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9977|回复: 1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是二十世纪的伟大辩证法家”(转贴)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5-1-13 21:1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作者: 贝尔托·布莱希特

----- 摘要: 50年代初期,布莱希特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德文译本,深为该书的辩证法所折服。1955年,一家杂志社征询他的意见:“什么是1954年的最佳图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去年阅读过的图书中,给我印象最为强烈的,是毛泽东的论文《矛盾论》。”



贝尔托·布莱希特,德国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导演、诗人。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亚州的奥格斯堡,因独创布莱希特戏剧体系而享誉世界。

  在20世纪德国作家当中,布莱希特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吸纳,可谓最热情,最积极,最勤奋,掌握得最多,在文学创作中表达得最为多姿多彩。布莱希特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一直十分关注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不仅对他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对他的人格表现了浓厚兴趣和景仰之情,而且对他所代表的文化也表达了他的尊敬和理解。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特别推崇毛泽东的辩证思维能力,视他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中继列宁之后唯一的辩证法家。

第一次接触毛泽东

  布莱希特较多地了解中国革命,大概是从30年代初开始的。他的合作者音乐家汉斯·艾斯勒的哥哥盖哈特·艾斯勒,当时正受共产国际委托,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汉斯把从他哥哥那里了解到的一些关于中国革命的情况,介绍给了布莱希特,他们二人合作的以中国为背景的教育剧《措施》(1930),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概从那时起,布莱希特对毛泽东有了初步的印象,并开始关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的命运。

  1937年,布莱希特流亡丹麦期间创作了一首关于毛泽东的短诗《背面》,其内容译成汉语是这样:

1934年,内战的第八年,

蒋介石的飞机,

向共产党人地区投掷传单,

悬赏毛泽东的人头。

鉴于纸张匮乏而思想丰富,

遭受谴责的毛,

经过周密思考,

命人搜集一面印字的传单,

在空白一面印上有用的文字,

让它们在民众中流传。

  这是一首按照他的“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主张写成的短诗,作者采用新闻报道性语言,客观地叙述了关于毛泽东的一件事情,并在这种看似客观、平静的叙述中,流露了他对毛泽东的观察与评价。在他看来,毛泽东是个“思想丰富”的人,是个面对敌人迫害,具有坚定政治信念和大无畏精神的人,是个立足于民众之中,信赖民众判断是非能力的人,是个对自己的正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人。

  正在遭受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布莱希特,在描绘毛泽东时,显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处世态度,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在诗里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爱和对敌人的蔑视。二战以后,布莱希特把这首诗收入他在东德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布莱希特诗百首》里,既记录了诗人对毛泽东最初的认识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在那些灾难岁月中的精神面貌。布莱希特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与家人在丹麦斯科夫斯波海滨一栋茅屋里过着流亡生活。

  我们知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1937年10月在英国伦敦首次出版的,其中的一些章节在成书之前就已经见诸于西方报刊。布莱希特很可能读过这本书或者登在报刊上的那些零散章节。很可能是斯诺在书中描写的蒋介石出25万元悬赏毛泽东人头,红军大学的学生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笔记本使用这些情节,启发了布莱希特的诗情。

“一首非常精彩的诗”

  自此以后,布莱希特经历了十几年远离故土,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1948年才又返回柏林。这时在中国文化界,也在世界文化界,正传诵着毛泽东那首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雪》。布莱希特在德国是最早读到这首词并把它翻译成德文的人之一。布莱希特最初看到这首词,是在1948年12月29日,是刚刚从美国返回欧洲的音乐家汉斯·艾斯勒带给他的。

  艾斯勒于1948年从美国返回欧洲后,最初落脚奥地利的维也纳,在那里他结识了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后,刚刚返回故里的奥地利医生严斐德(原名Fritz Jensen)及其中国夫人吴安。艾斯勒从严斐德夫妇那里得到这首词的英文译文,返回柏林后把它转赠给自己的老朋友布莱希特。早已心仪毛泽东的布莱希特,读到这首词后,兴奋地称赞它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诗”,并于1949年1月20日把它翻译成德文。说是“翻译”,其实,布莱希特并不懂中文,他只是根据自己“节奏不规则的无韵抒情诗”的主张,把严斐德夫妇的译文进行了加工改造。

  在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经流行过用“加工改造”的方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如克拉朋、艾伦施坦等汉学家翻译的唐诗等。现在布莱希特沿用的还是这种“翻译”方法。他在说明中公开承认:他的译文无法表达原作因精心选择汉字和象征性表达方式而形成的艺术美,只能传达它的涵义。事实上,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雪》经过布莱希特的“加工改造”,不但标题变成了《飞越长城有感》,涵义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就像白居易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经他加工改造,变成《大被子》;李行道的《包待制智赚灰阑记》经他加工改造,变成《高加索灰阑记》一样,它们都成了布莱希特的独立性创作。

  毛泽东这首词对布莱希特震动很大。他在读过这首词后,思绪如潮,感慨万千,在当天的《工作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颇为动情的话:“他(汉斯· 艾斯勒)送我一首毛泽东的词,作者写于他第一次飞越长城之时,这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诗,我要立刻加工改写。我预料随着东方的崛起,将导致一场艺术复兴,它的出现可能比人们预料得要早。”

  布莱希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预感,是因为他从当时正在节节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受到了鼓舞,看到了世界的希望,并由此似乎展望到了人类的未来。他在1949年1月18日的《工作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可以说是他当时的激动心情的自然流露,他说:“近几周来,我满脑袋装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胜利,它将彻底改变世界的面貌。我不断地想着这件事情,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想一想。”

“把革命理论付诸实践”

  布莱希特结束流亡生涯,返回德国以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钦佩之情,远远超过了他对东德的社会变革所流露出来的热情。在他看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深厚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解放军所到之处,人民群众敲锣打鼓欢庆解放,人民群众把共产党的胜利看成是自己的胜利。

  布莱希特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的领袖毛泽东,油然产生一种特殊的尊敬与崇拜。他经常思考20世纪德国工人运动的历史教训。有一次他请教老革命家雅可布·瓦尔肖:为什么德国左派在1918年11月革命中,未能像列宁在俄国那样取得胜利?他还对革命理论宣传与群众自发斗争的关系,表现了浓厚兴趣。就是在这种思考中他形成了自己喜爱的口头语:“怀里揣着革命理论的人,是要见机行事的。”

  他在1953年创作的剧本《杜兰朵》里,通过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开河和他所领导的人民起义,寓意性地歌颂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并在与20年代德国错过一场革命机会的对比中,盛赞了毛泽东是个懂得把革命理论付诸实践的革命领袖。而20世纪德国工人运动所缺乏的,恰恰是像毛泽东这样善于抓住机会,把革命引向胜利的领袖人物。布莱希特通过剧中人物农民沈阿山的口,表达了对毛泽东的敬佩:“那开河又是怎么回事?这是他的书。我到现在为止对他的了解只是:笨蛋把他称为笨蛋,骗子把他骂成骗子。但他的人和思想到哪里,哪里就到处都是稻米和棉花,人们好像也很快活……用不了多久,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土地。也都能进行伟大的研究。这本书里就写着怎么才能得到土地。”

  有趣的是,开河在剧本里也被塑造成了一个知识分子,与剧中那些靠着贩卖知识,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他用自己的知识去动员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者争取自身解放。在布莱希特笔下,毛泽东被寓意性地描绘成了一位革命的理论家,与那些被他称为“蜕”的知识分子不同,他的知识和理论更具有实践品格,尤其可贵的是,他懂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论,为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谋解放。这大概是布莱希特特别推崇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二十世纪的伟大辩证法家”

  50年代初期,布莱希特阅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德文译本,深为该书的辩证法所折服。1955年,一家杂志社征询他的意见:“什么是1954年的最佳图书”,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在去年阅读过的图书中,给我印象最为强烈的,是毛泽东的论文《矛盾论》。”

