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7°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5°
    温度感觉: 25°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8°
    温度感觉: 1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1°
    温度感觉: 20°
查看: 560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前的空军大院 (By【我的小酒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0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9&postID=21335

写空军大院一定要写两句公主坟,现在是地名,文革中改为立新街。原来公主坟确实有个坟,是清朝一个公主的,而且还有庙,庙的周围都是桃园,夏天接满了大仙桃,不过铁丝网一直拉得很密,无法进去。据说,当年琼瑶乘车路过公主坟时,突发灵感,写出了《还珠格格》。


一九六四年修地铁时,把坟给挖了,起棺那天我还专门跑去看热闹,工人们从地下拉出一个红木大棺材。当年那个庙门是正北朝南,今天假设您站在庙门前向南极目远眺,您的右手边是海军大院,您的左手边就是饱经沧桑的空军大院了。空军大院对当年百分之七十的人来说都是高高兴兴进来伤心着出去,现在看来可能是挖了坟拆了庙坏了风水的缘故。空军和海军是一根绳上拴的两个蚂蚱,都是中共建政后建立的新军种,但彼此之间明比暗争相互叫劲儿由来已久。先是比楼房设计,海军把所有的宿舍楼都设计成庙宇型,看起来庄重大方结实,每个大楼墙壁全部抹灰最后涂成灰色,远看像舰艇,多年来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换句话说在里面住着有安全放心的感觉,海军干部历来流动较小。空军则盖的是厚实的砖房,大房大窗,住起来特别舒服,唯一不好的是不管远看还是近看,没有任何空军风格和特色,这种状况直到后来空军建成了当时著名的三角型办公大楼才改变。


我们喜欢把海军大院称为“海军庙”,因为所有楼房都盖成庙宇式样,更重要的是建海军以来一直由大将肖劲光掌舵,海军空军同经历文革风雨,海军主舰一直稳步航行。空军则不同,到肖劲光逝世那年,空军走马灯似的连换了四任司令,从刘亚楼吴法宪到马宁张廷发,全部是一朝司令一朝臣。空军大院的住房历来紧张,你想想司令一换新调进那么多的干部,没有住房就得盖,开始还能找空地盖,后来把楼与楼之间走人走车的地方都加盖了楼房,整个大院原来的设计格局全部破坏。北京很多军队大院都有自己的小学,这一点不错,但最后办起中学的可能就是空军了。现在解析空军当时的情况,在“认人唯亲”大前提下,司令员的终身制在动乱的环境下也许是最佳选择,海军就是一个值得称赞和研究的例子。

2007,0926,1225,51f0f.jpg (42.24 KB, 下载次数: 36)

2007,0926,1225,51f0f.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06:59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前的空军大院 (2)

一九六二年空军西郊大院建成,城里的鼓楼大院除留下后勤部外全部移师西郊,我家搬到了二号楼。那是个风水宝地,一是离西大门不远,二是窗前就是大院的主要车道,大院的干部家属要去公主坟商场买东西,或到公主坟汽车站乘一路车进城,不论骑自行车还是步行,很多都要经过我家门口,我只要在窗前或在凉台上一坐,大院的基本情况尽收眼底。所以我一直在说全大院的人,我没见过的很少,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不知是哪一年大院来了一大批“菲利普”自行车作为公车分配给各级干部上下班用,成为大院一景,个别干部给了孩子用,大黑子骑的就是“菲利普”。我没有骑过“菲利普”,但童年之梦一直想圆。回北京工作后,看到工程部一位干部的“菲利普”保管得非常好,想不声不响低价七十元吃进,没想到那位干部识货,不卖。我没法儿,后来只好到天桥旧车铺花了三十二元买了个残缺“菲利普”,当时空一所很多干部不理解,实际上我在圆梦呢。

初建的大院开始还有不少空地,当时又赶上了自然灾害,副食品供应困难起来,很多家庭利用这些空地盖起了鸡窝养起了来杭鸡,当时来杭鸡下蛋最多,一年可下一百八十个。我母亲养了四五只鸡,每天能有两三个蛋,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不多养几只?因为那时粮食都是定量的,鸡养多了,饭就不够吃了,妹妹们还小,有些富余粗粮。当时像父亲十一级的一般高干除了北京市民的正常供应外每月还有两斤鸡蛋,一斤白糖,两条高级香烟和一瓶好酒,供应站设在公主坟商场的后院,看起来破破烂烂,不过服务员一直很客气,从来不少找钱。这种平静的生活大概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空海军卫生大评比给打乱了。

