入山】谓离开俗世而隐居。
【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古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含有落后、不开化之意。后亦借指异族入主。语出《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通“披”;衽,同“衽”。
【披发缨冠】谓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披霄决汉】冲出霄汉。
【披头散发】形容头发披垂,非常散乱。
【披襟解带】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
【披罗戴翠】形容衣饰华丽。
【披沥肝膈】同“披肝沥胆”。
【披沥肝胆】见“披肝沥胆”。
【披露肝胆】谓竭诚相告或竭尽忠诚。
【劈荆斩棘】①砍伐荆棘。②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
【劈风斩浪】冲破风浪。
【琵琶别弄】见“琵琶别抱”。
【琵琶别抱】唐白居易《琵琶行》有“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句,后以“琵琶别抱”指妇女改嫁。
【琵琶胡语】见“琵琶旧语”。
【琵琶旧语】《宋书·乐志一》:“傅玄《琵琶赋》曰:‘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路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后以“琵琶胡语”、“琵琶旧语”,表示对外屈辱求和之意。
【匹夫小谅】语本《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后以“匹夫小谅”指普通老百姓所抱守的小节小信。
【匹夫之勇】谓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勇气。
【匹夫之谅】同“匹夫小谅”。
【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普通百姓。
【匹夫有责】谓国家兴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匹夫沟渎】《论语·宪问》:“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后因以“匹夫沟渎”谓拘守普通人的小信小节。
【匹夫怀璧】见“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马一麾】一匹马一杆旗。形容勇敢善战。
【匹马只轮】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形容极少的兵马。
【匹马单枪】亦作“匹马单鎗”。一匹马,一杆枪。比喻独自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匹马单鎗】见“匹马单枪”。
【匹马当先】一马当先。谓冲锋在前。
【匹妇沟渠】谓拘守普通妇女的小节。
【屁滚尿流】①形容极度惊恐的样子。②形容兴奋异常的心情神态。③形容狼狈不堪的样子。
【僻字涩句】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
【偏三向四】谓偏向、袒护某方。
【偏乡僻壤】荒凉偏僻的地方。
【偏听偏信】只听信一方面的话。
【骈拇枝指】①《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於德。”成玄英疏:“骈,合也,大也,谓足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也;枝指者,谓手大拇指傍枝生一指成六指也。”后以比喻多馀无用之物。②形容重叠并连的物体。
【骈枝俪叶】谓偶句俪辞。
【骈肩接迹】同“骈肩累迹”。
【骈肩累足】同“骈肩累迹”。
【骈肩累迹】形容人多拥挤。
【骈肩累迹】同“骈肩累迹”。
【骈肩累踵】同“骈肩累迹”。
【骈肩叠迹】同“骈肩累迹”。
【骈门连室】形容为数众多。
【骈首就死】同“骈首就戮”。
【骈首就逮】见“骈首就系”。
【骈首就僇】同“骈首就戮”。
【骈首就戮】一并被杀。
【骈首就系】一并被拘禁。
【骈兴错出】谓不断涌现。
【胼手胝足】手掌和脚底都磨起了老茧。形容极其辛劳。
【胼胝手足】见“胼手胝足”。
【片瓦不留】同“片瓦无存”。
【片文只事】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片甲不存】犹片甲不回。
【片甲不回】形容全军覆灭。
【片甲不留】见“片甲不存”。
【片甲不还】见“片甲不回”。
【片光零羽】比喻零星的珍贵品。
【片言折狱】①谓只听一方面的诉词即可判决狱讼。形容听狱者能取信于人,人不敢欺。语出《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惟子路可。”刘宝楠正义:“言人既信子路,自不敢欺。故虽片言必是直理,即可令依此断狱也。”一说,只须简短数语即可了决狱讼。朱熹集注:“片言,半言;折,断也。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后用为称颂官吏贤明之词。②泛指以简短语言断定是非。
【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片言只语】同“片言只字”。指少量的几句话语。
【片长末技】见“片长薄技”。
【片长薄技】微小的特长,浅薄的技能。
【片纸只字】犹片言只字。
【片接寸附】比喻生拼硬凑。
【片词只句】同“片言只字”。
【片鳞半爪】喻事物的极小部分。
【片鳞只甲】犹片鳞半爪。
【片鳞残甲】见“片鳞只甲”。
【飘瓦虚舟】《庄子·达生》“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又《山木》:“方舟而济於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后遂以“飘瓦虚舟”比喻凭空加害于人而又无从追究的事物。
【飘茵落溷】见“飘茵堕溷”。
【飘茵堕溷】《梁书·儒林传·范缜》:“子良(竟陵王萧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深怪之。”后遂以“飘茵堕溷”比喻由于偶然的机缘而有富贵贫贱的不同命运。亦多指女子堕落风尘。
【飘茵随溷】见“飘茵堕溷”。
【飘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
【飘风急雨】同“飘风暴雨”。
【飘风过耳】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飘风暴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飘风骤雨】同“飘风暴雨”。
【飘洋航海】同“飘洋过海”。
【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
【飘萍浪迹】飘泊无定。
【飘萍断梗】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飘蓬断梗】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折断了的植物断茎。比喻到处飘泊,行踪无定。
【飘零书剑】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飘樊落溷】见“飘籓坠溷”。
【飘籓坠溷】同“飘茵堕溷”。
【飘飘欲仙】①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②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拼死拼活】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贫不学俭】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
【贫而无谄】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贫病交攻】见“贫病交迫”。
【贫病交迫】贫穷和疾病一齐逼来。形容处境十分艰苦。
【贫病交侵】见“贫病交迫”。
【贫无立锥】穷得连插个锥子的地方都没有。比喻赤贫。语本《吕氏春秋·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汉书·食货志上》:“富者田连阡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贫无置锥】犹言贫无立锥。语本《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贫贱之交】亦作“贫贱之知”。贫贱时的知交好友。
【贫贱之知】见“贫贱之交”。
【贫贱糟糠】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语本《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骄人】《史记·魏世家》:“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然,柰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后因以“贫贱骄人”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
【贫嘴恶舌】同“贫嘴贱舌”。
【贫嘴滑舌】同“贫嘴贱舌”。
【贫嘴贱舌】说话油滑刻薄,絮叨噜苏。
【贫嘴薄舌】同“贫嘴贱舌”。
【品竹调弦】亦作“品竹调丝”。泛指吹弹管弦乐器。
【品竹调丝】见“品竹调弦”。
【品竹弹丝】犹品竹调弦。谓吹奏管弦乐器。
【品头论足】见“品头题足”。
【品头题足】亦作“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②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
【品头论足】见“品头题足”。
【品头题足】亦作“品头论足”。①指无聊的人随意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②现亦比喻在小节上一味挑剔。
【牝牡骊黄】古代善相马的伯乐年老,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访求骏马。三月后于沙丘求得之。穆公问为何马,回答说是“牡而黄”;穆公派人去看,却是“牝而骊”。于是责备伯乐。伯乐喟然叹息说:“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意思是说九方皋所注意的是马的风骨品性,那些外表他已不去留心,这正是他善于相马的证明。等到马取来,果然是天下稀有的良马。见《列子·说符》。按九方皋,《淮南子·道应训》、《吕氏春秋·观表》等作“九方堙”、“九方歅”。后以“牝牡骊黄”喻指非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
【牝咮鸣辰】同“牝鸡司晨”。
【牝鸡司旦】同“牝鸡司晨”。
【牝鸡司晨】母鸡报晓。旧时贬喻女性掌权,所谓阴阳倒置,将导致家破国亡。语本《书·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孔传:“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牝鸡牡鸣】同“牝鸡司晨”。
【牝鸡晨鸣】同“牝鸡司晨”。
【娉婷婀娜】①形容女子姿态柔美。②借指美人。
【平分秋色】语本《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唐韩愈《合江亭》诗:“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后以“平分秋色”喻双方各得一半。
【平心而论】平心静气地评论。
【平心易气】见“平心静气”。
【平心定气】见“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亦作“平心定气”。亦作“平心易气”。心情平和,态度冷静。
【平白无故】凭空;无缘无故。
【平白无辜】清白无罪。
【平地一声雷】①平地突发巨响。多喻声名地位骤然提高,或突然发生意外之事。②砲仗名。
【平地青云】语本唐曹鄴《杏园宴呈同年》诗:“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后以“平地青云”比喻境遇突然变好,顺利无阻地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平地风波】语本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澜。”唐杜荀鹤《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之二:“祗怕马当山下水,不知平地有风波。”后以“平地风波”比喻突然发生的纠纷或事故。
【平地风雷】犹言平地一声雷。
【平地起雷】犹言平地一声雷。
【平地登云】见“平地青云”。
【平步青云】同“平地青云”。
【平步青霄】见“平步青云”。
【平易近人】原作“平易近民”。谓态度谦逊温和,使人容易亲近。亦谓文字浅显明白,使人容易了解。
【平易近民】见“平易近人”。
【平风静浪】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平起平坐】比喻地位或权力相等。
【平原易野】平坦而无险阻的原野。
【平淡无奇】亦作“平澹无奇”。平平常常,无奇特之处。
【平铺直叙】说话或写文章时把意思平直而不加修饰地叙述出来。
【平澹无奇】见“平淡无奇”。
【评功摆好】评定成绩,摆出优点。
【评头品足】亦作“评头论脚”。亦作“评头论足”。①评论妇女的容貌。②喻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
【评头论足】见“评头品足”。
【评头论脚】见“评头品足”。
【凭几之诏】皇帝临终遗诏。
【凭几据杖】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语本《战国策·燕策一》:“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凭白无故】犹言无缘无故。
【凭空捏造】无事实依据地虚构。
【凭城借一】背城借一。谓与敌决一死战。
【凭轼旁观】靠在车前横木上旁观。比喻置身事外。
【凭轼结辙】谓驾车回驶。
【帡天极地】谓包罗万象。
【瓶沈簪折】谓瓶沉水底难觅,簪断难续。喻男女分离。
【瓶坠簪折】同“瓶沈簪折”。
【瓶罄罍耻】①《诗·小雅·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朱熹集传:“言瓶资於罍而罍资瓶,犹父母与子,相依为命也,故瓶罄矣,乃罍之耻”。后以“瓶罄罍耻”比喻休戚相关,彼此利害一致。②谓物伤其类。
【泼水难收】相传汉朱买臣因家贫,其妻离去,后买臣富贵,妻又求合。买臣取水泼洒于地,令妻收回,以示夫妻既已离异就不能再合。后用以比喻不可挽回的局面。
【泼油救火】用油去扑灭火焰。比喻使用的方法不对头,不仅于事无补,反使情况更加严重。
【铺天盖地】形容来势猛,声势大。
【铺采摛文】“摛”念chī。铺陈文采。
【铺眉苫眼】谓装模作样。
【铺张浪费】讲究排场,过多地耗费财物。
【铺张扬厉】张大其事,极意宣扬。语出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蹟。”
【铺谋定计】犹言设谋用计。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容等待。
【迫不可待】见“迫不及待”。
【迫不得已】迫于无奈,不得不如此。
【迫在眉睫】见“迫於眉睫”。
【迫於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破瓦颓垣】破屋断墙。形容残破废弃的建筑。
【破死忘生】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破竹之势】喻不可阻挡的形势。
【破竹建瓴】势如破竹,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所向无敌。
【破肝糜胃】形容竭尽忠诚。
【破卵倾巢】碎裂鸟卵,倾覆鸟窠。比喻斩草除根,手段残忍。
【破玩意兒】低劣的技艺;低劣的物件。
【破斧缺斨】《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破门而入】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破门而出】砸开门冲出来。喻指破除门户之见。
【破柱求奸】《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於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破矩为圆】见“破觚为圜”。
【破军杀将】①军被破,将被杀。谓全军覆没。②攻破敌军,杀死敌将。
【破衲疏羹】破衣素食。形容生活简朴。
【破奸发伏】揭露隐藏的坏人。
【破桐之叶】《新唐书·李泌传》:“时李怀光叛,岁又蝗旱,议者欲赦怀光。帝博问群臣,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后以“破桐之叶”喻已分不可复合的事物。
【破釜沈舟】《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后遂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必死决心。有进无退干到底。
【破釜沉舟】见“破釜沈舟”。
【破釜焚舟】犹破釜沉舟。语本《孙子·九地》:“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破涕成笑】见“破涕为笑”。
【破涕为笑】犹言转悲为喜。
【破浪乘风】见“乘风破浪”
【破家败产】犹言倾家荡产。
【破家丧产】见“破家败产”。
【破家竭产】见“破家败产”。
【破家荡产】耗尽家产。
【破家荡业】见“破家荡产”。
【破家县令】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破坚摧刚】谓攻破摧毁强敌。
【破崖绝角】磨除棱角。喻处事圆滑。
【破产荡业】见“破家荡产”。
【破巢完卵】见“破巢馀卵”。
【破巢馀卵】喻破家或被祸后幸存的人。
【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
【破觚为圜】亦作“破矩为圆”。①谓削去棱角,改方为圆。比喻去严刑峻法而从简易。②比喻改方正为圆通。
【破觚斫雕】语出《史记·酷吏列传》:“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后以比喻删繁杂而从简易,去浮华而尚质朴。
【破愁为笑】犹言转忧为喜。
【破脑刳心】犹剖心沥血。比喻竭尽忠诚。
【破铜烂铁】①破旧锈烂无用的铜铁器。②泛指各种破旧无用的器物。
【破头烂额】犹言头破血流。
【破旧立新】除去旧的,树立新的。
【破胆寒心】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破镜重合】见“破镜重圆”。
【破镜重圆】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或决裂后重又团聚或和好。
【破罐破摔】见“破罐子破摔”。
【魄消魂散】同“魂飞魄散”。
【魄散魂飞】同“魂飞魄散”。
【魄散魂消】同“魂飞魄散”。
【魄散魂飘】同“魂飞魄散”。
【魄荡魂飞】同“魂飞魄散”。
【魄荡魂摇】犹言魂飞魄散。
【剖心坼肝】见“剖心析肝”。
【剖心析肝】亦作“剖心坼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心析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心泣血】见“剖肝泣血”。
【剖玄析微】剖辨玄奥,分析细微。
【剖肝泣血】亦作“剖心泣血”。形容心意至诚,复极悲苦。
【剖肝沥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析肝胆】犹剖心析肝。形容掬诚相示。
【剖幽析微】犹剖玄析微。
【剖蚌求珠】亦作“剖蚌得珠”。破开蚌壳而取其珠。喻求获良才或珍品。
【剖蚌得珠】见“剖蚌求珠”。
【剖毫析芒】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剖腹藏珠】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语本《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
【仆仆亟拜】一再作揖行礼。语出《孟子·万章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
【仆仆风尘】在风尘中奔走。形容旅途劳累。
【仆仆道途】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劳顿。
【扑天盖地】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扑地掀天】形容闹得很凶。
【扑杀此獠】犹言打死这个家伙。唐高宗欲废皇后而立昭仪武氏,褚遂良力争,谓“昭仪昔事先帝,身接帷笫,今立之,奈天下耳目何?”并还笏求归。帝大怒,命引出。武氏从帷后呼曰:“何不扑杀此獠!”见《新唐书·褚遂良传》。獠,古时对南方某些少数民族之称。褚遂良是南方人,故武氏以此詈之。
【扑朔迷离】《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之一》:“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指雄兔脚毛蓬松;迷离,指雌兔眼睛眯缝。但在兔奔跑时即难辨其雌雄。一说,扑朔为四脚爬搔或跳跃貌。后以“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
【匍匐之救】谓竭尽全力的救助。
【璞玉浑金】未琢的玉和未炼的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朴斫之材】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朴实无华】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普天之下】整个天下;遍天下。
【普天匝地】满天遍地,普天下。
【普天同庆】遍天下的人共同庆祝。
【普天率土】整个天下,四海之内。犹全国。语出《孟子·万章上》:“《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本《诗·小雅·北山》“普天”作“溥天”。
【普度众生】佛教语。谓广济一切生死苦海中的众生。
【普度群生】见“普度众生”。
【普渡众生】同“普度众生”。
【普济众生】同“普度众生”。
【普济群生】同“普度众生”。
【溥天同庆】遍天下的人一同欢庆。
【溥天率土】谓整个天下、四海之内。语本《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曝背食芹】谦言微薄之献。
【曝骨履肠】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曝书见竹】谓睹物思人。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4:07



--------------------------------------------------------------------------------
【七七八八】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了八当】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谓妻妾众多。
【七上八下】①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②形容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③七之上,八之下。犹言中等,还过得去。
【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七口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
【七支八搭】①随意瞎扯。②谓不团结。
【七手八脚】①动作忙乱貌。②众人一起动手貌。③形容头绪、支节很多。④形容手和脚多。
【七孔生烟】同“七窍生烟”。
【七生七死】见“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形容年纪很大。
【七老八倒】形容年老体衰。
【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七死八活】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
【七舌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形容读书极快,聪敏异常。
【七折八扣】形容不按十足计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同“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见“七脚八手”。
【七男八婿】同“七子八婿”。
【七返还丹】见“七返丹”。
【七言八语】形容人多语杂。
【七青八黄】泛指钱财。
【七长八短】①长短高低不齐貌。②零落不全貌。③谓说长道短,唠叨不绝。④犹言是非好歹。
【七拉八扯】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七拱八翘】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暢。
【七拼八凑】把零碎的东西勉强拼凑起来。亦指胡乱凑合。
【七相五公】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七歪八扭】形容歪斜不正。
【七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七首八脚】形容慌张乱闯。
【七穿八洞】形容破旧不堪。
【七穿八烂】形容破烂不堪。
【七破八补】形容衣物非常破旧。
【七高八低】形容凹凸不平。
【七病八倒】形容体弱多病。
【七病八痛】①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②指体弱多病。
【七推八阻】以各种借口推托。
【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七张八嘴】同“七嘴八张”。
【七搭八扯】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
【七慌八乱】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七开八得】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七损八益】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损八伤】形容损伤惨重。
【七零八落】①散乱;不整齐貌。②破败、破残貌。③稀少的样子。
【七零八碎】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七郤八手】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七窝八代】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七满八平】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七擒七纵】同“七纵七禽”。
【七捞八攘】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七横八竖】形容纵横杂乱。
【七疮八孔】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七担八挪】一再耽搁拖延。
【七嘴八舌】①形容人多语杂。②形容饶舌,多嘴。
【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七纵七禽】亦作“七纵七擒”。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纵七擒】见“七纵七禽”。
【七纵八横】形容奔放自如。
【七窍生烟】形容气愤或焦急至极点。
【七窍玲珑】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七窍冒火】同“七窍生烟”。
【七断八续】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七颠八倒】①形容纷乱不堪。②谓失去常态。③犹言颠三倒四。④犹言懵头转向。
【七弯八拐】见“七湾八拐”。
【七湾八扭】同“七湾八拐”。
【七湾八拐】亦作“七弯八拐”。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不直截了当。
【讫情尽意】谓尽量满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妻兒老小】亦作“妻兒老少”。指父、母、妻、子等全体家属。
【妻兒老少】见“妻兒老小”。
【妻梅子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表示清高。
【妻离子散】形容一家人被迫分离四散。
【凄风苦雨】语本《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后以“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或比喻境况的凄凉悲惨。
【凄风楚雨】见“凄风苦雨”。
【凄风冷雨】见“凄风苦雨”。
【凄风寒雨】见“凄风苦雨”。
【栖丘饮谷】指隐逸山林。
【栖冲业简】亦作“栖冲业简”。见“栖冲业简”。
【栖冲业简】谓安于淡泊简朴的生活。
【栖风宿雨】在风雨中止息。形容奔波辛劳。
【期期艾艾】语本《史记·张丞相列传》:“昌为人口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后因以“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结巴。
【欺上罔下】对上欺骗,对下隐瞒。
【欺天罔人】骗天骗人。形容欺骗行为之大。
【欺天罔地】欺骗天地。极言人之背理昧心。
【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语本《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欺君罔上】欺骗蒙蔽君上。
【欺软怕硬】欺负软弱的,惧怕强硬的。
【欹嵚历落】形容品格独特,心地光明。
【漆黑一团】①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②指社会黑暗。③比喻一无所知。
【齐大非偶】《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后因以“齐大非偶”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
【齐王舍牛】《孟子·梁惠王上》:“王(齐宣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釁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釁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后以“齐王舍牛”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齐天洪福】称颂人福气大,与天相齐。
【齐心一力】同“齐心协力”。
【齐心同力】见“齐心协力”。
【齐心协力】亦作“齐心同力”。亦作“齐心併力”。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齐心併力】见“齐心协力”。
【齐心戮力】同心尽力。
【齐名并价】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
【齐足并驱】谓齐头并进,不分高下。
【齐东野语】《孟子·万章上》载孟子弟子咸丘蒙(齐人)问及舜为天子,尧率诸侯北面称臣之说是否属实,孟子答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后以“齐东野语”比喻道听途说、不足为凭之言。
【齐轨连辔】犹言并驾齐驱。
【齐眉举案】同“举案齐眉”。
【齐纨鲁缟】古代齐国和鲁国出产的白色绢。后亦泛指名贵的丝织品。
【齐烟九点】齐,齐州,指中国。言俯视九州,小如烟点。语出唐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齐家治国】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语出《礼记·大学》:“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
【齐量等观】同“等量齐观”。
【齐头并进】多方面同时前进。
【齐趋并驾】犹言并驾齐驱。
【齐驱并进】同“齐头并进”。
【齐驱并驾】同“并驾齐驱”。
【齐驱并骤】见“齐驱并驾”。
【齐镳并驱】同“并驾齐驱”。
【齐心涤虑】同“斋心涤虑”。
【祁奚之荐】春秋晋国大夫祁奚告老,将辞中军尉职事。晋悼公问谁可承接,祁奚先推荐仇人解狐。复问,又荐举其子祁午。时人因而有“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之誉。后用为善于荐贤之典。
【歧路亡羊】《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后用“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走入迷途。
【骐骥困盐车】犹言骥伏盐车。
【奇才异能】特殊的才智和能力。
【奇文共赏】①语本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意谓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赏。②现常指对内容荒谬怪诞的文章,大家来共同评断研究。
【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
【奇形怪状】见“奇形异状”。
【奇形异状】亦作“奇形怪状”。奇异的形状。
【奇技淫巧】谓过于奇巧而无益的技艺与制品。
【奇花异卉】①希奇少见的花草。语本《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②喻指美妙的篇章作品等。
【奇花异草】同“奇花异卉”。
【奇珍异宝】谓罕见的珍贵宝物。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奇货可居】谓商人把稀有的东西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亦比喻依仗某种独特的技艺、成就等以博取名利地位。
【奇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实际。
【奇装异服】与社会上一般衣着式样不同的奇异服装。多含贬义。
【奇谈怪论】不合事理的奇怪的言论。
【奇离古怪】犹言希奇古怪。
【其道亡繇】亦作“其道无由”。找不到门径;无法办到。
【其道无由】见“其道亡繇”。
【其势汹汹】来势凶猛;样子凶猛。含贬义。
【其貌不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飏。”杜预注:“颜貌不扬显。”唐裴度《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后以“其貌不扬”形容人容貌平常或丑陋。
【其应如响】谓反应迅捷,如回声之相应和。语本《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其应若响】见“其应如响”。
【崎嵚历落】形容性行卓异磊落。
【骑上扬州鹤】同“骑鹤上扬州”。
【骑牛觅牛】见“骑驴觅驴”。
【骑牛读汉书】《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的缑山,往从之。以蒲韀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后以“骑牛读汉书”形容刻苦攻读。