  布莱希特在1956年去世之前,常常运用这篇论文的思想解释艺术理论上的难题,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50年代初期,他在艺术实践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文艺界的某些人并不理解他的史诗剧理论和陌生化演剧方法。在交流意见中,他逐渐认识到,他在《戏剧小工具篇》第 45条中所提出的:把唯物主义辩证法运用于戏剧艺术的想法,未能做出充分说明,很容易使人把“陌生化效果”单纯理解成技巧和形式问题,而忽略史诗剧在过程和矛盾中描写事物,探讨世界可变性的特点。为此,他撰写了《戏剧小工具篇补遗》一文,故意避开“陌生化”这个术语,重点谈论唯物辩证法在史诗剧中的应用。我们看到,布莱希特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矛盾论》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概念,借以检讨自己在《戏剧小工具篇》中关于“表演”与“共鸣”的关系表达得不够全面的毛病。他承认由于自己只讲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很容易给人以非此即彼的印象,而实际上,演员在表演中总是把两种对立的方法结合起来。这样,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说明。在谈到浮士德与甘泪卿的爱情故事,与整个故事是什么关系,对《浮士德》这部诗剧的主要思想起什么作用的时候,他又沿用了《矛盾论》的“主要矛盾” 和“次要矛盾”两个概念,说明浮士德追求精神方面的发展,必然要在感官享乐方面做出牺牲。在整个诗剧结尾的时候,“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只有在这个时候 “次要矛盾”的意义也才显露出来。在《矛盾论》的启发之下,布莱希特晚年十分强调唯物辩证法在史诗剧舞台上的应用,而学习和应用《矛盾论》成了他晚年的重要经历之一。

  我们还看到他在1953年排练根据莎士比亚同名剧本改编创作的《科里奥兰》第一场戏的过程中,在谈到如何处理罗马贵族与平民的阶级矛盾和罗马人与伏斯克人的民族矛盾时,布莱希特说:“照我看,面对敌人入侵采用简单的方法,我们是无法取得进展的。我们必须采用经典方法把握这种错综复杂的过程。我在毛泽东的《矛盾论》这篇论文里勾划了一个段落。他是怎么说的?”站在他身旁的学生吕莉克女士翻开书本回答道:“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有许多矛盾,这其中总是有一个主要矛盾起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其余的矛盾起次要的,从属的作用。他(指毛泽东)举了一个例子,说当日本人入侵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便停止了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斗争……。”吕莉克女士这段话概括复述了《矛盾论》里的一段论述。由此也可以看出,布莱希特不仅自己在学习和运用《矛盾论》,还鼓励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把这篇论文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艺术实践中来。

  他在《1954:上半年》这首短诗里就提到:“我阅读了伏尔泰的书信和毛的《矛盾论》/我在船坞剧院排练了《灰阑记》。”这首短诗记载了他当年学习和运用《矛盾论》的情况。1955年,他在写给德籍华人翻译家袁苗子的信中称:“毛泽东的《矛盾论》给我们的剧院带来了巨大益处。”袁苗子就是把洛丁、张帆、朱星南等合作的剧本《粮食》为柏林剧团翻译成德文(《八路军的小米》)的那位译者。布莱希特对袁苗子说的这番话,既不是夸张,也不是恭维。他在晚年把自己边学习《矛盾论》,边总结舞台经验的系列短文,命名为《舞台上的辩证法》。这些短文记录了他学习《矛盾论》,运用辩证法的热情和经历。正是由于他亲自体会到了《矛盾论》一文在方法论上的卓越贡献,他才坚信毛泽东是继列宁之后20世纪一位伟大的辩证法家,犹如他读过《道德经》以后,尊称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辩证法家一样。

  去世前一年,布莱希特请袁苗子为他写了一幅《沁园春·雪》汉字书法作品,挂在自家的墙壁上。其实,在德国知识界,崇敬毛泽东的何止布莱希特?那位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转赠给布莱希特的音乐家汉斯·艾斯勒,晚年曾有志于为这首诗的德译文谱曲,并为此写了提纲。遗憾的是,死神未假这位作曲家以天年,否则人们或许有机会聆听由这位德国音乐家谱曲,由布莱希特译词的《沁园春·雪》,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啊!

171#
发表于 2015-3-19 18:58:34 | 只看该作者
SUPERFAN 发表于 2015-1-14 13:09
除了整人,毛也干了很多实事。把中国人口翻了一倍,不是毛计划生育要提前20年,现在的人口红利就泡汤;重工 ...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5-3-19 01:58:22 | 只看该作者
多羡鱼少结网 发表于 2015-1-14 21:59
人口最多,底子极薄,联合国又没有席位不被国际认可,搞出了两弹一星,为国家利益分别和两个超级大国过过招 ...

德不孤,必有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5-3-18 20:09:35 | 只看该作者


满 江 红     网络汉奸十大特征
1、彻底否定毛泽东
极右把毛泽东鬼化。极右对毛泽东极尽恶毒咒骂,是近乎变态的恨,是掘墓鞭尸也不解恨的恨。这种恨,绝不仅仅牵扯到个人恩怨,而是汉奸群体对爱国者群体仇恨的具体表现。软骨头崇拜霸权,毛泽东藐视霸权;软骨头蔑视人民,毛泽东热爱人民;软骨头看重享受,毛泽东看重精神……方方面面,毛泽东都和软骨头对着干,软骨头不恨毛泽东就怪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37637_1.html/ ]

在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不管是神还是鬼,极右是要把毛泽东和人民群众最本质的联系割裂开。可见,右在本质上是是反人民的。
2、彻底否定中华民族
极右否定毛泽东还可以借口政治立场不同,但是他们彻底否定中华民族,就把自己永远钉上了汉奸的耻辱柱。极右认为中华民族一无是处,中华文化只有糟粕,中国历史充满虚构,就连四大发明都是谎言而已。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是下等人,只配做奴隶。他们很遗憾当年西方列强没把中国完全殖民,那样到今天就“遍地香港”了。如果说种族主义是一种反人类的文化,那么中国极右派所主张的这种逆向种族主义——彻底否定自己民族的主义,就是一种□□的文化。
3、永远站在美国的立场
极右由于欺软怕硬、崇拜强权,所以对美国敬若神明。无论美国做什么事,在极右的嘴里都是有理的,哪怕是多么的荒诞不经。为了美国立场,极右放弃自己本应该有的中国立场,更谈不上被美国所欺压国家的立场。极右随着美国人的调子起舞是常态,极右比美国人的调子还美国是非常态,极右为了维护美国所表现出来的无耻,会让美国人觉得很变态。极右的口号是“宁做美国狗,不做中国人”,可见其心理变态的程度。
4、把国家和政府混为一谈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www.tiexue.net/ ]

