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37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人说句假话并不难(作者:【飘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1:57: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810&postID=1695

一个人说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说假话,不说真话。哈哈,老飘突发奇想把老毛的那段关于做好事的语录篡改了一下,仔细琢磨琢磨,中间还很有些意思。

前几天看了一条新闻,说有个人躺在公路上假装伤员,以图得到过路司机的同情,进而想敲他们一笔钱。可是,路过的车辆虽多,但却没有一个人下车问候他一下。最后这家伙在水泥地上白躺了半天,一块硬币都没挣到,只好感叹:“现在的社会风气真是太差了,人们一点同情心都没有。”

很多时候,说假话和造假骗人肯定能让你得到一些好处,但前提是你周围必须有相信你的人。如果别人不相信你,把你的假话戳穿了,你就无法骗取钱财了。因此,在一个诚信的社会,骗子很容易得逞,但在一个造假成风,失去诚信的社会,连骗子都很难施展才能。

前几年还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看见有个老太太被人撞到了,就把她扶起来,并送进了医院。结果老太太骨折,在医院救治花了不少钱。后来,老太太家属愣说老太太是那个送她上医院的人给撞的。双方为这事打起了官司。好在事发的时候有不少证人,终于给那个做好事的人找回了清白。此事估计对社会影响不小,至少从此以后当你上街看见有人倒在地上,准备上前施救的时候要三思一番,以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说假话,不说真话,估计你也得随大流造起假来。大家假来假去倒也能行得通,只要将听到看到的反过来理解就行了。可是万一出现某种情况,你想说句真话,就没人相信了。

设想一下,如果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小心把钱包丢了。你想找巴士司机让他通融一下,把你带到你住的城市,然后答应回家取钱给他。可是,在假话充实的社会里,这种求救的真话肯定也要被当成坐霸王车的借口,司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同样你想到商店或是饭馆弄点吃的,说等回家后把钱寄给他们,估计也不会有人相信。这时,你只能艰难地保持着“一辈子都说假话,不说真话”,艰难地饿着肚子走回家了。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你一生中有很多时候必须要说真话。比如,你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向她求婚,你能不说真话吗?有人说了,大家都说假话,那我也就真话假说。本来想说的是:“姑娘,你太漂亮了,我非常爱你,一辈子想跟你在一起,请你嫁给我吧。”结果,你做了一个“假”包装,说:“姑娘,你这人长得不怎么样,我一点都不爱你。即使娶了你,我也不会和你过一辈子,你最好别嫁给我。”你说,你能得到这位姑娘?

所以,一个社会必须建立惩罚造假的机制,否则各个方面都会出问题。这方面,中国古代就有不少例子。周幽王得了个美人褒姒,很爱她,将她封为王后。可是这个美人有个毛病,从不给周幽王露笑脸。为了能看到美人的笑容,周幽王玩了一次假。他命令人把烽火台上的火点起来,结果,诸侯们都以为王廷出了事,不远千里带兵过来了。这时周幽王把褒姒带出去欣赏那万马奔腾的创面。褒姒笑了,周幽王终于看到了美人的笑容,可是他同时也惹上了极大的麻烦,诸侯们从此不再相信他了。后来,当他的政权真的受到威胁时,他把烽火台的火把点得通红,也见不到诸侯的一兵一卒了。

看看现在中国年轻父母们争相购买进口奶粉,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次三鹿奶粉造假事件的严重后果。出事之前,我们有过不少的谎言,电视台上播放的所谓三鹿奶粉经过了1100道质量检验的故事,国家有关官员说的所谓我们食品质量的合格率达到了99%等等。有了这些谎言,三鹿出事以后,人们自然有理由不光怀疑三鹿,还怀疑到电视台,怀疑到我们官方的言辞,进而怀疑到其它产品。这个时候,即使有一些质量没有问题的奶粉,想到电视台做广告,想让政府官员出来为你说话,也没多少人相信了。原因就是,不管什么人,你说一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你以后想改过来说真话。

商业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韩国人为了提高自己民族的文化影响力,近几年搞出不少假历史假文化的东西来。他们不仅把中国的端午节,中国的汉字申请为韩国文化遗产,还把中国版图上被记载了几千年的地方说成是他们曾经的国土。中国的历史人物也被注入了韩国血统。自己叫了几百年的首都汉城也好像不符合他们搞历史造假的格调,被换成了 “首尔”。可是,结果如何呢?人们并不因这些历史假成果对韩国人肃然起敬,相反倒是看不起他们了。也许,一些不明白历史真相的韩国人会被这些假话搞得兴高采烈,但是一旦当他们知道了这些历史研究成果的虚假性后,估计连所有的韩国历史都怀疑了。

