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5°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2°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5°
    温度感觉: 15°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1°
    温度感觉: 10°
查看: 6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连载] 谁是新疆的主人(四)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12:0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头发乱了 于 2011-8-9 13:03 编辑

前面说过,影响到西域的除了突厥外还有两个重要势力,一个是吐蕃,另一个是大食,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人。大食原来远在阿拉伯半岛上,和大唐之间还间隔着强大的波斯帝国和突厥帝国,可是随着波斯在突厥、拜占庭和大食的三面夹击下逐渐衰败,和东西突厥相继被唐朝灭掉,阿拉伯人乘机崛起并吞并了波斯原来的地盘。到了唐朝中后期,中亚的最强大的三个势力就是唐、吐蕃和大食。

早在公元658年,唐朝的势力甚至就已经超出西域,进入中亚,分别在原西突厥和波斯地界上设立了羁縻州府和波斯都督府(公元661年),波斯都督府是中国历史上在中亚设立的唯一机构。而这期间正逢大食东扩,双方不可避免的发生过些小规模争端。公元715年,大食还与吐蕃联军对唐朝进行了一次试探性进攻,攻打了唐属国拔汗那,但是被唐军击退。

在唐与大食的战争中,高仙芝至关重要,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将门出身,20岁就拜为将军。高仙芝在夺取小勃津的战争中一战成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并因此被提拔为四镇节度使。750年高仙芝又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并杀了撒马尔罕的国王。此时唐已经控制了北起贝加尔湖,南到帕米尔高原,西到阿富汗腹地的广大地区(也有说到达伊朗边境)。

751年,阿拉伯一代枭雄阿巴斯借口高仙芝杀害石国国王打算发兵攻唐,高仙芝先得到了情报,调动2万人马率先出击,唐军经过3个月长途跋涉,深入前方7百余里,终于在怛罗斯河遇上了赶来堵截的17万大食军队。先不说此战的结果将会如何,这个怛罗斯城就是当年陈汤留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郅支城。不过今非昔比,当年北匈奴逃到此已经是丧家之犬,而今天高仙芝的对手是兵强马壮,本土作战的阿拉伯人,没有人知道高仙芝怎么在远离大唐疆域,几个月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和数倍于自己的强敌作战,而且还一度占据优势的。不过战争最终还是无法背离它的基本规律,在天时地利补给都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高仙芝最终兵败,2万多人回来无几。这就是怛罗斯战役。

今天有人批评高仙芝在治理西域期间过于依靠武力,滥杀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唐朝在中亚丧失民心,给了大食以可乘之机,将唐最终失去中亚的原因怪罪到他的身上,我觉得这种观点是“马后炮”。古代历史上很多势力的扩张都是依靠绝对的武力完成的,坚决将武力进行到底的结果往往导致“万古传诵”,半途而废往往导致这种“遗臭万年”的马后炮效应。高仙芝在西域及中亚的高压统治和后来伊斯兰教的扩张那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但从来未听人说伊斯兰教因此失去人心,相反却成就了它今天受到绝对拥护的地位。

导致高仙芝不得不半途而废的原因来自唐朝内部,而不是所谓的“民心”。即便高仙芝赢得了怛罗斯战役,唐撤出中亚也是迟早的事,因为不久后一场暴乱不期而至从此彻底改变了中亚和西域的局面:安史之乱爆发了。755年到763年,唐朝忙于自己的家务事,而且为了勤王抽调了大量边疆的军队回来,导致对边疆的控制力度急剧下降。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大将军,恰逢安史叛乱。叛乱之前,唐的精锐之师都在边疆驻守,而且安禄山、史思明也都是守边大将,兵强马壮,京城反而没有军队。高仙芝、封常清等人临危受命,组建了临时军队进行抵抗。虽然守军一路被精锐的叛军追着打,不过最终还是合力将叛军挡在了潼关。唐玄宗任命太监边令诚为高仙芝部的监军,边令诚向高仙芝索贿不成记恨在心,回到皇帝那里告了高仙芝“弃陕地数百里”还克扣军粮等罪名,结果玄宗以为之作战不力,授权边令诚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一代守边名将就这样死得不明不白。