极右经常借口政府不好,主张不爱国家,常用句型是“要我爱国,国家爱我吗”。每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可能都有很多不如意,这些不如意,有些是自己的原因,有些是他人的原因,有些是政府的原因。极右们把自己的所有不如意都归结为政府的原因,并且偷换概念成国家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国家不值得爱”。这是偏执,这是无知,这更是居心不良。国家和政府,具体的含义是不同的,政府有可能对不起你,国家却只会对你有恩。人自从生下来,就要被这个国家的人爱护、照顾,就要呼吸这个国家的空气,就要消耗这个国家的资源,就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些是政府能给的吗?我们主张爱国,就是因为我们需要报答国家给我们的这些恩情。国家对于个人,只有恩,没有恨,不爱国家良心何在? 来自 海疆在线
其实,在极右们最尊崇的国家美国,价值观却和极右的截然相反。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却不知何故被极右们抛之脑后。由此可见,极右们所尊崇的并非真正的美国价值,而是美国那诱人的生活方式。
5、对爱国者本能反感
极右本身崇洋,爱国者本身蔑洋,这两种人天生是敌人。极右喜欢讲“普世价值”、“全人类主义”,对于爱国者只讲本国的利益和价值不能容忍。极右和爱国者在网上分别被对方化名为“洋奴”和“愤青”,互相战斗,成为互联网厮杀最惨烈的一条战线。极右把“狭隘的民族主义”挂在嘴边上,来批判愤青,其实潜意识里是为了自己的汉奸思想嫌疑洗脱——如果爱国成了“狭隘”,那么卖国也就无所谓“无耻”。这正是所有否定、污蔑中国民族英雄的根本原因。
6、把自私当作美德
一般来讲,左派比较推崇集体主义,右派比较推崇个人主义。极右则把个人主义发挥到极致,不但推崇自私,还把自私视为美德来加以歌颂。极右歌颂自私的道理,和极右贬低爱国的道理是一样的,是为了降低自己心里的道德自卑感,幻想可以在道德上和别人平视。不论极右在表面上对于道德观念如何表现得不屑一顾,在他们内心,是逃不过道德的审判的。矛盾的内心情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想通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他们讴歌范跑跑的行为难以理解。顺便提一点,极右歌颂范跑跑的逻辑是“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是一个虚假的逻辑——世界上并非只有真小人和伪君子两种人,还有中间状态的人:真君子。极右忽略掉中间状态,搞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极右嘲笑正义之人
极右们自诩为精英,喜欢嘲笑正义之人没头脑,不理智。但在正义之人眼里,在广大左派眼里,在人民群众眼里,极右没有血性,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没有尊严。面对无知可以帮教,面对极右却必须斗争。一个国家不但需要智慧,同样需要勇气。只有智慧没有勇气的国家,谁都想来欺负。
8、把所有不赞同极右观点的人污蔑为五毛
极右既然不以卖国为耻,也就谈不上什么人品。造谣污蔑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对于不同意见,动辄扣上“五毛”的帽子。他们可不讲什么实事求是,而是喜欢搞“有罪推定”。他们一般的原则是:中国政府没干过好事,中国人民没出过好人,中国愤青没有过智商,中国产品没有过质量……谁要反对这些原则,谁就是政丨府派来的“五毛”。我有些疑惑,如果这么多反对极右的人真的都是“五毛”,那政府给的起钱吗?
9、以当汉奸为荣,旗帜鲜明地主张卖国
极右卖国是破罐破摔,认定自己国家没救了、没好了,不如卖了,换点钱花。不管内心如何挣扎,极右在表面上是以当汉奸为荣的,颇有些“我是汉奸我快乐,我是汉奸我怕谁”的变态快感。极右毫不羞涩主张卖国的经典言论是:一分钱把中国卖给美国;把中国卖给美国做第51个州;美军来了,我就去引路;美军拿下北京,我们就不用费事改革开放了;满洲国是王道乐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8637637_1.html/ ]

10、所有的观点以化名或英文字母发布于网上
极右虽然叫得欢,可是大多局限于网上。现实中的极右一冒头,都在强大的人民压力之下被当局处理了。极右心里清楚得很,广大的爱国人民,是容不得这种汉奸言论猖獗的。所以,他们多半只在网上过过瘾,基本不敢到现实中来造次。这说明,反对洋奴汉奸,人民群众是最伟大、最可以依赖的力量。因为卖国言行对于人民群众的危害最大,人民群众必然反对。每个人都有同极右进行斗争的责任,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命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21:36:26 | 只看该作者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十二)--- 毛泽东(转贴)

  同一性的问题如此。那末,什么是斗争性呢?同一性同斗争性的关系怎样呢?
  列宁说:“矛盾的统一(合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发展运动是绝对的”[13]。这话怎讲?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则是绝对的。矛盾的统一、同一、一致、常住性、联合性,被包含于矛盾的斗争之中,成为矛盾斗争之一因素.这就是列宁这句话的意思。
  这就是说,单只承认矛盾引起运动是不够的,还须明白矛盾在那些状态引起运动。
  矛盾在第一种统一(同一)状态引起运动,那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日常生活中叫做静止、有常不变、不动、死、停顿、僵局、相持、和平、平衡、均势、调和、妥协、联合,等等,这些都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还须承认矛盾在第二种统一状态引起运动,即运动之一般状态。这就是统一物的分裂、斗争、生动、无常、活跃、变化、不和平、不平衡、不调和、不妥协、甚至冲突、对抗、或战争,这是绝对的。同一、统一、静、死等等相对的矛盾状态,包含于绝对的斗争的矛盾状态中,因为斗争贯彻于过程的始终,贯彻于一切过程之中,所以成其为绝对的东西。不懂这个道理,就是形而上学、机械论,实质上拒绝了辩证法。
  国际间的和平条约是相对的,国际间的斗争是绝对的。阶级间的统一战线是相对的,阶级间的斗争是绝对的。党内思想上的一致是相对的,党内思想上的斗争是绝对的。自然现象中的平衡、凝聚、吸引、化合等等是相对的,而不平衡、不凝聚、排斥、分解等等是绝对的。当着过程在和平条约、统一战线、团结一致、平衡、凝聚、吸引、化合等等状态之时,矛盾与斗争也仍然存在着,不过没有取激化的形式,并不是没有了矛盾,停止了斗争。由于斗争,不绝地破坏一个相对状态而转到另一个相对状态去,破坏一种过程而转到另一种过程去,这种无所不在的斗争性,就是矛盾的绝对性。
  前面我们说,两个相反的东西中间有同一性,所以二者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这是说的条件性,即谓在一定条件之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了矛盾的同一性,所以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里我们又说,斗争贯彻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为明了这一论点,下面再举出生死关系及劳资关系以为例。
  有机体中旧细胞的死亡,是新细胞产生的前提,也是生活过程的前提。这里生死两矛盾方面互相统一于有机体中,而又互相转变着。生细胞变为死细胞,死细胞变为生细胞(生细胞从死细胞中脱胎出来)。但这种生死的统一,生死的共处于有机体中,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生死的不并存,互相排斥、斗争、否定、转化、则始终如此,它是无条件的、永久的、绝对的。有机体中生的原素总是不绝地战胜死的原素,并且统治着死的原素,表示了斗争的绝对性。生,在一定条件之下转化为死;死,又在一定条件之下转化为生。这种条件使生死有同一性,能够互相转化。由于生死二矛盾物互相斗争,使得生必然转化为死,死必然转化为生。这种必然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由此看来,必须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必须有一定的温度环境等等条件,生死才能互相转变,互相有同一性。这是一个问题。所谓使生或死都带暂时性、相对性、就是条件不变也不能长生或长死,原因在于两者的斗争、否定、互相排除,这种情形是永久的、绝对的。这又是一个问题。
  无产阶级替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力,这是一个决定资本主义生存的统一的过程,劳资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然而这种条件有一定的限度,就是要资本主义发展还在一定限度之内,过此限度,统一的过程发生破裂,出现了社会主义的革命。这种破裂是突然发生的,但又不是突然发生的,是从两阶级存在的一天起就开始准备着,双方的斗争是不断的,由此准备了突变。由此看来,两阶级的共存,由于一定的条件而保存着,这种一定条件下的共存,造成了两阶级的统一或同一性。两阶级又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互相转化,使得剥削者被剥削、被剥削者变为剥削剥削者,资本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二矛盾物有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这是一个问题。双方总是斗争,不但在统一体中是斗争的,尤其是革命的斗争,这种不可避免的状态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必然的。这又是一个问题。
  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拿着列宁的话来说,叫做在“相对中存在着绝对”[14]。因此,矛盾的统一本身,也就是矛盾的斗争之一种表现或一种因素.这就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结论。
  根据这种结论,所谓阶级调和论与思想统一论是否还有立足之余地,也就不言而喻了。国际的阶级调和论,形成了各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他们没有别的作用,单单充当了资产阶级的走狗。中国也有所谓阶级调和论,却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口中唱出来,他们的目的也不为别的,在于专们欺骗无产阶级,使之永为资产阶级的奴隶。所谓思想统一的滥调,则由若干直接间接依靠官场吃饭、“文人学者”们吹打出来,目的无非在抹煞真理,阻碍革命的前进。真的科学的理论不是这些调儿,而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统一律。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斗争性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一切过程是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的,矛盾的双方之间也是自始至终存在着斗争的。对抗是斗争的一种形式,不是一切矛盾都有,而是某些矛盾在其发展过程中到达了采取外部物体力量的形式而互相冲突时,矛盾的斗争便表现为对抗,对抗是矛盾斗争的特殊表现。
  例如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的两阶级长期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此时社会破裂,革命的战争就出现了。
  炸弹的爆炸,小鸡的出卵,动物的脱胎,都是矛盾物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待至一定时机,才取冲突、破局、决裂的形式。
  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居,乃至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样,矛盾与斗争无日不存在,但战争却要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能出现。
  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容许资本主义成分的相当发展,列宁认为那时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可能。就是说,利用某些资产阶级成分发展生产力,同时使之受苏维埃法律的支配,并随时限制和排斥他们,这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矛盾体共处于社会主义社会之内,互相斗争,又互相联系。待到消灭富农及消灭资本主义残余的任务提出之后,两种成分的并存就成为不可能,而生死斗争的外部对抗形式就发生了。
  国共两党第一次统一战线的情况也是如此。
  然而许多过程、现象、事物中的矛盾是不发展成为对抗的。
  例如共产党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文化上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经济上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各种技术分工的矛盾,阶级关系中工农的矛盾,自然界中的生与死、遗传与变异、寒与暑、昼与夜等类的矛盾,者没有对抗形态的存在。
  布哈林把矛盾和对抗同一看待,因此,认为在完成了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对抗没有了,矛盾也没有了。列宁回答道:“这是极端不正确的,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15]布哈林是否认事物发展由于内部矛盾的推动之均衡论者,认为社会主义下没有矛盾,社会也可发展。
  托洛茨基从另一极端出发,也把矛盾和对抗同一看待。因此,认为在社会主义下,工农之间不但存在着矛盾,而且将发展到对抗,如同劳资间的矛盾一样,只有用革命的方法才能解决。然而苏联却用农业社会化的方法解决了,并且是在一国社会主义的情况下解决了,无须如托派所谓要待至国际革命之时。
  布哈林把矛盾降低到消灭,托派把矛盾提升到对抗,右倾与左倾的两极端,都不了解矛盾的问题。
  解决一般矛盾的方法与解决对抗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这是矛盾特殊性与解决矛盾的方法之特殊性应该有具体认识的问题。凡对抗都包含矛盾性,但凡矛盾不一定都取对抗的形态,总的区别就在这里。
  矛盾统一律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是思想方法的根本法则。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它是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相反的,它是与形式论理学的绝对的同一律相反的。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与主观事物的过程中,矛盾贯彻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矛盾及矛盾的侧面各有其特点,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矛盾之不同如其形,这是矛盾之特殊性、相对性。矛盾着的东西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方面、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绝的,不管在其共居时或其转化时,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表现在矛盾的转化时,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时,要注意矛盾及矛盾方面之主要与非主要的区别;研究矛盾的斗争性时要注意矛盾的一般斗争形式与特殊斗争形式——即矛盾发展为对抗这种区别。这就是我们对于矛盾统一律的总结论。
(论矛盾统一律完。1937,8,7)
--------------------------------------------------------------------------------
注释:

[1] 原文如此。
[2] 出自《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作为科学]?辩证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901页:“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辩证法的规律无非是历史发展的这两个方面和思维本身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们实质上可归结为下面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3] 出自《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213页:“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4] 出自《反杜林论》第1编第12节《辩证法。量和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498页:“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5] 出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6页:“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6] 即波里斯?伊萨科维奇?哥列夫(戈尔德曼)〔Борис Исаакович Горев, 1874—1937〕,原为孟什维克,苏联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7] 出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7页:“这应该是一般辩证法的……叙述(以及研究)方法。”
[8] 即普列汉诺夫。——录入者注
[9] 出自《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以及《怎么办?》第1章第4节。分别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443页;第6卷,第23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10] 出自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90页:“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彼此转化的东西。”
[11] 参见前注。
[12] 原文如此,即滑铁卢。
[13] 出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6页:“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14] 出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307页:“相对中有绝对”。
[15] 出自《在尼?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一书上作的批注和评论》。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60卷,第281—282页:“极不确切。对抗和矛盾完全不是一回事。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5-1-23 15: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默存
bunch of retarded.......
onceninerfan 发表于 2015-1-21 21:03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你放屁了

还是祝你早日当上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 :laug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22:04:08 | 只看该作者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十一)--- 毛泽东(转贴)