十年前我曾和一个印度同事聊起1962年的中印战争。刚开始我们互相说着不同的故事,我这边的故事自然来自于中国这边的资料,他说的是印度官方给他们说的故事。各自陈述完后,我们发现,这场战争居然有两个战胜国,而没有战败国。

我这边说,印度军队怕死,没有战斗力,简直就是不堪一击。中国军队还没使劲,印军就崩溃了。最后,要不是我们当时的伟大领袖对长期受压迫的印度人民动了恻隐之心,新德里恐怕现在就是我们的一个省会了。

老印也不甘示弱,他说那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中国军队强行占领了他们的领土,印度对中国抗议无效,这才对中国军队进行了痛击。由于印度军队装备精良,中国人稍作抵抗就撤了。印度人收回疆土后,本想继续前进,把西藏搞过来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但考虑到喜马拉雅山的交通不便,军队给养跟不上,所以就答应了中国的求和条件,让中国人归还了领土完事。

我俩谁也不服谁。后来,两人妥协,答应到图书馆找资料,并说明不找中国和印度人提供的资料。后来我们找到一本英国人写的书。老印读完后,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承认印度官方的话有假。不过最后他还对我说的中国军队能够拿下新德里有所怀疑,他的疑问是,你们既然能做到这点,当时为啥就不做呢?难道狮子追黄牛追半天就是要和它做朋友?

我试图解释。说这就是我们中华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的所在,并用不熟练的英文费一番口舌给他详细讲述了《三国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故事,说得他对我直点头。老飘当时心里那个爽啊,就别提了,完全沉浸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喜悦之中。可是,回去仔细一琢磨,不对,印度人摇头才是同意,点头应该是不同意,我爽个鬼呀。。。。

3.jpg (47.38 KB, 下载次数: 38)

3.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2:10:37 | 只看该作者

喝茶的故事(作者:【飘人】)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8&postID=34057
【剑哀推荐:怀旧佳品】        

老飘家乡就是个产名茶的地方。著名的“六安瓜片”和“舒城绿茶”的产地离我家也就几十公里远。不过,老飘小时候可没口福去喝这些好东西。那时候,家里喝的都是父亲从江南带回来的祁门红茶。我家乡有个习惯,每次吃饭后,大人都要让小孩喝一碗浓浓的茶,有的人家还逼着孩子把茶叶吃下去,说是对身体发育有极大的好处。不过,虽然从小受这样的熏陶,一直到上大学离开家,我都没品出来茶有什么香味,也没有对茶产生过什么好感。

上大学后,我彻底从多年饭后喝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那段时间,我甚至觉得喝茶是一个完全多此一举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抽烟更能给人带来快乐。有时到人家做客,主人从精致的茶盒里抓点茶叶给我泡来一杯香茶,我只能感受他的热诚,却不能对茶的清香产生一丝感觉。

后来我自己主动喝茶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1986年我加入讲师团来到四川,住在一个县城里。为了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我和同伴们经常到茶馆里去混日子。当地茶馆里卖一种盖碗茶,实际上这并不是茶叶的种类,而是一种喝法。茶杯上有个盖子,喝的时候也不用掀开,只是将盖子稍稍移开,露出缝隙让茶流到嘴里。这样的喝法其实很科学,一来空气中灰尘进不去,比较卫生,二来除了添加开水,盖子一直是盖上的,茶水的保暖性能也有了保证。

当地茶馆都是敞开型的,周围没有墙壁。青瓦屋顶就架在木头梁柱上。有的茶馆里面还有一些假山假水青竹花草之类的公园元素点缀着。坐在竹质椅子上喝着盖碗茶,抽着香烟,或与朋友闲聊,或一人在哪里看看闲书,都很惬意。

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个服务员拎着水壶过来给你添开水。添水是不收钱的,只要你开始交了1毛钱茶钱,你愿意在那里呆多久就呆多久,服务员不会赶你。不过,一杯茶要是加添了十几次开水后,就没法喝了。和白开水不一样,没了茶味的茶让你喝着感觉特别别扭。因此,有时为了能在哪里呆长点时间,我只能再掏一毛钱让服务员给换上新茶叶。

