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 Black Mirror
《黑镜》第一集The National Anthem英国首相在睡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办公室的官员报告说英国公主被绑架了,绑匪的要求是让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进行了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于是只能就范。结果是绑匪上吊自杀,公主平安归来。 影片的最后是一年后,电视台对此事件做了回顾,绑匪成为了先锋艺术家,公主仍然在人前风光无限,首相依旧正常任职,但回到家中却是寂寞一人,他的妻子再也不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了。
这情节发展真是出人意料,我在看罢全集之后深深被编剧与导演的精妙构思所折服。其实这狂欢闹剧般的一集故事就是为了讽刺现代传媒,看点不在于首相如何与猪做爱,而是在于不同身份的人在应付这一荒诞事件时的行为。
一开始绑架视频被绑匪放上Youtube(在线视频网站),真假难辨,但是一些媒体工作者与官员勾结,通过贿赂色诱等各种方式弄到了内幕消息。这是第一个讽刺。
网上的公主绑架视频,被许多看客纷纷传播。首相办公室曾想出一个后备方案,找人代替首相出演,然后用电脑特效改成首相的脸。但是后备演员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被一名工作人员认出并拍了照片上传到Twitter(类似于国内的微博)上,于是计划流产。这是第二个讽刺。
网络民意调查显示,最初大家以为是个无聊的游戏,或者认为事关国家荣誉,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赞成首相就烦。但在绑匪切了公主一根手指之后(实际上是绑匪自己的手指),民意风向大转,认为人命关天,而首相就范只是丢脸无所谓。这是第三个讽刺。
第一个讽刺是针对不择手段的媒体,第二个讽刺是针对泥沙俱下却无所遁形的社交网站,而第三个讽刺则是针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当最后首相走进直播间的时候,大街小巷空无一人。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欢快地喝酒聊天,等待首相的精彩表演。但当首相真正脱下裤子的时候,一切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镜头缓缓地扫过观众的脸,两遍。我们看到了他们从美梦成真的惊喜与欢呼变成了噩梦来临的恶心与恐惧。肆意狂欢的终点不过是冰冷彻骨的寒意。
本集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国家的赞美诗》,歌颂的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讽刺。
《黑镜》第二集Fifth Million Merits
在这个时空里,衣着统一的人们都单独居住在一个个被黑玻璃包围的虚拟屋子里,通过强大的虚拟网络进行交流,人们有自己的虚拟形象,只需要动动几个手指头就可以给自己的虚拟形象换装。刷牙漱口,买食物,玩游戏等活动都需要使用点数,而点数要靠每天在固定的自行车架上骑车赚取。
这一集讽刺的毫无疑问就是消费主义。
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无聊的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点数换更好衣服和更多的节目。这与我们的生活多么相似,许多人忙忙碌碌却毫无理想。片中的人们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通过选秀节目一举成名,这又与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的选秀热何其相似?