(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在解决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之后,必须进而研究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问题,矛盾统一律的研究才算全部地解决了。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过程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各以它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关于矛盾怎样能够是同一性,又怎样是同一性(怎样变成同一性),在怎样的条件之下矛盾变成同一性而互相转化。为什么人的思想不把这些矛盾当作死的、凝固了的东西去看,却当作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等等问题的学说。”[10]
  列宁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是互相对立的,是彼此不融洽、不对头、不相好、不和气的,都是些充满怨气的冤家。世上一切过程、现象、事物、思想里面,都包含着选样带冤家性的方面,没有一个例外。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冤家,复杂的过程却有二对以上的冤家。各对冤家之间,又互相成为冤家。这样组成过程、现象、事物,并推使发生运动。
  如此说来,只是极不同一,极不统一,怎样又说是同一或统一呢?世事之怪就怪在这里,妙也就妙在这里。
  原来矛盾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存在。假如没有冤家一方,它自己这方就失掉了存在的条件。试想一切矛盾的事物,或人的心中矛盾的概念,矛盾的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存在吗?不能够的。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就无所谓福;没有福,就无所谓祸。没有顺利,就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无产阶级,也没有资产阶级。没有殖民地,就不能有帝国主义的压迫;没有帝国主义的压迫,也就不能有殖民地。一切过程、现象、事物之内的对立,对立的双方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互相勾搭、又是冤家又聚头,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一切矛盾都因一定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所以称为矛盾。然而又具备着同一性,所以互相联结。列宁所谓辩证法研究怎样能够是同一性,就是说的这种情形。这是同一性的第一个意义。
  然而单说了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双方之间有同一性,因而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样就够了吗?那是不够的。事情不是矛盾互相依存就完了,还没有完,重要的事情,还在矛盾之互相转化。事物内部矛盾的方面,因一定的条件而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了去,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之第二个意义。
  为什么这里也有同一性呢?你看,生死关系中生向死转化,不论是有机体中或有机体内细胞的生命中,生总不能长久,而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它的反对方面,变为死。死呢?也不是一死完事,又必在一定条件下产出新生命来,死变为生。试问如果没有联系、没有瓜葛、没有亲属关系,就是说没有同一性,为什么生死这样相反的东西之间能够互相转化呢?
  被压迫被剥夺的无产阶级向着无产阶级专政,即不再被压迫、不再被剥夺的方面转化,而资产阶级却经过阶级崩溃转到受无产阶级国家统治方面。苏联已经这样做了,全世界也都将要这样做。试问其间没有在一定条件之下的联系与同一性,如何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
  帝国主义压迫殖民地与殖民地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命运都不能长久,帝国主义者将要被殖民地人民与他本国人民的革命势力所推翻而站在人民的统治之下。殖民地和帝国主义内部的人民呢?却有解除压迫走到自由解放(被压迫的反面)之一日,二者之间由于一定条件有共同性、同一性。
  1927年大革命的正规战争,转化为苏维埃的游击战争;开始时期的苏维埃游击战,又转化为后来的正规战争;今后又正在由苏维埃战争向着抗日的民族战争转化了去。这其间都因在一定条件下而发生同一性,相反的东西中间互相渗透、贯通、勾搭着。
  国民党的带革命性的三民主义,因为它的阶级性及帝国主义的引诱(这就是条件),在1927年以后转化成为反动政策。又由于中日矛盾的尖锐化及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这也是条件),而被迫着转向抗日救亡的方面去。矛盾的东西这一个变到那一个,其间包含了这样的同一性。
  苏区的土地革命,已经是并将要是这样的过程:拥有土地的地主阶级转化成为失掉土地的阶级,而曾经是失掉土地的农民却转化到取得士地的小私有者。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变为同一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农民的私有制又将转化到社会主义农业的公有制,苏联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将来也会要这样做。私产与公产之间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哲学上名之曰同一性,或互相渗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无产阶级民主主义是相反的,然而前者必会转化为后者。相反的东西中间,在一定条件下,就产生了相成的因素。
  提高民族文化,正是准备转化到国际文化的条件。争取民主共和国,正是准备取消民主共和国转向新的国家制度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正是准备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条件。建立与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消灭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条件。建立革命军进行革命战争,正是准备了永远消灭战争的条件。这许多相反的东西,却同时又是相成的东西。
  有些人说:共产党是国际主义者,决不会也不能同时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却宣称:我们是国际主义者,但同时因为我们是殖民地的党(条件),所以必须为着保卫祖国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斗争,因为必须首先脱离帝国主义的压迫,才能参加世界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就使二者构成了同一性。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在一定条件下,相反而又相成。为什么帝国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坚决反对爱国主义,因为那里的爱国主义只同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同一性,它同无产阶级的利益则是根本相反的。
  有些人说:共产党不会也不能,同时又相信三民主义。我们却宣称:我们是坚持共产主义的党纲的,但是当前阶段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是别的,正是坚决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这就是条件),因此我们不但不反对,而且早已执行了真正的三民主义纲领(反帝的民族主义,工农苏维埃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的民生主义);并且十年来真正的三民主义传统也仅仅在于共产党一方面。国民党除若干分子如宋庆龄、何香凝、李锡九等人而外,抛弃了这个传统。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政纲不与真正的三民主义冲突,而且就是彻底的急进的三民主义,我们将经过民主阶段转变到共产主义。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不是一个东西,二者矛盾着,现在阶段与将来阶段不是一个东西,二者矛盾着,但是相反而又相成,因一定的条件造成了同一性。
  还可以说一些最眼前的事情。战争与和平是矛盾的,但又是联结的。战争转化为和平(例如第一次大战转化为凡尔赛条约,中国的国内战争在西安事变后转化为国内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目前的世界和平是暂时的,即将转化为第二次大战;日本侵略东四省后几年的和平是暂时的,现已开始转化为大陆战争)。为什么?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具备了同一性。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订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这是矛盾的一方面;无产阶级须得提高政治的警觉性,密切注视资产阶级的政治动摇及其对于共产党的腐化作用与破坏作用,以保证党与阶级的独立性,这是矛盾的又一方面。各党的统一战线与各党的独立性,这样矛盾着的两方面,组成了当前的政治运动,两方面中去掉一方面,就没有党的政策,就没有统一战线了。我们给人民以自由,这是一方面,我们又给汉奸卖国贼破坏者以压制,这是又一方面。自由与不自由二者因一定条件而联系着,缺一就不行,这是矛盾的统一或同一性。共产党、苏维埃,以及我们主张的抗日政府之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它们是民主的,但又是集中的,二者矛盾而又统一着,因为在一定条件之下有同一性。苏联的无产阶级民主专政,我们过去十年的工农民主专政,它们是民主的,对于革命阶级而设;它们又是专制的(或叫独裁的),对于反革命阶级而设,极端相反的东西之间有同一性。
  军队的休息、训练,同时就是作战胜利的条件。“养兵千日”,正是为了“用在一朝”。分开前进,同时就是到达协同攻击的条件(分进合击)。退却与防御,同时就是为着反攻与进攻(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迂回不是别的,就是最有效地消灭敌人的方法(以迂为直)。向东方打一打,为的要在西方得手(声东击西)。分兵以争取群众,为了便于集中以消灭敌人;集中以消灭敌人,为了便于分兵以争取群众。要坚决执行命令,又容许在统一意图下有机动的自由。要严格执行纪律,又要发扬自觉自动性。允许陈述个人志趣,但最后还是要服从团体的决定。前方工作要紧,但后方工作不能抛弃不顾。身体不好需要调养,但紧张时候又要讲牺牲。谁不赞成生活优裕,但经济困难却要准备吃苦。军事操练是重要的,非此不能破敌;但政治工作又重要,非此也就要打败仗。老兵、老干部经验丰富,是值得宝贵的;但如果没有新兵、新干部,战争与工作就不能继续。勇猛要紧,也还要智谋;张飞虽不错,到底不如赵子龙。自己领导的局部工作是重要的;但他人领导的局部及全体工作也重要或更重要,小团体主义是不正确的。自己的意见与团体的或上级机关的意见相矛盾时,可以而且应该陈述自己的意见,可是绝不容许在自己意见未被团体或上级批准时,向任何其他人员自由发表;或甚至煽动下级人员反对上级的意见。这种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的纪律,是共产党与红军的起码的纪律。“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顾前不顾后,叫做莽夫。知一不知二,未为贤者。
  一切矛盾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之全部意义。列宁所谓怎样是同一性,在怎样条件之下变成同一性而互相转化,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人的思想不把这些矛盾当作死的、凝固了的东西去看,却当作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11]呢?因为客观事物本来是如此的。客观事物中矛盾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附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为什么鸡蛋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却不能生狗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为什么俄国的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地联系着,而法国的民主革命没有直接联系社会主义革命,巴黎公社到底失败了呢?为什么外蒙古与中亚细亚的游牧制度又直接与社会主义联系了呢?为什么中国的革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前途,可以同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而避免再走英美法等的历史老路呢?为什么俄国1905年的革命同中国1911及1927年的革命都不与革命的胜利联系,却与失败联系了呢?为什么拿破仑一生的战争大都与胜利联系着,而滑铁炉[12]一战却军败身俘一蹶不振呢?为什么“可以修一条铁路往新疆,却不能修一条铁路往月球”呢?为什么德苏亲交变为敌视,而法苏敌视却又变为暂时的亲交呢?所有这些问题,没有别的,都是当前的具体条件的问题。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过程就发生矛盾,而且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变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唐吉诃德的奋力同风车作战、孙悟空的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阿丽斯的漫游奇境、鲁滨孙的漂流孤岛、阿Q的精神胜利、希特勒的世界统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布哈林的均衡论、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御用学者的思想统一、陈独秀的机会主义、亲日派的唯武器论以及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杞人忧天、夸父追日等等,都不能成为矛盾的同一性,不能成为具体的矛盾,反在人间添些麻烦与笑话的资料,也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5-1-21 22:59: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
(一)两种发展观
(二)形式论理学的同一律与辩证法的矛盾律
(三)矛盾的普遍性
(四)矛盾的特殊性
(五)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前面简述了“唯心论与唯物论”及“辩证法唯物论”两个问题。关于辩证法问题,仅有概略的提到,现在来系统地讲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或叫宇宙观),是辩证法唯物论,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或叫机械的唯物论)。这一点区别,是一个天翻地复[1]的大问题。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从古至今有三种主要的答案:第一种是唯心论(不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论,或辩证法的唯心论),说世界是心造的,引申起来又可说是神造的。第二种是机械唯物论,否认世界是心的世界,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但物质是不发展的,不变化的。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答案,推翻了前面两种,说世界不是心造的,也不是不发展的物质,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就是辩证法唯物论。马克思主义这样地看世界,把世界在从来人们眼睛中的样子翻转了过来,这不是天翻地复的大议论吗?世界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种议论,在西洋古代的希腊就有人说过了,不过因为时代的限制,还只简单地笼统地说了一说,叫做朴素的唯物论。没有(也不可能有)科学的基础,然而议论是基本上正确的。黑格尔创造了辩证的唯心论,说世界是发展的,但是心造的,他是唯心发展论,其正确是发展论(即辩证论),其错误是唯心发展论。西洋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法德等国的资产阶级唯物论,则是机械观的唯物论。他们说世界是物质世界,这是对的,说是象机械一样的运动,只有增减或位置的变化,没有性质上的变化,这是不对的。马克思继承了希腊朴素的辩证唯物论,改造了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心论,造成了从古以来没有过的、放在科学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论,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一切被压迫人民的革命的武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是认识的方法,是论理的方法,然而它就是世界观。世界本来是发展的物质世界,这是世界观。拿了这样的世界观转过来去看世界,去研究世界上的问题,去想世界上的问题,去解决世界上的问题,去指导革命,去做工作,去从事生产,去指挥作战,去议论人家长短,这就是方法论。此外并没有别的什么单独的方法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世界观同方法论是一个东西,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也是一个东西。
  我们要系统地来讲唯物辩证法,就要讲到唯物辩证法的许多问题,这就是它的许多范畴、许多规律、许多法则(这几个名词是一个意思)。
  唯物辩证法究竟有些什么法则呢?这些法则中那些是根本法则,那些是附从于根本法则而又为唯物辩证法学说中不可缺少不可不解决的方面、侧面或问题呢?所有这些法则,为什么不是主观自造的,而是客观世界本来的法则呢?对于这些法则的学习、了解,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完整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学说,创造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发展了这个学说。到了现在苏联社会主义胜利与世界革命时期,这个学说又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这个学说中包含的范畴首先是如下各项:
  矛盾统一法则;
  质量互变法则;
  否定之否定法则。
  以上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除古代希腊的朴素唯物论曾经简单地无系统地指出了这些法则的某些意义,及黑格尔唯心地发展了这些法则外,都是被一切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反发展论的学说)所否定了的。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这些法则,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之最基本的部份。
  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范畴,除了上述根本法则外,同这些根本法则联系着,还有如下各范畴:
  1.本质与现象;
  2.形式与内容;
