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1°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2°
    温度感觉: 21°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0°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1°
    温度感觉: 21°
查看: 254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沙)株(洲)湘(谭)能否赶超大武汉?(附地图)【作者:山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16: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27130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化是一个核心环节。地处中部的湖南,人口接近7000万,中心城市长沙目前城市人口不到300万,省内其他主要城市更是都少于100万。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薄弱。湖南省5000千万农村人口,耕地确只有4000多万亩。这个地
少人多的“农业省”,纵有肥沃土地,适合动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堪称鱼米之乡,湘民也难以致富。因此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武汉等地,都有大批的湖南打工仔打工妹。

     反观湖北,人口少于湖南,首府武汉却远大于长沙,位列中部最大城市,人口900万。因此总体而言湖北比湖南经济要好。有人要说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长沙无法相比,可是历史上长沙比武汉兴盛的年代可能更长。说穿了,不过是明清以来600余年,中央政府人为设定武汉为华中政治经济中心所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前40年,中央的厚此薄彼特别明显。单说50年代的高校院系调整,当时比武汉大学不相上下的湖南大学,被强行命令向武汉输血,文科和理科遭重创,工科也弄得五痨七伤,门类不全。

    所幸天佑湖南。90年代后期以来,长沙的文化,教育,制造业,金融商业等,都有巨大进步。1938年的文夕大火,烧掉了大半个长沙城。直到50年代后期,长沙才恢复到20多年前的规模。可是计划经济年代,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的定位之下,湖南的大都市化举步维艰。近30年改革开放,先是沿海特区,后有西部大开发,中部是崛起还是塌陷?湖南人开始发力了。

   大武汉的形成,除了政治原因,也拜技术因素。没有50年代“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还是散布为汉口,汉阳,武昌三镇。九十年代以来,湖南开始全力推行长沙,株洲,湘谭三市的融城战略。由湘江环绕形成的品字形的各距 50 公里的三个湖南顶级城市,开始逐渐由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以及美丽的湘江沿江风光带联接,加上电信同区号,一个超级大都市开始出现。欧元之父蒙代尔也热情展望:长株谭未来会赶上他的故乡-北美名城多伦多。

    最后别忘了人的因素。三湘自古多豪杰,近代更是英才涌。由交通部长任上到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春贤,是国内省级领导中的才俊。现任长沙市长,更是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湖南邵东农家子弟张剑飞。他对城市建设看来是国内少有的有国际眼光的少壮派技术官僚。

    长株谭赶超大武汉,大有希望!!!

00.jpg (21.6 KB, 下载次数: 33)

00.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1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29:0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当代骆驼祥子们---都市的哥印象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26877       

老舍的骆驼祥子很多人都有印象。老北京拉人力车(黄包车)的都市苦力,<情深深,雨蒙蒙>里疯女爸爸在上海也是这个营生。如今的中国,人力车夫早就进步到了的哥(的姐)的水平。按照王朔小说<许爷>的说法,至少在八十年代,司机还是收入和地位都不错的工作。

时光到了21世纪,当代的祥子们境况如何呢?

最近十年,山哥有差不多1/5时光在国内。因为自己在国内不敢开车(可笑吗),所以除了坐亲友的车外,就是打的,故对北京等几个都市的出租车业和的哥们还是有所了解的。特写下此文,与博友们分享。

北京。90年代北京的面的很火。上车即10块钱,便宜方便,适合当时的经济水平。面的后来被取缔,车型依然很杂,天津夏利占了不少。车不算好,但起价才8元,每公里才1。6元,比较便宜。当然宰人的事也常有,曾发现有外省(河北等)的哥。去年回国发现北京的士一律变成了“北京现代”车型。价钱也涨了些。不过北京的哥
每月上缴公司的份钱为每车六千元。的哥们的收益应该还不错。北京的哥的最大特色是善“侃”。典型的业余时事评论员。

