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0°
    温度感觉: 19°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4°
    温度感觉: 24°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0°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2°
    温度感觉: 21°
楼主: zhengqi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可笑韩寒“见死不救”论也有人捧

 
楼主
发表于 2010-4-11 1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中共,莫非是老蒋喊出抗日的最强音?

费尽苦难跑到西北先不说是什么原因,难道能比得上老蒋的不抵抗,东北军奉命大撤退吗? 能比得上从南京到重庆的大撤退吗?

子不教,父之过。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1 18:52


对芦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蒋中正)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芦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是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件之几点要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本年二月三中全会宣言,于此更有明确的宣示,近两年来的对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过去各种轨外的乱态,统统纳入外交的正轨,去谋正当解决,这种苦心与事实,国内大都可共见。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国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跟着今年二月三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和平的爱护。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至,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第二,这次芦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或有人以为是偶然突发的,但一月来对付舆论,或外交上直接间接的表示,都使我们觉到事变的征兆。而且在事变发生的前后,还传播着种种的新闻,说是什么要扩大塘沽协定的范围,要扩大冀东伪组织,要驱逐第二十九军,要逼宋哲元离开,诸如此类的传闻,不胜枚举。可想这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从这次事变的经过,知道人家处心积虑的谋我之亟,和平已非轻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的出入于我国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个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东四省失陷,已有了6年之久,续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芦沟桥。如果芦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么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会变成北平!所以芦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三,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无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第四,芦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芦事的解决。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   
  (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
  (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受任何约束。   
  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对方犹能设身处地为东方民族作为一个远大的打算,不想促成两国关系达于关头,不愿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的立场,应该不致于漠视。   
  总之,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于社会,俾咸能明了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4-11 21: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这个宣言与老蒋的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1 22:09
...不是中共,莫非是老蒋喊出抗日的最强音?


俺针对的是你上面这句话因而引用了老蒋这偏声明!
老蒋在这声明中说了这样几句话:
....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你不认为这难道不是抗日的最强音吗?!

俺没有比较共产党的宣言和老蒋的声明的先后,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4-12 2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要看怎么说,还要看怎么做。好。老蒋消极抗日尽人皆知,但与侵华日本保持着秘密接触,有几人知?那可是有案可查的史实!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2 21:04


这一点完全可以相信存在的!
就好比:
1,在抗美援朝时,中国政府从没有停止过和美国人的接触,打打停停谈谈,直到大家都妥协到都能接受的底线。
2,支持越南抗击美帝时,也一样!

这就是斗争策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些一味死打硬拼,是愚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4-13 23: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意思是说,老蒋也准备在七七事变以前日本在华利益的地区,跟日本划出一条三八线?这是老蒋抗日的斗争策略?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3 23:34


你太死板!
用抗美援朝作为例子,并不是做和抗美援朝一样的事情!

请联系当时中国、日本的国情和国际局势,去理解老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吧:
1935年,蒋介石扼要地表达了他的战略思想,即:一面呼吁和平,期求集体安全;一面整顿国防,充实军备,至和平绝望时期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最后胜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4-14 18: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华北一线与日本媾和,我无论如何不能像你那么头脑灵活不死板。

1935年呼吁和平,直到1940年还同侵华日军密谈、准备以华北一线划界限?你的思维真够灵活不死板。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4 00:14

开开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管理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多民族,及其贫穷的国度
当外族入侵,民族存亡的关口
如何率领中华民族渡过危难是一个复杂的使命!
中华民族历史上遭受外族蹂躏不是一、二次
历史上如何抗击外侮,值得借鉴!

建议你多学习历史!
有两个历史知识,有助于你理解老蒋的策略:
1,汉朝抗击匈奴的整个历史过程,包括:“昭君出塞”
2,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相信你也不会陌生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4-14 22: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管理这么大个国家,老蒋肯定是有力不从心之感,否则怎么会秘密与侵华日军谈判、划地求和呢。
请看:




你的历史学得不错,还知道“昭君出塞”。昭君出塞干什么?

那叫和亲,历史上有名的和亲还有唐代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古代和亲政策的功绩在于,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了和平相处的关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亲也能跟老蒋与侵华日军的密谈拉挂上?拿领土主权跟侵略者“和亲”?亏你能想得出!

还“卧薪尝胆”?你不仅历史小故事很熟悉,还很会拿历史小故事给老蒋贴金。

还知道
zhengqi1 发表于 2010-4-14 23:05

打得过人家,和亲干吗?
在华利益并不等于奉送主权!
你那“就是说”,只是你的意测而已
请拿出真凭实据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4-14 2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去再读读史书吧。

“昭君出塞”是在汉朝对匈奴取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的时候进行的。
macrophage 发表于 2010-4-14 23:28


绝对优势?
去“百度”或“google”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4-14 23: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度百科


其后,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扶植下,宰了他哥哥,一统匈奴。

维基百科


昭君出塞,是汉朝用一个美女换了一个匈奴走狗政权。
macrophage 发表于 2010-4-14 23:44

简单地寻找了一下资料来回应你所谓的“绝对优势”:
1,由于汉朝“和亲”实施在战败之后,人们常将其与屈辱相联系,因此史书也对出塞和亲...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主要的是和亲政策”。
2,都是些防御战, 全部以防守为主,虽说是和亲, 但匈奴人时不时还是要来抢一下的
3,汉时的主要敌人,是北方的匈奴。但匈奴对中原并没有当政的野心,只是在北方掠夺掠夺。汉文帝时代,汉朝国力不强(文景之治,就是为了休养生息),文帝也没那个能量彻底制止匈奴的掠夺。所以就搞绥靖政策。其实不仅“和亲”,还送去大量的礼品。说穿了就是贿赂一下匈奴的贵族,让他们消停一点。
但是匈奴的胃口,是不可能轻易满足的。边界的骚扰,一直没有停过。每到北方汉人的收获季节,也是匈奴的劫掠季节。所以到了武帝时代,时机具备,汉武帝就开始大举讨伐了。
总的来说,汉文帝和亲,那叫忍辱负重;汉武帝伐匈奴,那是长治久安。
4, 因为匈奴虽然接受了和亲的公主,可是却容易出尔反尔,袭击汉朝边境。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4-15 18: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去看书吧,喜欢查啥google、百度也行。

就别在这儿卖弄你的知识贫乏和鸭子死了嘴巴硬的个性了。
macrophage 发表于 2010-4-15 00:21

孤陋寡闻,不见世面,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俺的知识都是从“百度”上抄的
一字不漏,连标点符号都一样
非常的农民或工人阶级的方式
网上的写这种文字的人自称为教授,做大学问的
据说对从事的事业有深入的研究,是国内的大学喔
所有,可以把“卖弄知识贫乏和鸭子死了嘴巴硬的个性了”帽子送给他们
或者,您干脆和他们辩论一下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