  3.原因与结果;
  4.根据与条件;
  5.可能与现实;
  6.偶然与必然;
  7.必然与自由;
  8.链与环、等等。
  这些范畴,有些是从来形而上学及唯心辩证法所着重研究过的,有些是从来哲学片面地研究过的,有些则是马克思主义新提出的。这些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家与实践家手里,揭去了从来哲学唯心的及形而上学的外衣,克服其片面性,发现了它们的真实形态,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极大地丰富了它们的内容,成为革命的科学方法论中重要的成份。拿这些范畴同上述根本的范畴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深刻的唯物辩证法的系统。
  所有这些法则或范畴,都不是人的思想自己造出来的,而是客观世界本来的法则。一切唯心论都说精神造出物质,那末,在他们看来,哲学的法则、原则、规律或范畴,自然更是心造的了。发挥了辩证法系统的黑格尔,就是这样的去看辩证法的。在他看来,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中抽取出来的法则,而是纯粹思想上的论理系统。人的思想造出了这一套系统之后,再把它们套到自然和社会上去。马克思、恩格斯揭去黑格尔的神秘的外衣,丢弃了它们的唯心论,把辩证法放在唯物论的地位。恩格斯说;“辩证法的法则,是从自然和人类历史抽取出来的,但他们并非别的,就是这两个历史发展领域的最普遍的发展法则,就实质论,可以归纳为质量互变,矛盾统一,否定之否定这三个根本法则”[2]。辩证法法则是客观世界的法则,同时也是主观思想里头的法则,因为人的思想里头的法则不是别的,就是客观世界的法则通过实践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辩证法、认识论、论理学是一个东西,前面已经讲过了。
  我们学习辩证法是为了什么呢?不为别的,单单为了要改造这个世界,要改造这个世界上面人与人、人与物的老关系。这个世界上面的人类,大多数过着苦难的日子,受着少数人所控制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压迫。在我们中国这个地方生活着的人类,受着惨无人道的双重性制度的压迫——民族压迫与社会压迫,我们必须改变这些老关系,争取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
  要达到改造中国同世界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辩证法呢?因为辩证法是自然同社会的最普遍的发展发展,我们明了它,就得到了一种科学的武器。在改造自然同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就有了同这种实践相适应的理论同方法。唯物辩证法本身是一种科学(一种哲理的科学),它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又是方法论。我们的革命实践本身也是一种科学,叫做社会科学或政治科学。如果不懂得辩证法,则我们的事情是办不好的。革命中间的错误,无一不违反辩证法。但如懂得了它,那就能生出绝大的效果。一切做对了的事,考究起来,都是合乎辩证法的。因此,一切革命的同志们,首先是干部,都应用心地研究辩证法。
  有人说:许多人懂得实际的辩证法,而且也是实际的唯物论者,他们虽没有读过辩证法书,可是做起事来是做得对的,实际上合乎唯物辩证法,他们就没有特别研究辩证法的必要了。这种话是不对的。唯物辩证法是一种完备的深刻的科学,实际上具有唯物的与辩证的头脑之革命者,他们虽从实践中学得了许多辩证法,但是没有系统化,没有如同已经成就的唯物辩证法那样的完备性与深刻性,因此还不能洞察运动的远大前途,不能分析复杂的发展进程,不能捉住重要的政治关节,不能处理各方面的革命工作,因此仍有学习辩证法的必要。
  又有人说,辩证法是深奥难懂的,一般人没有学会的可能。这话也是不对的。辩证法是自然、社会与思想的法则,任何有了一些社会经验(生产与阶级斗争的经验)的人,他就本来了解了一些辩证法。社会经验更多的人,他本来了解的辩证法就更多些,不过还处在零乱的常识状态,没有完备的深刻的了解。拿着这种常识辩证法加以整理与深造,是并不困难的。辩证法之所以使人觉得困难,是因为没有善于讲解的辩证法书,中国许多辩证法书,不是错了,就是写的不好或不大好,使人望而生畏。所谓善于讲解的书,在于以通俗的言语,讲亲切的经验,这种书将来总是要弄出来的。我这个讲义也不是好的,因为我自己还在开始研究辩证法,还没有可能写出一本好书,也许将来有此可能,我也有这个志愿,但要依研究的情形才能决定。
  以下分述辩证法的各个法则。
矛盾统一法则
  这个法则,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根本意义上来讲,辩证法就是研究客体本质中的矛盾”[3]。所以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实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因此,我们的辩证法,就从这个问题讲起,并且把这个问题讲得比其他问题详细一些。
  这个问题中,包含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
  1.两种发展观;
  2.形式论理学的同一律,与辩证法的矛盾律;
  3.矛盾的普遍性;
  4.矛盾的特殊性;
  5.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6.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7.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下面逐一说明这些问题。
(一)两种发展观
  人类思想史中,从来就有关于世界发展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一种是辩证法的发展观。这两种发展观的区别何在呢?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形而上学,亦称玄学,在历来的思想中,占着统治的地位,这种哲学的内容,是说明他们所谓处于经验以外的事物,即论绝对体、论实质等等的学说。在近代哲学中,所谓形而上学,是用静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思想方法,把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看成是永远不变化的。这种思想,统治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由于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的结果,到了现代,即十九、二十世纪,辩证法的思想就一日千里地走上了世界舞台,但形而上学却又以庸俗的进化论(庸俗的、即谓鄙陋的、简单的)的形态,顽固地对抗着辩证法。
  所谓形而上学的与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概括说来,是说发展就是数量的增减,外力的推动,场所的变化。一切事物及这些事物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都是永远如此的。事物的特性,是事物原来就有的,不过开头取萌芽状态,后来进到显著的地步而已。说到社会的发展,他们就认为是某些永远不变其性质的特点之增长和反复。这些特点,例如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个人主义等等,就是在古代奴隶社会,甚至原始野蛮社会,都可以找得出来。说到社会发展的原因,就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条件去说明它。这种发展观,从事物外部去找发展的原因,反对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它就不能解释事物之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化到他种质的现象。这种思想,在十七、十八世纪是自然绝对不变论(机械唯物论),在二十世纪是庸俗进化论(布哈林的均衡论)等。
onceninerfan 发表于 2015-1-20 20:44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有理有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5-1-21 22:58:25 | 只看该作者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投身于变革在某一一定发展阶段内之某一一定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与主现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之法则性的理论、思想、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理论、思想、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理论、思想、计划、方案于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某一救国团体的成立,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理论、思想、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之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与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理论、思想、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理论、思想、计划、方案,部分或全部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与预想结果之正确的认识)。但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一定发展阶段内之某一一定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之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与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与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与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所贵于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理论、思想、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加以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一定的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一定的发展阶段向另一一定的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及参加革命的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与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限制的原故。许多人受了阶级条件的限制(反动的剥削阶级,他们已无认识任何真理的能力,因而也没有改造宇宙的能力,相反地,他们变成了阻碍认识真理与改造世界的敌人),有些人受了劳动分工的限制(劳心、劳力的分工,各业之间的分工),有些人受了原来的错误思想的限制(唯心论与机械论等多属于剥削份子;但也有被剥削份子,由于剥削份子的教育而来),而一般的原因则在受限制于技术水平与科学水平的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利用自己天然优胜的阶级条件(这是任何别的阶级所没有的),利用新的技术与科学,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紧密地依靠革命实践的基础,使自己的认识跟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使理论的东西随历史的东西,平行并进,达到完满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中国1927年的陈独秀主义,苏联的布哈林主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派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轮后面怨恨车轮走的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清谈主义。中国1930年的李立三主义,苏联在尚可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派别看待时的托洛斯基主义(现在则已成最反动的派别),以及世界各国的超左思想,都属于这一类。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强迫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与机械论,机会主义与冒险主义,都没有唯物辩证的认识论的根据,他们都是以主观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与实践相舍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人的认识也在绝对的真理中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之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也是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认识中来。实践中之发展与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之发生、发展与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根据于一定的理论、思想、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也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大宇宙中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到了今日的时代,正确地认识宇宙与改造宇宙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与中国的黑暗面,把它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无产阶级及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为自己为世界推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也都正开始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进自己与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与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循环发展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知行统一观。(第二章完)
--------------------------------------------------------------------------------
注释:
[1] 参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第2版序言》:“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的以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77页)
[2] 出自《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作为科学]?辩证法》。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907页:“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发展的一个一般规律”。
[3] 出自《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辩证法》。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55页:“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4] 出自《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中《辩证法》。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6卷,第55页:“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往往伴有飞跃、剧变、革命)弄得残缺不全。”
[5] 出自《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290页:“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
[6] 出自《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2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12页:“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
[7] 出自《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第2部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2卷,第13页:“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必须处处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紧要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并且,写经济学史又不能撇开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这就会使工作漫无止境,因为一切准备工作都还没有做。因此,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
[8]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第2版序言》。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75页:“逻辑的范畴是‘外部存在和活动的’‘无数’‘细节’的简化”。
[9]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第2版序言》。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78页:“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10]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第2篇 客观性》。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60页:“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不同的逻辑的式,以便这些式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
[11]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第3篇 观念》。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86页:“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12] 原文如此,恐为“论理”(即“逻辑”)误。
