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三和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声乐前辈—周小燕(52年前珍贵录音,近70年来的老照片)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5 21:30:5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琴键上的舞蹈]发布


谢居士, 这首歌是我考音乐学院的曲目, 很美好的记忆。

别光作你的小夜莺,我(们)就只有当加拿大灰雁的份,呵呵,盼长了脖子了,等听歌呗。
17#
发表于 2008-2-16 11:16:20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歌曲联唱》(CCTV综艺盛典)

魏松、张健一、廖昌永

重返苏莲托
桑塔路琪亚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今夜无人入眠






还是老歌感人,非常喜欢,都听醉乐 :p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6 17:54:40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谣》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武汉街头,简易舞台上,一位年轻姑娘深切地唱着:“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歌声悲愤苍凉、如泣如诉。《长城谣》——这首抗战名曲,后来被选为电影《热血忠魂》插曲,传遍大江南北。

这位姑娘就是周小燕。那年她20岁不到,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回家过暑假。抗日战争爆发了,武汉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父亲对她说:“不做铁蹄下的顺民,不要回上海了。”小燕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她和妹妹们帮助母亲为抗敌将士缝制棉衣,去医院护理伤病员。她参加武汉合唱团,用那独特的歌喉,在街头、学校、医院……演唱抗日歌曲。《长城谣》《歌八百壮士》《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日名曲,都是由她首唱的。

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长城上,身穿黑底红花旗袍的她,以79岁的高龄,再次放歌《长城谣》。风,轻轻吹来,掀起了她的披肩。她举目四望,祖国山河,妖娆无比。天翻地覆的变化啊!她无比自豪,感慨万千。那年她首唱《长城谣》,心急如焚啊,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一会儿这儿沦陷了,一会儿那里被占了,就是怕当亡国奴。今天,国家富强,蒸蒸日上,这是多少先烈盼望的一天啊?然而,他们没有看到,她看到了。止不住,泪水一次次涌出她的眼眶。“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她唱着。“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她的5位学生接唱着。今天,当这一幕又过去10年,周小燕向记者说起时,仍泪流满面,不能自制。

“如果没有为祖国出力,我才会后悔”

1938年周小燕赴法国学习声乐。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她出现在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舞台上。1946年7月,周小燕在卢森堡举办首场独唱音乐会。报纸纷纷发表评价:“嗓音纯净,像水晶般坚实,像钻石般光彩”“花腔技术娴熟高超”她成功了。自此,欧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剧院向她发出了邀请。她被称为“中国之莺”,飞翔在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的舞台上空。1947年6月,她参加了世界乐坛盛会——首届“布拉格之春”。紧接着在捷克斯洛伐克的5大城市巡演。瑞典、挪威、芬兰、美国……各国的邀请函更是雪片似的飞来。正是在事业最为辉煌的时刻,她决定回国。

半个多世纪后,有一位美国记者问她:“你这一生吃了不少苦,从法国回来后悔不后悔?”她回答:“不后悔。这里是我的祖国。我为她出力了,我不后悔。如果我没有为她出力,我才会后悔。”今天,她与记者谈起这一经历时,只是淡淡地说:“我没有想很多。出国时,父亲就对我说:‘一,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二,学成后回来报效祖国。’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学好了,也演出了,并且获得了肯定和好评,应该回来了。”

祖国——母亲,这不是虚幻的。她再贫穷、再落后、再多难,一个人对祖国母亲要永远充满真挚情感和义无反顾的爱。这个爱是刻骨铭心的,摧毁不了的。这是她朴素的“道理”。

在欧洲9年,她无时无刻不记着自己是中国人。每次上台演出,她总是一袭旗袍,高贵典雅。她能用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演唱各国歌曲,每次演出,都要演唱中国歌曲。《蚌壳》《长城谣》《神女》《红豆词》《春晓》《饮酒歌》……都是她经常演唱的。1945年10月,她和著名钢琴家李献敏在英国伦敦举办了一场中国作品的音乐会。音乐会上,周小燕身穿浅色绣花旗袍,李献敏则是一身白色短袖长旗袍。美丽高雅的形象,精湛娴熟的演唱演奏技巧,征服了全场观众。英国广播公司录制整台演出,向全球播放。演出回来,周小燕和李献敏高兴得不能入眠。

1947年,周小燕回到祖国。离别9年的故国,还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在上海南京路上,她看到了用草席卷起来的尸体。这时,上海学生发起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她毅然接受进步学生的邀请,到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圣约翰大学演唱。“唱破阴湿的天”“从黑夜唱到黎明”……学生们将一面面锦旗,送给这位从海外回来的充满热血的爱国歌唱家。

