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即是多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21:3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剧本写作里,对话可以算是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部分。与其让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不如来行动证明。毕竟电影是视觉艺术,需要“show instead of tell”.  
  
  电影先由一组真实的历史档案镜头开启,再进入男主Mark(Channing Tatum)的世界,期间没有任何说教,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只是客观的呈现。你不需要对话就能知道Mark是个闷闷不乐的人。开头Mark和Dave(Mark Ruffalo)一起训练的镜头里同样是很少的对话,只有哥哥Dave用轻轻的声音安慰他。这段训练镜头也是很好的把俩人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算是留下了疑问:Mark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只有到了影片中间位置我们才知道他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这种先呈现再找原因的方式是很值得称赞的,因为很多时候剧本沉不下心,恨不得一开始就告诉你为什么。
  
  影片整体的气氛显得阴沉,冷峻,客观。这和镜头,声音与剪辑的运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全片基本上除了几个tracking shot, 永远都是稳稳的镜头,甚至一点镜头推进和运动也没有,压抑感顿时就出来了,好像把活力也抽离出去。对比下”Birdman”,镜头永远在动,因此就显得很不安分。导演的这种选择从拍摄角度也是省时省力,你不用纠结该不该用滑轨还是摇臂,直接用三脚架设置好镜头,开拍就行,把精力放在了演员的表演身上,而不是用花哨的镜头语言来抢戏,这是何等的自信,对导演和演员又是何等的考验。事实上大部分功夫都花费在拍摄前,据说两位主演为本片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摔跤训练,当最后一天训练结束的时候,Channing和Mark直接俩人抱着哭,足可以瞥见他们对本片的牺牲。导演的各种选择也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本片三位主要角色的表演也是真实可信,为人物关系增添很多维度,这都和导演重视表演有关系。
  
  全片除了个别片段基本没有任何音乐,只有环境本身的ambience,压抑空虚感也因此更进一步。就算是有音乐,也是简单缓慢的钢琴曲,没有花哨的管弦乐来煽情或抢戏。环境自己的声效就有足够的力量。结合剪辑,更是有独特的效果。经常是从一个很吵的场景瞬间切到一个很静的场景,对比和压抑就又出来了。再加上很多场景都没有对话,更是加强了观众对人物的关心。比如Mark比赛失利后在自己酒店房间里自暴自弃那一段,一句话都没有,但你的心是和他一起痛的。
  
  导演最重要的职责可以说是确定影片基调和导演员。不动的镜头,极少的音乐,很少的对话,利索的剪辑,都是导演刻意的选择。本片的主线就是三人复杂的关系,当电影制作技法被淡化后,观众才会真正的把精力放在人物和故事上,但是没有好演员来撑场一切都白搭。本片的三位主演可以说是都献出了出色的表演。
  
  Steve Carell饰演的化学产业大亨John du Pont是一个性格古怪,虚荣并不切实际的人。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真学实干,却又要假装成高超的教练,把自己抬到一个不可能的高度,假借着爱国主义情怀为所欲为。在他眼里,吸毒和喝酒都是消遣,没有任何区别,人也是可以被买到的。而Dave又恰恰是个不能被金钱收买的人,拍纪录片的时候连撒谎都不行,因为他很清楚John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某种意义上这也是John在母亲去世后情绪崩溃的一个导火索。Steve Carell据说每天特效化妆都要花费2个小时,把这个角色演得不寒而栗。也正如导演所说,“史蒂夫是个喜剧演员,但我相信所有喜剧演员内心都是黑暗的。”
  
  片子在07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备,那时候导演就已经相中Channing Tatum,可他还是个没名气的演员。前半段的他的比重比较多,当John扇了他一巴掌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怎么会堕落的这种地步,怎么会如此的被他掌控,哥哥Dave来之后自己又该怎样面对他。这些心理感受没有通过任何对话来揭示,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导演很尊重观众的智商,也很信任演员的表演,从最后结果来看还是很令人满意的。最开头的时候,Mark在和孩子们演说自己赢得奥运金牌的经历,而孩子代表了体育的纯洁。而到影片的结尾,Mark完全堕入了黑暗,体育也不再纯净,这可能才是影片的中心观点。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微妙的让观众去体会,这才是好的电影。
  
  我对Mark Ruffalo就不太感冒,觉得演什么戏都是一个样子,可能和他声线有关,所有电影里说台词的方式都一样,因此觉得单调。他曾在Stella Adler (一个方法派泰斗) Studio里学习过,所以可能就被大家认为是个“方法派”吧,我就有点不屑一顾,觉得演的太平淡,就算你学了方法派又能证明什么?不过不能否认他对本片的付出,可以坚持那么久的摔跤训练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演技这个东西向来是各花入各眼,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如果你能有职业的态度,愿意为了一个人物而费尽心血,这也是值得敬佩的。就怕有些人没有天分还不刻苦,把演戏当玩乐一样(完全没有在讽刺国内某些演员)。
  
  ——————————————“彩蛋”分界线———————————————————
  
  知道这是个长文,因此还是要犒赏下坚持读完的各位。
  
  我参与的是学校组织的提前观影,后面有个和两位编剧的Q&A,在此记录一些,希望有所启发。
  
  关于剧本创作:
  
  剧本07年就开始创作,由Max写的第一版,然后由于08年美国编剧大罢工搁浅。导演另外找到了Dan(“Capote”里和导演合作过的编剧),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最终版。
  
  —剧本和拍摄一直在变。演员很重要。经常有时候在片场,导演觉得演员演出了他想要的,后面的几场戏基本就可以不要了,因为对话不如演员表演更令人信服。有时候我也会根据演员的气场和化学反应改写某场景或者加戏。
  
  —首先这是个体育片,因此就有一个体育竞赛的角度。男性关系,比赛,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但同时这又是个很奇怪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不是体育片的体育片,而且也算不上是传记片,我也很喜欢这种挑战,因为你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类型片的要求去妥协。中心故事是关于这三个人的关系,互相推进对方,却又互相限制对方,我们总是把重心放在人物上。
  
  —剧本是一个压缩时间的活。其实在Mark离开Foxcatcher到Dave被杀害离了有8年时间,但是在剧本里我们就简化了,感觉好像发生的很快,其实离了很久。
  
  —因为话题在公共领域,我们不需要花版权费,而Du Pont家族也没有找我们的麻烦,他们会说John是个怪胎,代表不了我们家族,把自己撇了一身轻,所以干脆就让我们拍了。想想《公民凯恩》,当年明明是虚构人物,反而是现实里被影射的那位大发脾气,影片差点都没法上映,和Orson Wells比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关于投资:
  
  —他们总是想读点东西,这便是为什么立项目的时候好歹要有个剧本,所以他们总是催我
  
  —中途有投资商退出,有一段时间这变成了一个孤儿项目
  
  关于表演:
  
  —一个影片98%都是选角这句话真的很对。
  
  —两位主演都没有用替身,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的。你应该去youtube上查查真人的资料再和他们对比一下就知道演员演的有多好了。
  
  —Bennet(本片导演)有一种独特和演员建立信任的方式。他知道每一场戏的作用,非常具体,也非常用心,很懂得如何和演员沟通。
  
  —有了好的表演就真的不用我们费心去写对话,观众也更舒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