先是拆鸡窝,当时空军司令是刘亚楼,在空军说话是一言九鼎,谁也不敢炸刺儿,不几天鸡窝就拆得干干净净。接着要求全大院地上不许有一根杂草,一片废纸。没多久全大院也达到了,当时的干部没有绿化概念,地是干净了,可是土又起来了。好像第一次大评比,空军顺顺当当就把卫生红旗给扛回来了。空军夺了卫生红旗,自然就有各级领导参观,那段时间各大军兵种,北京市各大单位,每天都有来参观的。我想全国学解放军,解放军学空军就是那时起源的。

这时候的海军大院也不甘落后,铆足了劲儿,不仅要求全大院像空军一样,而且要求各家各户窗明几净。空军得知后也给各家各户下死命令大扫除,哪家不干净通报批评,那时管理局最忙,每家每户都要检查。我在母亲的带领下学会了擦玻璃,开始很多人都是拿湿布先擦,再拿干布擦,费时费工,母亲教我拿旧报纸擦,几下就好了。过了几个月又进行第二次评比,看样子检查单位打算把卫生流动红旗交给海军,轮流坐庄吗。这时突然传出海军一位家属在三层楼上擦玻璃不幸坠楼身亡的消息,由于海军出了伤亡事故,评比后红旗仍给了空军,空军更牛了。

2007,0926,1225,52d30.jpg (31.28 KB, 下载次数: 21)

2007,0926,1225,52d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09:40 | 只看该作者

文革前的空军大院 (3)

有红杏出墙,就能引来看客,我见过不少老帅老将,也在那个时候。二号楼对面曾经驻扎着汽车三连,是个优秀标兵连队。叶剑英好像是在刘亚楼的陪同下参观三连,我趴在窗户上看了看,看着将帅们有说有笑进了三连营房,这时我看到杨西颖的爸爸立正站在我家窗下一动不动向将帅们行注目礼。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看到叶剑英同列队三连干部战士握手道别,我又注意到杨西颖的爸爸还是一动不动站在那里,杨父是直政的处长,那天是个寒冷的冬天,记得杨父没有戴帽子。现在想来当年老一代的军人对上级领导是多么的尊敬,都是党叫干啥就干啥,听话极了,要说后来文革对这些老军人有什么闪失,是多么的不公啊。


母亲自己带着小妹妹潘雅,没有上班,也是每天没日没夜打扫卫生,不知是我们家卫生打扫得好,上级有意安排,还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贺龙带着随从到我家来参观,我家没有太多的家具,就有几只大木床,贺龙最感兴趣是床上叠得方方正正的小花被,叠得像连队战士的一样,连声称赞我家还保持着老八路的作风,那天我父亲不在,要不然一定会问在延安时干什么,是那个部队的,我那天也不在,我还埋怨我妈为什么不照张像。任何事都是祸福难料,要是真有那张我爸同贺龙的合影,文革时不用说一定是贺龙的死党,我的将来就要改写了。

文革前一年空军病故了两位将军,一位是刘亚楼,一位是龙福才,他们都有美丽如花的长女,刘洪洪和龙江文,当时是大院一道景,空军两朵花。我翻遍所有空军史方面的文章,没看到一位空军史专家能够看出这两位将军,特别是上将司令刘亚楼对空军后来的历史走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际上刘亚楼是空军的舵手和镇军石,兵家最忌讳是临阵换将,临阵换将的结果都不好,而且实实在在后来叫空军重演了。试想刘亚楼像海军司令肖劲光一样活过了文革,空军绝不会发生文革初期著名的“都嫌纱帽小的众将之乱”,即使有乱子,也是局部个别的,像海军李作鹏一样,不会连累到广大机关干部,其实吴法宪也明白“自己给司令员提了多年皮包”,一个中将政委发指示,众将不服啊。林彪借口“突出政治”,随意扩大政治部编制,提了一大批没有军功能说会道的政工干部,有战功的部长们也不服啊,一有机会可不就要闹腾一下。

如今我也老了,已从当年一个看什么都新鲜的孩子快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了,今天我写饱经沧桑的空军大院,写到“当年百分之七十的机关干部都是高高兴兴地进来伤心着出去”,不禁泪流满面,不是空军的孩子是不会有这种体会的。这两位将军去世时年纪都不大,也就像我这样五十多岁,长征都过来了,怎么不会保养身体。实际上他们的病都是病毒进入内脏后得不到抑制转成癌症,要是能像我一样早上喝点波兰纯酒清理一下肠胃,像毛泽东一样每天吃辣椒吃蒜,像印度老人一样晚上来杯酸奶,怎么会摊上癌症呢。刘老将军,您这一不注意身体,过早离去,虽然追悼会开得比谁都隆重,我们空军还是群龙无首,这些龙后来个个倒海翻江,没人镇得住啊!