2005年6月18日,89岁的她,将再次登上上海大剧院舞台,领唱《长城谣》。这是一场她的一些名扬海内外的学生,为庆贺她从教65周年而举办的音乐会。有人担心,她还唱得动吗?有人劝她,不要唱了,万一唱不上去,坏了自己的形象。她笑笑,诚挚地说:“抗战胜利60年了,应该唱一唱。这回不是唱声音,是唱精神。”

我以成为党的一员而自豪

在一些人的眼里,名气大的、学术成就高的,又有海外背景的知识分子,不容易与共产党员画上等号。因此,当有些人听说周小燕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是一位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时,都不敢相信。于是,有人问她:“你是被拉进党,还是被请进党的?”她摇着头说:“都不是。我是自觉要求,并且积极争取加入党组织的。”

入党那一天的情景,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她激动得喜极而泣,好久好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她高兴,自己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后可以与自己敬佩的共产党人一起学习、工作了。她觉得自己有了方向,有了靠山,她要为不玷污这个称号而努力工作。远在武汉的父亲,听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也高兴得哭了一场。她的这份情感,来自于她的切身感受。

她的弟弟周德佑,是一位将生命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热血青年。德佑在上海沪江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党的一些地下活动。回到武汉后,在光未然的支持下,他和几位好友恢复组建了拓荒剧团,宣传抗日。剧团演出的第一出戏就是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不久,剧团被改为抗日演剧七队,到抗日第一线演出。德佑又演又编又导,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终于,这位年仅18岁的小伙子累倒了,再也没有起来。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参加了德佑的告别仪式。小燕忘不了,她的这位聪明、活泼、热情的弟弟,拉着她和父母的手,在生命最后一刻说的一句话:“我不行了,但是你们一定要坚持抗战到底,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她随母亲到医院护理那些受伤的八路军将士,亲眼看到他们怎样忍受没有麻药的痛苦,敬佩他们坚毅的品质。那时,她不懂马克思主义,但是她心里有一种朴素的想法:共产党是好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49年,周小燕应邀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周恩来看到周小燕关心地问:“德佑的坟前竖碑了没有?”小燕回答:“没有。”周恩来说道:“像他这样一位青年,离开优越的环境,参加我们的队伍,真不容易,应该为他竖一块碑。”谈到为国捐躯的小弟,小燕很激动。她想,自己也没有为党做什么事,却被选为代表,参加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很惭愧。她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周恩来说道:“革命不在迟早,只要站在人民这一边就好。你要多向你的弟弟学习。”小燕很感动:共产党这样一位大官如此亲切随和,打心眼里敬佩。她下了决心:好好干,也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回来后,她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1956年3月,周小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分子。近半个世纪过去,在她家的客厅,记者问道:“这么多年来,你对共产党的信念,有没有动摇过?”“没有,从来没有。”她坚定地回答道。十年动乱中,她也被批被斗,被下放到农村,种过地,养过鸡,打扫过厕所。她委屈过、痛苦过,但是没有怨恨过、怀疑过。她说:“我那时经常想,周总理还在中央,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光明那样,等待着阳光普照的那一天。”

如同她当年相信共产党能救中国,今天她同样相信共产党能建设好中国。她说:“共产党是在一片废墟上建设新中国的。刚解放时,不是就有人说共产党领导不好,不出一年就会滚蛋。可是,没几年我们连妓女也改造好了,真是扬眉吐气啊。现在,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经常想到我的父亲,想到我的弟弟,想到那些先烈。我比他们幸运,一个强大的中国,他们没有看到,我看到了。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来认识共产党、相信共产党的。并且以成为她的一员而自豪。”

“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

非典时期,上海有些高校停止了一切课程教育。一天,静寂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办公室电话响了。电话那端传来周小燕痛苦的声音:“张书记,我难受死了。我不能承受没有学生的生活,他们就是我的生命啊。”

1949年,周小燕踏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大门,从一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成为声乐系教授。从此,她的生命与学生联在了一起。