[13] 出自《自然辩证法》中《[物质的运动形式以及各门科学的联系]》。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943页:“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其内在序列所进行的分类、排序,科学分类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14] 出自《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作为科学]?[认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939页:“‘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15] 出自《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第3章第5节。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18卷,第180页:“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人类的时空观念是相对的,但绝对真理是由这些相对的观念构成的;这些相对的观念在发展中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正如关于物质的构造和运动形式的科学知识的可变性并没有推翻外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人类的时空观念的可变性也没有推翻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实在性。”
[16]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第3篇 观念》。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65页:“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17]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第1篇 主观性》。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52页:“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
[18] 即波格丹诺夫。
[19] 出自《自然辩证法》中《[辩证法作为科学]?[认识]》。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3版,第3卷,第938页:“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20]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第3篇 观念》。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83页:“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21] 出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主观逻辑或概念论?概念总论》。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55卷,第142页:“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它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22] 参见前注。
[23] 出自《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以及《怎么办?》第1章第4节。分别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卷,第443页;第6卷,第23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24] 出自《论列宁主义基础》第3部分《理论》。参见《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99—200页:“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onceninerfan 发表于 2015-1-19 21:43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要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5-1-21 22:57:49 | 只看该作者
(五)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问题中,有两种情形应该特别提出研究的,这就是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一个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其他如残存的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等等,都为这个主要矛盾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社会如中国,其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当半殖民地没有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时,其主要矛盾是封建或半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一切其他矛盾都受这个主要矛盾所规定。但当这种社会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时,内部的主要矛盾能够暂时地转化到非主要地位,而帝国主义与整个或差不多整个半殖民地社会之间的矛盾,能够占据主要的地位,规定一切其他矛盾的发展。这种时候,依帝国主义压迫及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程度,而变化着或主要或非主要矛盾的地位。
  例如当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进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与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层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与服从的地位。中国的鸦片战争,义和团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目前的中日战争,在外国,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非洲同英国的战争,菲律宾同西班牙的战争等等,都是如此。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用战争压迫而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式进行比较温和的压迫,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之间结成同盟,由二者的对抗变成二者的统一,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时,人民大众往往采取用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的联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秘密援助国内的统治阶级压迫国内的革命战争,而不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例如中国的太平军战争,辛亥革命,1925—1927年的大革命,1927年以后的苏维埃战争。在外国,则有俄国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俄国也带了若干半殖民地性),中美洲南美洲若干带革命性的内战等等的情形,都是如此.还有半殖民地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也表现了内部矛盾尖锐的情况。在中国,在中南美,也是很多的,也属这一类。
  当着国内战争发展到根本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统治者的存在时,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例如1927年中国资产阶级的叛变,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统治者,例如苏联内战的末期,今日的西班牙战争。这时,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阶级乃至资产阶级完全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这时帝国主义与全殖民地之间这个外部的主要矛盾,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之间这个内部的主要矛盾,就几乎合并起来,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其他矛盾的发展地位,情形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之各个阶段中,只有一个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的话,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与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首先要弄清它是单纯的过程,还是复杂的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二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时,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过渡期经济时,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的矛盾平均看待,应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与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矛盾,既如上述。但是矛盾之中,不论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或侧面又是否可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的方面或侧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是暂时的与相对的情形,基本形态则是不平衡,就是在似乎平衡之时,实际上也没有绝对的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是次要的。其主要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与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导方面属于甲方,非主导方面属于乙方;及到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双方斗争的力量来决定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主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无产阶级则服从之;但到革命前夜及革命之后,无产阶级就转化到主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资产阶级作了相反的转化。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就是这种情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已从过去封建社会时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主要力量,封建势力则由主要化为附庸。但何以解释日本及革命前的俄国呢?他们依然是封建势力占着优势,资本主义尚不起决定一切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的矛盾方面尚未完成其决定的转化的原故。这种转化,因为时代的关系,已经不能走历史的老路,而为另一种情形的转化所代替,即是把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整个儿地转到被统治的地位,而由无产阶级与农民起来占据主导的方面。目前一切尚未完成资本主义转化的国家(中国也在内)都将走向这条新路,虽然并不跳过民主革命的阶段,可是这种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执行的。
  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矛盾中,主导的方面属于前者,它在双方斗争中占着优势。然而事情也正在变化,在彼此对立的局面中,中国一方正由被压迫地位向自由独立的地位转化,而帝国主义则将转化到被打倒的地位。
  中国国内封建势力同人民大众对抗的情况也正在变化,人民将依靠革命斗争把自己转化为主要与统治的力量。过去已有过例证,这就是南方革命势力由次要地位转化到主要地位,而北洋军阀则作了相反的转化。苏区中也有此种情形,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
  以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而言,资产阶级因握有生产手段与统治权,至今还居于主导地位,然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领导上说来,由于无产阶级觉悟程度与革命的彻底性,却较之动摇的资产阶级反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点将影响到中国革命之前途。无产阶级要在政治上物质上都居于主导地位,只有联合农民与小资产阶级。果能如此,革命之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就属于无产阶级了。
  在农民与工人的矛盾中,目前工人的主导地位,曾经是由附庸地位转化而来,而农民作了相反的转化。在产业工人与手工工人的矛盾中,在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矛盾中,在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中,在劳心与劳力的矛盾中,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中,都作了同样的转化。
  革命斗争中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这时,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利用已有的若干顺利条件作基础,能够逐渐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主导地位转化到以顺利为主导。1927年革命失败后的情形,红军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今日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十分困难的地位,但我们应该也能够努力于它的转变。在相反的情形,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1925至27年的大革命的胜利转化为失败,中央苏区一、二、三、四次战争粉碎围剿的胜利转化为五次围剿的失败,等等皆是。
  研究学问时,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没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不知或知之不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精深博大的马克思主义则是矛盾的另一方面,然而由于学习的努力,可以由不知转化到知,由知之不多转化到知之甚多,我们的许多同志正是走的这条路。在相反的情形也一样,如果中途拒绝前进,或甚至想入非非走了邪路,已有的知可以化为不知,正确可以化为错误。考茨基、普列哈诺夫[8]、陈独秀等人就是走了这条路。我们队伍中的若干自大主义者,如果他不改变,也有这种危险。
  据我看来,一切矛盾方面之主导与非主导的地位,都是这样互相转化的。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导;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导;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导。如此等等,它们并不互相转化。须知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站在唯物论的基点上,它们确是不转化的绝对的东西。然而就历史上许多特殊情形而言,它们仍在转化着。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有时亦表现其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应该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之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9]之时,革命理论的提倡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之时,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导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对于政治文化上面的革新就成为主导的决定的东西了。这样来说,是否违反唯物论呢?不违反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但同时又承认而且应该承认,精神的东西之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而正是避免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之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研究这两种的差别性,那就仍将陷入于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因而也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来。这两种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的不平衡性。世界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所以成其为世界,我们应该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矛盾之各种不平衡中,对于主要与非主要的矛盾、主要与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之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决定其政治上战略战术的基本方法之一(军事上也是一样)。所以不能不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onceninerfan 发表于 2015-1-21 20:48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apla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发表于 2015-1-21 22:5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默存
bunch of retarded.......
onceninerfan 发表于 2015-1-21 21:03

