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13°
    温度感觉: 12°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0°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卡加利
    温度感觉: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0°
    温度感觉: 10°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7°
    温度感觉: 17°
查看: 152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打明星 李小龙 全方位检视!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9:56: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news.creaders.net/headlin ... d=846334&dcid=7
(广州日报 )



李小龙写给香港导演李铁的信件

  李小龙是众所周知的国际武打明星,李小龙品牌价值论亿元数,可你知道李小龙当教练的时薪是多少吗?李小龙写书信的文笔功力又到哪种程度?李小龙与NBA著名“天钩”贾巴尔感情如何?这些问题都可在李小龙纪念馆找到答案。昨日,全球最大李小龙纪念馆在佛山顺德区均安镇落成,首度公开李小龙两封写给香港导演李铁的私密书信,市民可以从书信中探知李小龙不为人知的一面。

  爱用书信讲述自己的生活

  昨日向公众开放的李小龙纪念馆首度向人们展出了两份李小龙在美国崭露头角时的亲笔书信,可以看出,李小龙喜欢在白色的信纸上,使用蓝色黑色的钢笔讲述自己的生活。从书信中,人们也可以体会到他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成长经历。李小龙的信大部分用繁体中文表达,语句通顺,思路清晰,很少出现修改。为表示礼貌,李小龙仅在人名和影片名上标注英语,但从字体上看,英文字体显得潇洒得体。

  李小龙从不写信给女孩子

  从香港来参观的陈炳炽师傅是李小龙当年的健身教练,与李小龙称兄道弟。他表示这是第一次看到信件内容。他还向记者透露一个小秘密。“李小龙从来不写信给女仔,虽然很多女仔追他。呵呵。”

  信件首次披露:在美国当教练时薪150美元

  1959年,李小龙到美国开始高中和大学的生活。这期间,他不断进修武艺。大二时,他租用了校园一个停车场角落,挂起“振藩国术馆”的牌子,自己当教练。即使在后来拍摄电影成名后,李小龙也一直开馆授课。信里提到,“现在教拳术很好,我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美最高价的教师,收费500元10个钟或 150元1个钟,学生很多。”李小龙的学生很多,是当时的名人。李小龙喜欢称徒弟为“门生”,在给朋友的信中,他经常透露他和门生的行动,可以看出他和门生们的感情十分深厚。“史提夫麦昆(注:好莱坞著名动作片影星,活跃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纵横影坛20年)是我的门生,可能二月后写剧本,全请中国拳道的,由麦昆和我主演,下礼拜加利格兰可能跟我学。”

  天钩贾巴尔曾与李小龙练对打

  李小龙的徒弟中,最有名的要数NBA著名球星,有“天钩”之称的卡里姆·阿卜杜-贾巴尔。他将“勾手”这项投篮技术发展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一个著名球星成为李小龙的徒弟,成为众多龙迷津津乐道的趣闻。很少有人能从李小龙处了解到他与贾巴尔的故事,只能从采访贾巴尔入手。贾巴尔曾称:“ 我从李小龙身上学到的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你必须按照正确的方式训练,武术和运动一脉相承。”据了解,这两封李小龙亲笔信件是首次向公众无限期开放。昨日记者在李小龙亲笔信中,发现到李小龙在提及门生时,特意提到了贾巴尔:“近来训练很忙,每天要跑三里路,打一千拳和踢腿。每星期三和日与各门生对打护具,其中有一门生是七尺二十高,是加省有名的basketball player,这门生身价值一百万元。”

  曾住好莱坞最高档住宅区

  在信中,人们还可以发现私底下的他对住房要求还是相当苛刻。1969年,李小龙在洛杉矶最昂贵的住宅区贝莱尔(Bel Air)买了房子:“我现在刚买了一所半英亩的房屋,在有名的Bel Air近Beverly Hill,有很大的花园很多大树。在Bel Air山顶空气新鲜,我预备在花园侧筑游水池,现在好像住在乡间,雀声四起,大树围住非常私家。”

  【相关链接】

  顺德李小龙纪念馆于2006年动工兴建,历时2年,昨日在李小龙乐园内正式落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1:30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李小龙:读书时就曾击倒英国学生(1)

(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作者: 朱江明)
http://www.mirrorbooks.com/?p=10569

《李小龙传奇》让中国观众重新开始关注这位英年早逝的天王巨星,在被各种传奇方式塑造的背后,李小龙到底仅仅是个功夫演员、武林高手还是一位真正的武术家

拜师唐楼

这位两条腿不一样长的男孩,既练中国武术又赢得了英式拳击比赛

生于美国旧金山的李小龙,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8岁的时候,他在电影《细路祥》中的扮相颇似三毛,完全是豆芽型的身材。更糟糕的是,据截拳道研究会主席史旭光介绍:“李小龙不仅体弱而且双腿还不一样长,即便是他成年后,以武会友驰名中外,左右两条小腿还是相差了0.12寸。另外,他下蹲时足跟还不能沾地。 ”依照现在的运动员选拔标准,他是很难被市一级的武术队选上的。