上海。上海的士业很早就统一使用沪产桑塔纳轿车。里面铺上公司统一的干净白套布。严格使用计程表,下车时机器提示你要收据。价钱要比北京贵。大约十年前就是起价10元,每公里2元。每月上缴公司的份钱为每车一万一千元,比北京高不少。据说多年来上海的哥收入维持在3-4千元之间,已经从高档蓝领滑向中低。上海的士司机全是上海人。他们的敬业精神在中国首屈一指。他们从不留下顾客的零钱,一定精确找零。宰客和拒载都很罕见。有时的哥因不熟路自己多走了一点路,他们都坚持少收一两元钱。

长沙。长沙的士车型较乱,多数较抵挡。不少夏利车还在跑的士。起价8元,每公里 1。6-1。8元。比较便宜。每月上缴公司的份钱为3-4千元,的哥收入相对较高。有一些的哥都来自湖南省其他县市,也都能够在长沙购置房产。宰人和据载时有发生,留下零钱就更普遍。长沙的士业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应该好好向上海学习。

深圳。深圳的士车型为漂亮的红旗车。据说也有泊萨特。总之车辆在国内是最好的。深圳的交通状况在国内大城市也是最好的,的士在市内可开到50公里/小时,塞车很少发生。的士价钱在国内也首屈一指:起步价是12元,每公里2。5元。深圳的的哥多为外省人。每月上缴公司的份钱为每车高达一万九千元。每车两个司机,每人每天跑12小时,所得收入不过每月2-3千元。当然比在工厂作工稍好,可是要买房是绝无可能。去年我在深圳与的哥聊天儿,得知的哥来自湖南攸县,据熟悉行情的堂姐介绍,这个邻近井冈山老区的县,竟占据了深圳的哥的1/3以上份额。老实巴交的农村青年洗脚进城,成了特区的现代祥子。的哥们一致抱怨,由于上缴月份钱的压力,他们的工作时间过长,每天超过10小时,无周末节假日;饮食没有规律,长时间在繁忙的都市交通要道上穿行,神经高度紧
张,坐骨神经痛经常发生。

我为中国的当代祥子们作如是记,望博友们指正。

hudie.jpg (3.32 KB, 下载次数: 34)

hudie.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30:5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评论                  

        作者: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08-10-04 15:17:16        
        出租车司机也容易得胃病。 西藏的出租车司机来自四川和河南的多,由于拉萨城不够大,打的一般十元就通城跑。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10-04 18:02:51        
        谢剧团兄补充。拉萨我没去过,真想有生之年能去日光城看看。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08-10-05 16:45:00        
        终于有人关心的士司机了,山哥关心百姓生活啊。

我对的士司机也是很有谈兴的,因为打过很多车,聊过不少。他们成了一个城市的一面窗口,外地人对城市的印象与的士司机分不开。
这群人,就像你和剧团说的,生一样的病,不容易。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10-05 17:37:44        
        椰子是社会学家,要是写一篇都市的哥调查,肯定会更专业,更有深度。

11521.jpg (22.53 KB, 下载次数: 31)

115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32:5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评论                  

        作者:步步矮         留言时间:2008-10-11 08:17:29        
        80年代中后期,国内国内掀起地改市,小市吞县拼凑成大城市之风。记得山东的淄博就是一例子。长株潭设想那时就被提出,可惜没及时跟进实施。听说如今省政府都移往三点之中心去了真干了。和武汉比在水运上略为劣势但无损其蒸蒸日上的大局。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10-11 08:39:02        
        老矮博好。谢到访评论。90年前后10年是湖南灰暗的10年。现在湖南势头很好。长株谭不应只是城市规模,更重要的是在生态,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上为国内大都市开创新路。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08-10-11 18:28:10        
        谢谢介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几倍于美国,所以将来的发展一定是以大城市群的模式而不是美国的小城镇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农民真正离开土地,而只有等农民真正离开了土地,农村才真正达到现代化....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10-11 23:55:29        
        多谢慕容博的评论。中国的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大于美国多数地区。节约土地和水资源极为重要。大城市化将是不得已的选择。

7352516.jpg (37.26 KB, 下载次数: 29)

73525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38:42 | 只看该作者

中秋节能否成为中国人的感恩节?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2577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将要来临。今年的中秋格外令人高兴。因为我们的祖国政府终于将这个民族的重要节日正式确定为法定假日,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为自己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而庆祝。因此,今年的月饼一定会使人感觉更甜更香。

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元宵),农历年更有许许多多的美味佳肴。我们的民族是有口福的民族,上天对我们的恩赐格外的慷慨。可是我们的中秋节难道就等同于月饼节了吗?