天长日久,逛茶馆的瘾就慢慢练出来了。如此一来,老飘生活中的烟酒茶三样就算齐全了。典型的享受就是先到饭店点上几个菜喝上几杯酒,再到茶馆要上一杯盖碗茶,点上一支香烟,然后用松醉的眼神闲看着街景,悠哉游哉很是享受。

回到北京后,无法再逛这样的茶馆,我感觉很不对劲。后来和朋友进过几个北京的茶馆,但风格和四川茶馆就决然不同了。茶钱不仅很贵,格调方面差别也很大。在那里我再也找不到自己能与外面热闹的街景混为一体的感觉,再也体会不到那种无牵无挂的悠闲。最让我无奈的事,那种想呆多久就呆多久的自由似乎也没有了,昂贵的茶钱和羞涩的钱包似乎从一开始就催着我快点离开。

后来我就自己在单身宿舍里过茶瘾,买些茶叶自己泡起茶来。这种过茶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在于品茶,而是想找到昔日茶馆里的那种心情。坐在窄小的宿舍里,不管窗外是漫天飞雪,还是姹紫嫣红,透过杯子里腾腾升起的茶雾看过去,都能让我的心飞得很远很远。

真正体验茶的生理功效还是那次到岳父家过春节的事。我夫人生长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岳父岳母都在内蒙地质局工作。春节前,地质局工会给职工分了不少羊肉。老丈人一家都不太喜欢吃羊肉,而我却是一个对羊肉有极端兴趣的人。所以,到了他们家第一天,我就自己一人支起炉子吃上了涮羊肉。连着好几天,每天早上一起来,我就将冻羊肉切上几斤,然后一个人就在厨房里又是酒又是肉地干上了。

不过,羊肉虽然味美,也有副作用。由于很少活动,满腹的羊肉如何消化就成了我当时一个不小的问题。几天以后,虽然我的食欲不减,但苦于腹部不争气,只好对羊肉挂起了免战牌。见此情形,岳父岳母立刻找来了灵丹妙药,给我煮上了奶茶。

用来煮奶茶的茶叶是一种砖茶。它是由极为粗糙的茶叶和茶枝挤压而成的。煮茶之前,先要用斧头从茶砖上剁下一些茶来,然后放到锅里,加水加牛奶还加盐煮。很有意思的是,别看茶叶那么粗糙,咸咸的奶茶喝起来味道非常好。更神奇的是,不管你肚子里积压了多少食物,几碗奶茶喝下去以后,一小时准让其消化得干干净净。 有了奶茶这个锐利的武器,老飘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几十斤蒙古羊肉给消灭了。

茶除了帮助消化外还有清火的功效。1992年我到广州时,曾参加教研室的创收活动。我们在广州附近的开发区搞了好几个设计项目。年轻力壮的我自然是野外地形测量工作的主力。记得当时正是七八月份,闷热的天气很是难熬。不过,我这人喜欢野外的环境。虽然炎热,但觉得每天在山川田野中穿梭很有意思。另外一个让我喜欢的因素就是吃,当地村镇对我们很客气,天天大鱼大肉,隔几天还搞个像“全蛇宴”之类的大餐。

唯有一点遗憾的是广东没有上好的白酒,面对满桌的好菜,只拿淡淡的啤酒干杯似乎缺点什么。后来我们喝上当地一种米酒。这种米酒度数不高,和北方的38度低度白酒相当。酒这个东西很奇怪,遇到一种新酒,你可能开始不喜欢,但喝了几顿后,醇香味道就喝出来了。后来我们几乎天天喝,尤其是晚上,几个年轻老师一面打牌一面喝,非常痛快。

但是十几天后,在北方从没听说过的“上火”现象就粘上了我。我的下巴,脸上,甚至脖子上都长出了水疮,老飘的外表形象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更让我生气的是,别的老师和我是同样的吃喝,但他们脸上一点事情都没有。就在老飘百般苦恼的时候,一位老师给我指出了问题所在。

广东人有个习惯,就是吃饭之前要喝茶,喝完茶后再喝汤,等汤茶在肚子里安家落户后才吃菜吃饭。老飘在北方闯荡惯了,到了那里,根本不管喝茶喝汤那一套,直接把肚子对着生猛海鲜鸡鸭鱼肉敞开着造,再加上每天喝烧酒,浑身的热毒可不就越积越多无法排解了。