【骑者善堕】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遭致意外的失败。语出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骑虎难下】比喻行事虽遇困难,然迫于大势而不可能中止。语本《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骑马找马】见“骑马寻马”。
【骑马寻马】比喻已经有了好处,还要去谋另外的好处。
【骑扬州鹤】同“骑鹤上扬州”。
【骑龙弄凤】①比喻成仙。②比喻腾达。
【骑鹤上扬】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扬州】南朝梁殷芸《小说》卷六:“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原为扬州刺史,或原多赀财,或原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骑鹤上维扬】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更扬州】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望扬州】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扬州】同“骑鹤上扬州”。
【骑鹤维扬】同“骑鹤上扬州”。
【骑驴吟灞上】同“骑驴索句”。
【骑驴风雪中】同“骑驴索句”。
【骑驴索句】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后用为苦吟的典故。
【骑驴倒堕】典出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华山隐士陈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华山为道士。”后以“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骑驴觅驴】比喻物本已有而反外求。
【骑曹不记马】《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如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后以“骑曹不记马”指有名士习气,不理事务。
【琪花玉树】古人谓仙景中的花木,亦以形容霜雪中的景色。
【琪花瑶草】①古人谓仙境中的花草。②指名贵的花草。
【綦谿利跂】谓故作高深,立异离群。《苟子·非十二子》:“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异人为高,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王先谦集解:“綦谿,犹言极深耳,利与离同……离世独立,故曰离跂。”一说,綦谿,邪径;利跂,利其歧途而不循正途。
【旗布星峙】犹言星罗棋布。
【旗开得胜】令旗一扬就获得胜利。极言战争胜利之速。亦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成功。
【旗鼓相当】①两军对敌;对抗。②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旗帜鲜明】比喻政治倾向非常明显或态度很明确。
【旗靡辙乱】谓阵脚已乱,抵挡不住。
【棋布星陈】同“棋布星罗”。
【棋布星罗】像棋子般分布,像星星般罗列。形容多而密集。
【棋布错峙】谓如对弈双方所着棋子般交错对峙。
【棋逢对手】犹言棋逢敌手。
【棋逢敌手】比喻彼此本领不相上下。
【棋输先著】谓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乞哀告怜】乞求同情怜悯。
【乞穷俭相】乞丐似的寒酸相。
【乞浆得酒】比喻所得超过所求。
【企踵可待】比喻很快就可以等到。
【岐出岐入】谓出入无固定的处所。
【启瞶振聋】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启宠纳侮】谓开宠端而招致侮慢。
【杞人之忧】同“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后用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杞天之虑】同“杞人忧天”。亦省作“杞虑”。
【杞宋无徵】《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后称事情缺乏证据为“杞宋无徵”。
【杞梓之林】比喻众多的人材。
【杞国之忧】同“杞人忧天”。
【杞国忧天】同“杞人忧天”。
【气血方刚】犹血气方刚。谓精力正值旺盛。
【气充志骄】谓心满意得,骄傲自大。
【气宇轩昂】气度不凡貌。
【气吞山河】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魄很大。
【气吞宇宙】犹气吞山河。
【气吞虹蜺】犹气吞山河。形容气魄宏大。
【气吞湖海】犹气吞山河。
【气决泉达】如气之逸出,泉水之流泻。比喻事情进行非常顺利。
【气壮山河】形容气势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气壮河山】同“气壮山河”。
【气壮理直】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气壮胆粗】气势壮、胆量大。形容无所畏惧。
【气忍声吞】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说什么话。形容窝囊。
【气味相投】谓志趣情调相投合。
【气急败丧】同“气急败坏”。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
【气息奄奄】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
【气消胆夺】形容畏惧到极点。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
【气贯长虹】形容气势壮盛,可以上贯长虹。
【气喘吁吁】大声喘气的样子。
【气喘如牛】形容大声喘气的模样。
【气涌如山】形容气愤之极。
【气势汹汹】盛怒凶狠貌。
【气义相投】谓志趣、情谊互相投合。
【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气竭声澌】见“气竭声嘶”。
【气满志得】谓志愿实现,心满意足。
【气满志骄】见“气充志骄”。
【气冲牛斗】形容怒气、冤气极盛。牛、斗,牵牛星和北斗星。
【气谊相投】见“气义相投”。
【气逾霄汉】正气昂扬,直冲云天。形容魄力、勇气非常大。霄汉,云霄和银河。
【气断声吞】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
【气骄志满】见“气充志骄”。
【弃之可惜】谓留着无多大用处,扔掉又未免可惜。
【弃之度外】谓根本不放在心上。
【弃之敝屣】见“弃若敝屣”。
【弃公营私】丢弃公益,谋求私利。
【弃文存质】谓不加文饰,保留本旨。
【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弃末反本】亦作“弃末返本”。古指弃工商而务农桑。
【弃末返本】见“弃末反本”。
【弃本求末】见“弃本逐末”。
【弃本逐末】①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②亦作“弃本求末”。谓舍弃事物的根本而追求末节。
【弃甲曳兵】①丢掉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战败逃跑的狼狈相。②泛指失败。比喻论争失败后的狼狈状态。
【弃甲投戈】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弃甲负弩】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
【弃甲倒戈】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弃邪从正】谓抛弃邪行,归向正道。
【弃邪归正】见“弃邪从正”。
【弃同即异】①谓抛弃同姓同族而亲近异姓异族。②丢掉共同之说而接近新奇之说。
【弃好背盟】抛弃友好,违背盟誓。
【弃车走林】《左传·宣公十二年》:“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后因以“弃车走林”喻临阵脱逃。
【弃其馀鱼】《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后因以“弃其馀鱼”比喻节欲知足。
【弃若敝屣】亦作“弃之敝屣”。像扔掉破鞋一样把它抛弃,比喻毫不可惜。
【弃易求难】丢掉容易的而寻求困难的。
【弃故揽新】抛弃旧的,吸收新的。
【弃逆归顺】谓脱离叛军而归顺朝廷。
【弃家荡产】犹倾家荡产。
【弃书捐剑】《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后因以“弃书捐剑”比喻立大志者不屑细事。
【弃过图新】抛弃过错,谋求更新。
【弃情遗世】犹言忘情脱俗。
【弃恶从善】丢弃邪恶行为去做好事。
【弃短用长】犹弃短就长。
【弃短就长】谓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弃智遗身】谓不与人斗智争利,忘记自身的存在。
【弃笔从戎】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
【弃道任术】《史记·商君列传》:“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后因以“弃道任术”谓统治者不行王道而行霸术。
【弃瑕忘过】谓不追究缺点和过错。
【弃瑕取用】见“弃瑕录用”。
【弃瑕录用】谓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
【弃暗投明】原谓抛弃暗弱之主,投贤明之主。后多谓断绝与黑暗势力的关系,走向光明大道。
【弃义倍信】背离信义。谓不讲道义,不守信用。倍,通“背”。
【弃伪从真】丢弃虚伪而追从真理。
【弃旧迎新】丢弃旧人,迎接新人。谓爱情不专一。
【弃旧图新】抛弃旧的错误,谋求走上新的正确道路。
【弃旧怜新】遗弃旧宠,爱恋新欢。
【弃琼拾砾】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泣不可仰】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泣不成声】哭得直到哭不出声音。形容非常悲伤。
【泣麟悲凤】①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后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②古琴操名。
【契船求剑】比喻拘泥成法,不知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后汉书·张衡传》:“世易俗异,事执舛殊,不能通其变,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剑,守株而伺兔也。”后多作“刻舟求剑”。
【砌红堆绿】形容春日花木繁荣的景象。
【器二不匮】谓器具准备两件,就不愁缺用。
【器小易盈】三国魏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前蒙延纳,侍宴终日……小器易盈,先取沈顿。”原谓酒量小。后以“器小易盈”指器局狭小,容易自满。
【器宇轩昂】形容气概、风度不凡。
【器满则覆】亦作“器满将覆”。容器满溢,则将倾覆。比喻事物发展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亦以喻骄傲自满将导致失败。
【器满将覆】见“器满则覆”。
【器满意得】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貌。
【掐尖落钞】侵吞克扣经手的钱财。
【掐头去尾】除去前后两部分。
【恰如其分】谓言行举措等恰当稳妥,无过或不及。
【恰到好处】谓言行举措正好做到最适当之处。
【洽博多闻】谓知识和见闻广博。
【洽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千人一面】众多人一个脸谱。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千人所指】被众人指责。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谓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了百当】谓一切了结、妥贴。
【千了万当】见“千了百当”。
【千刀万剁】本指古代凌迟的酷刑,后亦常用为咒骂语。
【千刀万剐】见“千刀万剁”。
【千山万水】形容山水很多,比喻路途艰险、遥远。
【千山万壑】同“千岩万壑”。
【千千万万】①形容数量极多。②犹千万,务必。表示恳切丁宁。
【千夫所指】①犹千人所指。②多指众多敌对者的指责。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见“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千日打柴一日烧】见“千日斫柴一日烧”。
【千日斫柴一日烧】亦作“千日打柴一日烧”。①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②比喻平时积攒,一朝花费。
【千水万山】见“千山万水”。
【千方百计】谓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千古一律】谓从来如此。
【千古一时】喻指难得的机会。
【千古一辙】谓自古相同。
【千古不朽】谓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千古不磨】犹千古不朽。
【千古绝唱】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千古绝调】犹千古绝唱。
【千古独步】谓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
【千叮万嘱】再三嘱咐。
【千生万死】谓历尽艰险。
【千生万劫】世世代代,永久。
【千回百折】犹言千回百转。
【千回百折】见“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
【千回百转】见“千回百转”。
【千回万转】见“千回百转”。
【千年一律】犹言千古一律。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形万状】各式各样的形状。形容变化多。
【千村万落】形容众多的村落。
【千里一曲】古传黄河源出昆仑山,河水九曲,一曲千里,流入渤海。见《初学记》卷六引《河图》。《公羊传·文公十二年》:“曷为以水地?河曲疏矣,河千里而一曲也。”后用以比喻举止随便,不拘小节。
【千里之任】指远行千里的重任。后亦比喻重任。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远的路程,须从迈第一步开始。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而成。语出《老子》:“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千里之志】远大的志向。
【千里之隄,溃于蚁穴】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千里送鹅毛】亦作“千里寄鹅毛”。据《路史》记载,云南俗传,古代土官缅氏派遣缅伯高送天鹅给唐朝,过沔阳湖,鹅飞去,坠一翎。缅伯高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千里神交】相隔千里,精神契合。谓友情深厚。
【千里姻缘一线牵】谓夫妻婚配是命中注定,由月下老人暗中用一红线牵连而成。语出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
【千里姻缘使线牵】见“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里寄鹅毛】见“千里送鹅毛”。
【千里无烟】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千里结言】谓与远方朋友相约之言。
【千里莼羹】见“千里莼羹”。
【千里莼羹】旧时多作思乡之辞。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曰:‘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千里,湖名,在江苏溧阳县。莼羹,用莼菜煮的汤。原为具有吴地风味的名菜,后泛指本乡特产,含思乡之意。亦作“千里莼羹”。
【千里骏骨】比喻贤才。
【千里餽粮,士有饥色】谓远粮不解近饥。
【千里鹅毛】比喻情深义重的微小礼品。
【千兵万马】犹千军万马。
【千伶百俐】形容非常机灵。
【千言万语】形容说的话很多。
【千言万说】犹千言万语。
【千辛万苦】①许许多多艰难困苦。②谓经受很多艰难困苦。
【千灾百难】多灾多难。
【千奇百怪】形容十分希奇古怪,亦指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千呼万唤】形容一再催促、呼唤。
【千依百顺】形容非常顺从。
【千金一刻】形容时间宝贵。
【千金一笑】犹言千金买笑。
【千金一瓠】比喻物虽轻贱,关键时得其所用,却十分珍贵。
【千金一壸】见“千金一瓠”。
【千金一诺】谓守信用,不轻易许诺。语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千金一掷】极言豪奢。
【千金之子】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千金之家】指富豪之家。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千金市骨】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时郭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千金敝帚】比喻人各以其所有为珍贵。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千金买笑】花费千金,买得一笑。谓不惜代价,博取美人欢心。语本南朝宋鲍照《代白纻曲》之二:“齐讴秦吹庐女弦,千金顾笑买芳年。”
【千门万户】①形容殿宇深广。②形容人户众多。
【千状万态】同“千态万状”。
【千思万想】犹千思万虑。
【千思万虑】形容反复思考或多方面思考。
【千回百折】见“千回百折”。
【千回百转】见“千回百转”。
【千秋人物】名垂后世的人物。
【千秋万世】①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②婉言帝王之死。
【千秋万古】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
【千秋万代】见“千秋万世”。
【千秋万岁】①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②祝长寿之辞。③婉言帝王之死。④指千岁鸟、万岁禽,传说中的长寿神鸟。⑤见“千秋岁引”。
【千姿百态】谓姿态丰富多采。
【千姿万态】见“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形容品类繁多,差别很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谓将才难得。
【千军万马】形容兵马众多声势浩大。
【千红万紫】①形容百花竞艳。②借指百花。
【千真万确】非常确实。
【千恩万谢】再三称谢,表示无限感激。
【千峰百嶂】形容山峦重叠。
【千峰万壑】犹千岩万壑。
【千乘万骑】形容车马之盛。
【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
【千条万绪】犹千端万绪。
【千条万缕】形容条缕繁多。
【千仓万箱】形容丰年储粮之多。语出《诗·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
【千家万户】众多人家。
【千章万句】犹千言万语。指书面文字。
【千万买邻】谓好邻居的可贵。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千补百衲】形容衣服很破,补了又补。
【千丝万缕】①千根丝,万根线。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②比喻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感情、思绪纷繁。
【千载一日】犹千载一时。
【千载一时】形容机会难得。
【千载一逢】见“千载一遇”。
【千载一遇】形容机会难得。
【千载一圣】千年出一圣人。谓圣人不常有。
【千载一会】见“千载一遇”。
【千载一弹】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千载奇遇】形容极其难得遇到。
【千载难逢】一千年也难遇到。形容机会的难得与可贵。
【千载难遇】见“千载难逢”。
【千岁一时】犹千载一时。
【千岁鹤归】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后以“千岁鹤归”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千愁万恨】极言愁苦怨恨之多。
【千愁万绪】许许多多忧愁和思绪。
【千沟万壑】①形容沟壑极多。②比喻道路坎坷不平。
【千汇万状】种类纷繁,形态多样。
【千语万言】见“千言万语”。
【千端万绪】形容事物纷杂,头绪繁多。
【千闻不如一见】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态万状】极言状态之多。
【千绪万端】犹千端万绪。
【千虑一失】《晏子春秋·杂下十八》:“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后用“千虑一失”指聪明人即使反复考虑,也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
【千虑一得】愚笨人的细致考虑也会有可取的地方。语本《晏子春秋·杂下十八》:“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后常用为发表意见时的自谦之词。
【千篇一律】本指诗文公式化,后亦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语本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
【千疮百孔】谓破败不堪或弊病很多。
【千疮百痍】犹千疮百孔。
【千娇百媚】极言女子容态之美丽动人。
【千头万序】见“千头万绪”。
【千头万绪】亦作“千头万序”。形容事物复杂纷乱,头绪繁多。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见“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千锤百炼】①形容对诗文多次加工润色,精益求精。语本晋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有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在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也比喻经过多次斗争和考验。
【千磨百折】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
【千难万苦】犹千辛万苦。
【千难万险】极言困难、危险之多。
【千难万难】犹言好不容易。
【千龄万代】犹千秋万代。极言岁月长久。
【千岩万壑】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千变万化】极言变化无穷。
【千变万状】形容变化繁多,情状不一。
【千变万轸】千变万化。轸,转。
【迁臣逐客】指遭贬官放逐之人。
【迁延日月】见“迁延岁月”。
【迁延时日】见“迁延岁月”。
【迁延岁月】犹言拖延时间。
【迁延稽留】犹言拖延滞留。
【迁延顾望】见“迁延观望”。
【迁延观望】谓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
【迁延羁留】见“迁延稽留”。
【迁思回虑】见“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改变原来想法。
【迁风移俗】犹言移风易俗。
【迁客骚人】指被贬谪流放的官吏和失意的诗人。
【迁乔出谷】比喻人的地位上升。
【迁善去恶】见“迁善黜恶”。
【迁善改过】谓改正过失而向善。
【迁善远罪】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
【迁善塞违】犹言向善而防堵邪恶。
【迁善黜恶】犹言向善而去除邪恶。
【迁兰变鲍】语本《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后以“迁兰变鲍”比喻潜移默化。
【迁莺出谷】见“迁乔出谷”。
【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部分就影响全局。
【牵五挂四】谓接连不断。
【牵牛下井】喻使不出力。
【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牵引附会】犹言牵强附会。
【牵合附会】犹言牵强附会。
【牵合傅会】见“牵合附会”。
【牵衣投辖】谓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车辖于井。形容殷勤留客。辖,古代车上固定车轮的零件。
【牵衣肘见】谓牵动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体。语本《庄子·让王》:“曾子居卫……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绝缨,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牵物引类】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牵鬼上剑】比喻非常困难。
【牵强附合】犹言牵强附会。
【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把不相关或关系不大的事物凑合在一起。
【牵丝攀藤】比喻东拉西扯地攀附。
【牵肠挂肚】见“牵肠挂肚”。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牵肠割肚】①形容非常想念。②形容内心悲痛如刀割。
【牵肠萦心】犹牵肠挂肚。
【牵经引礼】援引经典。
【牵萝莫补】谓无法弥补。
【牵萝补屋】唐杜甫《佳人》诗:“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谓牵拉萝藤补房子的漏洞。后以“牵萝补屋”形容生活困难或勉强应付。
【铅刀一割】铅质的刀虽纯,但总可以割一次。比喻钝驽无能,但是还可一用。
【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谦躬下士】犹言谦恭下士。
【谦虚敬慎】见“谦虚谨慎”。
【谦虚谨慎】亦作“谦虚敬慎”。虚心、恭顺而慎重。
【谦尊而光】谓尊者谦虚而显示其光明美德;谦虚。语本《易·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孔颖达疏:“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谦而不可逾越。”阮元校勘记:“《集解》作‘卑者有谦而不逾越’。”一说,尊,通“撙”。退让。
【谦谦君子】谦虚谨慎、彬彬有礼的人。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比喻前人的失误,后人可以引为教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亦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谓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前仆后踣】见“前仆后继”。
【前仆后继】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本指前后倒仆,难以前进。后以“前仆后继”谓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地英勇斗争。
【前功尽弃】本作“前功尽灭”。谓事将成而失败,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前功尽灭】见“前功尽弃”。
【前古未闻】从来没有听说过。
【前因后果】原为佛教语。谓因果报应。后泛指起因和结果,谓事情的全过程。
【前仰后合】谓身体前后晃动,不能自持。多形容大笑状。
【前危后则】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车之鉴】《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大戴礼记·保傅》:“鄙语曰:……前车覆,后车诫。”汉刘向《说苑·善说》:“《周书》曰:‘前车覆,后车戒。’盖言其危。”后以“前车之鉴”、“前车可鉴”或“前辙可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后来可以当作教训。
【前车可鉴】见“前车之鉴”。
【前言往行】指前代圣贤的言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语出《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呼后拥】①形容达官贵人出行时随从很多,讲究排场。②泛指前后护随的人很多。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前怕狼,后怕虎】喻顾虑重重,畏缩不前。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见“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亦作“前门去虎,后门进狼”。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紧跟上。形容英勇斗争,勇往直前。
【前思后想】谓反复考虑思量。
【前度刘郎】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刘晨、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又重到天台。后因称去而重来者为“前度刘郎”。
【前倨后恭】先傲慢而后恭敬。语出《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前徒倒戈】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前跋后疐】《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疐其尾,进退有难。”后以“前跋后疐”喻进退两难。
【前无古人】①以前的人从未具备或实现;空前。②谓不受前人的束缚。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程万里】比喻人前途远大。
【前街后巷】指各处的街巷。
【前歌后舞】《尚书大传》卷三:“师乃慆,前歌后舞。”意思是说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多用以颂美吊民伐罪之师。
【前尘影事】谓往事。
【前瞻后顾】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前襟后裾】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前辙可鉴】见“前车之鉴”。
【钱可通神】形容金钱魔力极大,可买通一切。语出唐张固《幽闲鼓吹》:“相国张延赏将判度支。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狱史严诫之,且曰:‘此狱已久,旬日须了。’明旦视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复来曰:‘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明日复见帖子曰:‘钱十万贯。’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钳口吞舌】犹言闭口不言。
【钳口结舌】形容不敢讲话。
【钳口挢舌】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乾端坤倪】天地显示的征兆。
【潜心涤虑】谓专心致志。
【潜心笃志】专心致志。
【潜光匿曜】见“潜光隐耀”。
【潜光隐德】谓隐藏德才。
【潜光隐耀】隐藏光采。常指隐居。
【潜休隐德】隐藏美德。
【潜形匿迹】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潜形匿影】见“潜形匿迹”。
【潜形谲迹】见“潜形匿迹”。
【潜神嘿规】专心谋划。
【潜消默化】暗地消除。
【潜移暗化】见“潜移默化”。
【潜移嘿夺】见“潜移默夺”。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
【潜移默运】不露行迹、自然而然地转移或转变。
【潜移默夺】谓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
【潜移默转】见“潜移默运”。
【潜蛟困凤】喻被埋没的贤才。
【潜精研思】谓专心钻研。
【潜精积思】见“潜精研思”。
【潜踪匿影】隐蔽踪迹。
【潜踪隐迹】隐蔽踪迹。
【潜德秘行】见“潜德隐行”。
【潜德隐行】谓不为人知的德行。
【潜濡默化】犹潜移默化。
【潜濡默被】犹潜移默化。
【潜踪蹑迹】谓藏匿行踪。
【潜窃阳剽】公开或不公开地剽窃。
【潜鳞戢羽】谓隐藏形迹。
【黔驴之技】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習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5:31



--------------------------------------------------------------------------------
【燃眉之急】《文献通考·市籴二》:“元祐初,温公入相,诸贤并进用,革新法之病民者,如救眉燃,青苗、助役其尤也。”后以“燃眉之急”比喻事情非常紧迫。亦喻指异常紧迫之事。
【燃萁之敏】相传三国魏曹植在其兄曹丕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后因以“燃萁之敏”喻文思敏捷。
【燃萁煮豆】同“煮豆燃萁”。
【燃萁煎豆】同“煮豆燃萁”。比喻骨肉相残。
【染指垂涎】形容急欲攫取,十分贪馋。垂涎,流口水。
【染风習俗】谓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染神刻骨】犹铭心刻骨。谓感受深切。
【染神乱志】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染丝之变】《墨子·所染》:“扞墨子呴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后因以“染丝之变”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染翰成章】谓提笔成文。
【染蓝涅皁】谓胡乱涂抹。涅,染;皁,黑色。
【染旧作新】谓改头换面,以旧充新。
【染须种齿】染须发,镶假牙。以之掩饰衰老。
【攘肌及骨】比喻侵及腹地。
【攘往熙来】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
【攘袂引领】揎袖捋臂,伸长头颈。形容激奋盼望貌。
【攘攘熙熙】喧嚷纷杂貌。
【攘权夺利】犹言争权夺利。
【让三让再】见“让再让三”。
【让再让三】谓几次三番地推让。
【让逸竞劳】谓安逸之事互相谦让,劳苦之事互相争抢。