其实中秋节本来是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中秋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农业文明古国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完成秋收之后,农民兄弟都要欢乐的庆祝丰收。上天恩赐的风调雨顺当然是需要感恩载德的,来年的丰收也要祈求上天继续保佑。中秋节也是秋高气爽,明月皎洁的美好时光。团聚的亲人,举首望明月,也会自然想
念身在异乡的亲人。也应纪念逝去的长辈和先人,感激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也会在这花好月圆的时刻,感激我们的朋友们和各位曾经慷慨相助的熟人或者路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原本是懂得爱,珍惜爱的。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不是美食,而是爱,因为爱是从造物主而来的。

愿中秋节能够成为中国人的感恩节。        
       
                        文章评论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08-09-13 00:58:19        
        山哥,诚心感人,我觉得中秋节从团圆的意义上的确是与感恩节一致。中秋快乐!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09-13 06:41:53        
        谢椰子评论。祝椰子和各位博友中秋快乐。        
               
        作者:幸福剧团         留言时间:2008-09-14 15:01:54        
        好主意。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09-14 15:15:10        
        谢剧团博支持。中秋快乐。

107631369.jpg (65.12 KB, 下载次数: 34)

10763136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0-12 10:39:3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43:39 | 只看该作者

哪些人应该海归?

2008-03-12 21:39:06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18407
               
        中国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已逾百万。已归国人员不到30%。但相当一部分出国人员并未完全打消海归的愿望。应不应该海归主要是看个人意愿。当然个人的条件,中国的需要以及家庭的利益也在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中。

山哥以为,下列人士属于应该考虑海归的人员:

1。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年龄不超过40岁。中国重文凭,高学位有优势,但年龄很重要。

2。在西方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工作,或工作不稳定者。那种宁可死在海外也不回国的悲剧,希望再也不要出现了。

3。单身,希望找中国人成家,又担心被利用作“搬运工者”---特别是男士,回国境况会好的多。

4。无小孩者。西方适合小孩生活,无小孩者多交税,少福利,更寂寞,很不合算。相反,回到中国会快乐得多。

5。有政治野心,想作人上人的。

6。有适用技术或商业计划,想快速发财的。

7。嘴馋好吃,对西方饮食极为不满者。

8。喜欢热闹不耐寂寞的人。

9。国内有强大的关系网和靠山的。

10。真心愿意为中国进步殉道牺牲的。

245lf8p.jpg (68.22 KB, 下载次数: 29)

245lf8p.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0:53:53 | 只看该作者

古华和他的<芙蓉镇>

2008-03-08 08:19:57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18244       
       

早就听说湘籍作家古华已旅居加拿大温哥华20年了。昨天偶尔看到VOA美国万花筒一段对古华的新近电视采访,看到老年古华和他的红颜知己在温哥华郊外的简朴生活,不由得想起10余年前同样爱好文学的堂姐说古华“在温哥华被一富婆包养”的旧话。

古华的名字永远和<芙蓉镇>联系在一起。山哥很欣赏镜头下那位UBC教授评论:大多数关于文革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些作者充满自我怜悯的自传体文字,视野颇受局限。而古华是写的他所熟悉的人物,十分真实感人。所以发表不久即震撼中国文坛。加上谢晋天才的电影改编,刘晓庆,姜文的出色表演,湘东南小镇芙蓉镇上发生在文革前后的故事,通过小人物米豆腐西施胡玉音和右派秦书田,还有反派人物,乡干部王秋社和李贵香,生动活泼的反映出来了,成为研究中国当代史的活标本。以至看过<芙蓉镇>的人都说,太真实,太生动了。

确实可以说,关于文革的伤痕文学汗牛充栋,但<芙蓉镇>是最优秀的。古华也象另一位湘籍文学大师沈从文一样,很少受到正规教育,连中学都未上完就作一名农工。古华的成就,也真是来自天赋加勤奋。愿神州大地,能够产生更多的象<芙蓉镇>一样的伟大作品,以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20081008214243.jpg (46.78 KB, 下载次数: 26)