虽是半信半疑,我还是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不管喜不喜欢,吃饭前先来几碗浓茶,对汤也是来者不拒。很奇怪,一个星期之后,脸上的水疮就没了。从那以后,直到我离开广东,我再也不敢违反饭前喝茶的这一习惯了。

156y5ae.jpg (90.88 KB, 下载次数: 37)

156y5a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2:38:10 | 只看该作者

纪念诗人海子:我的中学同学(作者:【飘人】)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9&postID=22772

《 纪念查海生 》       
2007-09-17 13:03:54  【剑哀读完,双目盈泪】        

曾多次动笔想给查海生写点纪念文字,但都中途而废。原因是,每当纪念他时,我无法将我熟悉的外表斯文谈吐幽默的少年查海生和那位才华横溢并已大名鼎鼎的诗人海子糅合在一个人身上。面对海子留下来的诸多诗章,从“死亡”,“亚洲铜”,“天梯”,“砍柴人”这些让人费解的诗词想象语言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陌生人。同样当面对查海生昔日照片上无忧无虑的笑容时,我无法理解他会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将年轻的生命交给了铁轨。查海生和海子的形象反差让我迷惑,正如有位同学说过:“别人都在纪念他们的海子,我们却在想念我们的查海生。”

可是,我仍不愿意把诗人海子和同学查海生彻底分开。89年以后,我试图从海子的诗中去寻找当初那个非常熟悉的同学,也试图从昔日与查海生一些交往记忆中去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过程之中有一些收获,以此文呈现出来,意图与大家共享。

中学毕业后和查海生的交流不是很多。最深刻的有两段。一段是1984年暑假,他到南京来玩,我和他有过一天时间的单独相处。那时我虽然知道他写诗,但从来没读过。而且当时我对现代诗没有兴趣,因此我和他的交流纯粹是同学重逢后海阔天空的瞎侃。总体感觉他幽默开朗,但说话不多(可能是我说话太多以至于他没多少机会)。我深深记得我最后在码头上送他上船的一段对话::

他问:“你认为哪句家乡土话能够代表我们家乡人的鲜明性格?”

我答;“你希希个么吊扎!”  (意思是你喊啥呀)

他大笑。

第二段是1986年的夏天,这段时间我与他交流不少。那时我硕士毕业刚分到北京工作。我的单位正好就在他执教的政法大学对面。不过他当时住在昌平,除了有课或是教研室活动,一般不到学校来。到哲学教研室找过几次他都不在,最后我给他写了封信。几天以后,他来到我的宿舍。当时与我同宿舍的同事是北京人,晚上几乎不在。所以后来每次当查海生有课时,就到我的宿舍里住上一宿。那时候晚上连电视都没地方看,聊天就是我们唯一消磨时间的选项了。

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次是他谈的多,我说的少。因为那时我刚到单位就被选到讲师团到四川支教,心情不是很好。而且我在单位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现状离我的期望值相差很大,而我又是一个情随镜迁 的人,这样一来侃大山兴趣自然少了很多。不过,庆幸的是,我有了聆听他说话的机会。那段时间,我们有机会对音乐,艺术,诗词和书法等方面有了广泛的交流。他给我讲歌德,讲贝多芬,讲欧洲文学史。我们还谈过《离骚》和唐诗宋词。基本上都是他主讲,只有一次说到书法的时候,我才有过侃瘾的机会。

最后一次和查海生见面是在他昌平宿舍里度过的。那是86年8月底,我即将离开北京到四川去,而他正好从什么地方旅游回来。我和他随政法大学的班车于夕阳西下时分来到昌平。那时候,由于我在讲师团的培训活动中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几个月前的颓废心态已经消去,而昌平寂美的黄昏景色更让我忘记了所有烦恼。他那天也非常高兴,侃兴很浓。

我们彻夜畅谈,后来为了不影响与他住在同单元的另一位老师休息,我们把西瓜和啤酒搬到阳台上。他给我讲述青海湖,描绘敦煌。后来又谈到交响乐。他给我讲贝多芬失聪以后的音乐创作。并由此说到诗,说失聪人的音乐享受就如同欣赏现代诗。