July 26, 2007

2007,0926,1225,55fdb.jpg (31.01 KB, 下载次数: 30)

2007,0926,1225,55fd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12:5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 ------

1. 剑吼西风 评论于:2008-09-17 16:48:40 [回复评论]
有趣好文。

2. LEOTHECAT 评论于:2008-09-17 13:06:50 [回复评论]
回复油菜心的评论:
夏天还在院子(体育场?)里看露天电影. 你有去看吗?

3. 牛奶瓶 评论于:2008-09-17 13:06:10 [回复评论]
据我推测,仅仅是推测或假设,仅仅是假设:如果刘亚楼上将活到文革,很有可能也会上了林彪的船。我的推测和假设前提是:刘与林的关系非同一般,亲过与海军之李。

写得很好的回忆文章。

虽不是海军大院出来的,但对海军大院那些事还是有所听闻,还真不是小道消息或八卦新闻。总体说空军比海军要实在,要现代化,特别是观念上。

谢谢你的回忆文章。

4. 油菜心 评论于:2008-09-17 12:05:54 [回复评论]
回复Leothecat的评论:
那个时候,去海军大院游泳,真的象煮饺子,因为外面没有的游泳设备。

5. Leothecat 评论于:2008-09-17 11:27:35 [回复评论]
回复油菜心的评论:
我也去过海军大院游泳,如果游泳池人多关门了,就从窗户溜进去。
海军大院曾经是我小时候的“迪士尼乐园”,海军大院里的Mickey Mao 朔像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6. 油菜心 评论于:2008-09-17 10:37:41 [回复评论]
家住在附近,对公主坟,翠微路一带很熟。去过海军大院游泳,也去过空军大院吃饭,更喜欢海军大院。你写的真好。

7. leothecat 评论于:2008-09-17 09:55:10 [回复评论]
回复jdu的评论:
Me 2, 海军大院里有伟大舵手为我们指引光辉的道路。
GO NAVY! Beat Army,down AirForce!

8. jdu 评论于:2008-09-17 04:45:57 [回复评论]
我是海军大院出来的,当年上189中时每天都要骑车路过空军大院

9. 丑女的天空 评论于:2008-09-17 02:44:48 [回复评论]
空军司令员张廷发的女儿张笑红是俺的战友哪

10. 蛛儿 评论于:2008-09-17 02:06:12 [回复评论]
看来三角形办公楼很有历史了。谢谢介绍:)
思路花雨 评论于:2008-09-17 01:22:52 [回复评论]
写得好!

2007,0926,1225,54b18.jpg (77.16 KB, 下载次数: 30)

2007,0926,1225,54b1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19:03 | 只看该作者

我七岁时的空军大院(By【我的小酒荘】)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 ... 09&postID=10600

最近几年“大院”一词开始走红,我看主要是源于晋商,老祖宗发了才,在家乡盖起了大房,后代们接着盖,接着住,久而久之形成了大院。不少大院里还有各种店铺,专供大院里的居民吃喝拉撒睡,不过这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现在说的“大院”是指中共建政以后,在各大城市特别是首都北京建立的集办公生活为一体的军队大院。

这种军队大院起始于一九四九年以后,文革前多数已形成巨大规模。北京从公主坟往西一直到万寿路全部是一个接一个的军队大院,所有大院中空军大院规模最大。先是只有幼儿园,后来办了小学,文革后又办了中学。年代久了,由于能到大院生活工作的人原是各路各地精英,他们把当地文化带进了大院,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院语言和文化,一种新型的现代的源于社会又浓于社会的大观园。

记得是一九六零年初夏我们全家到了北京城里的空军大院,对外称鼓楼大院,因为一说北锣鼓巷,知道的人不会很多。那时干部搬家没有家具,家具属公共财物,损坏要赔,走时要上交,我们家只带出一个小碗柜。全家住进了七号楼,好像是个部级干部楼,全部是大校和上校,住房是个四间房的单元,分到的家具是两个大木床,一个小床,几把椅子,连个吃饭的桌子也没有,两年后分到一个旧沙发,我喜欢在上面跳,没多久弹簧就露出来了。当时的空军大院家属楼不多,除了七号楼外,还有五号楼和九号楼。记得五号楼和七号楼前有个小花园,四周都是小樱桃树,大院纪律很好,樱桃熟了掉在地上也没有人去捡的,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经常扒开树丛找樱桃吃。一九七七年我到空后军械部找杨菊坤助理联系器材,发现那些樱桃树还在。