2008100821424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1:01:35 | 只看该作者

<歌德巴赫猜想>与我---初中毕业回忆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18549       

依然清楚地记得30年前那个早春的周末, 故乡小城的图书馆内,寂寥的少年山哥照例来此看书看报。

自从离开了仍然被发配在洞庭湖滨乡村中学的父母,和外婆弟弟一起住到城里上初中,就没法在家看到那些喜欢的文史书籍和报刊。所以,城中心的公共图书馆,就成了山哥的精神家园。因为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国内国际新闻都是我的兴趣所在。

这一天的<人民日报>,登载着作家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长长的一部报告文学,以一连串的数学公式开始。然后讲述 “青年数学家”,45岁的陈景润的故事。

本来近来山哥很烦数学课,原因是新来的周老师,一位中年妇女,极不修边幅,有一次跟山哥课间说话,竟然将臭口水溅到我的脸上,令人避之不及,可她竟然大大咧咧,浑然不觉。自此连同她的数学课上说话的声音,也让山哥感觉刺耳。

可是,这个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却是非常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他是那么白,白的像。。。” 明目张胆的歌颂白专啊。一个内向的年轻人,遇上了一个可亲又渊博的数学老师,然后毕生去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而奋斗。战争与他无关,政治运动与他无关,甚至40多岁了没有爱情,婚姻。巨大的成功,世界数学界瞩目,
“陈氏定理”。。。哇,真新奇,真酷。。。一连几天,山哥都处在兴奋之中。

近来,一生的前途问题进入了少年山哥的脑海。父母已提前去一家国营农场拜访作分场书记的远房亲戚,期望高中毕业后可下放到
那里作知青。。。而山哥以前一直崇拜那些抗战英雄,期望为祖国站岗放哨。。。可是近来国家风向好像大变,越来越多的讨论经济建设和四个现代化。。。

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又来了。可是78年的动员会却令山哥们新奇:校长大谈不但要学雷锋,而且更要学陈景润。。。谁是陈景润?望着周围迷惑的小伙伴,山哥暗自得意。是的,不会有几个初中生会去看报读<歌德巴赫猜想>的。。。

学校明显加深教学课程,尤其是对我们初中毕业班。化学课老师是长沙知青,其父即为省重点中学权威化学教师,她本人也比别的工农兵大学生明显高出一头。初中的化学太浅了,山哥从书店买来文革前一本化工中专的再版教材,超前自学,不懂就去请教吴老师。没几个月,氧化还原等慨念即已难倒我,而且元素周期表也背得
烂熟,甚至不少酸,碱及其它化学分子的分子量也记得清清楚楚,所以作起化学计算来,山哥总能快于其它同学。

快到夏天的时候,校长召集毕业班学生开会,传达一个惊人消息:今年7月全体初中毕业生不论家庭出身和表现,均可参加升高中和中专考试。其中中专考试单独进行,一旦录取,便为中专生,学校包食宿,2-3年毕业后国家分配为国家干部。工资将达35元,高于三级工。我的天,我可以凭考试成绩当国家干部,象陈景润那样?反正比当工农兵更光荣。

我马上报了名,第一次领到了准考证。并且减少了小说阅读,专心复习数理化。。。

激动之余,写了一封短信给百里以外的父母,谈了校长的动员和自己的打算。没想到母亲很快坐客船专程赶回城里,强令山哥好好准备升高中,不准参加中专考试。山哥极为不解。母亲拿出专门带来的<人民文学>,叫我好好看看<歌德巴赫猜想>。山哥自豪的说,早看过了。母亲坚持说,再好好看看,中专生算什么?你必须上
大学,甚至上研究生。山哥一下头都大了。

母亲很快赶回学校,没想到,父亲又赶回来了,他专程到学校,向班主任了解了我的学习,对山哥学习进步很满意。但是,他也重申要上高中,准备上大学,不准考中专,并且拿走了我的准考证。
3个月后,山哥顺利升入那所重点高中的第一重点班,父母也调回了这所学校任教。