【让枣推梨】《梁书·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於床上,群兒皆竞之,泰独不取。问其故,对曰:‘不取,自当得赐。’由是中表异之。”《后汉书·孔融传》“融幼有异才”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兒,法当取小者。’”后遂以“让枣推梨”形容兄弟之间谦让、友爱。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二四引三国魏曹操《礼让令》:“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惹火烧身】比喻招来灾祸使自身受害。
【惹事生非】犹言惹是生非。
【惹草拈花】比喻随处迷恋于不正当的男女情爱。
【惹草沾花】见“惹草拈花”。
【惹是生非】引起麻烦或争端。
【惹是招非】引起麻烦之事。
【热火朝天】比喻气氛、情绪热烈高涨。
【热心快肠】形容热情直爽。
【热心苦口】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热可炙手】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热气腾腾】①热气蒸腾貌。②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
【热锅上蚂蚁】比喻处境艰困、惶急不安的人。
【热锅上蝼蚁】同“热锅上蚂蚁”。
【人一己百】谓别人化一分气力,自己用百倍力量。即以百倍的努力趕上别人。语本《礼记·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人自危】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才辈出】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谓人才众多。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亡邦瘁】《诗·大雅·瞻卬》:“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毛传:“殄,尽;瘁,病也。”郑玄笺:“贤人皆言奔亡,则天下邦国,将尽困穷。”后因以“人亡邦瘁”谓贤者不在位,国家因而衰败。
【人亡政息】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绝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人亡家破】人死了,家毁了。极言遭遇之不幸。
【人之常情】人们通常具有的心情。
【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心无定见。
【人不聊生】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心不古】谓世人的心地没有古人厚道。多用以感叹世风浇薄。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人的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人心叵测】人的心地不可探测。谓人心险恶。
【人心向背】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人心所向】众人所向往的,所拥护的。
【人心皇皇】见“人心惶惶”。
【人心惟危】谓人心容易为物欲所蔽,难以宁帖。危,不安。
【人心惶惶】亦作“人心皇皇”。人们内心惊恐不安。
【人心隔肚皮】谓人的心思难以猜测。
【人心难测】谓人的内心难以探测。
【人去楼空】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见“人生如寄”。
【人老珠黄】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
【人地生疏】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百其身】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死者的复生。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存政举】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仰马翻】①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激战时伤亡惨重的情景。②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人自为政】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人自为战】①人人自动进行殊死战斗。形容人人都拚搏奋战。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②用以比喻各人独立工作。
【人各有志】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多口杂】见“人多嘴杂”。
【人多势众】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多阙少】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足家给】同“人给家足”。
【人困马乏】①人马疲倦困乏。②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是可怕的。语出《诗·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人事不知】见“人事不省”。
【人事不省】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见“人事不省”。
【人非木石】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非草木】见“人非木石”。
【人命关天】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怕出名猪怕壮】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定胜天】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荒马乱】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面狗心】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桃花】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面兽心】①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②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急偎亲】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神共嫉】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见“人神共嫉”。
【人莫予毒】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人烟稠密】见“人烟稠密”。
【人烟稠密】谓居民密集。
【人涉卬否】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毛传:“卬,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適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人浮於事】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情之常】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冷暖】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见“人情冷暖”。
【人情汹汹】见“人情恟恟”。
【人情恟恟】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琴两亡】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俱逝】见“人琴俱亡”。
【人极计生】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喊马嘶】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单势孤】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杰地灵】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间天上】①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②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地狱】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强马壮】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给家足】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微言轻】谓地位低,言论、主张得不到重视。
【人微言贱】犹言人微言轻。
【人微望轻】谓身份低下,资望不足。多用作自谦之词。
【人微权轻】谓身份卑微,威信权势不足以服众。
【人烟稠密】谓居民密集。
【人寿年丰】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穷志短】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头畜鸣】①詈辞。谓虽然是人,但却愚蠢如畜类。②指人的行为极端恶劣。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离乡贱】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仁人志士】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
【仁人君子】①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②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至义尽】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仁同一视】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博】谓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语出《左传·昭公三年》:“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亦作“仁言利溥”。
【仁言利溥】见“仁言利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仁者能仁】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义道德】①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正义等行为标准。②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规范。
【忍心害理】谓心存残忍,违背天理。
【忍苦耐劳】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忍俊不住】见“忍俊不禁”。
【忍俊不禁】①谓热中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②忍不住笑。
【忍辱含垢】含忍耻辱。
【忍辱负重】忍受屈辱,承担重任。
【忍气吞声】遭受欺侮,不敢出声抗争。
【忍无可忍】忍受到再也无法忍受下去。
【刃迎缕解】形容通达流暢。
【认仇作父】同“认贼作父”。
【认奴作郎】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认祖归宗】①寻认祖先,并归还本宗。②喻指回归故土。
【认贼作子】见“认贼为子”。
【认贼作父】比喻把敌人当父亲,甘心投靠。
【认贼为子】比喻错认妄想为真实。
【认贼为父】见“认贼作父”。
【认影为头】佛教语。谓认虚作实。
【认敌作父】同“认贼作父”。
【认鸡作凤】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任人唯贤】语出《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指任用人只挑选德才兼备的人。与“任人唯亲”相对。
【任人唯亲】任用人不管德才如何,只选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与“任人唯贤”相对。
【任其自流】指对人、对事不加约束、引导,听任其自由发展。语出《淮南子·脩务训》:“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穀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任其自然】听任人或事物的自然发展。
【任重致远】语出《易·击辞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指负载沉重而能行达远方。《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后汉书·舆服志上》:“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用以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前景,做出宏伟的业绩。
【任重道悠】见“任重道远”。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谓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商君书·弱民》:“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牛马;济大川而无舡楫也。”《韩诗外传》卷一:“任重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家贫亲老者不择官而仕。”后用以比喻担负的责任既重大又要经过长久的努力。
【任怨任劳】见“任劳任怨”。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达不拘】任性放纵,不拘礼法。
【任劳任怨】亦作“任怨任劳”。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埋怨。
【任贤使能】委任使用有才德的人。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见“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仍陋袭简】因陋就简。谓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日下无双】京师没有第二人可比。谓才能出众。
【日上三竿】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久天长】亦作“日久岁长”。谓时日长久。
【日久月深】谓时日长久。
【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久岁长】见“日久天长”。
【日久岁深】见“日久月深”。
【日已三竿】同“日上三竿”。
【日不我与】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日不移晷】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日不移影】见“日不移晷”。
【日不暇给】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日日夜夜】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日中必昃】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彗】中午阳光强烈,正好晒物。比喻作事要及时。
【日中必移】同“日中则昃”。
【日中必湲】见“日中必彗”。
【日中则昃】太阳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昃,太阳偏西。多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日中则移】同“日中则昃”。
【日中将昃】比喻事物盛极将衰。
【日升月恆】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语出《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毛传:“恆,弦;升,出也。言俱进也”。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后常用为祝颂之词。
【日月入怀】①旧时指生贵子的吉兆。《三国志·吴志·孙破虏吴夫人传》“於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裴松之注引晋干宝《搜神记》:“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象,吾子孙其兴乎?’”②形容神容俊秀清朗。
【日月不居】形容时光流逝。
【日月合璧】指地球进入太阳与月球之间或月球进入地球与太阳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日月合璧”在朔发生日食,在望发生月食。
【日月交食】①指日蚀和月蚀。②比喻彼此争斗,做了冤家对头。
【日月如流】时光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
【日月如梭】太阳和月亮像穿梭似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日月其除】日月流逝。谓光阴不待人。
【日月重光】《书·顾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陆德明释文引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极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叠璧,五星如连珠,故曰重光”。孙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于日月也”。后以“日月重光”比喻经过动乱后,出现了稳定升平的新局面。
【日月逾迈】日月前行。谓时光流逝。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天天运行天空,江河天天流过大地。形容光明正大或永存不废。语本《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月逾迈】见“日月逾迈”。
【日月蹉跎】谓光阴白白地过去,无所成就。
【日月丽天】日月悬在天空。比喻光明照耀四方。语本《易·离》:“日月丽乎天,百穀草木丽乎土”。孔颖达疏:“丽,谓附著也”。高亨注:“日月附丽于天,能照天下”。
【日引月长】谓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语本《国语·齐语》:“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罼、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韦昭注:“引,申也;长,益也。”
【日以为常】经常做某件事,成了惯例常规。
【日以继夜】日夜不停。《国语·吴语》:“孤日夜相继,匍匐就君。”
【日出三竿】同“日上三竿”。《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出不穷】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有万机】见“日理万机”。
【日行千里】一天跑千里路。形容速度极快。
【日旰不食】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旰忘餐】见“日旰忘食”。
【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角珠庭】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日角偃月】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日角龙庭】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颜】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日东月西】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日来月往】见“日往月来”。
【日昃不食】太阳已偏西还不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昃旰食】太阳偏西天色晚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日昃忘食】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和风暖】见“日暖风和”。
【日征月迈】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日往月来】形容岁月不断流逝。语本《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炙风筛】日晒风吹。形容长途跋涉之苦。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趕路。
【日居月诸】日月。居、诸,语气助词。《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后用以指岁月流逝。
【日甚一日】一天超过一天。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加深或越来越严重。
【日省月试】每天每月进行考核。
【日省月课】见“日省月试”。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削减分割。
【日削月朘】一天天地损削缩减。
【日食万钱】①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形容生活极其奢侈。语本《晋书·何曾传》:“扞何曾呴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於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②形容俸薪丰厚。
【日莫途远】见“日暮途远”。
【日高三丈】犹日上三竿。
【日益月滋】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陵月替】谓逐渐衰落、弛退。
【日乾夕惕】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日异月更】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日异月殊】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日异月新】见“日新月异”。
【日累月积】见“日积月累”。
【日朘月削】见“日削月朘”。
【日朘月减】见“日削月朘”。
【日许多时】估量时间的词。谓已有许多时光。
【日许时间】见“日许多时”。
【日堙月塞】一天天堵塞,不通暢。
【日落千丈】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日落西山】①太阳从西山落下。指黄昏时。②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日无暇晷】一天中没有空闲的时间。形容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
【日短心长】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日程月课】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式课试。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
【日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
【日饮亡何】每天饮酒,不过问其他的事情。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
【日饮无何】见“日饮亡何”。
【日就月将】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积少成多,不断进步。
【日滋月益】见“日益月滋”。
【日暖风和】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形容天气晴和。
【日试万言】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
【日新月著】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
【日新月盛】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日日更新,月月不同。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日暖风恬】见“日暖风和”。
【日慎一日】一天比一天谨慎。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日暮途远】亦作“日莫途远”。天色已晚而路程尚远。比喻力竭计穷。
【日暮途穷】①天色已晚,路已走到尽头。比喻到了末日。语本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②比喻到了无路可走、忍无可忍的地步。
【日暮道远】同“日暮途远”。
【日暮路远】同“日暮途远”。
【日诵五车】一天诵读好多书。五车,形容书多。
【日增月益】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增月盛】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
【日销月铄】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薄,迫近。语出《汉书·扬雄传上》:“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日薄桑榆】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
【日积月聚】同“日积月累”。
【日锻月炼】谓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日转千阶】亦作“日转千堦”。形容连续升官。阶,官阶。
【日转千街】指乞丐沿街行乞。
【日丽风和】阳光明丽,微风和煦。形容天气晴和。
【日丽风清】阳光明丽,清风送爽。形容天气晴和。
【荣古陋今】见“荣古虐今”。
【荣古虐今】推崇古代,苛责现今。
【荣宗耀祖】谓建功立业使家族、祖先显荣生辉。
【荣华富贵】指人兴盛显达,财多位尊。
【荣谐伉俪】祝人夫妇和谐美好之词。
【容光焕发】脸上光彩四射。形容人精神振奋。
【容头过身】谓如头可容,身即得过。比喻得过且过。
【戎马生郊】《老子》:“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陈鼓应注:“生於郊,指牝马生驹犊於战地的郊野。”意谓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后以“戎马生郊”指战乱不断。
【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戎马劻勷】谓战乱不宁。
【戎马倥偬】见“戎马倥傯”。
【戎马倥傯】谓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戎马仓皇】谓战事紧急而忙于应付。
【镕今铸古】融会贯通古今知识。
【镕古铸今】见“镕今铸古”。
【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
【柔茹刚吐】《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因以“柔茹刚吐”比喻凌弱畏强,欺软怕硬。
【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
【柔情密意】谓温柔亲密的情意。
【柔情绰态】柔美的情态。
【柔筋脆骨】柔弱的筋骨。比喻文章疲软无力。
【柔远能迩】怀柔远方,优抚近地。谓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归附。
【柔远绥怀】安抚远方归顺者。怀,归附。
【柔远镇迩】安抚远方,安定内地。
【柔远怀来】安抚边远地区,怀柔归附者。
【柔远怀迩】怀柔远方,安抚内地。
【柔肠寸断】形容极度伤心。
【柔肠百结】形容情思缠绵,无法排解。
【柔肠百转】形容情思缠绵,翻腾不已。
【柔肤弱体】谓柔弱的身体。
【柔声下气】犹言低声下气。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谓自己直接经验过的,自己最了解。禅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对付劣势。
【如之奈何】怎么办。
【如天之福】形容福气特别大。
【如不胜衣】谓身体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常以形容人身体瘦弱。语本《荀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
【如切如磋】比喻互相商讨砥砺。
【如日中天】像太阳之正处于天空中央。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如日方升】《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后以“如日方升”比喻事物有广阔发展前途。
【如牛负重】比喻负担沉重。
【如火如荼】《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后以“如火如荼”形容旺盛、热烈。
【如兄如弟】①谓情意深厚,有如兄弟。②旧俗异姓结拜兄弟,年长的称“如兄”,年幼的称“如弟”。
【如出一口】犹言众口一词。
【如出一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辙,车辙。
【如芒在背】形容极度不安。语出《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如芒刺背】见“如芒在背”。
【如有所失】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
【如此而已】就是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如花似月】见“如花似玉”。
【如花似玉】形容女子非常美丽。
【如花似朵】犹言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①形容华彩绚丽。②形容风景或前程美好。
【如坐春风】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四:“朱公掞见明道於汝州,逾月而归。语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后用以喻与品德高尚而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其熏陶。
【如坐云雾】比喻暗昧无知,不能辨析。
【如虎生翼】同“如虎傅翼”。
【如虎得翼】同“如虎傅翼”。
【如虎添翼】同“如虎傅翼”。
【如虎傅翼】好像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强者愈强,恶者愈恶。
【如法泡制】见“如法砲制”。
【如法砲制】依照成法,砲制中药。比喻照样仿做。
【如泣如诉】如哭泣又如诉说。比喻声音哀怨凄切。
【如持左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秦韩之王劫於韩冯、张仪而东兵以徇服魏,公常执左券以责於秦韩,此其善於公而恶张子多资矣。”后以“如持左券”比喻很有把握。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持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权人收藏,作为凭据。
【如拾地芥】比喻取之极易。
【如指诸掌】《论语·八佾》:“或问褅之说。子曰:‘子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后用“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
【如风过耳】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犹言富贵于我如浮云。后以“如风过耳”比喻不把别人的劝告放在心上。
【如饥如渴】同“如饥如渴”。
【如狼似虎】①亦作“如狼如虎”。形容勇猛、猛烈。②像虎狼那样凶狠、残暴。
【如狼如虎】见“如狼似虎”。
【如狼牧羊】比喻任用酷吏治理人民,人民一定深受其害。
【如鸟兽散】比喻溃败逃散。语本《汉书·李陵传》:“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如鱼似水】比喻关系融洽、亲密。
【如鱼得水】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后多以“如鱼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适合的环境。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形容极度悲伤和着急。今含贬义。
【如弃敝屣】比喻如丢掉无用的东西,毫不可惜。语本《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蹝,后多写作“屣”。
【如汤沃雪】像热水浇在雪上,很快就化掉。形容十分容易。语本《文选·枚乘〈七发〉》:“小飰大歠,如汤沃雪。”刘良注:“如汤沃雪,言食之易也。”
【如汤浇雪】同“如汤沃雪”。
【如汤泼雪】同“如汤沃雪”。
【如汤灌雪】同“如汤沃雪”。
【如渴如饥】见“如饥如渴”。
【如梦方醒】见“如梦初醒”。
【如梦初醒】亦作“如梦初觉”。亦作“如梦方醒”。好像刚从梦景中醒来一样。多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省悟过来。
【如梦初觉】见“如梦初醒”。
【如雷贯耳】见“如雷灌耳”。
【如雷灌耳】亦作“如雷贯耳”。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如解倒悬】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比喻把人从危困的处境中解救出来。
【如意算盘】比喻考虑问题时,只从好的方面着想的一厢情愿的打算。
【如堕五里雾中】《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用“如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