胡硕士
单枪匹马
和者盖寡A
默存
onceniner范

建议投票,谁那啥,

俺投小范那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21:0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9# 胡硕士
回复 160# 单枪匹马
回复 158# 和者盖寡A
回复 155# 默存
bunch of retard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20:48:33 | 只看该作者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十)--- 毛泽东(转贴)

(五)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问题中,有两种情形应该特别提出研究的,这就是主要的矛盾与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复杂的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一个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与发展,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的矛盾;其他如残存的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小资产者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农民小资产者的矛盾,自由资产阶级与金融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等等,都为这个主要矛盾所规定、所影响。
  半殖民地的社会如中国,其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当半殖民地没有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时,其主要矛盾是封建或半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一切其他矛盾都受这个主要矛盾所规定。但当这种社会遭受帝国主义压迫时,内部的主要矛盾能够暂时地转化到非主要地位,而帝国主义与整个或差不多整个半殖民地社会之间的矛盾,能够占据主要的地位,规定一切其他矛盾的发展。这种时候,依帝国主义压迫及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程度,而变化着或主要或非主要矛盾的地位。
  例如当帝国主义向这种国家举行侵略战争,这种国家的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进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帝国主义与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这种国家内部各阶层的一切矛盾(包括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之间这个主要矛盾在内),便都暂时地降到次要与服从的地位。中国的鸦片战争,义和团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目前的中日战争,在外国,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非洲同英国的战争,菲律宾同西班牙的战争等等,都是如此。
  然而在另一种情形,则矛盾的地位起了变化。当着帝国主义不用战争压迫而用政治、经济、文化的形式进行比较温和的压迫,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之间结成同盟,由二者的对抗变成二者的统一,共同压迫人民大众。这时,人民大众往往采取用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的联盟,而帝国主义则往往采取秘密援助国内的统治阶级压迫国内的革命战争,而不直接行动,显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例如中国的太平军战争,辛亥革命,1925—1927年的大革命,1927年以后的苏维埃战争。在外国,则有俄国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俄国也带了若干半殖民地性),中美洲南美洲若干带革命性的内战等等的情形,都是如此.还有半殖民地各统治集团之间的内战,也表现了内部矛盾尖锐的情况。在中国,在中南美,也是很多的,也属这一类。
  当着国内战争发展到根本威胁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内统治者的存在时,帝国主义就往往采取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企图维持其统治;或者分化革命阵线的内部,例如1927年中国资产阶级的叛变,或者直接出兵援助国内统治者,例如苏联内战的末期,今日的西班牙战争。这时,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阶级乃至资产阶级完全站在一个极端,人民大众则站在另一极端,这时帝国主义与全殖民地之间这个外部的主要矛盾,封建势力与人民大众之间这个内部的主要矛盾,就几乎合并起来,成为一个主要矛盾,而规定其他矛盾的发展地位,情形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之各个阶段中,只有一个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的话,其中必定有一个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与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首先要弄清它是单纯的过程,还是复杂的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二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时,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过渡期经济时,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不能把过程中的矛盾平均看待,应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与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矛盾,既如上述。但是矛盾之中,不论主要的或次要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或侧面又是否可平均看待呢?也是不可以的。无论什么矛盾,也无论在什么时候。矛盾的方面或侧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候似乎势均力敌,然而这是暂时的与相对的情形,基本形态则是不平衡,就是在似乎平衡之时,实际上也没有绝对的平衡。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他方是次要的。其主要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与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导方面属于甲方,非主导方面属于乙方;及到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双方斗争的力量来决定的。
  例如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时期中,资产阶级处于主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无产阶级则服从之;但到革命前夜及革命之后,无产阶级就转化到主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而资产阶级作了相反的转化。十月革命前后的苏联就是这种情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已从过去封建社会时的附庸地位,转化成了主要力量,封建势力则由主要化为附庸。但何以解释日本及革命前的俄国呢?他们依然是封建势力占着优势,资本主义尚不起决定一切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的矛盾方面尚未完成其决定的转化的原故。这种转化,因为时代的关系,已经不能走历史的老路,而为另一种情形的转化所代替,即是把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整个儿地转到被统治的地位,而由无产阶级与农民起来占据主导的方面。目前一切尚未完成资本主义转化的国家(中国也在内)都将走向这条新路,虽然并不跳过民主革命的阶段,可是这种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执行的。
  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社会的矛盾中,主导的方面属于前者,它在双方斗争中占着优势。然而事情也正在变化,在彼此对立的局面中,中国一方正由被压迫地位向自由独立的地位转化,而帝国主义则将转化到被打倒的地位。
  中国国内封建势力同人民大众对抗的情况也正在变化,人民将依靠革命斗争把自己转化为主要与统治的力量。过去已有过例证,这就是南方革命势力由次要地位转化到主要地位,而北洋军阀则作了相反的转化。苏区中也有此种情形,农民由被统治者转化为统治者,地主则作了相反的转化。
  以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而言,资产阶级因握有生产手段与统治权,至今还居于主导地位,然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领导上说来,由于无产阶级觉悟程度与革命的彻底性,却较之动摇的资产阶级反居于主导地位,这一点将影响到中国革命之前途。无产阶级要在政治上物质上都居于主导地位,只有联合农民与小资产阶级。果能如此,革命之决定的主导的作用就属于无产阶级了。
  在农民与工人的矛盾中,目前工人的主导地位,曾经是由附庸地位转化而来,而农民作了相反的转化。在产业工人与手工工人的矛盾中,在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矛盾中,在城市与乡村的矛盾中,在劳心与劳力的矛盾中,在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矛盾中,都作了同样的转化。
  革命斗争中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这时,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利用已有的若干顺利条件作基础,能够逐渐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主导地位转化到以顺利为主导。1927年革命失败后的情形,红军长征中的情形,都是如此。今日的中日战争,中国又处在十分困难的地位,但我们应该也能够努力于它的转变。在相反的情形,顺利也能转化为困难,如果是革命党人犯了错误的话。1925至27年的大革命的胜利转化为失败,中央苏区一、二、三、四次战争粉碎围剿的胜利转化为五次围剿的失败,等等皆是。
  研究学问时,由不知到知的矛盾也是如此。没有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不知或知之不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精深博大的马克思主义则是矛盾的另一方面,然而由于学习的努力,可以由不知转化到知,由知之不多转化到知之甚多,我们的许多同志正是走的这条路。在相反的情形也一样,如果中途拒绝前进,或甚至想入非非走了邪路,已有的知可以化为不知,正确可以化为错误。考茨基、普列哈诺夫[8]、陈独秀等人就是走了这条路。我们队伍中的若干自大主义者,如果他不改变,也有这种危险。
  据我看来,一切矛盾方面之主导与非主导的地位,都是这样互相转化的。
  有人觉得有些矛盾并不是这样。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主导;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践是主导;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是主导。如此等等,它们并不互相转化。须知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站在唯物论的基点上,它们确是不转化的绝对的东西。然而就历史上许多特殊情形而言,它们仍在转化着。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表现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有时亦表现其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应该承认的。当着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之时,生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当着如同列宁所说的“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9]之时,革命理论的提倡就起了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之时,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导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对于政治文化上面的革新就成为主导的决定的东西了。这样来说,是否违反唯物论呢?不违反的。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但同时又承认而且应该承认,精神的东西之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而正是避免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
  在研究矛盾特殊性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及矛盾之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研究这两种的差别性,那就仍将陷入于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因而也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来。这两种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的不平衡性。世界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所以成其为世界,我们应该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矛盾之各种不平衡中,对于主要与非主要的矛盾、主要与非主要的矛盾方面之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决定其政治上战略战术的基本方法之一(军事上也是一样)。所以不能不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15-1-21 20:27:4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复印机, 你能指望它有多大的精确度
默存 发表于 2015-1-19 22:10


复印机已经自动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15-1-21 19:5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8# 和者盖寡A


这位垃圾读的太多了,已经不能自拔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15-1-21 19:32:58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是好马,你就是伯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