后来他还谈到歌德的爱情故事。说歌德73岁时爱上一位13岁的少女,当歌德的求爱被拒绝以后,他和18岁时第一次失恋一样痛不欲生。歌德让马夫赶着马车无目标地在路上行进,自己则坐在车里排解失恋的痛苦。最后,在路边一个酒馆里休息时,歌德诗兴大发,草就了一首长诗。诗成以后,失恋的痛苦荡然无存。歌德说;“18岁的维特用自杀来反抗失恋,73岁的歌德用诗解决了失恋。”可惜的是,查海生后来并没有像歌德一样用诗来代替自杀。

一年后我从四川回来,就到北大学了半年英语口语,然后又复习考博士去了清华。这样一来,我和查海生就没联系了。后来我在《十月》杂志里读到过他的“死亡之诗”系列。当时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诗给人那种强悍的意境联想还是能体会一二。

查海生自杀以后,我一直试图去理解他选择这条路的真实原因。在众多猜测之中,我倾向于他为诗而死的说法。1990年3月他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有人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了纪念会。有一位诗人朋友解读了他的“太阳组诗”片断,对海子诗中的诸多想象进行了解释。诗中,“铁”是真理的想象载体,因为它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型。而海子经常以“砍柴人”自称,寓意他是个追求真理的人。诗人海子最后在春天的早晨卧在山海关的铁轨上迎接死亡,实际上就是他迎着阳光拥抱真理的诗境。

后来海子的诗陆续出版,我慢慢喜欢上他的一些短诗,尤其是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觉得这首诗就是他对朋友们的赠言。还有从这首诗中,我还读到他在诗人海子和常人查海生双重角色中的徘徊和痛苦。每当我读到“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的时候,我会领悟到诗人海子对山和河的名字都感到冰凉的孤独感受。我把这首诗贴在这里: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诗人大都是痛苦的。痛苦会让人的想象力偏离常人的思维轨道,这样才能酝酿出不朽的诗篇。现在当我慢慢地理解他的一些诗篇的时候,我不禁会想到坐在昌平县城那个单元房里孤独沉思的查海生。我非常后悔我没能在1987年回北京后去找他。如果那时我这个凡夫俗子有机会多和他交流,也许能让这个伟大的诗人从曲高和寡的诗境暂时跳出来,从而稀释他的自杀想法。要是那样,18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在一起推杯换盏。对我来说,我宁可让中国诗坛少一个伟大的诗人,也不愿意失去这位让人无限思念的同学。

后来,我在很多场合听到海子,他的诗影响也越来越大。欣慰的同时,我依然承受着思念的煎熬。有时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既然海子选择了诗,我们就为他在天之灵默默祝福吧。正如他祝福我们“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们也祝愿他在诗的圣坛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曾为他写了一首七律,顺便借此结束这篇纪念文字:

七律  又见夕阳

又见夕阳挂紫台

风牵思绪共徘徊

不知山海关边月

可洗高河墓上苔

虽有诗香千卷表

哪寻春暖百花开

面朝大海君归去

惆怅我心何痛哉


注:查海生,即诗人海子,是我的中学同学。1989年3月卧轨自杀于山海关,遗骨藏于家乡高河。

292726.jpg (728.18 KB, 下载次数: 36)

29272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22:46:35 | 只看该作者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911.htm

查海生 (百度百科)

目录
    海子的遗书
    关于海子(查海生)——常远致有关部门
    重要文献:
    附:《春天,十个海子》

  查海生(1964~1989),笔名海子,中国当代诗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查湾1个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校刊编辑部工作,后任教于哲学教研室;1989年03月26日,在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龙家营卧轨自杀.他在自己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1颗圣洁的心.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1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他先后自印诗集《河流》、《传说》、《但是水,水》、《麦地之翁》(与西川合印)、《太阳•断头篇》等.他在积极创作的同时,也一直面临着中国诗歌没落的困境.他创作的诗歌在死后日益引起广泛关注.从1993年起,北京大学每年的“未名湖诗歌节”均在他忌日前后举办,以示纪念.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1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奖”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3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他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荣获第3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的第1首诗是《亚洲铜》,最后1首诗是《春天,十个海子》.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约200首抒情短诗,以及一些诗论和学术论文.燎原、余徐刚等著有海子传记.

  有关海子生平的介绍,不能不提海子之死,兹将“亦凡图书馆”《海子诗集》中收录的有关海子自杀前后的文献(http://www.shuku.net/pinglun/h/5593.html)整理补充于此。

2s7i6pi.jpg (69.01 KB, 下载次数: 41)

2s7i6pi.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