【如堕烟海】见“如堕烟雾”。
【如堕烟雾】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殷中军指殷浩,字渊源。后以“如堕烟雾”、“如堕烟海”形容茫然不得要领或认不清方向。
【如醉如痴】见“如痴似醉”。
【如数家珍】像数家藏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事物十分熟悉。
【如影随形】语本《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后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密切,不能分离。
【如箭在弦】比喻势在必行。
【如胶似漆】亦作“如胶投漆”。亦作“如胶如漆”。①形容感情深厚,难解难分。语本《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②形容易于结合。
【如胶如漆】见“如胶似漆”。
【如胶投漆】见“如胶似漆”。
【如履平地】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比喻从事某项活动,十分轻易。
【如履如临】《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以“如履如临”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如履薄冰】比喻戒惧敬慎的心理。
【如操左券】见“如持左券”。
【如获至珍】见“如获至宝”。
【如获至宝】好像得到最珍贵的东西。
【如龙似虎】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埙如篪】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
【如临大敌】好像面对着强大的敌人。形容戒备森严。
【如临深渊】犹言如履薄冰。
【如蹈水火】比喻处境艰难。
【如蹈汤火】见“如蹈水火”。
【如臂使指】比喻指挥如意。语本《汉书·贾谊传》:“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如原以偿】谓愿望得到实现。
【如蚁附膻】《庄子·徐无鬼》:“蚁慕羊肉,羊肉膻也。”后以“如蚁附膻”比喻趋炎附势或追名逐利的行为。
【如痴似醉】亦作“如醉如痴”。①形容因惊恐而发呆。②形容陶醉的精神状态。
【如释重负】像放下沉重负担那样轻松。
【如饥似渴】犹言如饥如渴。
【如饥如渴】亦作“如渴如饥”。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儒雅风流】①文雅而飘逸。②谓风雅淳正。
【孺子可教】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汝南晨鸡】即汝南鸡。
【乳臭未除】比喻年幼。
【乳臭未乾】身上的奶腥味还没有退尽。讥刺人幼稚无知。
【乳声乳气】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辱身败名】谓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辱门败户】谓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羞辱。
【辱国殃民】谓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
【辱国殄民】见“辱国殃民”。
【辱国丧师】谓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入木三分】《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本谓笔力劲健,后借以喻描写或议论深刻。
【入不敷出】收入不抵支出。
【入文出武】称人兼备文武之才,入朝为文臣,出朝为将帅。
【入火赴汤】喻不避艰险。
【入主出奴】语出唐韩愈《原道》:“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於杨,则入於墨;不入於老,则入於佛。入於彼,必出於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意谓崇信一种说法,必然排斥另一种说法,以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后因以“入主出奴”指持有门户成见。
【入邦问俗】见“入国问俗”。
【入地无门】形容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
【入死出生】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入孝出弟】见“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谓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入吾彀中】比喻在我掌握之中。彀中,弓弩射程之内。
【入门问讳】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入室升堂】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入室昇堂】见“入室升堂”。
【入室操戈】语出《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后以“入室操戈”比喻以其人之说反驳其人。
【入海算沙】①到海底数沙子。喻白费功夫。②又喻用力精勤。
【入理切情】合乎道理,切合实情。
【入国问俗】语出《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谓进入别国或一个地区,首先要问其风俗,以免抵触。
【入竟问禁】谓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竟,“境”的古字。语本《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孔颖达疏:“入竟而问禁者……竟,界首也。禁谓国中政教所忌。凡至竟界,当先访问主国何所禁也。”
【入情入理】完全合乎情理。
【入乡问俗】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入圣超凡】谓修养超越常人,达到圣人的境界。
【入境问俗】谓进入一个国家或区域,先问明那里的习俗,以免触犯忌讳。语出《礼记·曲礼》:“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
【入阁登坛】犹命相拜将。谓荣任高官显爵。
【阮囊羞涩】元阴时夫《韵府群玉·七阳》“一钱囊”:“(晋)阮孚持一皁囊,游会稽,客问:‘囊中何物?’阮曰:‘但有一钱看囊,空恐羞涩。’”后因以“阮囊羞涩”为手头拮据,身无钱财之典。
【软玉温香】形容年轻女子身体洁白柔软,散发着温馨的青春气息。
【软香温玉】见“软玉温香”。
【软硬兼施】利诱、威胁、拷打等软的和硬的手段同时施展。含贬义。
【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
【软语温言】温和的话语。
【软谈丽语】谓谈话时态度温和,言辞柔美。
【枘圆凿方】同“枘凿方圆”。
【枘凿方圆】比喻不调协,扞格不入。
【枘凿冰炭】比喻事物尖锐对立,互不相容。
【锐挫气索】谓因受挫而气势丧尽。
【锐挫望绝】谓受挫而希望破灭。
【若敖鬼馁】若敖áo: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něi: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若存若亡】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又忘记掉。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若即若离】见“不即不离”。
【若明若暗】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事物认识不清楚。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
【若无其事】好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王柬芝~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有一天要暴露。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
【若有所失】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或空虚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唐·陈鸿《长恨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弱不好弄】弱:年少。弄:玩耍。年幼时不爱玩耍。《左传·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南朝宋·颜延之《陶徵士诔》:“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空素心。”
【弱不胜衣】级言人瘦弱,连衣服也承受不了。《苟子·非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上》:“近因入侍,栉风沐雨,病势日增,弱不胜衣,尫羸愈甚。”《隋唐演义》三六回:“又见世南生得清清楚楚,弱不胜衣,故憨憨的只管贪看。”茅盾《健美》:“多愁多病,弱不胜衣的女子,白面书生的男子,在‘健美’的标准下,不用说是落伍者了。”
【弱肉强食】弱者的肉为强者所食。比喻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夫兽深居而简出,惧物之为己害也,犹且不能脱焉。弱之肉,强之食。”元·胡天游《闻李帅逐寇复州治》诗:“惜哉土卒多苦暴,弱肉强食鸱鸮同。”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且所失者一身之名节,所玷者一家之门户,亦非神奸巨蠹,弱肉强食,虐焰横煽,沈冤莫雪,使人人公愤者也。”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一:“当时之战争,弱肉强食,皆因种族之分别而起。”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6:36



--------------------------------------------------------------------------------
【撒豆成兵】传说中谓散布豆类即能变成军队的一种魔法。
【撒科打诨】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动作;诨hùn:诙谐逗趣的话。指穿插在戏曲表演中能使观众发笑的表演与道白。亦泛指引人发笑的动作与言谈。元·李好古《张生煮海》一折:“秀才,与你这一间幽静的房儿,随你自去打觔jīn斗,学踢弄,舞地鬼,乔扮神,撤科打诨,乱作胡为。”亦作“插科打诨”。明·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科诨》:“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亦作“打诨插科”。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小丑丁秀容打诨插科令人绝倒。”
【撒娇撒痴】做出娇憨的姿态。
【撒痴撒娇】见“撒娇撒痴”。
【洒洒潇潇】犹言凄凄凉凉。又言落落大方。
【洒心更始】犹言改过自新。
【塞井夷灶】填井平灶。谓作好布阵的准备。亦表示决心战斗,义无反顾。
【塞井焚舍】填井烧屋,表示决心死战。
【塞耳盗锺】《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后因以“塞耳盗锺”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塞上江南】见“塞北江南”。
【塞北江南】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塞翁之马】塞马。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因以“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得马】比喻得失无常,祸福相倚。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众人商量,定有良策。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见“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以“三十而立”谓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庞葱与太子质於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於市,而议臣者过於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三五五】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
【三山五岳】①泛指名山。②泛指群山。③泛指各地。
【三尸五鬼】比喻奸佞之臣。
【三天两头】犹言经常。
【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之对】见“三夫之言”。
【三五成群】三个一帮,五个一伙。
【三不拗六】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瓦两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三瓦两巷】见“三瓦两舍”。
【三日新妇】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毛七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反四覆】反复无常。
【三分鼎足】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三六九等】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三户亡秦】谓楚虽仅存三户,终于灭亡秦国。
【三心二意】谓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三心两意】见“三心二意”。
【三平二满】①谓平平稳稳,日子过得去。②平淡,平庸。
【三占从二】犹言少数服从多数。语本《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孔颖达疏:“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
【三生有幸】极言幸运之深。
【三令五申】再三命令与告诫。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三台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三百甕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甕,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三吐三握】《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回九转】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多次。
【三年五载】几年。“三”、“五”表示大概数量。
【三年化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三江七泽】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三好二怯】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同“三好两歹”。
【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更半夜】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为夜深之时。语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步两脚】快速行走貌。
【三足鼎立】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三告投杼】《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位一体】①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②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
【三言两句】见“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亦作“三言两句”。指简短的言辞。
【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
【三灾八难】①犹言多灾多难。②意外灾难。
【三灾六难】见“三灾八难”。
【三长四短】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长两短】①指意外的事故、灾祸。②特指人的死亡。
【三妻四妾】谓妻妾众多。
【三朋四友】谓若干朋友。有时含有贬义。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见明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
【三茶六饭】谓茶饭周全。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重视贞节,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极言其甚。
【三贞五烈】见“三贞九烈”。
【三牲五鼎】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风十愆】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差两错】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三首六臂】同“三头六臂”。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妃嫔。
【三班六房】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皁、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般两样】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病四痛】谓病痛很多。
【三拳二脚】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纸无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三推六问】谓反复审讯。
【三教九流】①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②泛指各色人物或各种行当。
【三徙成都】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见“三徙成都”。
【三从四德】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脚两步】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三婆两嫂】犹言三妻四妾。
【三阳交泰】见“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易》十月为坤卦(ⅱⅱ),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ⅱⅲ),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ⅱⅷ),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ⅱⅰ),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三期贤佞】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著,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朝元老】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三朝五日】三、五天。
【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
【三智五猜】谓用尽心思,反复猜测。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同“三等九格”。
【三街六市】同“三街两市”。
【三街六巷】犹三街两市。
【三街两市】泛称各街市。
【三番五次】屡次,多次。
【三番两次】屡次,多次。
【三汤五割】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媒六证】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魂七魄】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卷五四。
【三魂出窍】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槐九棘】《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旧为最重礼仪。
【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窝两塊】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榜定案】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对六面】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邻四舍】泛指邻居。
【三纲五常】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坟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写成乌】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缄其口】封口三重。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三头八臂】见“三头六臂”。
【三头六面】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臂】亦作“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头六证】众多的人证。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两面】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两绪】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谏之义】《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同“三亲六故”。
【三亲四眷】见“三亲六眷”。
【三环五扣】形容捆绑结实。
【三翻四复】①多次重复。②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多次重复。
【三兽渡河】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饥两饱】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顾茅庐】见“草庐三顾”。
【三顾草庐】见“草庐三顾”。
【三叠阳关】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三臡八菹】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薰】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思而行】反复思考,然后行动。语出《论语·公冶长》。
【三复白圭】《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薰三沐】①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釁三浴】①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沐”。②表示郑重其事。
【散灰扃户】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散阵投巢】谓群鸟分散,各投窠巢。
【散马休牛】《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传引《乐记》:“武王胜商,渡河而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后称不兴战事为“散马休牛”。
【散兵游勇】①指没有统属的或溃散的士兵。②指没有组织而独自行动的人。
【散言碎语】犹言闲言碎语。
【散带衡门】指退官闲居或过隐居生活。
【散伤丑害】形容不和谐的声音。
【桑土之防】喻防患于未然。
【桑土之谋】喻勤于经营谋划,防患未然。
【桑土绸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朱熹集传:“土,音杜。桑土,桑根皮也……我及天未阴雨之时,而往取桑根以缠绵巢之隙穴,使之坚固,以备阴雨之患。”后遂以“桑土绸缪”喻勤于经营,防患未然。
【桑中之约】见“桑间之约”。
【桑中之喜】谓男女不依礼法的结合。
【桑户棬枢】以桑枝为门,木条为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寒。
【桑户蓬枢】编桑枝为门,立蓬条为枢。形容家境贫穷。
【桑田沧海】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后因以“桑田沧海”喻世事的巨大变迁。
【桑田碧海】同“桑田沧海”。
【桑弧蓬矢】古时男子出生,以桑木作弓,蓬草为矢,射天地四方,象征男兒应有志于四方。后用作勉励人应有大志之辞。
【桑弧蒿矢】谓行桑弧蓬矢之礼以励志。蒿,蓬蒿。
【桑落瓦解】形容形势败坏如桑叶枯落、屋瓦解体。
【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桑间之约】指男女之间的约会。
【桑间之咏】指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
【桑间濮上】①《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郑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纣使师延作靡靡之乐,已而自沈於濮水,后师涓过焉,夜闻而写之,为晋平公鼓之。”后因以“桑间濮上”指淫靡之音。②指男女幽会的地方。③指男女幽会之事。
【桑廕不徙】亦作“桑廕未移”。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昔者尧见舜於草茅之中,席陇亩而廕庇桑,廕移而授天下传。”后遂谓人之意气相投,相知无须时日长久。亦指时间短暂。
【桑廕未移】见“桑廕不徙”。
【桑榆之景】指晚年时光。
【桑榆末景】同“桑榆暮景”。
【桑榆暮景】夕阳斜照桑榆时的黄昏景象。比喻垂老之年。
【桑枢甕牖】以桑木为门轴,以破甕为窗口。形容贫寒之家。语本《庄子·让王》:“原宪居鲁……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甕牖,二室,褐以为塞。”
【桑枢韦带】《庄子·让王》:“原宪居鲁……桑以为枢。”汉贾山《至言》:“夫布衣韦带之士,修身於内,成名於外。”桑枢,桑木的门轴。韦带,无饰的皮革腰带。后因以“桑枢韦带”形容贫家寒士。
【丧天害理】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丧心病狂】丧失理智,像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荒谬或残忍到了极点
【丧明之痛】语本《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后因以指由丧子而产生的悲痛。
【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丧家之犬】同“丧家之狗”。
【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丧魂失魄】失魂落魄。形容惊恐之极或心神不定的样子。
【丧魂落魄】同“丧魂失魄”。
【丧尽天良】形容没有人性,凶残恶毒到了极点。
【丧胆游魂】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
【丧权辱国】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搔首弄姿】亦作“搔头弄姿”。①谓修饰容貌。②比喻诗文的矫揉造作。③谓卖弄姿色。
【搔着痒处】比喻正合心意,痛快之至。语本唐杜牧《读韩杜集》诗:“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
【搔头弄姿】见“搔首弄姿”。
【骚人逸客】同“骚人墨客”。
【骚人雅士】同“骚人墨客”。
【骚人词客】同“骚人墨客”。
【骚人墨士】同“骚人墨客”。
【骚人墨客】指风雅的文人。
【骚翁墨客】同“骚人墨客”。
【骚情赋骨】指文人的情调与风骨。
【扫穴犁庭】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扫穴擒渠】扫荡巢穴,擒拿贼首。
【扫地以尽】见“扫地俱尽”。
【扫地出门】①从头到尾,自始至终。②没收其全部财产并趕出家门。
【扫地俱尽】谓彻底干净,毫无存留。《汉书·魏豹田儋等传赞》:“用于贬义。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俱尽矣。”《晋书·儒林传序》:“惟怀逮愍,丧乱弘多,衣冠礼乐,扫地俱尽。”《隋书·高祖纪下》:“圣人遗训,扫地俱尽,制礼作乐,今也其时。”
【扫地无遗】见“扫地无余”。
【扫地无余】同“扫地俱尽”。
【扫眉才子】称有文才的女子。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扫墓望丧】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余,延年果败。
【扫锅刮灶】谓倾其所有。
【嫂溺叔援】语出《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后以“嫂溺叔援”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森严壁垒】使防御工事严整不可侵犯。比喻防守严密。
【森罗万象】语出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指宇宙世界各种事物展现出的万千气象。
【杀一利百】见“杀一砺百”。
【杀一儆百】亦作“杀一警百”。杀一个人以儆戒许多人。
【杀一警百】见“杀一儆百”。
【杀一砺百】犹言杀一儆百。
【杀人如草】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
【杀人如麻】形容杀人极多。
【杀人如蒿】见“杀人如麻”。
【杀人如蓺】见“杀人如麻”。
【杀人盈野】被杀死的人布满原野。形容杀人极多。
【杀人越货】杀害人命,抢夺财物。指盗匪行为。语本《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孔传:“杀人,颠越人,於是以取货利。”
【杀人灭口】①谓将人处死。②指为隐瞒真象而杀害知情人的凶恶手段。
【杀身成仁】指儒家为了“仁”的最高道德准则而不惜舍弃生命。语本《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泛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杀身成义】犹言杀身成仁。
【杀妻求将】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人为追求功名利禄而不惜忍心害理。
【杀马毁车】《后汉书·周燮传》:“扞冯良呴年三十,为尉从佐。奉檄迎督邮,即路慨然,耻在厮役,因坏车杀马,毁裂衣冠,乃遁至犍为,从杜抚学。”后以“杀马毁车”喻弃官归隐。
【杀气腾腾】谓杀伐之气很盛。形容气势凶狠。
【杀彘教子】谓父母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言行一致。
【杀敌致果】谓杀敌建功。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孔颖达疏:“能杀敌人,是名为果,言能果敢以除贼;致此果敢,乃名为毅,言能强毅以立功。”
【杀鸡焉用牛刀】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题大做。语本《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杀鸡为黍】谓殷勤款待宾客。
【杀鸡骇猴】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
【杀鸡取卵】喻贪图眼前微小好处而损害长远利益。
【杀鸡哧猴】见“杀鸡骇猴”。
【杀衣缩食】“杀”念shài。犹节衣缩食。明·宁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家虽贫,杀衣缩食,葬宗党十余。”
【沙里淘金】①从沙子里淘出金子。多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②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择精华。
【砂里淘金】从砂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
【铩羽涸鳞】见“铩羽暴鳞”。
【铩羽暴鳞】飞鸟羽毛脱落,养鱼之水已干涸。用以比喻不得志,处境极为困难。
【煞有介事】谓故作姿态,让人感到一本正经、真有其事。
【煞费心机】费尽心思。
【煞费苦心】费尽心思。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川米聚】谓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语本《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山止川行】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公倒载】谓醉酒后躺倒在车上。形容烂醉不醒。
【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
【山光水色】山水的景色。
【山行海宿】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
【山吟泽唱】山歌民谣。
【山长水远】①谓山水阻隔,道路遥远。②谓山川壮阔。
【山长水阔】见“山长水远”。
【山林隐逸】隐居山林的士人。即隐士。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后以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势。