安史之乱和高仙芝的死对西域是个重大的打击,从此唐朝对西域转而采取守势,再也没有向西开拓过新的疆土,波斯都督府也就成了中国从古至今在中亚设立过的唯一的行政机构,存在时间约100年。

与对吐蕃、突厥不同,唐和大食之间类似“怛罗斯战役”的冲突并不常见,大食对西域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宗教方面。伊斯兰教的创立者默罕默德于571年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在他40多岁的时候创立了伊斯兰教,到7世纪初,伊斯兰教已经在阿拉伯社会取得统治地位。

阿拉伯在唐朝期间被称为“大食”,但这个“大食”并不统一,前面说的那个阿巴斯王朝,也就是其中的“黑衣大食”,当然了,有“黑衣”就有“白衣”。再说就跑题了,回到宗教问题上来。隋唐时期,西域是佛教的世界,这得益于一方面信奉佛教的吐蕃势力的扩张,令一方面佛教在唐朝时成为中国的国教,在西域的影响力借中国的威望达到顶峰。佛教取得这样的地位是因为佛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宗教,不提倡杀生。因为造反是要死人的,所以提倡佛教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所以佛教很受中国这样的统一的文明国家的欢迎。而且佛教徒只专注于自身的修炼,并不排斥其他宗教并存,(这点和中国的道教很类似,《西游记》小说中,玉帝和如来各管一方,礼尚往来,共治妖猴),所以也不会引起信仰冲突。

而伊斯兰教恰好相反,是一种带有侵略性的宗教,它允许通过武力迫使他人变成信徒。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后来发展成了一种超越国家,进入意识形态领域的宗教,这使得它的发展不再依赖个体国家,而成为信奉这个宗教的人群的自觉行为。阿巴斯期间,阿拉伯人一手握着圆月弯刀,一手拿着可兰经开始了东征,在之后的数百年里,一路征服了安息、大月氏、康居、迦湿弥罗、犍陀罗、疏勒、于阗、龟玆、高昌等国,刀锋所到之处,佛教徒人头落地。渐渐的,西风东渐,等到唐和吐蕃势力相继撤出西域之后,伊斯兰教在西域上演了西域宗教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一幕,佛教徒的鲜血和头颅最终成就了伊斯兰教的霸业。

回到吐蕃方面,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唐已无力抵抗吐蕃的进攻。吐蕃则乘火打劫,将河西、陇右等地全部吞下。763年到768年间,吐蕃甚至几乎把唐一切两段,把西域和长安分割开。不过西域在失去和长安的联系期间仍然坚守国土。

公元790年,北庭都护府开府88年后终于被吐蕃占领,战线推进到宁夏、甘肃一带,连都城长安都一度被短期攻陷。直到唐朝末年,吐蕃因为年年征战,也开始由盛转衰,于是双方自穆宗长庆年间会盟,才算为唐蕃之战划上了个句号。应该说末期的唐朝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

唐朝失去西域后,回纥势力开始西进,此后的西域战场的主角变成了吐蕃和回纥。回纥势力最初是根据唐朝中央政府的调遣进入西域抵御吐蕃的,因为此时的回纥从性质上依然是唐的属国。

回纥和吐蕃在最初的争夺中也是败多胜少,公元808年对于回纥来说是一个转折年,新一带可汗,保义可汗即位,自命“天可汗”,在保义可汗的带领下终于大败吐蕃,帮助唐夺回了凉州、北庭、龟兹等地。公元809年回纥正式改名为回鹘。回鹘的英文译名是Uighur发音和今天的“维吾尔”已经非常相似。不久后,回鹘乘胜再次大败吐蕃,将控制地盘扩大到天山以北。