“学生是她生命中的唯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副院长魏松说。魏松是1973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师从周小燕。他不能忘记,那时“动乱”没有结束,老师冒着被批斗,被逐出教师队伍的危险,在下课后把他和另一名学生罗魏领到自己家中,拉上窗帘,把耳朵贴在留声机声上,倾听那几张没有被抄走的法国旧唱片。这个从部队来的小伙子,正是从这里开始得到了西洋音乐的启蒙。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男高音”、法国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顾欣,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江苏省艺术剧院院长。他对记者说:“周老师这个人,就是为事业而生,为事业而活的。”1989年,成立不久的周小燕歌剧中心北上南京,与江苏省歌舞剧院合演意大利著名歌剧《弄臣》。这是亚洲地区第一次上演这出世界歌剧精品。已经73岁的周小燕,每天都在排练场。那天,她边后退边与学生说着戏,脚底一滑摔倒在地。她被诊断为大腿股骨骨折。这时候,大家都担心她受得了吗?她却自责给大家添麻烦,担心地说:“《弄臣》要弄勿好了。”她决定不离开南京,就在当地做手术。9寸长的钢针打进了她的大腿内。没几天,她就将演员一个一个叫到了病房,一个一个地辅导。演出那天,她摇着轮椅来了,悄悄地在观众席边的走道上看。幕间休息,观众们发现了她,立即拥上来。演出结束,她被人们推上了舞台。台上台下掌声一片,欢声一片。顾欣说:“这就是周老师,她的精神、品格,一直感染着我,影响着我。”

1984年夏,世界247名歌唱好手云集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争夺第三届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的桂冠。中国派出了4名选手,作为领队与教练,周小燕与他们同行。过五关斩六将,中国选手全部站在决赛台上。最终花落谁手?当评委报出中国男高音张建一和中国女中音詹曼华同获第一名时,全场沸腾了。张建一是周小燕的学生。众目睽睽之下,他一下扑在了老师的肩上。他也感觉到老师的身体在颤动,贴着老师的耳朵,激动地说:“老师,谢谢您,今天是我30岁生日,我该怎样报答您啊。”张建一原来是浙江湖州玻璃厂的一名工人。是周小燕,将这位没有一点乐理知识的青年人,培养成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在周小燕一长串学生名单中,先后获得法国第41届图鲁兹国际声乐大赛、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挪威宋雅王后国际声乐大赛第一名的廖昌永,是一位赤着脚走进上海音乐学院的农家孩子。他记得,第一次在校门口见到周小燕,紧张的心怦怦乱跳,“吓”得逃到马路对面,连照面也不敢打。他不仅钢琴、乐理基础差,而且一开口就有浓浓的四川口音,这是学声乐的大忌。周小燕把他带回家,一句一句纠正。廖昌永学习十分刻苦,进步很大,本科毕业后,又成为周小燕的研究生。在廖昌永心中,周小燕不仅是自己的老师,更是母亲、朋友。因此,他在功成名就的今天,在众多演唱场合,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1996年,周小燕的老伴、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病逝。他们在美国的一双儿女回来奔丧。临走那天,儿子看到瘦弱的母亲在沙发上直掉眼泪,心中很是不忍,就动员母亲和他们一起去美国。可周小燕不答应:“我不去。我的学生都在这里,我去那里干什么!”还有一幕始终在儿子的眼前:20多年前他在上海开公交车。正好,他开的这条线路,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一天,他开着车,看到母亲推着自行车正与学生高曼华在路边说着什么。他一圈开回来,发现母亲还在与高曼华说话。回到起点站,他再开车上路,母亲和学生还在那儿,谈兴正浓。

是啊,为了学生,她什么都可以奉献。

“我想来想去,不知道我先进在哪里”

在周小燕客厅的墙上,挂着一行草体字:以真为美。真,是她为人为艺中最最看重的一个字。这个真,是一种质朴,一种境界。当有人赞扬她培养了那么多优秀学生时,她说:“如果说功劳,我最多只有三分之一。另外的一大半是学生本人的努力和其他老师及社会的帮助。”

其实,她不是一个追求结果的人,她喜欢和欣赏的是工作的过程,任何事都是这样。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一根绳子打了死结,怎么解也解不开,儿子就拿起剪刀,想剪掉算了。她看到了,连忙说:“你不要剪,我来解。”于是,她绕来绕去,终于把绳子解开了。在教学上,她看重的是教的过程,学生能不能从自己这里学到什么,而不是他们在以后获得了什么。所以,她多次对人说:“廖昌永成功了,张建一成功了,魏松成功了,他们能够为国家争光、做事是最重要的。至于是哪些老师把他们塑造出来的,我周小燕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这并不重要。”

当今,很多人,一出了名就货币化了。周小燕这个名字,在国际声乐界可以说辉煌了大半个世纪。但是,过去、今天,她都没有将它货币化过,今后更不会。她教学生不仅不收钱,还拿钱为学生办音乐会。她的家更是学生免费的教室和旅店。今天,活跃于世界各地舞台的李秀英,当年就因为生活困难,在老师家吃住了好几年。