<歌德巴赫猜想>,山哥人生转折点上的路标。

感谢你,徐迟先生。
       
       
                文章评论        
       
        作者:桑妮         留言时间:2008-03-15 14:04:51        
        写得好,读你这篇让我也想起初中了,那时每周有一个下午政治学习,读报纸,一般读的都是长篇社论,特没意思。可那个下午,我们读了歌德巴赫猜想,大家飘飘然,全在做数学家的梦。那篇文章的确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03-15 16:18:38        
        桑妮好。多谢你的赞扬与分享。30年过去,弹指一飞间。我们已到了写回忆录的年龄。人生真短暂啊。        
               
        作者:椰子         留言时间:2008-03-16 23:39:13        
        写得朴实生动,引人入胜。关键时刻,母亲父亲的作用是多么关键啊。如果徐迟能看到你这篇文章,该多么欣慰呢。        
               
        作者:山哥         留言时间:2008-03-17 19:40:51        
        谢谢椰子的到访和评论。的确我有同学非常优秀,因为上了中专而无缘上大学。
徐迟和父母都为我的人生树立了坐标。

Img256549667.jpg (43.2 KB, 下载次数: 33)

Img25654966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1:33:2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班上的谢惠敏:回忆初中时代

http://blog.creaders.net/SGDB/user_blog_diary.php?did=15796       

作家刘心武的成名作<班主任>里,刻画了两位心灵遭受文革毒害的少年学生,小流氓宋宝琦和团支书谢惠敏。其中谢惠敏的形像更引起了社会的震撼。“救救孩子”一时成了时代的强音。

说起来,山哥的中学时代,真还有这样一位左得可爱又可恨的女学生干部彤。

1977年上半年,山哥随父母在洞庭湖中一个小镇生活。母亲在检查我的学习突然发现,我的初一数学课程竟然只上完了教材的三分之一,原因是老师实在太差。震惊之余,母亲和父亲商量,决定让山哥回城上初二。

山哥其所以可以回城就读,得益于父亲的远见。两年前父母被迫离开县中和县城时,就留了一手:让一直随我们生活的外婆留在城里。一年半前,感染淋巴结核的弟弟就撤离乡下,回到城里外婆身边;现在山哥治疗完了血吸虫病(见本人博克 <瘟神缠绕的日子>),国家也开始了复苏,回城此其时也。

于是山哥回城上了县委,县政府对面的莲校。我们中国人都有这样一个基本经验,权力中心附近的学校,一定是最好的。莲校自不例外。从此,山哥与彤同窗。

一开始,山哥学习颇有些吃力。尤其是英语和数学。记得第一次期中考试,英文是开卷考试,山哥的中译英只对了一道题“我们热爱毛主席-We love Chairman Mao"。因为从单词表上按序搬来每个词,就对了。不过到了期末,山哥已居上游,第二学期,就当上学习委员了。这时候,与彤的矛盾开始发展。

我们读初二时,年龄在13,4岁。这时山哥等男生,身高体重还不及女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彤等女生占有压倒优势。每次考试,彤都在90分以上;而山哥,考个80多分就行了。这个年龄的男生,已经很反叛,不愿作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山哥学习压力稍减,即加入班上淘气男生 (还不是宋宝琦式的小流氓)行列,并成为骨干之一。

那时每天晚饭后,就背上书包口称到同学家做作业,其实多数是到县政府机关看电视,因同学家里都还没有电视机。或者就和男孩们在街上闲逛,偶尔也干些刁难商店店员或遭惹行人的勾当。这类事件若让彤或她的女死党知道,第二天老师一定会克我们。因彤等女生,简直就是老师的宠儿:在我们50名学生的班上,有11名班(中队)以上干部,男生只占4席,而彤竟然高居红卫兵团长(学生会主席)宝座。

最可恨的事情发生在夏季午睡时。山哥等学生被统一要求头伏在手臂在课桌上睡觉。这时,彤佩戴值日袖章在各教室巡视。不知是属于大义灭亲还是公仇私报,彤对我们自己班上的男生盯得最紧,被记录违纪而课后留校受罚的也较多。