2007,0926,1225,56e37.jpg (55.27 KB, 下载次数: 28)

2007,0926,1225,56e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3:07 | 只看该作者

我七岁时的空军大院(2)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空军二级部部级干部特别是司令部全部是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干部,年龄在四十岁左右,他们文化水平很高,很多都是从团作战参谋干起,全盘指挥很有一套。处级干部多是抗日后期干部,参谋干事都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北京王府井的中国照像馆最爱给空军的将军部长们照像,因为他们长得太帅了,个头在一米八上下,又是共和国功臣,三十多岁,扛着大校上校的牌子,今天的帅哥哪是对手,那才是空军一道了不起的风景线呢。王娜宁手中有一张那时空军将军们的合影,对我说,他们当时的帅劲儿,后来人包括他们儿子没有能比得上。

父亲比这些部长们要小几岁,能进入他们的行列,主要是在侦听方面建有奇功,成了共和国最年轻的上校。大院这些部长们的长子都比我大几岁,再加上我的智力比同龄的孩子发展得快些,所以每天开心在一起的都是这些大孩子了。顺便说一句,在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将军部长的第二代无论从长相才干以及后来的事业很少有超过他们父亲的,当然文革是一个原因,我想当年这些将军部长的婚姻全部都是组织安排,讲究政治纯洁性,个人选择余地很小,这是不是也是个原因。

我到空军大院那年正好赶上育鹏放暑假,这些大孩子都放假在家,王黑子说,大家都特别喜欢我,说我当时自称是蒙古人,讲话结结巴巴,南方口音,说我小不点的时候,就显得很宽容,跟谁都能玩到一起。我现在只记住了魏京生大黑子,大黑子说哪只这么两个,多呢,梁建英,石新民,韩小春,吕匡义,莫汉文,候小明,都是。魏京生有个大哥叫魏小蓝,把我训练得最好,我们以口哨相约,不论多晚,听到哨音,我也要跑出去,不过他多是向我要零花钱。

2007,0926,1225,513c9.jpg (45.33 KB, 下载次数: 29)

2007,0926,1225,513c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4:29 | 只看该作者

我七岁时的空军大院(3)

五号楼后面是个大工地,打好了地基准备盖房子,不知为何停了工,不见一个工人。我现在分析起来可能是遇到国家财政紧缩,资金跟不上而下马了。那个工地可是我每天流连忘返的地方,我们把工地的砖搭成了炮楼,比在幼儿园搭积木要好玩多了。这时我注意到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我清清楚楚记得她是住在五号楼,她每天没有上幼儿园,而是看着我们在工地上玩。有一天我发现她掉进了挖好的地沟里,虽然只有一米多深,想自己爬上来恐怕还不行。那天是个早晨,别的孩子还没有来“上班”,她见了我说,大哥哥,能给我拉上来吗?我没有太费劲儿就把她给拽了上来。那个小女孩儿挺有心计,第二天仍在那条沟的旁边蹲着等我,看我到了,站起来从衣服里拿出一把餐刀,看样子是从家里偷出来的,要送给我。我刚到北京,没有见过餐刀什么样,说你这刀怎么这么钝啊,她说那是吃面包抹黄油用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家里用餐刀吃饭的恐怕不会很多,也可能她的父亲去过苏联。那把餐刀我一直当宝贝似的放在家里。


空军大院的孩子同我一起玩过有过交往的很多,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文革。文革中不少将军部长反目为仇,大家都“你方唱罢我登场”,我同他们的孩子反而玩得更好了,在我眼里从来没有“黑帮子女”概念。用大黑子的话说叫“包容性”好,我看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同情弱者”。张小祥张小春的父亲文革初期挨整,我同他们玩得很好;尉小欧的父亲挨斗,我一天至少找尉小欧两趟;华建国张宁生黄述海的父亲隔离审查,多年我们一直相处很好;对戴抗初星火也是一样,好像我对邢兵力也不错。顺便要提一句的是到尉小欧家,他父亲挨斗的那段时间,每次我进去,他母亲都要拿出窝头咸菜当着我的面吃,开始我有些感觉,怎么部长家每天吃窝头咸菜。后来我才明白,原来是暗示我,叫我出去宣传,部长家生活艰苦朴素,由此可见,当年我这个孩子,在大人眼里也是显得挺重要的。