片中最大的悲剧就是男主角了。男主角就是这样行尸走肉地活着,直到有一天他无意中听到女主角唱歌,被她的真实所打动。他决定拿出自己的全部一千五百万点数帮女主角买一张选秀入场券让女主角实现唱歌的梦想。但女主角被赛前的饮料乱了心智,在海量的虚拟观众面前她迷茫了,在评委的威逼利诱下背离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色情女星。
男主角由于花光了自己的点数,所以无法跳过强制播放的节目,他在她的“作品”中悲痛欲绝。即使将玻璃墙撞坏了,也换不回那真实的曾经。他想用碎玻璃刺伤自己,却在隐约中听到了女主角的歌声。于是他重新努力地省吃俭用赚取点数,终于给自己也买了一张入场券,想在表演后以死相逼,疯狂地宣泄着自己的愤怒,痛斥体制,试图唤醒这些“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
但是,评委们似乎被他的表演“折服”了,并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了利益面前,他妥协了。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骂了脏话。我为一位革命勇士被体制招安而悲哀,也为消费主义的强大而恐惧。本来在男主角慷慨陈词之后,所有的虚拟观众都若有所思。但评委,这个消费主义的代言人,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就使得革命似的倾尽全力的奋斗变成了滑稽逼真的表演商品。那些虚拟的观众再度陷入了无知或不愿自知的狂欢,为一个新节目的诞生而欣喜若狂。
结尾,他有了自己的节目,再也不用踩自行车了。那片本应用来挑战体制的碎玻璃,被他像供奉神祇一样收进盒子里。他走到房间的边缘,看到了更大的虚拟屏幕上投射出的森林。以前吃的天然苹果被果汁取代了,而女主角送给他的象征着人类创造力的企鹅折纸也被批量生产的企鹅雕像取代了。
原来我们都在这个消费主义的世界里,画地为牢。即使看见了希望,却仍是固步自封。
,每集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此剧名为黑镜,除了其黑暗的内容外,“镜”也体现了其试图映射现实之野心,通过科幻的外壳审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部剧就像控制变量的实验一样,每一集都是把现实中的某一元素扩大到极致,而其他要素固定不变,来分析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你太过于认真考虑设定的逻辑性你就输了:一个涉及国家名誉绑架案,政府会不认真分析绑匪送来的断指是不是人质的?像首相上猪这样的惊天大案竟然只是一个先锋的行为艺术?第二集中基本已经虚拟化的社会从哪里生产出苹果?人的记忆这么私密的东西竟然没有什么可靠的保密措施?
剧中的一些镜头和道具运用也是相当值得玩味的。第一集中,首相出现的镜头画面基本都是光线偏暗的,而首相基本是处于背光的状态,营造了一种冷峻,沉重的效果,与全片狂欢闹剧似的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首相的可悲。第二集中,企鹅折纸和企鹅雕塑的对应,青苹果和果汁的对应,碎玻璃前后功能的变换都是隐喻。第三集中,运用了一些主观镜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另外,三集的故事都是运用章节的方式展开的,每章之间有明显的分界,如同我们在读小说一般。这或许是为了使三集在形式上更像是同一部剧集吧,毕竟三集的具体内容都大不相同,这样起承转合相似的架构使得三集更具有整一性。
最后最让我觉得吊诡的是,第二集所讽刺的消费主义的幽灵也附身于这部剧集之上。虽然或许导演与编剧想借这部剧集引发我们的思考,但它不是也变成电视台用于吸引观众以牟利的一个商品了吗?
《黑镜》是一部3集的迷你剧,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同的演员、不同的故事背景、甚至是不同的现实社会,但都围绕我们当今的生活展开。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也会让人上瘾,那么它带来的副作用是什么?《黑镜》正是把镜头聚焦在欢乐和不安之间的区域。在过去10年间,在我们有机会和时间思考和质问之前,科技就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个家庭、每张桌子、每个手掌之间都有一个屏幕、一个显示器、一部智能手机,
不知道大家看过这一集的黑镜有什么感觉呢?刺激?可怕?过瘾?恶心?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一定觉得这情节发展真是出人意料,一开始以为会是像美剧一样,经历一番惊心动魄之后首相的团队得以安全解决危机,但没想到英剧会是如此尖锐啊。我在看罢全集之后深深被编剧与导演的精妙构思所折服。
这部片的大致剧情是,英国首相在睡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办公室的官员报告说英国公主被绑架了,绑匪的要求是让首相在下午四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进行了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于是只能就范。结果是绑匪上吊自杀,公主平安归来。 影片的最后是一年后,电视台对此事件做了回顾,绑匪成为了先锋艺术家,公主仍然在人前风光无限,首相依旧正常任职,但回到家中确实寂寞一人,他的妻子再也不用正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了。