有一个中午,山哥不知何故毫无睡意,伏在桌上听着树上蝉在歌唱,街上行人的喧闹,感受着阵阵燥热,十分难受,但不敢吱声。远远传来彤巡查的脚步声,吓得赶紧双眼紧闭。可是还是晚了,脚步声在我桌前停下,一股轻轻的热气传来:“呵呵,装什么睡,眼睫毛还在抖动呢。。。”原来彤竟然扒在我桌前近距离观察山哥。

山哥又气又怕,可最终还是百般委屈的和那些破坏午睡纪律的男孩们一道,被罚留校。。。

200892810444723.jpg (26.75 KB, 下载次数: 30)

20089281044472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9 10:33:02 | 只看该作者

文建平:湖南人为什么纷纷逃离湖南?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 ... =840646&dcid=28
(大旗网    2008-10-18 17:23:06)

近几十年来,湖南人患了一种阿Q病,甚至比阿Q同志更执着,谈起家乡湖南来,总是把几个名人挂在口上,手之舞之足之滔之,直吹的口水直流唾沫横飞,吹的不外乎曾国藩,左宗堂,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田汉,齐白石,沈从文等牛人。

这些人确实是超级牛人,但仔细考察研究一下这些人,他们做的事业,都是背井离乡,在外地做出来的。曾国藩是在江苏浙江,左宗堂是在福建新疆,黄兴是在广东湖北,毛泽东是在江西陕北,田汉是在上海,齐白石沈从文是在北京做出事业来的。

这些人都是已经作古的人,今天基本上不出这样的人了,一是无仗可打,二是大家都在追求人民币,艺术文学的追求者少了,大师不再出了。而湖南人是天生务虚不务实的,搞学问搞经济就有点力不从心了。这从湖南经济没有起色发展不起来就可见一斑。

湖南人的牛人为什么喜欢离开湖南这块生他们养他们的土地到外面开拓发展呢?湖南就没有他们的天地,在湖南他们就不能发展了吗?

曾国藩,左宗堂,黄兴,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田汉,齐白石,沈从文等牛人离开湖南去外面发展的原因我不清楚,但我有很多优秀的湖南朋友却是被逼逃离湖南的。

朋友A是某研究所的研究员,六年前,所里就他一个有博士文凭,发表的论文数量及取得的科研成果数他绝对第一,科研经费也是最多的,超过全所其他人的经费总和,而且去过近十个国家工作和学习。所长大人是一个本科毕业生,由于把精力投入到升官发财的事业中去,科研上就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但所长大人自己不怎么样,却对所长位置情有独钟,生怕被别人夺了去,故他提拔的几个副所长都是只有中专文凭对他没有威胁的人。这样,A就成了所长大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于是,所长大人就给A穿小鞋,把A的科研经费挪做他用,逼得A又一次背起行囊,远走美利坚,并从此一去不复返。

朋友B是高考状元,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因为热爱家乡,故回到长沙某研究单位工作。B工作能力特别强,也能团结同事,但就是不讨领导喜欢,领导总觉得怎么一个高级人才迟早会对自己产生威胁,于是,就想尽各种办法修理B。无奈之下,B选择了逃离,去国外深造,学成回国后做了某跨国公司的大中华总裁,事业非常的辉煌。谈起自己的经历,朋友说应该感谢领导的排挤打击,因为,B是很求稳的一个人,如果不是领导把他逼急了,他是不会离开单位的。

像A和B这样的朋友还有很多,湖南本是他们的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做贡献本是他们立下的宏愿,但湖南却变成了他们的伤心地,变成不愿回首甚至谈都不愿意谈的地方,这就是湖南的悲哀,也是湖南人的悲哀啊!

湖南确实是出人才的地方,但湖南的人才都在孔雀东南西北的飞,湖南又怎么牛的起来!

今天的湖南人逃离家乡的人更多更急迫了,或南下或北上或东走,为什么不能留下他们呢?

在盛行窝里斗的湖南,留住人才太难太难。

100632309.jpg (8.95 KB, 下载次数: 35)

10063230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