当兵以后一旦有机会回到北京,去的最多的地方我看是大雅宝和东郊民巷了,那里有我众多的儿时的小伙伴。在那里经常可以碰到“梁文的几个妹妹”,有一个碰到最多,也就是从小到大不穿裙子喜欢穿短裤的那个,笑眯眯地常在家门口站着。听说池小东家买了一个二十寸的大彩电,真想进去看看,彩色是什么样。这是大雅宝也可能是全空军第一家人买彩电,当时一台彩电两千九百元,一个高干不吃不喝一年的工资。记得有一年母亲再三嘱咐我去打磨厂看看梁建英的母亲赵阿姨,好像还带了点水果。

2007,0926,1225,52280.jpg (49.64 KB, 下载次数: 29)

2007,0926,1225,522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27:43 | 只看该作者

我七岁时的空军大院(4)

与林彪事件重要当事人的孩子分别多年后,我一直十分想念他们,只要有机会我就千方百计同他们联系,一九九四年惊蛰大聚会是一次机会。我先联系到孙卫平,他在一个乡间小饭馆请我吃饭,我晚到了两个多小时,他一直不动筷子等着,看到这情景,我感动得都快哭了。卫平是个印刷厂付厂长,我让他帮印一些产品资料,最后还死活不收费。接着找到贺铁军,不久我就同他的父亲通了电话,我问这些年您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他说多年来没有生活费,幸亏大女儿在美国,经常寄点美金回来。我到美国后,最先找的就是他的大女儿。


我的力作《林彪问题研究主线》发表后,一文击起千层浪,没想到周向阳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常人吐不出的宽容和大度,是个千古留名的好后生,他是有着丧父之痛的。其实我七岁到大院就认识向阳了,童年在一起过的,六年小学在一个班。过去我一直以为周家只有一男一女,又没想到向阳还有个小弟弟。可以想象这个小弟弟在林彪事件出现后是在何种环境下长大的,打个比方说,这个小弟弟当时是棵幼苗,是给它浇浇水,松松土,让它自由长大,还是狠狠踩它一脚,谁要是这么做了,即使百年以后,也是天理不容啊。


July16, 2007


追记:自己称自己的文章为“力作”,大家反应比较大,特别是从事林彪问题研究的年轻学者,见凉。另外,根据大家要求,已在《文学城》上建立博客,一些陈谷子文章逐步贴在上面

2007,0926,1225,53043.jpg (61.95 KB, 下载次数: 27)

2007,0926,1225,5304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32:03 | 只看该作者

评论 -------

北京馋人 评论于:2008-09-15 02:06:13 [回复评论]
哇!怎么冒出来这么多大院子女。

reader-only 评论于:2008-09-14 11:13:08 [回复评论]
看起来真亲切,因为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问候你,虽然不认识你。

绿丝绦 评论于:2008-09-12 21:20:58 [回复评论]
生动的大院生活,我也是大院长大的,但是是科研大院,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是,空政大院和二炮的子弟。
谢谢和大家分享大院生活

LifeofSunshine 评论于:2008-09-12 10:58:11 [回复评论]
天啊,空后大院,这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家啊。虽然晚了20多年,但是我小时候五号楼和七号楼后边的空地也是小朋友们玩耍的重要根据地。不知道作者当年有玩过‘攻城计’这个游戏么?在我们那个年代空后大院里的男孩子们天天放学就玩这个。纵然文章里提到的几个名字我一个都不知道,看着仍然亲切无比。

柠檬汁 评论于:2008-09-11 09:07:23 [回复评论]
你说的是宝钞和北锣鼓巷之间的那个空后大院吗?我曾在那住了近20年。现在她的大门已经开在了鼓楼大街了,就是原来的人们换煤气的地变成大门了,比原来在小胡同里气派了些(说是为了方便作战,不至于有紧急情况时车都出不来)。北锣鼓巷虽不出名,但是她对面的南锣鼓巷可是大大的有名了。赶明我也写写小时候的事。

飞飞~ 评论于:2008-09-11 07:34:59 [回复评论]
有意思。:)

思路花雨 评论于:2008-09-11 07:10:20 [回复评论]
好看!多写写吧!因为我也是大院子女。

丑女的天空 评论于:2008-09-11 00:24:28 [回复评论]
天哪!我认识周向阳和他的妹妹周向红海由他的弟弟周向华。他们家曾在上海空四军大院住过,她的母亲在门诊部工作。

ルパン三世 评论于:2008-09-10 22:03:08 [回复评论]
写的不错,大院里的特殊文化和对国外酒吧的体验,感觉作者是一个细心,敏锐的人!生活就是一部流水帐,你写,我看!再接再厉,期望有更好的故事写出来!