【山明水秀】形容山水秀丽,风景优美。
【山肴野蔌】亦作“山殽野湋”。野味和蔬菜。
【山河表里】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珍海味】犹言山珍海错。
【山珍海错】山间海中出产的珍异食品。泛指珍美丰盛的肴馔。语本南朝梁沈约《究竟慈悲论》:“秋禽夏卵,比之如浮云;山毛海错,事同於腐鼠。”
【山南海北】①指辽远或不能确指的地方。②泛指四面八方。
【山枯石死】极言年代久远。
【山峙渊渟】山立水聚。比喻端庄凝重的风度。
【山重水复】谓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山砠水厓】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
【山高水低】喻指意外不幸之事。
【山高水长】①犹山川阻隔。②形容品格高洁,流传久远。
【山高皇帝远】谓王法管辖不到。
【山容海纳】形容胸怀宽广,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
【山陬海澨】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
【山阴夜雪】犹言山阴乘兴。
【山阴乘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戴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后因以“山阴乘兴”指访友。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接。后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山崩川竭】亦作“山崩水竭”。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
【山崩水竭】见“山崩川竭”。
【山崩地坼】见“山崩地裂”。
【山崩地陷】亦作“山崩地塌”。山岳崩倒,大地塌陷。
【山崩地裂】亦作“山崩地坼”。①山岳崩塌,大地裂开。②形容声响强烈巨大。
【山崩地塌】见“山崩地陷”。
【山崩海啸】山岳崩塌,海水奔腾咆哮。
【山崩钟应】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魏时,殿前大钟无故大鸣,人皆异之,以问张华。华曰:‘此蜀郡铜山崩,故钟鸣应之耳。’寻蜀郡上其事,果如华言。”后因以“山崩钟应”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山清水秀】形容风景优美。
【山栖谷饮】栖息于山中,汲取谷泉而饮。指隐士生活。
【山殽野湋】见“山肴野蔌”。
【山童石烂】谓山无草木,石头腐烂。喻不可能有的现象。
【山摇地动】①山和地都在摇动。②形容声势浩大。
【山盟海誓】指山海为盟誓。形容男女爱情的坚定。
【山节藻棁】古代天子的庙饰。山节,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棁,画有藻文的梁上短柱。后用以形容居处豪华奢侈,越等僭礼。
【山遥水远】谓道路遥远。
【山肤水豢】《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道高物备食多方,山肤既善水豢良。”本指山上水中出产的美味食物。后泛称美味。
【山穷水尽】亦作“山穷水断”。亦作“山穷水绝”。①谓山和水到了尽头。②比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
【山穷水绝】见“山穷水尽”。
【山穷水断】见“山穷水尽”。
【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叠。形容数量极多。
【山餚海错】犹言山珍海味。
【山亏一篑】《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节缩。喻功败垂成。
【删华就素】放弃荣华富贵而过简朴生活。
【删繁就简】删除繁杂使之简要。
【姗姗来迟】①语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颜师古注:“姗姗,行貌。”后因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②形容来得很晚。
【珊珊来迟】同“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讪牙闲嗑】谓闲得无聊,磨牙斗嘴以为笑乐。
【讪皮讪脸】嘻皮笑脸。
【煽风点火】比喻怂恿鼓动,挑起事端。
【扇枕温衾】同“扇枕温席”。
【扇枕温席】《东观汉记·黄香传》:“[香]父况……贫无奴仆。香躬执勤苦,尽心供养。冬无被袴而亲极滋味,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后因以“扇枕温席”为孝亲的典故。
【扇席温枕】见“扇枕温席”。
【扇风点火】谓进行鼓动或煽动。
【闪烁其词】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善男信女】原指皈依佛法的男女。后泛指信佛的男女。
【善始令终】同“善始善终”。
【善始善终】①自始至终都很好。②谓将事情从开头到结束都做得很好。
【善眉善眼】形容容貌善良。
【善马熟人】良马与武艺精熟的勇士。
【善善恶恶】谓奖善嫉恶,好恶分明。
【善颂善祷】善于颂扬和祈求。谓能寓规劝于颂祷之中。
【善罢干休】见“善罢甘休”。
【善罢甘休】亦作“善罢干休”。轻易地了结。多用于否定。
【擅壑专丘】谓放情山水。
【伤弓之鸟】受过箭伤的鸟。比喻经过祸患、心有余悸的人。典出《战国策·楚策四》:“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伤天害理】谓做事丧尽天良,违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伤化败俗】败坏教化和风俗。
【伤心疾首】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伤心蒿目】旧时谓志士仁人对艰危时世的关切忧虑。
【伤心惨目】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令人不忍心看。
【伤言扎语】方言。谓说讽刺话。
【伤风败化】见“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亦作“伤风败化”。败坏良好的风俗。
【伤教败俗】见“伤化败俗”。
【伤筋动骨】①谓身受重伤。②比喻对事物整体作大改大动。
【商彝夏鼎】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觞酒豆肉】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觞酒豆肉”泛指饮食。
【赏不当功】谓赏赐与功劳不相称。
【赏不逾日】见“赏不逾时”。
【赏不逾时】谓及时行赏。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赏心乐事】欢暢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赏功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赏立诛必】谓该赏的立即赏,该罚的一定罚。
【赏同罚异】谓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赏奇析疑】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以“赏奇析疑”谓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赏信罚必】谓该赏一定赏,该罚一定罚。
【赏信罚明】同“赏罚分明”。
【赏高罚下】见“赏功罚罪”。
【赏善罚恶】谓赏赐善人善事,惩罚恶人恶事。
【赏善罚否】见“赏善罚恶”。
【赏劳罚罪】见“赏功罚罪”。
【赏罚分明】谓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处理清楚明白。
【赏罚信明】同“赏罚分明”。
【赏罚严明】同“赏罚分明”。
【赏贤使能】尊崇并重用贤能之士。赏,通“尚”。
【赏贤罚暴】犹赏善罚恶。
【上下一心】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捎关打节】谓打通关节。
【烧琴煮鹤】见“焚琴煮鹤”。
【烧犀观火】喻洞察事物。
【勺水一脔】一勺水,一塊肉。喻量少。
【韶颜稚齿】谓年轻而容貌美好。
【少吃俭用】省吃俭用。
【少安毋躁】见“少安无躁”。
【少安无躁】稍稍安静,不要急躁。
【少见多怪】谓见闻少,遇不常见的事物多以为怪。语本汉牟融《理惑论》:“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
【少言寡语】谓平时说话不多。
【少气无力】气不壮,没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少条失教】谓没规矩,无教养。
【少不更事】谓年轻,阅历世事不多。语出《晋书·周顗传》:“君少年未更事。”
【少不经事】见“少不更事”。
【少成若性】谓自幼形成的习惯好象天性一样。
【少年老成】谓年轻而稳重,有如阅历多的年长者。语本汉赵岐《三辅决录·韦康》:“韦元将年十五,身长八尺五寸,为郡主簿。杨彪称曰:‘韦主簿年虽少,有老成之风,昂昂千里之驹。’”
【少年老诚】见“少年老成”。
【舍己从人】放弃自己的成见听从别人的正确意见。
【舍本求末】放弃根本,追求末节。
【舍本逐末】舍弃本业,追求末业。古以农业为本,视工商为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
【舍生取义】语本《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后以“舍生取义”谓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舍死忘生】谓不顾生命危险。
【舍近求远】见“舍近务远”。
【舍近即远】见“舍近务远”。
【舍近务远】放弃近的,谋求远的。
【舍策追羊】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筴,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设心处虑】见“设心积虑”。
【设心积虑】处心积虑;用尽心思。
【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另一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社鼠城狐】同“城狐社鼠”。宗庙里的鼠,城隍庙里的狐。比喻狡猾而依势作恶的奸人。
【社会贤达】指不属任何党派而具有广泛社会声望的人士。
【射人先射马】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射石饮羽】射箭入石中,陷没箭上的羽毛。谓勇猛善射。传其事者有四:①指春秋楚养由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先,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先也。”按,“先”为“兕”的误字。《论衡·儒增》、《文选·七启》李善注、《路史·发挥三》皆作“兕”。②指春秋熊渠子。《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③指汉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没羽’。”④指北周李远。《周书·李远传》:“(远)尝猎於莎栅,见石於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馀。就而视之,乃石也。”后为用心精诚或功力深湛之典,见唐李白《豫章行》。
【射利沽名】谋取财利和名誉。
【射鱼指天】向天射鱼。喻虽劳而必无所获。
【射像止啼】喻威名远震,使人畏服。《汉书·酷吏传·郅都》:“匈奴至为偶人象都(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其见惮如此。此为射像事。”《新唐书·郝玼传》:“虏大畏,道其名,以怖啼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8:15



--------------------------------------------------------------------------------
【他山之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沓来踵至】纷纷到来。
【沓来麕至】同“沓来踵至”。
【踏故習常】谓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踏破铁鞋】比喻为找到某样东西历尽困难,花费极大的力气。
【遝冈复岭】谓冈峦重沓。
【骀背鹤发】鲐背白发。形容年老高寿。
【太山北斗】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太平盛世】社会安宁昌盛的时代。
【太平无象】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延英,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僧孺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太阿倒持】《汉书·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泰阿即太阿,古剑名。后以“太阿倒持”比喻授人权柄,自受其害。
【太仓一粟】犹太仓稊米。
【太仓稊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喻极渺小。语出《庄子·秋水》:“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太岁头上动土】旧时迷信谓在太岁出现的方向动土兴建,会招来灾祸。因以“太岁头上动土”比喻触犯凶恶强暴的人,将会招致祸殃。
【汰劣留良】谓淘汰掉低劣的而留下精良的。
【泰山北斗】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人们所尊重敬仰的人。
【泰山其颓】《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将死时作此歌,自称“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后用来比喻众所仰望的人去世。多用作悼辞。
【泰山磐石】比喻安定稳固。
【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语出《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功易於太山破鸡子,轻於四马载鸿毛,此汤武兵也。”
【泰然自若】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临事从容镇定。
【泰然处之】见“处之泰然”。
【泰然居之】见“处之泰然”。
【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贪天之功】本谓以自然成功之事为己功。后多指攘夺他人的功劳。
【贪夫徇财】贪财的人为财利送命。
【贪夫狥利】同“贪夫徇财”。
【贪夫狥财】见“贪夫徇财”。
【贪夫殉利】见“贪夫狥利”。
【贪心不足】贪得之心永不满足。
【贪功起釁】贪求事功而挑起争端。
【贪生怕死】见“贪生畏死”。
【贪生畏死】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贪生恶死】见“贪生畏死”。
【贪吃懒做】谓又馋又懒。
【贪多务得】贪求多而志在必得。
【贪汙狼藉】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贪污腐化】利用职权侵吞国家财物或接受贿赂,过糜烂堕落的生活。
【贪求无已】见“贪求无厌”。
【贪求无厌】贪图利益,无满足的时候。
【贪位慕禄】贪恋权位,羡慕俸禄。
【贪官污吏】贪财纳贿的官吏。
【贪财好色】贪图财货,喜好女色。
【贪婪无厌】同“贪得无厌”。
【贪得无厌】对财物权益孜孜以求,没有满足的时候。
【贪欲无厌】犹言贪得无厌。
【贪惏无餍】同“贪得无厌”。
【贪猥无厌】同“贪得无厌”。
【贪贿无艺】见“贪欲无艺”。
【贪欲无艺】谓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
【贪声逐色】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贪赃枉法】亦作“贪赃坏法”。谓贪污受贿,破坏法纪。
【贪赃坏法】见“贪赃枉法”。
【摊书傲百城】北魏李谧博览群书,无意做官,将家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经他细加审订的书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事见《魏书·李谧传》。后以“摊书傲百城”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摊书拥百城】见“摊书傲百城”。
【昙花一现】昙花,优昙钵花。开花短时即谢。《长阿含经·游行经》:“扞佛呴告诸比丘,汝等当观,如来时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后用以比喻事物之乍现即逝。
【谈天说地】漫无边际地闲谈。
【谈天论地】谈论天文地理。形容博学多识。
【谈不容口】犹言赞不绝口。
【谈玄说妙】谈论玄妙的事理。
【谈吐生风】谈话机敏风趣。
【谈吐风生】见“谈吐生风”。
【谈何容易】本谓在君王面前谈说论议、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何容,岂可,怎能容许。《文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先生曰: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张铣注:“再言之者,所以言谈之辞,何得轻易而为之。”汉桓宽《盐铁论·箴石》:“贾生有言曰:‘恳言则辞浅而不入,深言则逆耳而失指。’故曰:‘谈何容易。’谈且不易,而况行之乎?此胡建所以不得其死,而吴得几不免于患也。”马非百简注:“谈,说话。何容,怎能容许。易,轻易。”后以“容易”连读,意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回:“说的,~,他肯由你要回,方才不带他们去了。”
【谈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谈若悬河】犹言口若悬河。
【谈虎色变】《二程遗书》卷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於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后以“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谈空说幻】谓谈说佛理。
【谈空说有】佛教有“空宗”“有宗”二宗。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后来泛指闲谈;空谈。
【谈笑自如】见“谈笑自若”。
【谈笑自若】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谈笑封侯】唐杜甫《复愁》诗之六:“闾阎听小子,谈笑觅封侯。”后以“谈笑封侯”形容博取功名很容易。
【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有说有笑,兴致勃勃而有风趣。语出宋辛弃疾《念奴娇·赠夏成玉》词:“遐想后日蛾眉,两山横黛,谈笑风生颊。”
【谈过其实】犹言言过其实。
【谈情说爱】谈恋爱。
【谈圆说通】论说权变之道。
【谈论风生】言谈议论活跃,有风趣。
【谈霏玉屑】谈话时美好的言辞像玉的碎末纷纷洒落一样。形容言谈美妙,滔滔不绝。
【谈优务劣】善于空谈而治理政务的能力很差。
【谈议风生】见“谈论风生”。
【谭天说地】谓所谈内容极为广泛。形容谈论者知识广博。
【谭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檀郎谢女】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檀,潘岳;谢,谢道韫。
【忐上忑下】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忐忑不安】心神不安定。形容胆怯,对事情没有把握。
【忐忑不定】同“忐忑不安”。
【坦然自若】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叹为观止】赞叹所见事物好到极点。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幬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因以“叹为观止”。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叹老嗟卑】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
【探口而出】犹言脱口而出。
【探丸借客】《汉书·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
【探幽索隐】同“探赜索隐”。
【探竿影草】探竿、影草、都是渔民使鱼聚集后下网捕捞之法。佛教禅宗借以喻启发性的随宜施教。
【探汤蹈火】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探头探脑】不断伸头张望。形容小心窥探的样子。
【探头缩脑】小心胆怯张望貌。
【探赜索隐】探索幽深隐微的事理。
【探赜钩深】探索幽隐,求取深意。语本《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探囊取物】伸手到袋里取东西。比喻极易办到的事。语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探囊胠箧】用手摸袋子,撬开小箱子。指偷盗。语本《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
【探骊得珠】传说古代有个靠编织蒿草帘为生的人,其子入水,得千金之珠。他对兒子说:这种珠生在九重深渊的骊龙颔下。你一定是趁它睡着摘来的,如果骊龙当时醒过来,你就没命了。事见《庄子·列御寇》。后以“探骊得珠”喻应试得第或吟诗作文能抓住关键。
【汤去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后因以“汤去三面”泛言普施仁德。
【汤池铁城】形容城池牢不可破。亦比喻言谈无懈可击。
【汤烧火热】谓生病发高烧。
【堂而皇之】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堂哉皇哉】犹堂而皇之。
【堂皇冠冕】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堂皇富丽】形容气象宏伟壮丽。
【堂堂一表】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堂堂正正】①形容强大严整。语出《孙子·军争》:“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齐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②光明正大。
【淘沙取金】淘金。
【淘沙得金】见“淘沙取金”。
【滔滔不绝】见“滔滔不竭”。
【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样连续不断。
【滔滔不断】见“滔滔不竭”。
【滔滔汩汩】水涌流貌。多比喻说话连续不断。
【滔滔滚滚】①大水奔流貌。常比喻说话连续不断。②喻声势浩大。
【韬戈卷甲】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
【韬戈偃武】收藏兵器,停止武备。谓息兵修文。
【韬光用晦】同“韬光养晦”。
【韬光俟奋】谓掩藏才智,待时奋起。
【韬光晦迹】收敛光芒,隐藏踪迹。比喻不显露锋芒和才能。
【韬光晦迹】见“韬光晦迹”。
【韬光灭迹】谓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韬光养晦】谓隐藏才能,使不外露。
【韬光隐晦】同“韬光养晦”。
【韬光隐迹】同“韬光晦迹”。
【韬光敛彩】收敛光采。比喻隐匿才华,无声无息。
【韬光敛迹】同“韬光晦迹”。
【韬光韫玉】隐匿光采,韫藏宝玉。比喻隐藏才华,不露光芒。
【韬形灭影】谓藏匿踪迹,不露于世。
【韬迹隐智】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韬神晦迹】谓隐藏踪迹。
【韬晦之计】谓收敛锋芒,隐蔽才华意图,待时而起的计谋。
【韬晦待时】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韬声匿迹】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
【韬曜含光】掩藏隐匿光明。谓不显耀名声。
【饕口馋舌】指贪吃的人。
【饕风虐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
【逃之夭夭】《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因“桃”、“逃”同音,故以“逃之夭夭”作诙谐语,形容逃跑得无影无踪。
【桃之夭夭】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荣兴盛。②形容逃跑。桃,谐音“逃”。有时含诙谐义。
【桃夭李艳】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
【桃夭柳媚】形容女子年青貌美。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
【桃李之馈】《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成蹊】“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桃李门墙】谓生徒众多的师门。
【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遍天下】见“桃李满天下”。
【桃李精神】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
【桃李满天下】唐狄仁杰门生众多,累向武则天推荐将相多人,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后因以“桃李满天下”比喻所培养的优秀人才众多。
【桃来李答】语本《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
【桃红柳绿】形容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
【桃羞杏让】形容女子妆饰华美。让,避让。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桃腮粉脸】形容女子粉红色的面颊。
【桃僵李代】同“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桃蹊柳曲】见“桃蹊柳陌”。
【桃蹊柳陌】亦作“桃蹊柳曲”。指春景艳丽的地方。
【陶情適性】怡悦情性。
【讨是寻非】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讨流溯源】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讨恶翦暴】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讨价还价】①指在商品成交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价格要求的一增一减。②比喻接受任务或举行谈判时,双方对所提条件斤斤计较,反复争论。
【讨类知原】谓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忑忑忐忐】心神不安,胆怯。
【特立独行】谓志行高洁,不随波逐流。
【腾达飞黄】同“飞黄腾达”。
【腾云驾雾】①谓乘云雾飞行。②形容神志恍惚。
【腾蛟起凤】喻才华优异。
【腾焰飞芒】谓光芒四射。
【腾声飞实】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腾腾兀兀】犹言昏昏沉沉;恍恍惚惚。
【剔透玲珑】①形容灵巧可爱。②比喻人的聪明伶俐。
【剔蝎撩蜂】喻惹事生非。
【梯山架壑】形容登山涉险历经艰辛。
【梯山航海】登山渡海。谓长途跋涉。
【梯山栈谷】谓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梯愚入圣】谓启迪引导凡夫俗子成为圣人。
【提心吊胆】见“提心吊胆”。
【提心在口】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提心吊胆】亦作“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提心吊胆】见“提心吊胆”。
【提纲挈领】提起鱼网的总绳,拎住皮衣的领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荀子·劝学》:“若挈裘领,拙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后以“提纲挈领”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或把问题扼要地提示出来。
【提纲振领】同“提纲挈领”。
【提纲举领】同“提纲挈领”。
【啼天哭地】形容非常悲惨。
【啼笑皆非】既使人难受,又使人发笑。犹言哭笑不得。
【啼饥号寒】形容贫困之极。语出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兒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醍醐灌顶】①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顶,喻以智慧灌输于人,使人彻悟。②喻清凉舒适。
【蹄间三寻】谓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蹄閒三寻】见“蹄间三寻”。
【题名道姓】犹言指名道姓。谓对人不尊敬。
【鶗鴂彫卉】《后汉书·张衡传》:“恃己知而华予兮,鶗鴂鸣而不芳。”李贤注:“鶗鴂,鸟名,喻谗人也。”后遂以“鶗鴂彫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
【体大思精】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多指著作、设计规划等。
【体物缘情】谓诗赋的状物与抒情。语本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体恤入微】同“体贴入微”。
【体规画圆】犹言依样画葫芦。谓墨守成规,一味模仿。
【体国经野】分划国都,丈量田野。《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郑玄注:“体犹分也,经谓为之里数。郑司农云:‘营国方九里,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野则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之属是也。’”后亦用以泛指创建国家、治理国家。
【体贴入妙】谓体会领悟深刻细致,而使描写或模仿巧妙逼真。
【体贴入微】①同“体贴入妙”。②形容关怀照顾得十分周到。
【体无完皮】同“体无完肤”。
【体无完肤】①全身没有一塊完好的皮肤。②比喻被责骂得很厉害,或被批驳得一无是处。
【倜傥不群】卓异不凡;出众。
【倜傥不羁】豪爽洒脱而不受约束。
【涕泗滂沲】见“涕泗滂沱”。
【涕泗滂沱】谓涕泪如雨。形容涕泪流得极多。
【逖听遐视】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逷听远闻】“逷”同“逖”。谓视听范围很远很广。
【替天行道】①代行上天的意旨。谓按照天意,在人世间做正义的事业。②借指代行人民群众的意愿。
【替古人耽忧】谓不必要的忧虑。
【替古人担忧】见“替古人耽忧”。
【摘瓜抱蔓】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后用以喻一扫而空。
【摘句寻章】摘取、搜寻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摘埴索涂】盲人以杖点地,探索道路。喻盲目的行为。
【摘瑕指瑜】谓揭示优缺点。
【殢雨尤云】见“殢云尤雨”。
【殢云尤雨】“殢”念tì。喻男女之间的缠绵欢爱。
【擿奸发伏】揭露举发隐秘的奸人和坏事。
【擿埴索途】见“擿埴索涂”。
【擿埴索涂】谓盲人以杖点地摸索道路。常喻暗中求索。
【擿植索涂】见“擿埴索涂”。
【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相互之间的关系。
【天工人代】谓天的职司由人代替执行。语出《书·皋陶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天下一家】谓天下人如一家人。亦指全国统一。
【天下大乱】谓全国或世界形势动荡混乱。
【天下太平】全国或世界局势安定。亦形容社会秩序好,到处都很安定。
【天下莫敌】见“天下无敌”。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老鸹一般黑】老鸹,“乌鸦”的俗称。见“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无敌】亦作“天下莫敌”。谓普天之下没有对手。形容战无不胜,不可抵挡。
【天下无双】世上独一无二。形容出类拔萃。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上人间】①天上和人间。②比喻境遇悬殊。
【天上麒麟】《南史·徐陵传》:“(徐陵)年数岁,家人携以候沙门释宝志,宝志摩其顶曰:‘天上石麒麟也。’”后因以“天上麒麟”称赞他人之子有文才。
【天之僇民】见“天之戮民”。
【天之戮民】亦作“天之僇民”。受天惩罚的人;罪人。
【天之骄子】①汉时匈奴用以自称。后亦泛称强盛的边地少数民族或其首领。②比喻有才能、有影响的人。③现有时亦用于讥讽骄气十足的人。
【天女散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华,同“花”。本以花是否着身验证诸菩萨、声闻的向道之心,声闻结习未尽,花即着身。后多以“天女散花”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天王老子】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
【天公地道】形容极公平合理。引申为理所当然。
【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原为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集。古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故名。内容广泛,想象丰富,富于神话色彩。因以比喻虚诞夸饰的议论。
【天打雷劈】谓受天罚。多用于发誓或诅咒。
【天平地成】①谓禹治水成功,地正其势,天循其时。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②谓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
【天生天化】天然生就。
【天生地设】犹天造地设。
【天老地荒】见“天荒地老”。
【天地长久】见“天长地久”。
【天地剖判】犹言开天辟地。
【天地诛灭】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天地诛戮】见“天地诛灭”。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成地平】比喻万事安排妥帖,天下太平。
