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6°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8°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温度感觉:
查看: 99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制造”是全世界的毒药还是血液?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9:17: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制造”是全世界的毒药还是血液?
[新闻综述]   
09-21 06:30
--------------------------------------------------------------------------------

  
  “中国制造”正面临着的危机

  在刚刚过去的几个月中,“中国制造”经历了一场灾难,从宠物饲料、儿童玩具,到咳嗽药水、牙膏,中国制造的产品接二连三遭欧美禁控。

  中国产品让人不放心的新闻在国际间一直被热炒,3月份以来国外媒体出现很多负面报道。宠物食品、牙膏、药品、海产等都被验出有问题,最近一两个星期,玩具公司美泰宣布全球召回1820万件中国制造的玩具再次引起轰动。

  不只是美国采取查禁行动,东南亚国家包括印尼和泰国也有了警惕。印尼食品药物监管局近日对市面流通的中国制造补品、药物和化妆品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有39种含有危害人体健康化学元素。

  泰国卫生当局日前也警告消费者,在购买中国食品时要小心,特别是蔬果可能含大量有害农药。法新社报道,泰国卫生部抽验逾一万余件中国入口蔬果,发现所含的农药、食物颜料及其他化学品分量,很多都超出泰国的标准。

  《华盛顿邮报》则报道,美国农业官员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查获了数百万磅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违禁禽类产品,其中一些产品还采取蒙混过关的手段,比如,包装箱上写着“干百合花”和“梅干片”等等。

  按照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说法:现在美国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批评是“排山倒海式”的。负面的消息,民众的担忧,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炒作,使“中国制造”面临一场危机。

  如果没有“Made in China”,世界将会怎样?

  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称,“中国制造”现在看来像有另一层含义――“购买者小心”。在美国犹他州,有食品公司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以示安全。眼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被蒙上了灰尘――过去备受全球市场欢迎的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现在则遭遇了国际舆论异样的目光――价廉不假,可其中也隐藏着夺命之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更发表报告称,中国是违反美国食品安全标准最严重的国家。

  但问题是,真的能将“中国制造”拒之门外吗?如果真要这么做,受害最深的恐怕还是众多的普通老百姓,幸好市场并不会这么做。

  一位美国女记者萨拉?邦吉奥尼决定身体力行,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但结果证明,这样的生活并不容易。

  6月29日, 记录其上述经历的《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家人在全球经济中真实的生活历险》一书,在美国正式上市。英国《金融时报》就此刊发一书评说,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但结果是否定的。

  在那一年里,她回避购买和使用任何标有“Made in China”标签的商品,如买新鞋、生日玩具,甚至耗子夹子。但很快就发现,这样做简直是一种煎熬,不仅支出骤升,生活质量也大为降低,最后度日如年。不买十几美元的中国鞋,邦吉奥尼女士就得忍痛给儿子买68美元一双的意大利运动鞋。更让她为难的是玩具,绝大部分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玩具都产自中国,她儿子对生日那天得到的丹麦产乐高积木越来越烦。此外,她们一家开始追打老鼠,因为所有的鼠夹都来自中国。不仅如此,许多标称“Made in USA”的商品,实际也是中国生产的,美国厂家只是贴牌包装。

  在美国,有些人也许不喜欢无处不在的中国商品,认为它们冲击了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产业转移和工人失业,但是,邦吉奥尼女士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正是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让更多的美国消费者乃至全球的消费者从中受益。

  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在澳大利亚,没有使用过‘中国制造’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找了。”在澳大利亚一家科学研究院工作的理查德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如今,从玩具、家用电器、服装、食品到电脑办公设备,中国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随处可见。他家就买了不少中国产品,有电动工具、面包炉、厨房器皿……感觉“中国产品很好用”。他说:“对消费者而言,价格的吸引力是不变的真理。”

  萨比纳女士是专门跑经济新闻的德国记者。她常常批评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她说:“我本人去过中国,对中国产品质量有切身的体会。”萨比纳告诉记者,她妈妈到中国旅游时买了一些中国产品,质量很好。她认为,在德国商场买到的印有“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一点儿都不差。

  在菲律宾马尼拉,不少长期选购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尤其是华人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相信中国名牌食品的质量能经受住这次风波的考验。在各大商场里专卖中国品牌食品的“达华”连锁店里,值班经理告诉记者,从中国进口的“洽洽”瓜子等货品始终受到顾客青睐,凭的就是一贯的质量,从来没有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投诉。

  闪光的“中国制造”需要我们做什么?