马驰胜 评论于:2008-09-10 18:21:24 [回复评论]
大院的孩子都有股子痞劲儿,但厚道、义气。

闲人Filiz 评论于:2008-09-10 06:09:13 [回复评论]
有意思!

*红袖添乱* 评论于:2008-09-09 21:26:20 [回复评论]
:))

好看。

1.jpg (35.25 KB, 下载次数: 36)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40:39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By【潘涌】)

http://www.wenhui.ch/modules.php ... order=0&thold=0

(1)

高山流水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像流云走板,天下人口口相传的都是一件事,说的是古代一位音乐大师弹琴时入了仙境,见到高山,听到水流,这时知音出现了,于是相约来年再见,可是来年到了的时候,知音早已仙逝,音乐大师顿时老泪纵横,只弹一曲高山流水,摔琴,以后终身再不弹琴。这是一个动人的寓言故事,当现实的画面出现眼前的时候,我才品出它的真正神韵。

我原把人生的路程比作赶路,其实人生路程还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拉琴,拉琴只要勤学苦练总有成大师的时候,只不过需要的是时间。小时候我接触到的第一把琴是京胡,练了几个月后,总想拉给空军大院育鸿小学的小妹妹们听,也许京胡的声音太怪,吱吱呀呀的,小妹妹们别说听了,看到我手里的那把京胡,捂着耳朵闭着眼睛撒腿就跑,跑回家里躲在门后等我走远后再出来。

也许京胡是太民族太那个,又很难无师自通,我自己神不知鬼不觉改学英语拉提琴了,后来真遇到众多的名师指点,开始教我听音,辨音,带我爬上高山,带我走进峡谷,特别让我难忘的是最后把带到大河边,他们指着远处的河水,说,人生不就是条河吗,开始涓涓细流,后来成溪成河,再往后惊涛拍岸汹涌澎湃,最后平静地归入大海。后来的岁月确实也给了我一些上台演奏的机会,是鲜花是美酒也就是它了。我也经常回到当年那些发小中间,时不时给那些小妹妹拉上一段,结果还是知音难觅,更多的是半信半疑,怕其中有诈,有位小妹还叫她哥哥抱来个大录音机,潘涌,你听听,里面是不是在说英语。

我再次告别儿时的伙伴,接着又是十几年的勤学苦练,总感到这回得到了人生的真谛,该是激扬文字,略表我心的时候了。我开始利用互联网一个一个地联系儿时的伙伴,记忆的浪潮开始涌动,有时真到了感时花淌泪,恨别鸟惊心的地步。儿时的发小一个一个对号入座,也几乎就是在同时,我意外地发现,我当年最欣赏的两个小姐妹丽娅和刘玲永远看不到我的文章了。

5_1036412453_0.jpg (28.62 KB, 下载次数: 28)

5_1036412453_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43:19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2)

一位网友再三要求我多写一些文革时期空军大院孩子们的生活,特别想知道当年大院那些心比天高的女孩子是如何择偶的。这又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话题,这里我坦率地对大家说,那个时代空军出来的女孩子很多都带着悲伤的心路历程,个别人终身未嫁,更多的是短暂婚姻,我个人猜测,空军大院女孩子的离婚率恐怕是全国最高的。

也是在最近,一位北京大学年长的生物学家经常光临我的小店,不过他不是来买酒,而是喜欢读我的文章,来谈读后感,他再三启发暗示我,还要多写写文革,那个给亿万中国人带来深重苦难的文革不应该这样一了了之,他一谈起文革总有点心潮难平。当时,我真想说,老先生,您可能还不知道空军文革,不仅有一次,还有二次,还有后文革,更加激烈壮观。

我写饱经沧桑的空军大院,曾经说过,百分之七十的干部高高兴兴地进来含着泪水出去。现在想来这句话有点片面,因为那些干部大多都经过枪林弹雨,文革那些人间惨斗对他们来说实在也算不了什么。我父亲空军后文革时被整到西安,直到他去世我也没听到他嘴里流露出不满的话。记得有一次,一位连升好几级的老战友带着兰空七八个干部来看他,我父亲坐着连个起来的意思都没有。后来一位负责接待的所长对我说,那么大的干部来看你爸,你爸也不起来给人家倒杯水,我说,我爸就这样,坐在一旁的母亲听着好笑。