【天年不遂】谓未享天年。
【天年不测】谓意外的死亡。
【天年不齐】谓命运和流年不相配合,以致运道不好。
【天各一方】谓远隔两地,各在一方。语出汉苏武《诗》之四:“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天衣无缝】《太平广记》卷六八引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稍闻香气渐氵农,翰甚怪之,仰视空中,见有人冉冉而下,直至翰前,乃一少女……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谓翰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后因以“天衣无缝”喻诗文自然浑成,或事物周密完美,泯然无迹。
【天花乱坠】亦作“天华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诸天各色香花,纷纷下坠。《法华经·序品》:“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佛说此经已,结加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后以“天花乱坠”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
【天兵天将】神话中指天神的兵将。
【天作之合】《诗·大雅·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毛传:“合,配也。”本谓文王娶大姒为上天所赐。因用作称颂婚姻美满之词。
【天灾人祸】①詈辞。②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
【天灾地妖】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
【天灾地变】自然界发生的灾害变异。
【天长日久】时间长,日子久。
【天长地久】《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原指天地存在的久远。后用以形容时间悠久。
【天昏地黑】见“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亦作“天昏地黑”。①天地一片昏黑。常用以形容风霾、雷雨时的自然景象。②指天色晚。③形容异常利害。④喻社会黑暗腐败。
【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语本《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轮。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后专用以美称四川。语本《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天空海阔】①谓天地广阔。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宽阔。
【天荆地棘】天地间布满荆棘,喻世途或处境艰难。
【天荒地老】亦作“天老地荒”。极言历时久远。
【天南地北】①形容距离遥远。②指距离远的不同地区。③形容(淡话)漫无边际。
【天南海北】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②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天香国色】①本为称赞牡丹之辞,谓其色香俱非他花可比。②称美丽的女子。
【天保九如】《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如”字,祝颂福寿绵长。后遂以“天保九如”为祝寿颂词。
【天姿国色】形容女子姿色绝美。亦指绝色女子。
【天差地远】形容相差极远。
【天冠地屦】犹言天壤之别,比喻两者差别极大。
【天怒人怨】上天震怒,百姓怨恨。形容为害作恶十分严重,引起普遍愤怒。
【天马行空】①神马奔驰于太空。比喻才气横逸,不受拘束。②形容脱离羁绊,迅猛前进。③比喻言大而夸,脱离实际。
【天华乱坠】见“天花乱坠”。
【天真烂漫】亦作“天真烂熳”。①纯真自然,不虚伪造作。②形容单纯、幼稚。
【天真烂熳】见“天真烂漫”。
【天造地设】天然生成。
【天造草昧】①谓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②谓草创之时。
【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欢乐。
【天高地下】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
【天高地厚】①《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②形容恩情极为深厚。
【天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高听下】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
【天高听卑】①谓天帝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②歌颂帝王圣明。
【天朗气清】天色明朗,气候清和。
【天授地设】谓天然形成。
【天崩地坍】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坼】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灾难、重大的事变或强烈的声响。
【天崩地陷】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裂】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塌】同“天崩地坼”。
【天崩地解】同“天崩地坼”。
【天假之年】上天赐给足够的年寿。谓能享其天年。
【天假其年】同“天假之年”。
【天从人原】谓事情的发展恰如所望。
【天旋地转】①比喻世局大变。②形容气势宏大。③形容晕眩。
【天清日白】犹言光天化日,大白天。
【天涯比邻】谓远在天涯,也象近在身边。语出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天涯地角】指极边远的地方。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亦形容彼此相隔极远。
【天粟马角】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天无二日】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常用以比喻一国、一地、一族等不可同时有二主。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道好还】《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后以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为“天道好还”。
【天道无亲】谓天道公正,无偏无私。
【天道宁论】谓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
【天渊之别】形容差别悬殊。
【天开地辟】①犹言开天辟地。②谓天然形成。
【天塌地陷】天坍塌,地裂陷。比喻重大灾变。
【天摇地动】谓天地摇晃震动。形容力量或声响巨大。
【天愁地惨】形容极度悲哀的气氛或情状。
【天与人归】语出《孟子·万章上》:“‘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穀梁传·庄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后以“天与人归”谓天命所属,人心所向。
【天诛地灭】为天地所诛灭。意思是天地所不容。多用于发誓、诅咒语中。
【天经地义】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天经地纬】①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天夺之年】上天褫夺其年寿。谓不能享其天年。
【天夺之魄】亦作“天夺其魄”。①上天夺走他的魂魄。谓欲其死。②谓天使其神志迷乱。
【天夺其魄】见“天夺之魄”。
【天诱其衷】谓上天开导其心意。
【天潢贵胄】指皇族或其后裔。
【天随人原】上天顺从人的意愿。形容事态恰如所望。
【天网恢恢】①谓天道如大网,笼罩一切。常用以比喻帝王的统治无远弗届。②比喻作恶必受天罚。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覆地载】①《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后以“天覆地载”形容范围至大至广。②对帝王仁德广被之赞颂。
【天翻地覆】①形容发生根本的变化。②形容秩序大乱。
【天罗地网】①天空地面遍张罗网。比喻法禁森严,难以脱逃。②比喻上下四方,严密包围,无法逃脱。
【天壤之别】形容差别极大。
【天壤王郎】晋谢道韫嫁王凝之,不称意,叔父谢安慰解之。道韫曰:“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后因称妇女所适丈夫不称其意为抱“天壤王郎”之恨。
【天悬地隔】谓两者相差极远,如天地之悬隔。语出《南齐书·陆厥传》:“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天惊石破】形容巨响或出人意外之事引起的震惊。
【添枝加叶】见“添枝接叶”。
【添枝接叶】增添树的枝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加上原来没有的内容,使之走样。
【添枝增叶】见“添枝接叶”。
【添油加醋】比喻在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任意增添细节,夸大或歪曲事实真相。
【添油炽薪】犹言火上加油。比喻人为地激化矛盾,使事态严重。
【添醋加油】见“添油加醋”。
【添砖加瓦】比喻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添盐着醋】见“添油加醋”。
【恬不知怪】谓安然处之,不以为怪。语本汉贾谊《治安策》:“至於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恬不知耻】见“恬不知耻”。
【恬不知耻】安然处之,不以为耻。
【恬不知羞】见“恬不知耻”。
【恬不知愧】见“恬不知耻”。
【恬不为怪】犹言恬不知怪。
【恬不为意】处之泰然,满不在乎。
【恬言柔舌】犹言甜言蜜语。
【恬淡无为】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语本《庄子·刻意》:“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恬然自足】谓胸中恬淡,无处不感到满足。
【甜言美语】①犹言说好听的话。②指好言好语。
【甜言软语】①亦作“甜言媚语”。温柔体贴的话。②指说温柔体贴的话。③同“甜言蜜语”。
【甜言媚语】见“甜言软语”。
【甜言蜜语】甜蜜诱人的话。亦指说甜蜜诱人的话。
【甜酸苦辣】指种种不同的味道。常用以比喻生活上的种种遭遇和复杂感受。
【甜嘴蜜舌】犹甜言蜜语。
【填阬满谷】塞满坑谷。后常用以形容充满;盛多。
【填街塞巷】充塞街巷。极言其多。语出《南齐书·虞玩之传》:“又生不长发,便谓为道人,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佻身飞镞】只身射箭杀敌。形容杀敌英勇,视死如归。
【挑三拨四】见“挑三豁四”。
【挑三豁四】谓挑拨是非。
【挑茶斡刺】寻事生非。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制造矛盾。
【挑三拣四】谓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挑三嫌四】见“挑三拣四”。
【挑三检四】见“挑三拣四”。
【挑么挑六】挑剔,找差错。
【挑肥拣瘦】谓挑来挑去,下不了决心,拿不定主意。
【挑精拣肥】犹挑肥拣瘦。
【挑牙料脣】摇动嘴脣。谓吵嘴,争吵。
【挑脣料嘴】见“挑牙料脣”。
【条入叶贯】比喻深入精微,融会贯通。
【条分节解】谓逐条逐节进行分析。
【条分缕析】①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②谓进行细密而有条理的分析。
【条条框框】谓被视为固定的、不能变通的条例规定。
【条脩叶贯】枝长叶连。比喻有条理、有系统。
【条贯部分】谓条理贯穿,部位分明。
【条解支劈】谓细致部析。
【跳梁小丑】形容猖狂捣乱而没有多大能耐的丑恶之徒。
【铁中铮铮】比喻才能较为出众的人。
【铁心木肠】见“铁心石肠”。
【铁心石肠】犹言铁石心肠。
【铁打心肠】谓心肠像铁铸成的。形容人刚强的秉性。
【铁石心肝】见“铁石心肠”。
【铁石心肠】犹言铁打心肠。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铁板一塊】比喻牢不可破的整体。
【铁板钉钉】①犹言硬碰硬。比喻说话办事坚决、干脆。②比喻已成定论。
【铁板歌喉】形容豪迈的演唱。
【铁板铜弦】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铁板铜琶】见“铁板铜弦”。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铁面鎗牙】比喻坚忍不拔,刻苦自励。
【铁马金戈】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
【铁郭金城】比喻设防坚固的城池。
【铁案如山】谓证据确凿的案件或结论,像山一样不可推翻。
【铁桶江山】比喻牢固的政权或地位。
【铁棒磨成针】见“铁杵磨成针”。
【铁砚磨穿】铁铸的砚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铁笔无私】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
【铁画银钩】见“铁画银钩”。
【铁画银钩】唐欧阳询《用笔论》:“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后用“铁画银钩”谓书法家运笔,其点画既刚劲,又柔媚。
【铁肠石心】比喻刚强而不为感情所动的秉性。
【铁狱铜笼】形容密闭森严的监牢。
【铁绰铜琶】同“铁板铜琶”。
【铁鞋踏破】比喻长途跋涉,到处寻求。
【铁树花开】见“铁树开花”。
【铁树开花】亦作“铁树开华”。比喻事情非常罕见或极难实现。铁树原产热带,不常开花。热带,不常开花。
【铁树开华】见“铁树开花”。
【铁嘴钢牙】比喻能言善辩。
【铁壁铜山】比喻坚强可靠的势力。
【铁壁铜墙】犹言铜墙铁壁。
【铁证如山】形容证据确凿,不可否认。
【亭亭玉立】形容花木主干挺拔或美人的身材修长。
【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停辛伫苦】谓历尽艰辛。
【停辛贮苦】见“停辛伫苦”。
【停留长智】谓耽搁得久了,会想出主意来。
【停云落月】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之一:“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后人因常在书札中用“停云落月”表示对友人的思慕。
【挺而走险】谓被迫走冒险的道路。挺,本作“铤”。
【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挺胸凸肚】①形容得意或狂妄自大的样子。②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挺鹿走险】挺而走险。谓事急之时,被迫冒险行事。语本《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鹿死不择音(廕)’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铤鹿走险】①见“铤而走险”。②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
【通力合作】共同出力,一起来做。
【通工易事】见“通功易事”。
【通才硕学】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才练识】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通上彻下】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通天达地】犹言顶天立地。
【通天彻地】①形容本领十分高强。②从天到地,到处。
【通元识微】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通今博古】通晓古今的学问。
【通今达古】同“通今博古”。
【通文达理】谓有学问懂道理。
【通文达礼】谓有学问懂礼仪。
【通文达艺】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通文调武】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通功易事】谓人各有业,互通有无。
【通古博今】同“通今博古”。
【通古达变】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通共有无】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通同一气】互相串通勾结。
【通材达识】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
【通南彻北】谓贯穿南北。
【通幽洞冥】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通幽洞微】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
【通幽洞灵】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通幽动微】见“通幽洞微”。
【通风讨信】犹言通风报信。
【通风报信】暗中传递消息。
【通风报讯】见“通风报信”。
【通计熟筹】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通前至后】见“通前彻后”。
【通前彻后】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见“通前彻后”。
【通首至尾】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
【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大城市。
【通都大埠】同“通都大邑”。
【通都巨邑】同“通都大邑”。
【通真达灵】与神仙交往。
【通时合变】同“通权达变”。
【通时达务】谓了解客观形势。
【通时达变】同“通权达变”。
【通宵达旦】一夜到天亮。
【通宵彻旦】见“通宵彻昼”。
【通宵彻夜】整夜。
【通书达礼】谓通诗书,懂礼仪。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
【通无共有】见“通共有无”。
【通忧共患】共同承担忧患。
【通险暢机】使险要之地暢通无阻。
【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通儒达识】见“通儒达士”。
【通儒硕学】犹言通儒达士。
【通权达理】通晓权宜与事理。
【通权达变】谓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时制宜,不拘常规。
【通变达权】同“通权达变”。
【通衢大邑】同“通都大邑”。
【通衢广陌】四通八达的宽广大路。
【痌瘝在抱】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怀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尚书·康诰》:“恫瘝乃身。”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前回一个大善士,专诚到扬州动劝捐,做得那种~,愁眉苦目的样子。”
【同力协契】犹言同心协力。
【同工异曲】曲调虽异,演奏得却同样精妙。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做法虽不同而效果却一样。
【同日而言】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道】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语】同“同日而论”。
【同日而论】犹言相提并论。
【同仇敌慨】见“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亦作“同仇敌慨”。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孔颖达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
【同文共轨】亦作“同文共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以“同文共轨”比喻国家统一。
【同文共规】见“同文共轨”。
【同心一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一意】心志一致。
【同心一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共胆】亦作“同心合胆”。心志一致。
【同心共济】亦作“同心协济”。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
【同心同德】谓思想行动完全一致。
【同心合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合意】同“同心一意”。
【同心合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合胆】见“同心共胆”。
【同心并力】同“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齐心合力。谓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同心协德】同“同心同德”。
【同心协济】见“同心共济”。
【同心毕力】齐心尽力。
【同心僇力】见“同心戮力”。
【同心竭力】同“同心毕力”。
【同心敌忾】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同心戮力】齐心合力。
【同心断金】《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
【同甘共苦】亦省作“同甘苦”。一同尝甘苦之味。比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常偏指共患难。
【同生共死】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同年而校】犹言相提并论。
【同年而语】犹言相提并论。
【同休共戚】亦作“同休等戚”。①谓同欢乐共忧患。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②偏指共患难。
【同休等戚】见“同休共戚”。
【同舟共命】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同舟共济】同乘一条船渡水。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同舟遇风】比喻同遭逆境。
【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床共枕】谓同床并头而眠。多指夫妻生活。
【同床各梦】比喻共同生活或共做一事而各有打算。
【同明相照】谓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同垂不朽】一同流传,永不磨灭。
【同床异梦】同“同床各梦”。
【同胞共气】喻指亲兄弟。
【同音共律】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同美相妒】同是美人,互相妒嫉。比喻有同样擅长的人不易相处。
【同室操戈】春秋郑徐吾犯之妹有美色,公孙楚与其从兄公孙黑争娶之。楚已纳聘,黑欲强夺,公孙楚“执戈逐之,及冲,击之以戈”。事见《左传·昭公元年》。又《后汉书·郑玄传》载,何休好《公羊传》而恶《左传》、《穀梁传》,郑玄乃著论以驳之,“休见而叹曰:‘康成(玄之字)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以“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残或内部纷争。
【同气相求】《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孔颖达疏:“‘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礎柱润是也……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后以比喻志趣相同或气质相类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气连枝】喻指同胞兄弟姐妹。
【同条共贯】①事理相通,脉络连贯。②谓行事相仿,可以相提并论。
【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不幸的遭遇者相互同情。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流合污】①谓随俗浮沉。语本《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②指随同坏人,为非作歹。
【同流合汙】见“同流合污”。
【同船合命】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符合契】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敝相济】犹同恶相济。
【同恶共济】见“同恶相济”。
【同恶相求】同作恶者,彼此互有需求。
【同恶相助】亦作“同恶相恤”。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
【同恶相恤】见“同恶相助”。
【同恶相济】亦作“同恶共济”。谓恶人互相帮助,狼狈为奸。
【同恶相党】共为恶者相结为党。
【同然一辞】犹异口同声。
【同业相仇】犹言同行是冤家。形容同行业的人不易相处。
【同源共流】有同一源头、流向。比喻同一,统一。
【同源异派】见“同源异流”。
【同源异流】谓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同尘合汙】谓行为同于流俗之人,合于污浊之世。
【同忧相救】谓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德一心】谓全心全意为共同目标努力。
【同德同心】见“同心同德”。
【同德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共同尽力。
【同盘而食】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语出《魏书·杨椿传》:“椿临行,诫子孙曰:‘……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亦省作“同盘”。
【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
【同声共气】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同声同气】见“同声共气”。
【同声相求】谓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相应】①指乐声相和。②比喻同类事物互相感应。③比喻志趣相同者互相呼应。
【同归於尽】一同毁灭或死亡。
【同归殊途】见“同归殊涂”。
【同归殊涂】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原谓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同类相求】谓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同类相妒】形容同类者不易相处。
【同类相从】谓物之同类者互相依从。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铜山金穴】比喻极其富有。
【铜山铁壁】见“铜山铁壁”。
【铜山铁壁】亦作“铜山铁壁”。①比喻可以信赖的坚强人物。②形容十分坚固,不易摧毁的事物。
【铜心铁胆】形容人的意志坚定。
【铜打铁铸】形容非常牢靠、稳固。
【铜城铁壁】见“铜墙铁壁”。
【铜脣铁舌】比喻雄辩的口才。
【铜围铁马】比喻坚固的阵势。
【铜筋铁肋】见“铜筋铁骨”。
【铜筋铁骨】形容人的身体十分壮实强健。
【铜驼草莽】同“铜驼荆棘”。
【铜驼荆棘】《晋书·索靖传》:“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因以“铜驼荆棘”指山河残破、世族败落或人事衰颓。
【铜盘重肉】贵重的食器,丰盛的饭菜。引申指特殊恩宠。
【铜浇铁铸】形容体格非常强壮。
【铜墙铁壁】见“铜墙铁壁”。
【铜头铁额】形容异常勇猛强悍,刀枪不入。
【铜头铁臂】见“铜头铁额”。
【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铜铸铁浇】见“铜浇铁铸”。
【偷工减料】①不按质量要求,偷省工序,暗减用料。②以喻做事贪图省事,马虎敷衍。
【偷天换日】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合苟从】亦作“偷合取容”。谓苟且迎合以取悦于人。
【偷合苟容】谓苟且迎合以求容身。
【偷香窃玉】谓与女人偷情私通。
【偷梁换柱】比喻用欺骗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偷寒送暖】①奉承拍马。②指对人关切。元曲中多指暗中撮合男女私情。③喻偷情。
【偷闲躲静】摆脱杂务,得个清静。
【偷媚取容】巧黠谄媚以取悦于人。
【偷声细气】轻声轻气。
【偷鸡盗狗】见“偷鸡摸狗”。
【偷鸡摸狗】亦作“偷鸡盗狗”。①指偷窃。②指背着自己的配偶和他人搞男女关系。
【头一无二】唯一,只有一个。
【头上末下】①谓从上到下,从最前头一个到最末尾一个。②头一回,第一次。
【头上安头】《五灯会元·夹山会禅师法嗣·洛浦元安禅师》:“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这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意谓禅宗意旨应该顿悟,一切思量分辨犹如“头上安头”都是累赘重复,多此一举。后因以比喻累赘多余。
【头上著头】犹言头上安头。
【头出头没】语本《五灯会元·投子同禅师法嗣·濠州思明禅师》:“问:‘如何是清洁法身。’师曰:‘屎里蛆兒,头出头没。’”后用以比喻追随世俗。
【头足异所】见“头足异处”。
【头足异处】谓被斩。
【头角峥嵘】①比喻青少年气概或才能不同寻常。②形容激进、时兴、引人注目的样子。
【头昏目眩】见“头昏目晕”。
【头昏目晕】犹言头昏眼花。
【头昏眼花】头脑昏晕,眼睛发花。
【头昏眼暗】犹言头昏眼花。
【头昏脑眩】见“头昏脑胀”。
【头昏脑胀】头部昏晕,脑子发胀。
【头昏脑闷】犹言头昏脑胀。
【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
【头重脚轻】①形容因酒醉或犯病等原因而感到头脑发胀,脚下无力,身体失去平衡。②形容事物上下或前后不协调,不均称,失去平衡。
【头破血出】同“头破血流”。
【头破血流】形容受到严重打击或遭到惨败的样子。
【头破血淋】见“头破血流”。
【头眩目昏】同“头昏眼花”。
【头疼脑热】指小的病痛。亦指小灾小难。
【头梢自领】自己扯着头发。比喻自讨苦吃,自找麻烦。
【头痒搔跟】头上发痒却抓脚跟。比喻抓不到问题的关键,于事无补。
【头稍自领】见“头梢自领”。
【头焦额烂】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谓针对疼痛的部位治疗,不追究病根。比喻只解决具体问题,不深究产生问题的根源。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见“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头痛脑热】见“头疼脑热”。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头痛额热】见“头疼脑热”。
【头童齿豁】头秃齿缺。形容衰老。
【头晕目眩】头脑晕乱,眼睛昏花。
【头会箕赋】见“头会箕敛”。
【头会箕敛】按人数征税,用畚箕装取所征的谷物。谓赋税苛刻繁重。
【头头是道】原为佛教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后用以形容说话或做事有条不紊。语本《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
【投山窜海】谓放逐到荒凉边远地区。
【投刃皆虚】《庄子·养生主》谓庖丁解牛,三年后所见皆非全牛,只见其骨节皆空虚,“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然其於游刃必有余地矣”。后因以“投刃皆虚”比喻处理事务得心应手。
【投井下石】见“投阱下石”。
【投木报琼】《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原谓男女相爱互赠礼品。后用以指报答他人对待自己的深情厚谊。
【投戈讲艺】谓在军中仍不废学。后亦泛谓偃武修文。
【投石下井】见“投阱下石”。
【投石拔距】见“投石超距”。
【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投石超距】古代军中的习武练功活动。
【投阱下石】比喻乘人之危加以陷害。语出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利害,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投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失败。
【投其所好】投合对方的爱好。
【投畀豺虎】谓将坏人投饲豺虎。表示深恶痛绝。
【投河奔井】谓投水自杀。
【投桃之报】比喻给对方的报答。
【投桃报李】《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投梭之拒】见“投梭折齿”。
【投梭折齿】《晋书·谢鲲传》:“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后以“投梭折齿”为女子拒绝调戏的典故。
【投壶电笑】《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恆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矫,设有入不出者,……矫出而脱悮不接者,天为之笑。”张华注:“言笑者,天口流火炤灼,今天不下雨而有电光是天笑也。”后遂以“投壶电笑”为闪电不雨之典。
【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扞班超呴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因以“投笔从戎”为弃文就武的典故。
【投闲置散】亦作“投閒置散”。置于闲散职位。谓不被重用。
【投间抵隙】同“投隙抵巇”。
【投閒置散】见“投闲置散”。
【投隙抵罅】见“投隙抵巇”。
【投隙抵巇】谓伺机钻营。
【投鼠之忌】见“投鼠忌器”。
【投鼠忌器】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顾忌。语本汉贾谊《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鼠近於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於贵臣之近主乎!”