89岁的她,今天仍带着学生。有一位学生挺幸福地对旁人说:“我是周小燕老师的关门弟子。”她听到后,问他:“我什么时候说过,你是关门弟子?”“那么,老师,您什么时候关门?”学生问道。“等我盖棺的那一天。”她回答道。她对记者说:“我是终身教授,就一定要教到再也爬不起来。”

几年前,她重回武汉东湖,寻访弟弟的墓。一切都变了,弟弟的墓怎么也找不到了。她的心里空落落的。她又一次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收支不平衡”:没有付出什么,却得到了许多。想想这些长眠于地下的烈士,他们得到了什么?什么都没有。

当她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话就说:“我昨天想了一夜,不知道我先进在哪里。我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是我分内的事。我这一生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我也看过报纸上关于其他先进人物的报道,他们的事迹都是很感人的,但是我没有啊,我很平凡。我现在能够做到的就是向他们学习,让自己的形象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

2005年6月12日,中国电影音乐奖颁奖晚会在上海举行。作为颁奖人,周小燕来到现场。“周老师”“周奶奶”……200米长的红色地毯旁,观众发现了款款而来的她,立即欢叫起来。她走进会场,郭兰英、李双江……一个个亲切地拥抱她,久久不放。叫道:“周老师好。”被“扔”在一旁的儿子,见到这一场景,激动万分。他对记者说:“母亲是对的。在这里,她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人生价值。”  (记者赵兰英)
19#
发表于 2008-2-17 18:09:40 | 只看该作者
<长城谣>也是很好听的童声合唱歌曲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21:06:3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琴键上的舞蹈]发布
<长城谣>也是很好听的童声合唱歌曲


引自网络:

长城谣作者:刘雪庵先生师承我国早期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是黄自的得意门生,他著名的曲子除了上述「何日君再来」与「长城谣」之外,还有「飘零的落花」、「红豆词」、「西子姑娘」、钢琴曲「中国组曲」,然而在众多曲子之中,以这一首「何日君再来」最 为传奇,曾为音乐家带来不少的掌声,但也为他带来灾难!

中共建政之后,刘雪庵参与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并曾担任教授及副院长等职。1957 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并被撤消职务降调为图书馆资料员,在文革期间,以反革命、汉奸等罪被斗争,主要罪证又是「何日君再来」!在此次的灾难中,音乐家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乔景云女士以身体护着被红卫兵毒打的丈夫,至被活活踢打成重伤而死,音乐家随后亦被送至乡下劳改,后来调返北京艺术学校扫厕所、倒垃圾等折辱其尊严的工作。

文革过后虽获得平反,但那时音乐家已风烛残年,数十年的摧残与打击,耗尽了一个音乐家 的黄金创作时期,悲乎!中国近代音乐家总是命途多桀!

一首广为传唱的优美曲子,却蕴藏着如此悲凄的故事,历史的纠葛,俱往矣!让我们回到纯 净的音乐旋律,怀想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志记一个时代的苦难!
21#
发表于 2008-2-18 21:23:5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三和居士]发布

引自网络:

长城谣作者:刘雪庵先生师承我国早期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是黄自的得意门生,他著名的曲子除了上述「何日君再来」与「长城谣」之外,还有「飘零的落花」、「红豆词」、「西子姑娘」、钢琴曲「中国组曲」,然而在众多曲子之中,以这一首「何日君再来」最 为传奇,曾为音乐家带来不少的掌声,但也为他带来灾难!

中共建政之后,刘雪庵参与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创建,并曾担任教授及副院长等职。1957 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并被撤消职务降调为图书馆资料员,在文革期间,以反革命、汉奸等罪被斗争,主要罪证又是「何日君再来」!在此次的灾难中,音乐家承受着巨大的苦难,乔景云女士以身体护着被红卫兵毒打的丈夫,至被活活踢打成重伤而死,音乐家随后亦被送至乡下劳改,后来调返北京艺术学校扫厕所、倒垃圾等折辱其尊严的工作。

文革过后虽获得平反,但那时音乐家已风烛残年,数十年的摧残与打击,耗尽了一个音乐家 的黄金创作时期,悲乎!中国近代音乐家总是命途多桀!

一首广为传唱的优美曲子,却蕴藏着如此悲凄的故事,历史的纠葛,俱往矣!让我们回到纯 净的音乐旋律,怀想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志记一个时代的苦难!

虽然文革过去了这么多年,但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是很难从这些人的脑海中除掉,所以许多当时的受害人即使到了他们的老年也不愿再去碰触,避免往事回忆时所带来的疼痛...甚至他们的第二代...

而他们中的第二代(具观察我身边的真人真事)经历了文革的历练,很多人在后来的社会活动中,都变得谨慎世故,不敢轻易相互信任,甚至相当长时间里精神深处都非常压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