同我一起长大的空军大院的男孩子也几乎个个像他们的父亲,当年那句民谣“空男海女总后全体”现在看来没有讲错,大家都几十年风雨中走过,不少人已经白发秃顶,还不是一样每天看淡名利,笑傲江湖。一位网友看到我在网上风光,留言说,她见过不少自信的男人,还真没有见过这么自信的。当时我真想说,没事儿走访一下空军司令部老部长们的儿子,虽然脸上都是褶子,我想也会像我一样自信,谁不转身都是一辈子。真正脸上挂满泪水心中乌云一直不散的,我想大多是空军大院干部们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真是男女有别啊。

5_1113339521_0.jpg (42.99 KB, 下载次数: 33)

5_1113339521_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48:08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3)

空军大院的一位大姐刘海琳似乎把这个问题看得更清楚一点。刘海琳当年在大院可以称得上是第一大姐大,育鹏毕业后考上了北京101重点中学,属才女级。至今我还记得她在大院时的样子,戴个眼镜,头发梳成两把刷子,蹬一双懒汉黑布鞋,风风火火每天骑个二六女车。后来东北兵团成了她人生第一个落脚点,正因为有了那段大墙外的生活经历,她写出了著名的小说《生活第一步》,当时在北京以手抄本的形式迅速流传,不料被当成大毒草她也进了大狱。不知为什么她的文学创作没有坚持下来,要不然也会同张聂儿贾舒云齐名的。我同海琳多次在西安相遇交谈,她对我唯一的要求是她在讲话的时候必须精力集中看着她的眼睛。

海琳说,好男人,白马王子在哪呢?大院女孩子心目中这标准是双重多面难寻难求的。长得酷,这是起码的;有知识有头脑还要能干,这是必须的;充满爱还要会表现,知冷暖还要细微,有情感敢作敢为还得恰到好处;有雷霆万钧,有阳光明媚,有天分,有情意,有倜傥不风流,有深沉不冷酷,柔情不缠绵,这些只能在小说里读到,大院里见到。在中央传达林彪事件五十七号文件的时候,母亲看到成员交代问题的笔迹,曾惊讶地说,看,字写得一个比一个漂亮,都是才子啊。

有这么优秀的父亲,而且父亲的形象又在当年大院不少女孩子心中成了标准的比较平台,理想和现实又有天壤之别,无疑会造成许多个人悲剧,前面提到的两个香消韵散芳年早逝小姐妹是典型中的典型。

20071122114948.jpg (25.64 KB, 下载次数: 39)

2007112211494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50:03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4)

我几乎看着丽娅长大,因为她的几个个头一米八五的哥哥一直是我的好朋友,一个哥哥的婚姻还是我牵线搭的桥。是好朋友小时候也经常磕磕碰碰,有一次差点在他们家门口打起来,一下上来两个,还好他妈很快把他们喊了回去。这回刘海琳说,这几个儿子再棒也比不上他们的父亲当保卫部长的张战戈,那天,独生女丽娅也在,心里怎么想的我实在猜不出来。海琳说,丽娅小时候长得很漂亮,我的记忆中,丽娅小时候乒乓球打得很好,再稍加训练,很有可能成为职业选手,想不到的是,她若干年后变成一个病恹恹的弱女子。

最近,海琳公布了她同丽娅的一段珍贵的对话才让我多年的猜测划上圆满的句号。海琳不愧为大姐级,不管自己的婚姻成败如何,教育起别的女孩子总会有独到的一套。她看到丽娅充满着公主般的骄傲和自信,讲起了女孩子们爱看的《傲慢与偏见》。我对《傲慢与偏见》一书印象很深,不过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举世无双的神译,你看,英文书名是两个“P”打头,中文书名是两个“人”字旁打头,形译又意译。

丽娅智商很高,最近我看了一遍她留下的笔墨,充满着才气,她不会不明白海琳想谈什么,何况又是在同大姐谈心。丽娅终于说出藏在心底的话:我就没有遇到过可爱的男人!女人之间谈话还是方便,海琳不假思索说,你有严重的恋父情节,你爸太完美了,你又是他的挚爱,去看心理医生把,否则就别打着灯笼找男人了,用你爸爸做你心目中的情郎标准,你永远找不到。

后来的岁月,我一直关注着丽娅的人生脚步,她经受的苦难恐怕常人是感觉不出的,先是父亲过早离世,接着是自己受到病痛的折磨。可喜的是,严峻现实没有使丽娅跨掉,反而把人世看得很淡很淡。记得来美国前,我曾同丽娅通过一次电话,她说,老潘,我现在很忙,正在准备拍大片,实际上,那时的她已经病得很重了。

20071122114957.jpg (19.58 KB, 下载次数: 33)

