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397|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朗读者》——忘年恋+历史原罪自我鞭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7:4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晚,加拿大中文电台主持人雨薇在清谈节目中谈到此片,极力推荐。余今天有空,在线欣赏了,很刺激眼球,也很刺激大脑。余文笔粗劣,不敢乱写,转贴现成的介绍文字,喜欢的朋友可自己上网观看。
http://movie.xunlei.com/movie/43088/introduction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德国,一个名叫米夏·伯格的15岁少年爱上了36岁公共汽车售票员的汉娜(凯特·温丝莱特饰)。在他们隐秘的恋情中,米夏发现汉娜最爱听他读书,以及他们热烈的身体关系。经她请求,米夏为他朗读各种文学作品,从《奥德赛》、《哈克费恩历险记》到《带叭狗的女人》。尽管他们的关系和谐而美好,但一天汉娜突然离开,并从此杳无音信。直到8年后,米夏(拉尔夫·费因斯饰)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发现汉娜作为二战战犯坐在被告席上!汉娜的过往就此被揭开,而她誓死要维护的是她文盲的秘密……
花絮
  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凯特·温丝莱特、拉尔夫·费因斯主演的《朗读者》近日曝光预告片。《朗读者》讲述一个男孩和是他两倍大的女人充满非法激情的忘年恋,而故事的深层含义则是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经历过苦难的人们不可能继续蜷缩在“诗歌”塑造的美的幻境中,现实的疯狂比诗更能令人警醒。而《朗读者》却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文学”与“罪恶”的关系,同样沉痛而触目惊心。
  《朗读者》改编自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它曾被译为39种语言畅销全球,并且成为纽约时报排行榜上销量最好的德语小说。此次《朗读者》被改编为电影,由两位演技派明星主演,影片还未上映就已经被预定为奥斯卡热门(温丝莱特更是凭借本片和《革命之路》上了双保险)。电影的预告片聚焦于二人相爱的美好时光,充满了温柔纯净的美感,而书中描写的汉娜老年时因绝望和罪恶的重压而自弃、衰老、自杀的种种情景则未出现。之前片场照惊鸿一瞥的温丝莱特的老年扮相,也要等观众自己去电影院中欣赏了。
  《朗读者》将于2008年12月12日全美公映。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9:1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9-2 20:25 编辑

本人是在迅雷在线看的,优酷也有花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9:24:14 | 只看该作者
YOUTUBE上的花絮(片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9:17:27 | 只看该作者
汉娜已经为她曾经的工作付出了代价,而且这代价已经超出了她应该承担的和可以承担的分量。

可那些高高地坐在法官席上的大人们,陪审员们,还有旁听的先生女士们,你们可曾扪心自问:在纳粹风行的时候,自己都做了些什么,自己为阻止纳粹屠杀做出过一丝一毫的努力了吗?让汉娜一人去为整个民族去赎罪,自己就心安理得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6:15:10 | 只看该作者
很奇怪犹太人这个民族,为什么聚集财富的能力这么强.
aaabbbb 发表于 2010-9-4 16:15


有一点是肯定的:重视后代的教育。

另外,中东一带有商业文明的历史渊源。

还可能,历史上犹太民族曾经历多次磨难而产生的团结意识和忧患意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6:42:10 | 只看该作者
《The Reader》观后,被其中深刻的人性描述所感动,并由此对汉娜产生了同情。但有两点想不明白:一是为什
么汉娜把保守她文盲的秘密视为比生命更重要?二是为什么汉娜服完了二十多年的刑、学会了读写、将要出狱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坚定地平静地选择了自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9-5 12:41:04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在乎的东西,虽然它可能在别人眼里无足轻重.
就像老舍,被说成反动派就投湖自尽,要是别人,反动派就反动派呗.陈逸飞也是小事气成那样.