这像狂欢闹剧一样的一集故事就是为了讽刺现代传媒,看点不在于首相如何与猪做爱,而是在于不同身份的人在应付这一荒诞事件时的行为。我觉得这这一集,包含了三个讽刺。
第一个讽刺。一开始绑架视频被绑匪放上Youtube,真假难辨,但是一些媒体工作者与官员勾结,通过贿赂、色诱等各种方式弄到了内幕消息。那个电视台领导和首相的年轻男手下TOM明显是有利益关系的。(幻灯片7)被特警打伤脚的女记者在厕所自拍,并把照片通过手机传给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进行色诱,想套取独家新闻。(幻灯片8)第一个讽刺是针对不择手段的媒体。
第二个讽刺。(幻灯片9)网上的公主绑架视频,被许多看客纷纷传播。首相办公室曾想出一个后备方案,找人代替首相出演,然后用电脑特效改成首相的脸。但是后备演员在进入演播室的时候被一名演播室的工作人员认出并拍了照片上传到Twitter上,于是计划流产。第二个讽刺是针对泥沙俱下却无所遁形的社交网站。
第三个讽刺。YouTube和Twitter上的各种回复成为了网络时代的"民意",首相大人的一举一动也不得不随"民意"的趋势而变网络民意调查显示,最初大家以为是个无聊的游戏,或者认为事关国家荣誉,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赞成首相就范。但在绑匪切了公主一根手指之后(实际上是绑匪自己的手指),民意风向大转,认为人命关天,而首相就范只是丢脸,无所谓。这第三个讽刺则是针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
当最后首相走进地狱般的直播间的时候,大街小巷空无一人。(幻灯片10)人们都坐在电视机前欢快地喝酒聊天,等待首相的精彩表演。但当首相真正脱下裤子的时候,一切都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幻灯片11)镜头缓缓地扫过观众的脸,两遍。(幻灯片12)我们看到了他们从美梦成真的惊喜与欢呼变成了噩梦来临的恶心与恐惧。肆意狂欢的终点不过是冰冷彻骨的寒意。
马克?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社交网络》中说过:他现在所做的,不过是让facebook成长,而其究竟会成长为什么,他自己也不确定。这个网站就类似与国内的人人网或者说是校内网。人人、微博、优酷土豆等网站交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而我们每人只是网络中的节点。但看过这部片之后,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自己这个小小节点聚集起来的力量。我们可能觉得电视台等媒体离我们太远,但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呢?你的表述决定了你自己的存在,决定了你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我相信大家都不想成为影片里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围观群众吧?
最后,(幻灯片13)本集的标题本身就是一个讽刺,The National Anthem直译是《国家的赞美诗》,至于赞美的是什么,呵呵,你懂的。
好的,片子看完了,是不是觉得很压抑啊?我给大家一点时间缓解一下自己的情绪。
我先来讲解一下这一集的设定。在片子里面的社会,人们长到21岁后就要被分配到一个特定的地点,穿着统一的衣服工作,而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自行车架上骑车发电。刷牙漱口,买食物,玩游戏等活动都需要使用点数,而点数要靠这种枯燥无聊的工作赚取。而其他时候,人们都单独居住在一个个被黑玻璃包围的虚拟屋子里,他们有自己的虚拟形象,通过强大的虚拟网络进行交流。 这一点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啊,除了上课,你是不是很多时候宅在宿舍,只用电脑和网络交流啊?工作间的墙上会滚动显示高分排行榜。至于那些没有完成工作的人就要降级去做清洁工,就是穿黄衣服的那些人。
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无聊的工作,只是为了赚取点数换更好衣服和更多的节目。片中人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通过选秀节目一举成名,这与我们目前现实生活中的选秀热何其相似? (幻灯片15-17)
这一集的主题很明确,讽刺的毫无疑问就是消费主义。
当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虚拟化,人们只是麻木地活着的时候,只有男主角渴望着真实的东西。当他的梦想因女孩的背叛而破碎,他只有以死相逼。但是,评委们似乎被他的表演“折服”了,并提出给他开办一个评论节目。在巨大了利益面前,他妥协了。看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难受。我为一位革命勇士被体制招安而悲哀,也为消费主义的强大而恐惧。本来在男主角慷慨陈词之后,所有的虚拟观众都若有所思。但评委,这个消费主义的代言人,用几句简单的话语就使得革命似的倾尽全力的奋斗变成了滑稽逼真的表演商品。那些虚拟的观众再度陷入了无知或不愿自知的狂欢,为一个新节目的诞生而欣喜若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