2007112211495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54:15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5)

可能让关心空军大院的网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空军大院当年不仅有最优秀的军人,而且还有文化和音乐世家。空军大院当年有个女孩子叫新新,年龄比我小一岁,父亲是空军的俄语权威,和戈宝权是同时代的人物,他娶的妻子是大文豪大教育家叶圣陶的女儿,换句话说新新的姥爷是叶圣陶。姥爷和父母特别喜欢新新这个掌上明珠,也一心想把她培养成知名女作家,我听说,有时爱女心切,三位老前辈恨不得亲自捉笔上阵。

新新的父亲对我一直很好,在空工当外语系主任时,他曾安排过英文老师辅导我英国文学,不过那时我的英语水平太低,有时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新新的个人生活也有过磕磕碰碰,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她特别理解同病相怜的女孩子。一九九四年,新新参与组织了载入史册的空军后代惊蛰大聚会,下午聚会快结束的时候,大多参加聚会的朋友已经离开,新新突然叫住我,潘涌,我给你介绍一个漂亮绝顶的女孩子,她刚刚离婚。

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长大了的刘玲,可能在育鹏上小学时早已见过,但有绝好记忆的我也很难搜索出她幼年时的相貌,她美,非常美,美得像一朵出水不久的芙蓉。新新带我走过去,这时成熟的刘玲像个女外交家,只微笑,不说话,要电话,给号码,要住址,给地址,我知道她住在民族学院。那段时间我正好也在民族学院附近,在稍微靠北一点的汽车公司办公楼里租了两个房间继续开发计算机教学系统。

一九九四年是我魂惊胆破的一年,我千辛万苦开发的计算机外语教学系统刚刚卖上好价钱,结果合作方翻脸不认人,我不得已,只有再开发一个新系统,我总觉得天无绝人之路。我一直想着请刘玲一块吃个晚饭,好好聊聊天,不过那时我实在太寒酸了,可以说穷得只剩下一辆摩托车,那么漂亮的刘玲小姐总不能坐上我的破摩托一块去下小饭馆。有时候,好不容易下了决心,但总是电话铃响没有人接。

女人漂亮一直是上帝的美意,我东山再起的时候可以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玲小姐,因为那次邂逅实在印象太深了,不过我在网上搜索到的是一篇《高山流水》纪念她的文章,她在五年前患乳腺癌不幸去世。这时我才知道刘玲生于空军音乐世家,父母哥哥弟弟都是音乐家,八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曾邀请他们全家在电视上开了一个家庭演奏会。《红楼梦》里的红颜薄命最终让我在现实中看到了。

20071122115644.jpg (37.09 KB, 下载次数: 34)

2007112211564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8 18:58:23 | 只看该作者

空军大院的高山流水 --- 怀人与感物(6)

我来美国开酒荘后,仍有人送我琴,好像意思是让我继续和着人生的乐谱往下拉,但都缺根弦。一把是小提琴,是一位北大数学家夫人送的,她说,这把琴的音质非常好,送给别人可惜,还是给你老潘吧;一把是二胡,是一位开餐馆的福建老板娘送的,她说这把琴随福建人漂洋过海而来,有拉不尽的悲歌。

我换上新弦后把它们挂在酒荘的墙上,经常引来顾客们的兴趣,特别是那把二胡,谁来了都想问问是干什么用的。一天我心血来潮干脆卖了算了,每天这么问怪烦的。

又过了半年,一位耶鲁音乐家来店里买酒,问我那两把琴哪去了,我说卖了,他又问卖了多少钱,我说一把六十五,一把四十五,他说可惜了,这两把琴至少值五百美金。

06/29/2008


评论-------

由 jingchao 于 Wednesday, July 02 @ 01:12:39 CEST

关于海琳,我想说两句。我认识海琳与他丈夫张鲁生。虽然已十七八年没见过面,但对以前的她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海琳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也是一个走到哪儿都不甘寂寞的人。她的身上散发表出一种无论对同性还是异性都具有的魅力。我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满足海琳的一切要求。海琳需要的是不同男人所具有的不同吸引力。她所寻求的这种男人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当然在大院里也是见不到的。说句实在话,作海琳的丈夫需要勇气和宽大的胸怀。对于这对夫妇,我常为鲁生着想。拿海琳作为大院女孩子的典型,我觉得实在是不太妥当。而且海琳毕竟结了婚, 生了孩子, 走过了女人通常必走的路。 恕我直言。

5_1213680710_2039938.jpg (50.2 KB, 下载次数: 32)

5_1213680710_203993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