另外,姐弟恋的结局一般都不好.
aaabbbb 发表于 2010-9-4 22:40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很有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9-26 04:40:27 | 只看该作者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65/4044539.html
《朗读者》:战后德国第二代人的战争反思

    《朗读者》内容简介:

    少年伯格15岁那年得了黄疸,在路边呕吐的时候遇到36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汉娜把他带回家,帮他清理。伯格来汉娜家致谢,汉娜正在穿一双长统丝袜,伯格突然心里动了一下,转身跑下楼……这以后,他们开始交往,读书,做爱。

    汉娜经常会有一些伯格不解的举动,直到有一天,她突然从汉堡消失了。

    伯格再次见到汉娜时,是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加法庭实习,而面对面站着的汉娜,是接受审判的纳粹战犯。原来,汉娜曾当过集中营的女看守。伯格渐渐明白了一个秘密:汉娜不识字,所以她要伯格读书给她听,所以她有那些奇怪的举动,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掩盖这个她认为是羞耻的秘密,汉娜放弃了提升职位的机会,去做女看守——这是不需要识字的。她甚至为了避免遭遇辨认笔迹这样可能使秘密暴露的事情,而承认罪行都是自己干的。伯格在揭示真相以解救汉娜和维护汉娜尊严间挣扎很久,也许其中还有很多他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东西。汉娜最终入狱了。

    一段时间以后,伯格继续给她寄读书的磁带,汉娜竟然渐渐在狱中学会写字,经常写些字条给伯格。伯格从未回过只言片语。这期间他结了婚,又离了婚。有一天,女监狱长打电话给伯格,说汉娜刑期将满,他们注意到伯格是惟一与她联系的人,请伯格接她出狱。伯格去见了汉娜,原先健壮美丽的妇人已老,伯格瞬间流露的惊诧和失望被汉娜捕捉到了。她对他说:“小家伙,你好自为之。”在汉娜出狱前一天,伯格决定去接她出狱。然而他见到的只是情人苍老的尸体。就在出狱的那天清晨,汉娜自杀了。她留下了一只铁罐子,里面有些钱,请女监狱长交给伯格处理。他找到了汉娜故事中的一个犹太受害者,随后把钱捐给犹太人组织。带着犹太人组织的信,伯格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汉娜墓前。故事就是这样的结局。

    这是一个让文学界震惊的故事,不大的篇幅里包含了很多,你可以说它是一部跟爱情密切相关的感人小说,可以说它是成长小说——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二战后的德国第二代人对他们的父辈,对战争的反思。也可以说它讨论了人性与尊严。出版后德国每个中学都在讨论《朗读者》。它很快就成为全世界范围的阅读话题。


汉娜为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而说慌,入狱,离开自己心爱的人,乃至自杀。她只希望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同情的怜悯和宽恕。她把尊严看得比生命和爱情还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1:33:43 | 只看该作者
汉娜为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而说慌,入狱,离开自己心爱的人,乃至自杀。她只希望赢得别人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同情的怜悯和宽恕。她把尊严看得比生命和爱情还重。
和者盖寡 发表于 2010-9-26 05:40


寡兄高见。是因为尊严。

但,难道汉娜在狱中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怀疑过?要等到见了面才察觉伯格有怜悯的成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9-26 21:5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 于 2010-9-26 23:02 编辑
寡兄高见。是因为尊严。

但,难道汉娜在狱中二十多年一直没有怀疑过?要等到见了面才察觉伯格有怜悯的成分?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9-26 22:33


我想是人的矛盾的性格,双重的且冲突的情感所致。很多时候。一个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种自我矛盾的性格和自我冲突的感情。反映在汉娜和伯格身上是:一方面渴望与对方之间的忘我的感情,一方面还固执地坚守着个人的那个排他性的自尊。于是故事就那样地发生和演绎了。。。。。。

汉娜即使有过怀疑,面对伯格多年如一日的关怀和关爱,也无法在重新见面体察对方的真实感情之前完全加以确定。

含有怜悯的爱也是爱,也可能演变成刻骨铭心的爱。人的尊严,有时人们把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有时把它看作分文不值。中国人所谓“人争一口气”与“面子值几个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2:13:26 | 只看该作者
含有怜悯的爱也是爱,也可能演变成刻骨铭心的爱。人的尊严,有时人们把它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有时把它看作分文不值。中国人所谓“面子值几个钱”。
和者盖寡 发表于 2010-9-26 22:56


非常认同。想起一位老友说过她们家乡女子的一种特性,死要面子。赫,德人也有这傻劲。

再谢寡兄转贴的影评,它就像一把钥匙把我多日的心锁打开,能较准确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9-26 22:19:1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认同。想起一位老友说过她们家乡女子的一种特性,死要面子。赫,德人也有这傻劲。

再谢寡兄转贴的影评,它就像一把钥匙把我多日的心锁打开,能较准确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0-9-26 23:13


居士太客气和抬举了。有什么就说什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