  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文指出,所有后进国家在向世界舞台冲刺时,都要遭遇强势国家的抵制,因为这关系着欧美的就业、经济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与政党间的权力斗争直接相关,政治化在所难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制造”也有类似的遭遇,在大举进入美国市场时也曾被“妖魔化”,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不过,这种抵制却是正常的,中国人不必太过敏,关键是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抵制的过程是挑剔的过程,能够渡过“挑剔期”就接近“接受期”了。只是,“挑剔”可能有政治因素,也可能有经济因素,当然也有商品本身的缺陷,需要中国人认真分析。

  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总裁贺斌杰(Juergen Hambrecht)在接受德国《明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亚洲国家犯的错误要给予更多的理解,“中国发展速度迅猛,随之而来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像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对近期中国出口产品频繁爆出质量问题丑闻,贺斌杰认为没有必要担心大批质量粗糙的产品从中国流入欧洲市场。“这些例子只是说明,某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他说,“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德国这些年出了多少产品质量的问题。近期最大的就是‘腐肉丑闻’。”

  当然,能为“中国制造”清洗罪名的主角只能是中国人,当中国食品及消费品质量在国际社会面临信心考验的时候,中国国务院宣布,任命副总理吴仪为“产品质量食品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向外界传达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强烈信息。外电报道分析,吴仪再次临危受命,掌管产品与食品安全小组,突显了中国当局决心加快改善中国产品的安全形象。

  外电认为,从迄今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来看,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这一轮指责还是很“配合”的。除了国务院和一些部委官员呼吁不要过分夸大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解释和澄清之外,中国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国内市场的规范和清理上,而且采取了切实的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商务部等部委为此迅速列出了出口贸易商“黑名单”,首次上榜的“黑名单”的企业就有400家之多。

  《联合早报》还指出,要让“中国制造”闪光并且为全球信赖,竖起几个人见人爱的名牌是捷径。技术创新、销售战略、生产标准不仅要达到世界上最苛刻的标准,还要在名称上让全世界易记易接受。“东京通信工业”改为“索尼”后让这个名字风行世界的例子,极好地说明了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对富有诗意和善于狂想的中国企业家来说,这6个字分量极重。

  利用法律来维护“中国制造”的声誉,也是重要武器。2004年,浙江通领科技集团生产的GFCI(接地故障断路器)产品进入美国,迅速占领美国主流市场。但同时遭遇美国世界级电器巨头企业莱伏顿公司在美国3个州地方法院的起诉,称通领科技集团侵犯了他们的专利。这场官司现在有了结果,通领科技集团没有“偷”他们的专利,是自己研发出的。试想,如果没有勇气和底气去打赢这场官司,那么“中国制造”不仅“有毒”,而且“偷盗”。这场官司获胜,对所有“中国制造”的信誉都有正面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加强与出口国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编译-徐卓君)
沙发
发表于 2007-9-21 19:28:28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带毒的血液
板凳
发表于 2007-9-21 19:45:53 | 只看该作者

顶转贴.

客观的视野.
中国货不是没有问题,.有很多问题需要反省和改进.
但诋毁中国货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文中说的那样.
中国货不是毒药,是血液.就算是"带毒的血液"也没说错.
没有一个人具备纯净的血液,除非他不是人.
把中国制造妖魔化的人,他自己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制造.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都不可能抵制中国制造.
更别说你们这样"每周一歌"去中国店的假拿大人.
地板
发表于 2007-9-21 21: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顶转贴.

最初由[周舟]发布
顶转贴.

客观的视野.
中国货不是没有问题,.有很多问题需要反省和改进.
但诋毁中国货是毫无意义的.正如文中说的那样.
中国货不是毒药,是血液.就算是"带毒的血液"也没说错.
没有一个人具备纯净的血液,除非他不是人.
把中国制造妖魔化的人,他自己实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制造.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加拿大人都不可能抵制中国制造.
更别说你们这样"每周一歌"去中国店的假拿大人.

说实在的,中国制造质量下降,责任在供需双方。以前中国出口商品是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记得当时说外事无小事,也包括商品出口。当时出口转内销,是一个很吸引国人的噱头,可见出口商品的质量在国人眼中的分量。

自从那些垃圾进口商到中国去讨便宜,即使是垃圾商品照样进口以后,中国商人也学的精明起来。实际上中国商人早就精于此道,只不过这些垃圾进口商激发了中国生产商的潜意识。如果任现在情形发展下去,估计要不了几年,假鸡蛋、注水肉、黑心棉照样在国际市场横行。所以现在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5#
发表于 2007-9-21 21:4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顶转贴.

最初由[清新小溪]发布
回复:顶转贴.



说实在的,中国制造质量下降,责任在供需双方。以前中国出口商品是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记得当时说外事无小事,也包括商品出口。当时出口转内销,是一个很吸引国人的噱头,可见出口商品的质量在国人眼中的分量。

自从那些垃圾进口商到中国去讨便宜,即使是垃圾商品照样进口以后,中国商人也学的精明起来。实际上中国商人早就精于此道,只不过这些垃圾进口商激发了中国生产商的潜意识。如果任现在情形发展下去,估计要不了几年,假鸡蛋、注水肉、黑心棉照样在国际市场横行。所以现在发现并解决问题,对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也说实在的,我赞同你这个贴子的观点.
原来计划经济时大陆的外销掌握在官方外贸系统手里.所有的出口产品基本来自国有大型企业.自从开放以后,强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不正当手段造成了许多人为的质量问题.尤其是大批外资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直接介入大陆的外销系统,政府的不作为管理导致恶性循环.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量的概念.用鱼龙混杂泥沙具下也不为过.
对于大陆制造在国外的激烈的反应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确实存在质量问题.二是廉价的中国制造直接冲击了进口国的相关群体利益.这两个问题并非不能解决协调.
炒作和妖魔化中国制造不是正确的方式,抵制中国货更是无稽之谈.
如果每个人都能就事论事从发展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角度去探讨中国制造的问题,就不会有那么多污言秽语.
谢谢提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