【投膏止火】用油去浇灭火,火反而烧得更旺。比喻举措失当,适得其反。
【投机取巧】耍小聪明,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投机倒把】谓以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搀杂作假、操纵物价等手段攫取暴利。
【投鞭断流】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於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见《晋书·苻坚载记下》。后以“投鞭断流”形容兵众势大。
【图作不轨】图谋不轨。
【图财害命】谋人钱财,害人性命。
【图穷匕见】《战国策·燕策三》载:战国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以燕督亢地图卷匕首献于秦王,展图将尽,匕首露,轲以匕首刺秦王,不中被杀。后以“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毕露。
【图谋不轨】阴谋作不法之事,多指进行不利于统治者的活动。
【徒子徒孙】徒弟和徒孙。一个祖师沿传下来的弟子。亦泛指信徒、党羽,多含贬义。
【徒托空言】谓只说空话而不实行。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徒讬空言】见“徒托空言”。
【徒有其名】见“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空有其名声。谓名不符实。
【徒负虚名】见“徒有虚名”。
【徒讬空言】见“徒托空言”。
【徒拥虚名】见“徒有虚名”。
【途途是道】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途遥日暮】犹言日暮途穷。比喻到了走投无路的或衰亡的境地。语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途穷日暮】犹言日暮途穷。
【涂脂抹粉】脂:烟脂。原指妇女用脂粉装饰打扮。后比喻对丑恶的东西掩饰和美化。《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其妻涂脂抹粉,惯卖风情,挑逗富家郎君。”清·梁启超《国民十大元气论·独立论》:“从其摇颈摆尾,涂脂抹粉,以为分所宜然。”参见“搽脂抹粉”。
【涂歌里抃】路途的人歌诵,里巷的人抃舞。形容百姓欢欣快乐的升平景象。
【涂歌里咏】同“涂歌邑诵”。
【涂歌邑诵】路途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涂歌巷舞】同“涂歌里抃”。
【屠门大嚼】比喻欣羡而不能得,聊为已得之状以自慰。
【土木形骸】形体象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
【土牛木马】土制的牛,木造的马。比喻徒有其名而无实用。
【土生土长】在本地生长。
【土崩瓦解】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彻底崩溃。
【土崩鱼烂】土崩溃,鱼腐烂。比喻溃败不可收拾。
【土偶蒙金】在泥塑人像外面涂上金粉。比喻因袭模仿,徒有其表。
【土阶茅茨】见“土阶茅屋”。
【土阶茅屋】亦作“土阶茅茨”。以土为阶,以茅草盖屋。谓居住俭朴。
【土豪劣绅】泛指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土龙刍狗】土做的龙,草扎的狗。比喻名实不相副。
【土鸡瓦犬】亦作“土鸡瓦狗”。用泥做的鸡,用瓦做的狗。形容徒有其表,实则无用。
【土鸡瓦狗】见“土鸡瓦犬”。
【土壤细流】语出《史记·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后因以“土壤细流”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吐心吐胆】同“吐肝露胆”。
【吐肝露胆】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
【吐故纳新】①道家养生之术。谓吐出浊气,吸纳清气。②人体的呼吸过程,谓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③比喻扬弃陈旧的,吸收新鲜的。
【吐食握发】同“吐哺握发”。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吐哺捉发】见“吐哺握发”。
【吐哺握发】《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於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按,《史记·鲁周公世家》作“一沐三捉发”。后遂以“吐哺握发”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吐哺辍洗】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於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弱。语本《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孔颖达疏:“柔濡者则茹食之,坚刚者则出之,喻……敌寡弱者则侵侮之,强盛者则避畏之。”
【吐气扬眉】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吐丝自缚】喻人作了某事反使自己受困。
【吐胆倾心】同“吐肝露胆”。
【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死狐悲】比喻因同类的灭亡感到悲伤。
【兔死狗烹】兔子死后,猎狗被烹食。多比喻统治者杀害功臣。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兔走乌飞】谓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兔,月中玉兔;乌,日中金乌。
【兔走鹘落】见“兔起鹘落”。
【兔角牛翼】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起乌沉】谓月出日落。
【兔起凫举】喻行动快速。
【兔起鹘落】谓兔子刚出窝,鹘立即降落捕捉。极言动作敏捷。亦比喻作书画或写文章下笔迅捷。
【兔缺乌沈】犹兔走乌飞。
【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兔丝燕麦】喻有名无实。
【兔头麞脑】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团头聚面】形容非常亲密地相聚在一起。
【抟沙作饭】比喻白费心思。
【抟沙嚼蜡】比喻空虚而无味。
【抟空捕影】犹言捕风捉影。
【抟香弄粉】谓与女人厮混。
【抟心揖志】专心一志。
【抟心壹志】见“抟心揖志”。
【剸繁决剧】亦作“剸繁治剧”。谓裁处繁剧的政务。
【剸繁治剧】见“剸繁决剧”。
【推三阻四】以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推三推四】同“推三阻四”。
【推亡固存】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
【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推己及物】同“推己及人”。
【推天抢地】形容乱推乱搡。
【推心致腹】见“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谓以至诚待人。语本《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推东主西】犹言推三阻四。
【推波助澜】比喻助长声势。
【推枯折腐】犹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极易打垮。
【推食解衣】《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后因以“推食解衣”极言恩惠之深。
【推陈出新】见“推陈致新”。
【推陈致新】①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②泛指排除旧的,创出新的。
【推乾就湿】同“推燥居湿”。
【推梨让枣】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兒,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兒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梁书·王泰传》。后因以“推梨让枣”谓兄弟友爱。
【推诚布公】示人以诚,公正无私。
【推诚置腹】同“推心置腹”。
【推轮捧毂】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
【推贤让能】推举贤士,让位与能人。
【推燥居湿】把干燥处让给幼兒,自己睡在幼兒便溺后的湿处。极言抚育幼兒的辛劳。
【推襟送抱】比喻推诚相与。襟抱,心意。
【推聋作哑】见“推聋妆哑”。
【推聋妆哑】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
【颓垣败井】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败壁】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废井】倒塌了的墙,废弃不用的井。形容荒凉破败的景象。
【颓垣废址】犹言颓垣废井。
【颓垣断堑】犹言颓垣废井。
【退有后言】谓当面顺从,背后有异议。
【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谓操守廉洁。
【退食从容】谓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语本《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郑玄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委蛇,委曲自得之貌。节俭而顺心志定,故可自得也。”朱熹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其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退旅进旅】一起进退。
【退避三舍】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后因以“退避三舍”表示退让,不敢与争。
【退藏於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
【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吞舟是漏】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吞舟漏网】见“吞舟是漏”。
【吞吞吐吐】形容有话不直说或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
【吞言咽理】谓不敢声张和申辩。
【吞炭漆身】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吞风饮雨】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
【吞纸抱犬】吞纸充饥,抱犬御寒。形容家贫好学。
【吞符翕景】谓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吞云吐雾】《梁书·沈约传》:“始飡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形容道家的绝谷养气。后乃以“吞云吐雾”形容吸鸦片或吸烟,多寓讥讽。
【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
【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
【吞声饮泣】形容不出声地悲泣。
【吞声饮恨】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吞声饮气】犹吞声忍气。
【屯蹶否塞】颠连困厄。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屯街塞巷】形容人多拥挤。
【屯积居奇】谓把奇货储存起来,待机高价出售。
【讬于空言】见“讬之空言”。
【讬之空言】谓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
【讬公行私】犹言假公济私。
【讬公报私】借公事报私怨。
【讬物引类】谓援引类似的事物寄托己意。
【讬物连类】见“讬物引类”。
【讬物陈喻】借事物设喻。
【讬物寓感】假借外物寄托情感。
【讬物寓兴】假借外物寄托情致。
【讬物感怀】假借事物抒发胸怀。
【讬孤寄命】《论语·泰伯》:“可以讬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邢昺疏:“可以讬六尺之孤者,谓可委讬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后以“讬孤寄命”指受遗命托付辅助幼君;或君主居丧时,受命摄理朝政。亦泛指付托以常之重任。
【讬凤攀龙】犹言攀龙附凤。比喻依附帝王、权贵。
【讬诸空言】见“讬之空言”。
【讬骥之蝇】喻指追随贤能之后而得以显名的人。
【拖人下水】喻诱人同流合污。
【拖人落水】犹言拖人下水。
【拖天扫地】形容衣服过长。
【拖青纡紫】汉制,诸侯佩带的印绶为紫色,公卿为青色。因以“拖青纡紫”比喻官位显贵。
【拖金委紫】佩带紫绶金印。比喻官高位显。
【拖泥带水】①形容在泥泞道路中行走的状貌。②比喻办事不干脆利索或语言不简明扼要。
【拖麻拽布】指戴孝。旧时,长辈丧亡,幼辈要披麻衣系白布。
【脱口而出】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脱口成章】见“出言成章”。
【脱天漏网】谓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脱手弹丸】南朝梁沈约曾用谢朓“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话,来评王筠的诗,见《南史·王筠传》。后因以“脱手弹丸”形容诗作圆转流暢。
【脱白挂绿】脱去白衣,换上绿袍。谓初登仕途。
【脱胎换骨】道教谓修炼得道,脱去凡胎而成圣胎,换易凡骨而为仙骨。后指诗文等取法前人而化为己出,思想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脱袍退位】喻去职。
【脱壳金蝉】比喻用计谋脱身。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详见“金蝉脱壳”。
【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者的才能终能显露出来。
【脱颖囊锥】喻才能出众者。
【脱缰之马】脱掉缰绳的马。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事物。
【橐甲束兵】同“櫜甲束兵”。
【橐驼之技】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妥首帖耳】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唾手可取】同“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比喻极易得到或成功。
【唾地成文】形容文思敏捷。唐冯贽《云仙杂记》有“唾地成文”一目,赞李贺云:“有人谒李贺,见其久而不言,唾地者三,俄而成文三篇。”
【唾面自乾】《尚书大传》卷三:“骂女毋叹,唾女毋乾。”《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乾耳。’”后以“唾面自乾”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
【唾壶敲缺】见“唾壶击缺”。
【唾壶击缺】亦作“唾壶敲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王敦)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跅弛不羁】放荡不受拘束。《汉书》: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跅幪不羁】见“跅弛不羁”。
【跅弢不羁】见“跅弛不羁”。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49:55



--------------------------------------------------------------------------------
【挖耳当招】见别人举手挖耳,误认为在招呼自己。比喻由期待过切而产生的误会。
【挖肉补疮】比喻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用有害的方法来救急。
【挖空心思】费尽心机。
【瓦查尿溺】碎瓦和小便。指极微贱污秽的东西。语出《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於庄子曰:‘所谓道,恶在乎?’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东郭子不应”。
【瓦釜雷鸣】喻庸才显赫。
【瓦解冰泮】瓦器破碎,冰塊融解。比喻失败、崩溃或消失。
【瓦解冰消】见“瓦解冰泮”。
【瓦解冰销】见“瓦解冰泮”。
【瓦影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50:35



--------------------------------------------------------------------------------
【夕惕若厉】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夕惕朝乾】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谓终日勤勉谨慎,不敢懈怠。
【夕寐宵兴】晚睡早起。形容勤奋不息。
【吸风饮露】①道家谓仙人以风露为饮食。②比喻不吃饭。
【吸新吐故】吸进新气,吐出浊气。
【希奇古怪】奇怪而罕见。
【析圭分组】谓任官受印。组,组绶。
【析圭儋爵】《文选·扬雄〈解嘲〉》:“析人之珪,儋人之爵。”张铣注:“言当分人君之珪,以为上列之诸侯,荷人君之重爵。”后因以“析圭儋爵”谓任官受爵。
【析圭担爵】同“析圭儋爵”。
【析交离亲】谓离间亲友。
【析肝吐胆】见“析肝刿胆”。
【析肝刿胆】剖示肝胆。比喻赤诚。
【析肝沥悃】谓披露肝胆,倾吐至诚。
【析言破律】谓巧说诡辩,曲解律令。
【析骨而炊】同“析骸以爨”。
【析律贰端】谓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
【析律舞文】谓故意玩弄文字,曲解法律条文。
【析珪判野】谓封爵分土。
【析珪胙土】谓封爵分土。
【析毫剖芒】亦作“析毫剖釐”。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析毫剖釐】见“析毫剖芒”。
【析微察异】谓仔细观察、辨别。
【析疑匡谬】解释疑义,纠正谬误。
【析精剖微】谓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析骸以爨】《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楚围宋五月不解,宋城中急,无食。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后以“析骸以爨”极言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析骸易子】拆尸骨为炊,交换孩子而食。形容粮尽援绝的极端困境。
【析辨诡词】见“析辩诡辞”。
【析辩诡辞】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息事宁人】①谓不生事扰民。②泛指平息人事纠纷。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或关系密切。
【息息相关】犹息息相通。
【息黥补劓】谓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语本《庄子·大宗师》:“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成玄英疏:“我虽遭仁义是非残伤性情,焉知造化之内不补劓息黥,令我改过自新,乘可成之道,随夫子以请益耶?”郭庆籓集释:“黥劓则形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
【悉帅敝赋】见“悉索敝赋”。
【悉索敝赋】①谓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谓不精良。②指尽其所有以相供给。
【悉索薄赋】见“悉索敝赋”。
【惜玉怜香】喻对女子的温情爱怜。
【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贫苦人。
【惜字如金】谓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
【惜指失掌】喻顾小失大。
【惜客好义】谓好客仗义。
【惜墨如金】①极言不轻易下笔。②指文字极其精炼,不拖沓。
【晰毛辨发】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犀牛望月】《关尹子·五鉴》:“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谓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于角。明陈继儒《太平清话》卷四:“吕东莱畜犀带一围,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后因形容长久盼望。
【犀顶■文】头顶骨隆起如犀角,脚掌上有龟背纹。旧时所谓贵人之相。语本《后汉书·李固传》:“固貌状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文。”李贤注:“鼎角者,顶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谓骨当额上入发际隐起也。足履■文者二千石,见《相书》。”
【犀照牛渚】《晋书·温峤传》:“扞温峤呴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燬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后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犀燃烛照】犹犀照牛渚。
【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
【犀■玉颊】额角骨突出如犀,脸颊洁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轻人。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熙熙壤壤】见“熙熙攘攘”。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语本《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壤,通“攘”。
【嘻皮涎脸】形容轻佻嘻笑不知羞耻的样子。
【嘻皮笑脸】①形容嘻嘻哈哈的样子。②形容轻薄嘻笑的样子。③形容谄笑讨好的样子。
【嘻笑怒骂】①指嬉戏、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②谓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③嘲弄辱骂。
【膝行匍伏】见“膝行蒲伏”。
【膝行蒲伏】伏地爬行。
【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膝痒搔背】指搔不到痒处。比喻处事不得当或不得要领。语本汉桓宽《盐铁论·利议》:“议论无所依,如膝痒而搔背。”
【嬉皮笑脸】①形容嬉笑顽皮的样子。②形容油腔滑调,不庄重的样子。
【嬉笑怒骂】①指喜怒等不同思想感情的表现。②指嘲笑与责骂。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谓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蹊田夺牛】《左传·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后以“蹊田夺牛”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鼪鼬之迳】鼠鼬类往来的小路。引申为荒凉偏僻的小道。
【鼪鼯之径】同“鼪鼬之迳”。
【鼷鼠饮河】比喻欲望有限。
【鼷腹鹪枝】比喻欲望有限。语本《庄子·逍遥游》:“鹪鹩巢於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席不暇暖】亦作“席不暇暖”。谓席子未及坐暖即离去。形容忙于奔走,无时间久留。语出《淮南子·修务训》:“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席不暇暖】见“席不暇暖”。
【席地幕天】以地为席以天为幕。指在露天席地而卧。
【席门蓬巷】见“席门穷巷”。
【席门穷巷】亦作“席门蓬巷”。形容所居之处穷僻简陋。
【席履丰厚】见“席丰履厚”。
【席薪枕塊】旧时居丧者以薪草为席,以土塊为枕,以示哀苦之意。
【席丰履厚】亦作“席履丰厚”。①谓生活好,福泽厚。②指阔绰。
【洗手奉公】见“洗手奉职”。
【洗手奉职】谓廉洁无私,忠于职守。
【洗心回面】见“洗心革面”。
【洗心革面】《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又《革》:“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后以“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
【洗心涤虑】①涤除私心杂念。②比喻彻底改悔。
【洗耳拱听】见“洗耳恭听”。
【洗耳恭听】恭敬地专心倾听。
【洗兵牧马】洗擦兵器,喂养战马。指做好作战准备。
【洗垢求瑕】见“洗垢求瘢”。
【洗垢求瘢】比喻过分挑剔别人的错误。语本《后汉书·赵壹传》:“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洗垢索瘢】见“洗垢求瘢”。
【洗眉刷目】比喻清晰明白。
【洗脚上船】谓居于水滨,舟行极便。语出《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扞孙权呴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洗肠涤胃】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
【洗颈就戮】把脖子洗净,伸到刀下受斩。比喻等待灭亡。
【洗濯磨淬】修养锻炼。
【徙宅忘妻】搬家忘记携带妻子。形容粗心、健忘。语本汉刘向《说苑·敬慎》:“鲁哀公问孔子曰:‘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
【徙善远罪】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徙薪曲突】搬开灶旁柴禾,将直的烟囱改成弯的。本谓预防火灾。后亦比喻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汉书·霍光传》:“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於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於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事又见《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谓乃淳于髡事。
【喜上眉梢】眉宇间流露出喜悦的表情。
【喜不自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喜出望外】谓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喜形於色】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
【喜见於色】同“喜形於色”。
【喜眉笑眼】形容满脸喜笑的表情。
【喜怒无常】一会兒高兴,一会兒生气,情绪变化无定。语本《吕氏春秋·诬徒》:“喜怒无处,言谈日易。”高诱注:“处,常也。”
【喜逐颜开】遇到高兴事而显现出满面笑容。
【喜气洋洋】见“喜洋洋”。
【喜笑颜开】犹言笑逐颜开。形容心情愉快,满面笑容。
【喜从天降】形容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感到极度高兴。
【喜新厌故】见“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喜爱新的,讨厌旧的。今多用于指对爱情不专一。
【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喜跃抃舞】谓欢乐之极以至于手舞足蹈。
【系风捕景】亦作“系风捕影”。①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②比喻不露形迹。
【系风捕影】见“系风捕景”。
【郤诜丹桂】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郤诜传》。后因以“郤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郤诜高第】晋郤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郤诜传》。后因以“郤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隙穴之窥】比喻执着地努力,最后达到目的。
【阋墙谇帚】“阋”念xì。谓家庭内部争吵不和。谇帚,指妇女吵骂。
【呷醋节帅】唐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一日军宴,军吏误以醋酌迪简,以军使李景略严暴,恐罪及军吏,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为感泣。及景略卒,军中请以为主,官至易定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归。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匣里龙吟】晋王嘉《拾遗记·颛顼》:“(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於匣里,如龙虎之吟。”本指剑的神通,后常比喻人虽在野,而名声远闻于外。
【匣剑帷灯】剑在匣中,灯在帷里,灯光剑气若隐若现。诗文传记中写景、叙事、状物有若隐若现之妙者,常以“匣剑帷灯”为评语。亦用以形容事情无法掩盖或故露消息引人注意。语本《西京杂记》卷一:“高帝斩白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剑在室中,光景犹照於外,与挺剑不殊。”
【狎雉驯童】汉鲁恭宰中牟,以德化民。时郡国螟蝗伤稼,独不入其境;有母雉将雏过童子旁,童子仁而不捕。事见《后汉书·鲁恭传》。后因以“狎雉驯童”誉人政绩。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狭路相逢】①语出古乐府《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谓窄路相遇,无可退让。②犹巧遇。③喻仇人相见,难以相容。
【遐方绝域】边远偏僻的地区。
【遐方绝壤】见“遐方绝域”。
【遐州僻壤】指边远偏僻的地方。
【遐迩一体】谓远近犹如一个整体。形容协调统一。
【遐迩著闻】远近闻名。形容名声很大。
【瑕不掩瑜】亦作“瑕不揜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瑕不揜瑜】见“瑕不掩瑜”。
【瑕瑜互见】比喻优点和特点同时存在。
【霞友云朋】与云霞为朋友。谓避世隐居。
【霞明玉映】如霞光明艳,如玉色映现。形容光彩耀人。
【霞思天想】苦思冥想。
【霞思云想】见“霞思天想”。
【霞姿月韵】比喻俊美清雅的仪态和风度。
【霞裙月帔】以云霞为裙,明月为披肩。借指仙女或美女。
【霞蔚云蒸】喻景物绚烂缛丽。
【下不为例】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①指官吏刚到任所。②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52:47



--------------------------------------------------------------------------------
【压肩叠背】谓人众多密集。
【压倒元白】唐宝历间,杨嗣复在新昌里第宅宴客,元稹、白居易都在座,赋诗时,刑部侍郎杨汝士的诗最后写成,也最好。元白看后为之失色。当日汝士大醉,回家对子弟说:“我今日压倒元白!”事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后称作品超越同时代著名作家为“压倒元白”。
【压雪求油】比喻难以作到的事。
【厌难折冲】谓压服灾难,挫败敌军。
【厌故喜新】讨厌旧的,喜欢新的。
【厌闻饫听】谓充分听取。
【鸦没鹊静】同“鸦默雀静”。
【鸦飞雀乱】同“鸦飞鹊乱”。形容纷乱。
【鸦飞鹊乱】①犹言絮絮咶耳。②形容纷乱。
【鸦雀无闻】犹言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鸦默雀静】形容寂静无声。
【鸦默鹊静】见“鸦默雀静”。
【鸦鹊无声】见“鸦雀无声”。
【鸭步鹅行】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
【牙白口清】谓清楚,明白。
【牙签玉轴】卷型古书的标签和卷轴。借指书籍。牙,象牙;玉,美玉。形容书籍之精美。
【牙签犀轴】见“牙签玉轴”。
【牙签万轴】形容书籍繁富。
【牙签锦轴】见“牙签玉轴”。
【衙官屈宋】以屈原宋玉作自己的衙官。矜夸文才出众之语。《旧唐书·文苑传上·杜审言》:“扞杜审言呴又尝谓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合得王羲之北面。’其矜诞如此。”后亦用以称美别人的文才。
【哑口无言】默然不语,无话可对。
【哑口无声】见“哑口无言”。
【哑子托梦】见“哑子做梦”。
【哑子做梦】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
【哑子寻梦】见“哑子做梦”。
【雅人清致】见“雅人深致”。
【雅人深致】《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小字)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后因以“雅人深致”指高雅的人意兴深远。亦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高尚文雅,不同于流俗。
【雅人韵士】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雅俗共赏】谓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赏。
【雅量高致】气度宽宏,情致高雅。
【雅雀无声】形容静默之极。雅,“鸦”的古字。
【亚肩迭背】谓肩擦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水浒全传》一二O回:“只见一簇人亚肩迭背的围着一个汉子,赤着上身,在那阴凉树下,吆吆喝喝地使棒。”
【亚肩叠背】见“亚肩迭背”。《水浒传》武松在轿上看时,只见亚肩叠背,闹闹嚷嚷,屯街塞巷,都来看迎大虫。
【揠苗助长】喻强求速成,有害无益。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咽苦吐甘】谓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兒。形容母爱之深。
【烟花风月】指男女情爱之事。
【烟波钓徒】唐张志和去官后,居江湖间,每垂钓,不设饵,自娱而已,自称“烟波钓徒”。见《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后借指隐居江湖者。
【烟飞星散】形容离散。
【烟消火灭】比喻事物消失,不留踪迹。
【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
【烟消雾散】同“烟消云散”。
【烟视媚行】微视徐行。形容安详的神态、举止。
【烟云过眼】语出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后用以比喻身外之物,不加重视。亦比喻事物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烟聚波属】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烟销灰灭】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烟霏雨散】形容众多。
【烟霏雾集】形容众多。
【烟蓑雨笠】①指蓑衣斗笠两种雨具。②借指隐者的服装或隐者优游自适的生活。
【烟霞痼疾】谓酷爱山水成癖。
【烟断火绝】指人烟灭绝。
【俨乎其然】十分严肃正经的样子。带有讽刺意味。
【淹淹一息】形容呼吸微弱,濒于死亡。
【淹会贯通】犹融会贯通。
【湮没无闻】埋没,无人知道。
【嫣红姹紫】指花色娇艳,亦指娇艳的花。
【嫣然一笑】形容娇媚的微笑。
【延年益寿】延长寿命,增加岁数。
【延津之合】见“延津剑合”。
【延津剑合】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以“延津剑合”或“延津之合”比喻因缘会合。
【延颈企踵】伸长头颈,踮起脚跟。形容仰慕或企望之切。
【延颈跂踵】见“延颈企踵”。
【延颈举踵】同“延颈企踵”。
【严刑峻制】犹言严刑峻法。
【严刑峻法】严厉的刑法。亦指施行严厉的刑法。
【严阵以待】亦作“严陈以待”。谓以严整的阵势,等待着敌人进犯,予以打击。
【严气正性】谓气性刚正严肃。
【严家饿隶】形容拘谨的书法风格。语出《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严陈以待】见“严阵以待”。
【严丝合缝】指缝隙密合。形容非常严密。
【严惩不贷】严加惩办,不予宽容。
【言十妄九】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言人人殊】各人说的都不一样。形容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言三语四】犹言说三道四。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不预】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有物】说话或写文章有实际内容,不空洞。语本《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言之有故】所说的话有根据。
【言之有理】所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成理】话讲得合乎道理。
【言之过甚】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亦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物】指文章或言论内容空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见“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明·无名氏《三化邯郸》二折:“言之谆谆,听之藐藐,良药苦口,信有之矣。”
