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真的__。 填空。 假如我是真的爱你。 假如我是真的相信你。 假如我是真的来见你。 假如我是真的同意你。 假如我是真的离开你。 假如我是真的来伴你。 假如我是真的伤心。 ...... 没曾想答案是: 假如我是真的高干子弟。...... |
这首歌曲早就听过。一直把它当作浪漫情歌来欣赏。也没有注意过歌词的真正含义。更没有想过它是否是一部电影的插曲。如果是电影插曲,也应该是一部歌颂爱情主题的电影的。 万没有想象过是这样一部悲情电影,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大主题的电影。 他是一个小人物,希望象小人物一样活着,本没有远大目标。他争取幸福的手段也低劣。但是我却从似乎他们的故事里听到了一种"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交响曲,一种悲壮且无奈的交响曲。 ...... :thinking: |
《假如我是真的》,是中国大陆作家沙叶新与演员李守成、姚明德于1979年8月为话剧创作的剧本,一出取材自真人真事、藏着悲剧的讽刺喜剧,隐约有苏联作家果戈里笔下《钦差大臣》的味道,惟内部试演至翌年即被中共禁止公演[1]。后于1981年被改编成同名台湾电影,由台湾导演王童执导,旋即又被中共列为禁片;香港亦曾一度禁映,1989年始获解禁。剧本先后被翻译成英语、德语,在国外发表演出。 话剧大纲 连同序幕及尾声,剧本共分八场,藉中国大陆青年李小璋为求上调冒充高干子弟张小理,带出中共官场腐败的众生相。最后身份被拆穿,李小璋被递上法庭受审,庭上点题自辩:“我错就错在我是个假的,假如我是真的,我真的是张老或者其他首长的儿子,那我所做的一切就将会是完全合法的。”结局有别于电影,并无交待李小璋的判刑和接续下场。 创作过程 剧本创作于文革结束与“四人帮”倒台之后、干部层面不正之风冒起之时,根据一宗真人真事的上海骗案加工改编,用了约两三星期写成,主要由沙叶新执笔。剧本起初名为《骗子》,经当时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画龙点睛取名《假如我是真的》。 其时上海很多编剧都在采访收集资料,也想写是宗真人真事骗案,但因涉及一位尚在位的上海老干部,遭上面压下来禁写。沙叶新念在“人做我不做”本不想写,见没人写反而想写起来,只是剧本与话剧之所以能够面世,一定程度上还是托赖当时黄佐临和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党组织的支持。 话剧于上海预演时,百姓观众反应热烈,领导干部沉默无语,引起极大争论。为避开中共审查,剧团只好折衷作内部试演,不登报不宣传,不公开演出。然而试演还是在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新疆、北京等全国多地演了数十场,引起强烈回响。 最终话剧因涉体制问题,难逃禁演命运,中宣部禁止再“给共产党抹黑”,中央召开全国剧本创作座谈会,沙叶新遭受严厉批评。在当时中宣部部长胡耀邦保护下,沙叶新未有被秋后算帐,且获准加入中共成为党员,接任退休的黄佐临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其写在《假如我是真的》之前、可谓姊妹作的《陈毅市长》,后来亦获批在中南海演出。 评论 北京学者解玺璋评论到:“《假如我是真的》的价值在于,它并不是当时流行的控诉“文革”的作品,而是直指社会阴暗面……站在当下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假如我是真的》所提出的质问并不过时。30年来,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制改革与思想解放也进入深水区。但有一点仍然没变,那就是社会对于“特权”的崇拜仍然存在,而且也早已不局限于话剧里所批判的上学、参军、回城、住房这些事。[4]” 作家倪匡评论到:“剧本通过一个人假冒了高干子弟,到处招摇,无往不利的过程,不但刻划出整个统治极权的愚蠢和腐化,而且前瞻性地指出,这个统治集团必然演变为掌握国家财产、权力的极权统治阶级,更而且无可避免地不断腐烂,具有极深刻的社会意义。当时,统治集团如果肯定这剧,有所醒悟,或许事情发展,不致于出现如今那样满床锦绣下覆盖的腐尸已爬满蛆虫的情形。可是,当时,统治者对付的方式是禁演。 |
您将要访问以下网页
请注意:您将要访问的站点不是 51.CA 官方网站。为了保护您的财产和信息安全,请不要在该网页输入您的QQ密码、Facebook、微信密码等信息。
如果您不了解该网站的详细情况,请谨慎访问该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