历史上大多发展过快的国家也都会迅速衰败,衰败速度和往往崛起的速度成正比。公元840 年,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突然崩溃,回鹘的宰相(也有一说是将军)句录莫贺叛乱,他从黠戛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借兵十万兵攻打回鹘,杀了可汗,回鹘汗国一夜之间灭亡。这一年是回鹘人历史上最关键的一年,回鹘人纷纷逃离蒙古高原,大迁徙开始了。他们的一支西迁到了今天的新疆,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他们后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叫喀喇汗,这个分支元朝期间称为“畏兀儿”,并发展成了今天的“维吾尔”。其他分支的有的去了吐蕃,有的归了唐朝。

回鹘人离开蒙古高原后,契丹人、蒙古人先后崛起,这是后话了。

唐蕃之间的明的战结束了,不过暗战仍然没完。在大唐失去西域将近半个世纪之后,公元848年,已经属于吐蕃的沙洲地区在汉人张议潮的带领下起兵反蕃。张议潮率领义军驱逐吐蕃,光复了张掖、酒泉二州。此后,在张议潮的带动下,被吐蕃占领的唐故地上又爆发了许多起义,秦(今甘肃秦安北)、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宁东南)三州和石门(今宁夏海原东南)等也纷纷回归了唐朝,唐宣宗随即任命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不可思议的是,张议潮不仅带动了吐蕃占领下的土地上的汉人起义,甚至还感染了吐蕃人自己,吐蕃将领尚延心带领河、渭二州的蕃部也归顺了唐朝。公元861年,张议潮又率兵七千人收复凉州(甘肃武威),后再收西州、北庭、轮台(今新疆高昌、吉木萨而、轮台)等地,至公元866年,张议潮在廓州(青海贵德)围歼了吐蕃主帥尚恐热,并传首京师。吐蕃招到如此致命打击,就此彻底衰败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唐朝对河西、陇右等地意外的失而复得,也算是大唐前期开明治理、文治武功的回报吧。

公元872年,大唐在西域最后的传奇,张议朝将军逝世了,享年74岁,身前官至左神武统军,晋官司徒,南阳郡开国公,死后追封太子太保,以国公规格下葬。今天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还存有张议潮出巡图以纪念这位传奇的归唐义士。

张议潮死后3年后,黄巢起义,唐帝国大厦将倾。之前一直在蒙古高原的回鹘乘机南下进占甘、肃两州。公元907年,唐朝谢幕。

回顾一下唐朝期间的西域。西域在639年之前,由突厥控制,之后一百多年属于唐的版图。790年之后被吐蕃占领,861年,张议潮光复西域后,虽然没有重开安西都护府,但是也基本上可以认为再次回到了唐的怀抱,回鹘于840年才正式进入这个地区。在618年到907年这288年里,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属于唐的疆域。

唐朝虽然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被描绘的风光无限,但客观的说并不是没有忧患的,特别是在对吐蕃方面,确实显得比较被动,不过还好唐依然较好的控制住了西域。唐撤出西域的状况和汉有很大的不同,是被迫放弃的,所以说从武功方面,汉朝应该更胜一筹,唐则在文治方面更显成熟。

佛教在唐朝时期是西域最重要的宗教,除此之外还有萨满教、祆教、拜火教等等,伊斯兰教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入的,不过开始的时候影响力并不大。公元932年,回鹘(畏兀儿)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将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从此伊斯兰教才开始了在新疆的大发展。当时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沙吐克布格拉汗将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伊斯兰教的圣战中。沙吐克布格拉汗的子孙们也继续了他的事业,在西域掀起了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宗教战争,直到将佛教和其他宗教赶尽杀绝,甚至对信奉佛教的同族西州回鹘都不放过,沙吐克布格拉汗本人就战死在征讨西州回鹘的战场上。其他著名的战役还有灭龟兹、于阗之战等。维基百科对伊斯兰教在西域的传播是这样记载的:“11世纪末,回鹘的黑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忽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和高仙芝不同,沙吐克布格拉汗因为其坚定的行使武力而被后世的伊斯兰文献永远传诵。
沙发
发表于 2011-8-9 21:19:30 | 只看该作者
认真拜读,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1-8-10 23:49:5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繁杂的历史,让老乱缕的头头是道: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