【言之凿凿】说得非常确实。
【言不二价】见“言无二价”。
【言不及行】谓言行不一。
【言不及义】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言不由中】见“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谓说话不是出于内心,心口不一。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言不逮意】见“言不达意”。
【言不达意】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言不尽意】①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晋欧阳建《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②魏晋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三国魏荀粲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系表之言”都是“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
【言不顾行】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言中事隐】谓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语出《易·系辞下》:“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言文行远】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言方行圆】谓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言外之味】语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长意味。
【言外之意】说话或写文章没有明说而使人能体会出来的意思。
【言必有中】一说话必然说到点子上。
【言必有物】指言论或文章内容充实。
【言必有据】所言必有根据。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言出法随】谓法令一经宣布,就严格执行。多用于布告。
【言出祸从】话刚出口,祸患就降临头上。
【言出祸随】见“言出祸从”。
【言而不信】见“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信】亦作“言而不信”。说话不讲信用。
【言行一致】说的和做的一个样。
【言行不贰】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抱一】犹言言行一致。
【言行若一】见“言行抱一”。
【言行相符】说的和做的相符合。
【言行相副】见“言行相符”。
【言行相顾】谓言行不互相矛盾。
【言行信果】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计从】同“言听计从”。
【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语本《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多伤幸】见“言多伤行”。
【言多伤倖】见“言多伤行”。
【言芳行洁】谓言行高洁。
【言近旨远】亦作“言近指远”。语言浅近而涵义深远。语出《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孙奭疏:“言辞之近而指意已远者,乃为善言者也。”
【言近指远】见“言近旨远”。
【言近意远】同“言近旨远”。
【言者不知】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慧。
【言者弗知】见“言者不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见“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若悬河】见“言类悬河”。
【言来语去】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和意顺】言语和顺,情意相谐。
【言是人非】谓言论无可非议,但为人不可取。
【言信行果】见“言必信,行必果。”
【言约旨远】言辞简练,含意深远。
【言笑不苟】不随便谈笑。形容态度严肃庄重。
【言笑自如】见“言笑自若”。
【言笑自若】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言笑晏晏】说说笑笑,和柔温顺。
【言高语低】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过其实】言辞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世多指说话夸张失实。
【言从计行】见“言行计从”。
【言从计纳】讲的话、出的主意,都听从采纳。
【言从计听】见“言听计从”。
【言清行浊】言辞高洁,行为卑污。
【言提其耳】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言扬行举】谓因擅长言语应对或有高尚道德而受到荐举。语本《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孔颖达疏:“扬亦举之类,互言之。虽无德无事,而能言语应对堪为使命,亦举用之。”
【言无二价】谓货价说一不二。语本《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於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馀年。”
【言无不尽】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言无伦次】语言杂乱无章。
【言为心声】言语是表示心意的声音。语本汉扬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言犹在耳】说的话还在耳边响。谓记忆犹新或说过不久。
【言发祸随】同“言出祸从”。
【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
【言传身教】谓一面用言语进行传授,一面在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行起模范作用。
【言语妙天下】谓言语之精妙为天下人所不及。极言文辞之隽永优美。
【言语道断】①佛教语。谓无上妙谛,非言语所可表达。②谓无处可说话。
【言语路绝】犹言言语道断。
【言论风生】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谈举止】谈吐和动作。
【言简意深】言辞简练,含意深刻。
【言简意赅】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言简意该】见“言简意赅”。
【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
【言归于好】谓相好如初。言,助词。
【言归正传】把话头转到正题上来。原为旧小说、话本中常用的套语。
【言归和好】同“言归于好”。
【言颠语倒】说话颠三倒四。
【言类悬河】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听行从】谓说话、做事有人听从。形容威望很高。
【言听事行】谓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言听计用】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同“言听计从”。
【言听计从】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个人非常信任。
【言听谋决】谓说的话听从照办,出的主意决定实行。
【岩穴之士】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岩居川观】居于岩穴而观赏川流。形容隐居生活悠闲自适,超然世外。
【岩居穴处】谓隐居深山洞穴之中。语出《韩非子·诡使》:“而士有二心私学,岩居窞处,讬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下。”
【岩栖穴处】见“岩居穴处”。
【岩栖谷饮】见“岩栖谷隐”。
【岩栖谷隐】谓隐居山谷之中。
【炎凉世态】见“炎凉世态”。
【炎凉世态】亦作“炎凉世态”。旧指亲富疏贫的势利现象。
【沿才受职】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
【沿波讨源】谓循其流以求其源。喻深究事物之本末。语出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寽波而讨源。”
【沿门托钵】见“沿门持钵”。
【沿门讬钵】见“沿门持钵”。
【沿门持钵】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沿门讬钵】见“沿门持钵”。
【沿流讨源】犹沿波讨源。
【研京练都】语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言张衡作《二京赋》构思十年乃成,左思作《三都赋》构思十二年(《晋书·左思传》作“十年”)乃成,后因以“研京练都”谓文思缜密而迟缓。
【研经铸史】精研经史。形容学问渊博。
【研精究微】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处。
【研精致思】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研精毕智】犹研精竭虑。
【研精覃思】专心研究,深入思考。唐·孔颖达《尚书序》:“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章炳麟《正学报缘起》:“若其~,则专门之学,斯固未暇。”
【研精竭虑】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研精殚力】同“研精竭虑”。
【研精殚思】同“研精竭虑”。
【研精阐微】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颜精柳骨】见“颜筋柳骨”。
【研机综微】研究综合事理的深奥精微之处。
【颜丹鬓绿】见“颜丹鬓绿”。
【颜骨柳筋】见“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谓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之字遒劲有力。亦泛指墨宝。
【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奄奄一息】①形容呼吸微弱,生命垂危。②喻衰微不振,临近灭亡。
【掩人耳目】遮蔽别人的耳目。谓以假象蒙骗人。
【掩口失声】谓忍不住笑出声来。
【掩口而笑】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
【掩口胡卢】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胡卢,笑貌。语本《后汉书·应劭传》:“昔郑人以乾鼠为璞,鬻之於周;宋愚夫亦宝燕石,缇

小菜鸟 发表于 2005-3-26 20:54:17



--------------------------------------------------------------------------------
【咂嘴弄舌】亦作“咂嘴弄脣”。亦作“咂嘴咂舌”。亦作“咂嘴舔脣”。①形容贪吃的馋相。②表示食物味道美好。③表示惊奇或为难。
【咂嘴弄脣】见“咂嘴弄舌”。
【咂嘴咂舌】见“咂嘴弄舌”。
【咂嘴舔脣】见“咂嘴弄舌”。
【杂乱无章】混乱而无条理。语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杂而无章。”
【宰鸡教猴】用杀鸡来警戒猴子。比喻严惩一个以警告其余。
【再三再四】连续多次。
【再不其然】犹言再不然。
【再生父母】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隅,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后因以“再作冯妇”比喻重操旧业。
【再作道理】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
【再衰三涸】见“再衰三竭”。
【再衰三竭】《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因以“再衰三竭”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再接再历】见“再接再砺”。
【再接再砺】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亦作“再接再历”。
【再做道理】见“再作道理”。
【在天之灵】指人死后升入上界的灵魂。后亦以称死者及其不昧的精神。
【在色之戒】语出《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后以“在色之戒”谓色欲方面的戒忌。
【在劫难逃】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如此周而复始。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在谷满谷】《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阬满阬。”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郑玄注:“唯君命所在,就展習之也。官,谓版图文书之处。”孔颖达疏:“若君命之在官,则臣当展習言议在官之事。”后多用以指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
【在陈之厄】《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因以“在陈之厄”指饥贫等困境。
【载一抱素】谓坚持一种信仰,固守素志。
【载舟覆舟】语出《荀子·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后以“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载沉载浮】谓在水中上下沉浮。
【载驰载驱】谓车马疾行。
【载歌且舞】见“载歌载舞”。
【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舞蹈。原作“载歌且舞”。
【载懽载笑】形容尽情地欢笑。
【载驱载驰】见“载驰载驱”。
【赞口不绝】见“赞不绝口”。
【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
【赃汙狼藉】同“赃污狼藉”。
【赃污狼藉】谓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赃污狼籍】同“赃污狼藉”。
【赃私狼藉】同“赃污狼藉”。
【赃私狼籍】同“赃污狼藉”。
【赃官污吏】犹了贪官污吏。
【赃盈恶贯】谓贪赃甚多,罪恶滔天。
【赃货狼藉】同“赃污狼藉”。
【赃贿狼藉】同“赃污狼藉”。
【赃贿狼籍】见“赃贿狼藉”。
【赃秽狼藉】同“赃污狼藉”。
【臧穀亡羊】《庄子·骈拇》载,臧、穀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穀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宋苏轼《和刘道原〈咏史〉》:“仲尼忧世接舆狂,藏穀虽殊竟两亡。”
【遭劫在数】谓命中注定要遇到灾难。
【遭事制宜】犹言因事制宜。
【遭时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时定制】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遭时制宜】犹言因时制宜。
【遭逢不偶】谓不遇合时机。
【遭逢时会】同“遭遇际会”。
【遭逢会遇】同“遭遇际会”。
【遭逢际会】同“遭遇际会”。
【遭家不造】语出《诗·周颂·闵予小子》:“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郑玄笺:“闵,悼伤之言也;造,犹成也。可悼伤乎,我小子耳!遭武王崩,家道未成。”孔颖达疏:“往日遭此家道之不为,言先王既崩,家事无人为之。”本为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用以泛指家中遭遇不幸。
【遭遇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遇运会】同“遭遇际会”。
【遭遇际会】犹言逢遇时机。
【遭倾遇祸】遭逢危亡之世而遇祸害。
【遭际不偶】同“遭逢不偶”。
【遭际时会】同“遭遇际会”。
【早出晚归】亦作“早出暮归”。早晨出去,晚上归来。谓整日在外。
【早出暮归】见“早出晚归”。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语本《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后谓悔恨以前所作之非。
【早朝晏罢】很早上朝,很迟退朝。谓勤于政事。
【澡身浴德】《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达疏:“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於德以德自清也。”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
【澡垢索疵】犹言吹毛求疵。谓刻意寻人过错。
【造次颠沛】流离困顿。语出《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造极登峰】登峰造极。喻达到极点。
【造微入妙】形容达到微妙的境界。
【造因得果】见“造因结果”。
【造因结果】谓无论制造何种因缘,必得相应之后果。
【造车合辙】喻主观同客观相符合。
【造作矫揉】犹言矫揉造作。
【造言生事】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造言捏词】捏造虚假的言词。
【造恶不悛】作恶事而不肯悔改。
【造端倡始】谓首先倡导。
【造端讬始】见“造端倡始”。
【造谋布穽】谓设计陷害。
【造谣生事】捏造谣言,挑起事端。
【造谣生非】见“造谣生事”。
【造茧自缚】作茧自缚。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
【躁言丑句】丑恶的言辞。躁,通“臊”。
【责有攸归】见“责有所归”。
【责有所归】谓责任有所归属。
【责无旁贷】谓自己应尽的责任,无法向旁人推卸。
【责备求全】犹言求全责备。
【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
【择地而蹈】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择肥而噬】喻选择有钱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择善而行】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择善而从】选择其中好的依从他。
【择福宜重】选择吉福之事应取重的。语出《国语·晋语六》:“择福莫若重,择祸莫若轻。”
【泽及枯骨】恩泽施及死去的人。形容恩情深厚。
【泽吻磨牙】犹言龇牙咧嘴。凶残貌。
【啧有烦言】①谓互相责备,争论不一。②谓纷杂的指责和议论。
【齰舌缄脣】“齰”念zé。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贼人心虚】指做了坏事的人,时刻胆战心惊,怕坏事败露。
【贼人胆虚】见“贼人心虚”。
【贼子乱臣】见“贼臣乱子”。
【贼去关门】《景德传灯录·法瑫宗一禅师》:“僧曰:‘若不遇於师,几成走作。’师曰:‘贼去后关门。’”后因以“贼去关门”比喻出了事故才去防范。
【贼臣逆子】见“贼臣乱子”。
【贼臣乱子】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
【贼眉贼眼】见“贼眉鼠眼”。
【贼眉鼠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贼喊捉贼】谓坏人做了坏事,反说他人是坏人。比喻为了逃脱罪责,故意转移目标。
【贼头狗脑】同“贼头鼠脑”。
【贼头鬼脑】同“贼头鼠脑”。
【贼头贼脑】同“贼头鼠脑”。
【贼头鼠脑】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谮下谩上】谗毁下级,欺谩上级。
【增收节支】增加收入,节约开支。
【增砖添瓦】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甑尘釜鱼】《后汉书·独行传·范冉》:“所止单陋,有时绝粒,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范冉字史云,桓帝以为莱芜长。后以“甑尘釜鱼”形容家贫断炊已久。
【扎根串连】深入群众并将分散的群众串连起来。
【札手舞脚】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乍毛变色】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诈奸不及】犹言十分奸诈。
【诈败佯输】假装被打败,引人上当。
【诈痴不颠】谓假装痴呆。
【诈痴佯呆】谓假装痴呆。
【斋心涤虑】净洁身心,清除杂念。
【宅中图大】居于中心,谋划四方。谓得地势之利。
【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
【沾花惹草】犹言沾风惹草。
【沾沾自好】犹言沾沾自喜。
【沾沾自衒】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沾沾自喜】骄矜自得貌。
【沾沾自满】犹言沾沾自喜。
【沾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沾风惹草】比喻卖弄风流,挑逗、勾引异性。
【沾亲带友】见“沾亲带故”。
【沾亲带故】有亲戚朋友的关系。
【詹言曲说】烦琐、片面的言论。
【詹詹炎炎】《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成玄英疏:“炎炎,猛烈也;詹詹,词费也。”后以“詹詹炎炎”形容喋喋不休之状。
【詀言詀语】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鹯视狼顾】“鹯”念zhān。谓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斩木揭竿】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语本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斩荆披棘】同“披荆斩棘”。
【斩草除根】比喻彻底去除祸根,不留后患。语本《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斩竿揭木】犹言斩木揭竿。
【斩钉切铁】同“斩钉截铁”。
【斩钉截铁】①比喻坚定不移或果断利落。②比喻雄健有力。
【斩将刈旗】同“斩将搴旗”。
【斩尽杀绝】全部杀尽。
【斩头沥血】形容为匡扶正义而不顾生死。
【斩钢截铁】比喻干脆利落,坚决果断。
【斩关夺隘】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展眼舒眉】眉眼舒展。形容称心遂意的样子。
【展脚伸腰】①下拜。②俗用以称人死。
【崭露头角】谓显示出超群的才华。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暂劳永逸】犹一劳永逸。谓以一时的辛劳,换取长久的安逸。
【占风使帆】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
【占风望气】察看风向云气。亦比喻看风使舵,随机应变。
【毡上拖毛】氈为毛制,在氈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栈山航海】谓跋山涉水,逾越险阻。
【战火纷飞】形容战斗频仍、激烈。
【战无不克】见“战无不胜”。
【战无不胜】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见“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是知秦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也。”
【战战栗栗】敬畏戒慎貌。
【战战栗栗】见“战战栗栗”。
【战战惶惶】戒慎畏惧貌。
【战战业业】戒慎畏惧貌。
【战战栗栗】见“战战栗栗”。
【战战兢兢】①畏惧谨慎貌。②因害怕或寒冷而颤抖貌。
【湛恩汪濊】谓恩泽深厚。
【张三李四】假设姓名,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张口掉舌】谓发表言论。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害怕或惊愕。
【张王李赵】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张牙舞爪】①形容猛兽的凶相。②形容恶人的猖狂凶恶。③边谈笑边挥舞手足的样子。
【张公吃酒李公醉】见“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公吃酒李公醉】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
【张公吃酒李公颠】见“张公吃酒李公醉”。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张甲李乙】犹言张三李四。
【张皇失措】亦作“张惶失措”。亦作“张徨失措”。慌乱失常,不知所措。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有时亦有掉包舞弊之意。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张袂成帷】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张眉努目】扬起眉毛,瞪着眼睛。喻粗犷浅露。
【张眉努眼】扬起眉毛,瞪着眼睛。指善于作态。
【张眉张眼】惊惶不安的样子。
【张脣植髭】谓脣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张眼露睛】谓瞪着眼睛说瞎话。
【张徨失措】见“张皇失措”。
【张惶失措】见“张皇失措”。
【张嘴挢舌】犹张口结舌。
【张灯结彩】亦作“张灯结采”。形容喜庆或节日的景象。
【张灯结采】见“张灯结彩”。
【张脉偾兴】谓血管膨胀,青脉突起。张,通“胀”。《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乾。”杜预注:“气狡愤於外,则血脉必周身而作,随气张动。”后以指因冲动而举措失宜。
【彰明昭著】犹彰明较著。
【彰明较著】形容非常显明。
【彰往考来】谓彰明往事,考察未来。语本《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孔颖达疏:“往事必载,是彰往也;来事豫占,是察来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来,观察来事也。”
【彰善瘅恶】表彰美善,憎恨邪恶。
【獐头鼠目】麞头小而尖,鼠目小而圆,本形容人的寒贱相,后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琐、心术不正。
【掌上明珠】亦作“掌中珠”。亦作“掌上珠”。比喻极受疼爱的人。后多指极受父母钟爱的兒女。
【掌上观文】见“掌上观纹”。
【掌上观纹】比喻极其容易,毫不费力。
【仗马寒蝉】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仗势欺人】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仗节死义】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仗义执言】伸张正义,激昂陈词。
【仗义疏财】谓重义气而分财助人。茅盾《石碣》:“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又见“疏财仗义”。
【杖履相从】谓追随左右。
【杖履纵横】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招亡纳叛】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招花惹草】指挑逗、勾引女子。
【招兵买马】①招募士兵,购置战马。谓组织武装,扩充兵力。②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招灾惹祸】招引灾祸。
【招灾揽祸】招揽灾祸。
【招事惹非】见“招是惹非”。
【招降纳叛】①招引接纳敌方叛降的人。②称网罗坏人,扩充势力。
【招是生非】见“招是惹非”。
【招是惹非】招惹是非。谓无故生事。
【招是搬非】搬弄是非,引起争端。
【招是揽非】犹招是惹非。
【招风惹雨】见“招风惹草”。
【招风惹草】比喻惹是生非,引出事端。
【招风揽火】比喻招惹是非。
【招军买马】犹招兵买马。
【招摇过市】故意炫耀自己以引起别人注意。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馀,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招摇撞骗】谓借名炫耀,进行诈骗。
【招蜂引蝶】比喻逗引异性。多指女子。
【招蜂惹蝶】犹招蜂引蝶。
【招贤纳士】招引接纳贤士。
【招权纳贿】把持权势,接受贿赂。
【招权纳赂】见“招权纳贿”。
【招权纳赇】见“招权纳贿”。
【昭然若揭】语出《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揭,高举。后以“昭然若揭”形容真相毕露,清楚明白。
【昭德塞违】彰明美德,杜绝错误。
【昭聋发聩】使耳聋的人也能够听到。比喻用语言文字等给人以极大的启发,即使糊涂麻木的人也会清醒过来。
【朝三暮二】比喻主意多变。
【朝三暮四】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本谓只变名目,不变实质以欺人。后以喻变化多端或反覆无常。②形容数目多。
【朝夕相处】彼此天天在一起。
【朝不及夕】①谓早晨不能顾及晚上。极言处境危急。②形容生活极其穷困。
【朝不保夕】见“朝不保暮”。
【朝不保暮】早晨保不住晚上会发生变化。极言情况危急或境遇窘迫。
【朝不虑夕】见“朝不谋夕”。
【朝不谋夕】谓早晨不能预为晚上打算。形容形势危急或境况窘迫。
【朝升暮合】谓零碎地籴米。形容生活艰难,勉强度日。
【朝生夕死】见“朝生暮死”。
【朝生暮死】亦作“朝生夕死”。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朝令夕改】早晨下命令,晚上就改变。形容政令多变。
【朝令暮改】《汉书·食货志上》:“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四》:“‘朝令而暮改’,改,本作得,言急征暴赋,朝出令而暮已得。非谓其朝令而暮改也。”后以“朝令暮改”形容政令多变。
【朝成夕毁】见“朝成暮毁”。
【朝成暮徧】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
【朝成暮毁】形容翻新之速。
【朝夷暮跖】早晨被誉为伯夷,晚上被贬作盗跖。形容时论毁誉多变。
【朝折暮折】见“朝攀暮折”。
【朝奏夕召】见“朝奏暮召”。
【朝奏暮召】谓早晨上书帝王,晚上就被召见。形容被朝廷任用之速。语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扞主父偃呴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
【朝思暮想】日夜思念。
【朝秦暮楚】①战国时,秦楚两大国对立,其他小国各视利益之所在,时而事秦,时而奉楚,变化无常。游说之士亦如此。后以喻人反复无常。②朝在秦地,暮在楚地。或朝属秦国,暮属楚国。比喻行踪无定或生活不安定。
【朝乾夕愓】谓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语本《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朝过夕改】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朝梁暮周】见“朝梁暮晋”。
【朝梁暮晋】五代冯道为相,历五朝八姓,于丧君亡国略不在意。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历陈官爵以为荣,时论卑之。元刘因有《冯道》诗讽之曰:“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閒事,更舍残骸与契丹。”后因以“朝梁暮晋”喻人反复无常,没有节操。
【朝梁暮陈】见“朝梁暮晋”。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语出《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朝趁暮食】白天挣了钱,晚上才有饭吃。形容生活十分贫困。
【朝云暮雨】比喻男女欢会。典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玉谓此气为朝云,并对王说,过去先王曾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称是巫山之女,愿侍王枕席,王因幸之。巫山之女临去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朝发夕至】见“朝发暮至”。
【朝发暮至】谓早晨出发晚上就到达。形容路程很近或交通方便。语出《后汉书·乌桓传》:“居止近塞,朝发穹庐,暮至城郭,五郡民庶,家受其辜。”
【朝歌夜弦】形容整天沉迷于歌舞,逸乐无度。
【朝歌暮弦】见“朝歌夜弦”。
【朝种暮穫】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语本《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改】见“朝过夕改”。
【朝攀暮折】谓不断地攀折。比喻时时遭摧残。
【朝钟暮鼓】见“暮鼓晨钟”。
【朝懽暮乐】见“朝欢暮乐”。
【朝欢暮乐】谓终日欢乐;日夜寻欢作乐。
【朝齑暮盐】见“朝齑暮盐”。
【朝饔夕飧】谓才疏力薄,除吃饭外别无所能。
【朝齑暮盐】早饭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极言生活贫苦。
【朝衣东市】谓大臣就戮。典出《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上令■错衣朝衣斩东市。”
【朝章国典】见“朝章国故”。
【朝章国故】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
【兆载永劫】佛教语。极言时间之悠远漫长。
【照人肝胆】比喻以赤诚相见。
【照本宣科】比喻不能灵活运用,死板地照现成文章或稿子宣读。
【照猫画虎】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
【遮人耳目】见“遮人眼目”。
【遮人眼目】谓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遮三瞒四】谓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遮天映日】同“遮天蔽日”。
【遮天迷地】同“遮天盖地”。
【遮天盖日】同“遮天蔽日”。
【遮天盖地】形容风沙、雨雪大或人马等极多。
【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遮地盖天】同“遮天盖地”。
【遮地漫天】同“遮天盖地”。
【遮空蔽日】同“遮天蔽日”。
【遮前掩后】谓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遮掩耳目】见“遮人眼目”。
【折足覆餗】《易·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折长补短】取有余以补不足。
【折矩周规】犹循规蹈矩。谓举止合乎法度。
【折戟沉沙】断戟沉埋在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折鼎覆餗】见“折足覆餗”。
【折槁振落】折枯枝,吹落叶。喻轻易不费力。
【折冲之臣】谓忠勇之臣。
【折冲御侮】语本《诗·大雅·绵》:“予曰有御侮”毛传:“武臣折冲曰御侮。”后用以谓抗击敌人。
【折冲尊俎】见“折冲樽俎”。
【折冲厌难】谓能压服困难,御敌致胜。
【折冲樽俎】谓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语本《战国策·齐策五》:“此臣之所谓比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於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折胶堕指】极言天气寒冷。
【哲人其萎】《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夫子殆将病也。’”后因以“哲人其萎”为贤者病逝之典,亦常用作慰唁之词。
【詟谀立懦】谓使谄谀者知所畏忌,怯懦者知所自立。
【辙乱旂靡】见“辙乱旗靡”。
【辙乱旗靡】谓车迹错乱,军旗倒下。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后以“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之状。亦用于比喻。
【辙乱旂靡】见“辙乱旗靡”。
【贞下起元】《易·乾》:“元亨利贞。”尚秉和注:“元亨利贞,即春夏秋冬,即东南西北,震元离亨兑利坎贞,往来循环,不忒不穷。”因以“贞下起元”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贞元会合】指新旧更迭。
【贞不绝俗】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贞松劲柏】以松柏的坚贞劲直,喻人的高尚节操。
【贞风亮节】犹言高风亮节。
【针尖对麦芒】犹言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相对。
【针芥之合】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投】同“针芥相投”。
【针芥之契】同“针芥相投”。
【针芥相投】《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磁石引针,琥珀拾芥,因以“针芥相投”谓相投契。
【针锋相对】①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对等。②比喻双方策略、言论、行动等尖锐地对立。
【针头削铁】形容极力刮削搜刮。
【针头线脑】见“针头线脑”。
【针头线尾】缝纫用的针线等物。
【针头线脑】亦作“针头线脑”。①同“针头线尾”。②指针线活。③比喻细微的事物。
【真人不露相】谓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
【真刀真枪】①真实的刀枪。②比喻毫不作假,实实在在。
【真才实学】真实的才能和学问。
【真心真意】犹真心实意。
【真心实意】心意真实,没有丝毫虚伪。
【真凶实犯】真正的罪犯。
【真知灼见】①真正知道,确实看见。②亦作“真知卓见”。谓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
【真知卓见】见“真知灼见”。
【真金不怕火】见“真金不怕火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成语大辞典》(完整版) 请用ctrl+f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