李小龙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粤剧名伶李海泉,一直坚持练习太极拳,在很长一段时间粤剧团曾经是反清志士的藏身之处,作为老式戏班出身的李海泉即便不是一个武术高手,也曾经接触了多年的武术,他才是李小龙的武术启蒙师傅。

李小龙13岁那年,拜咏春拳名宿叶问为师。叶问本人原是佛山一位富家公子,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教授武术为职业。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叶问的武馆像黄飞鸿的宝芝林一样有个很大的院子,实际上这个武馆只是在“唐楼”楼上的一个10 0多平米大的门厅而已,叶问本人就住在隔壁。唐楼是一种盛行于50、60年代的香港楼宇建筑,特点是高约6、7层,没有电梯且楼梯狭窄只够一人通过。现在这种楼宇还大量存在于香港市区之中,至今几个比较有名的咏春武馆还是在当年叶问武馆附近的唐楼上开业。李小龙当初拜师并不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与影视视作品不同的是,没有证据显示李小龙拜叶问为师是因为他父亲的缘故。大部分见证人的追述都认为其拜师是基于叶问徒弟的推荐,其中张卓庆的可能最大。在拜师的一刻,李小龙并不知道自己的师傅有多厉害,只是基于朋友间的信任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进了这个并不大的武馆。

重归咏春派

但是李小龙很快就离开了,只学了三天就失去了耐性。刚开始传授李小龙武术的并不是叶问本人,而是几个师兄,其中包括著名的黄淳梁,他带李小龙的时间最长且和李存在半师半友的关系。叶问当时之所以不亲自教授李小龙并非对其存在什么偏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师兄替代师傅教授初级技术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有点类似现在大学中的研究生助教制度。李小龙之所以很快就退出也并非因为感觉受到了歧视,用现在的话就是觉得咏春拳不够酷,初级的武术训练枯燥而且单调,咏春派的特点又是动作短促力量内敛,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双腿内扣的二字钳羊马步,这种马步动作远没有洪拳的四平马有气势,更不如形意拳的三体式潇洒,生性活泼的李小龙并不认为这种看起来不够花哨的武功有用。

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李小龙的看法,李小龙在街头遭遇了一个欺负过他的男同学,此人身高和体重远在瘦弱的李小龙之上,结果李用新学的一招摊手冲拳打败了这个曾经的“强敌”。有趣的是,据传说当年咏春派的祖师严咏春在第一次与人决斗的时候,也正是用这招摊手冲拳击败了对手。于是李小龙老老实实回到了武馆中去学习咏春武术。直到他成年后去美国读书,才离开了这个门面不大的武馆。

2447701581_20f787a747_o.jpg (298.14 KB, 下载次数: 24)

2447701581_20f787a747_o.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2:24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李小龙:读书时就曾击倒英国学生(2)

城寨五虎

咏春派武者的修炼途径是非常传统的,这种武术的招数和所有的训练只是个目的,例如入门的小念头套路主要是为了让练习者具有更好的格斗柔韧性,及熟练手部的格斗技术。后面的黏手和木人桩训练则是为了给真实格斗预热和锻炼反应。但这些都不是这门神秘武术的本质,而是为了其最终的目的“战胜对手”而服务的过程。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武者,咏春派的弟子必须通过最后一关“讲手”才能完满。所谓“讲手”就是和其他人比武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李小龙及其师兄弟当时非常喜欢这种活动,经常到处和人讲手。如果其他武馆的师傅不愿意动手,他们往往会出言挑衅,逼迫对方不得不和自己动手。

当时比武的地点大多不是在荒山野岭,而是在市中心的九龙城寨,在当时的香港这是个著名的三不管地带。原因可以追溯到清朝,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割让香港的条约中规定九龙城寨虽然在香港境内,但仍然为清政府管辖范围,并且派驻了官员相当于香港内部的“中国特区”。其后虽然政权几经更迭,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派出驻守九龙城寨的官员了,可是港英政府仍然信守当时的约定,香港警察不得进入城寨执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才终结了这个条款,1990年代中期基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九龙城寨最终被拆毁。李小龙青年时代此地成为比武决斗的最佳场合,有些英国绅士为了体验古代绅士决斗的乐趣,也经常去那里比武。

李小龙和他的四个师兄弟被称为城寨五虎,因为他们经常在比武中获胜。李除了参加私下的决斗之外,他就读的喇沙书院本身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英式男子中校,至今香港不少运动健将或者中考状元都出自该校,自建校以来喇沙书院就有运动的传统。在英国统治期间,拳击运动曾经搞得非常红火,香港青年拳击赛中喇沙书院一向是夺冠的热门,李也曾经多次代表中学出赛,并且获得过名次。据说有一次比赛,他面对一位体重和身高占有优势的英国学生,凭借咏春连环冲拳成功击倒了对手。可惜当时的摄影技术不发达,并没有相关的资料留存。

学哲学 思武学

他给自己的拳术取名截拳道,在他的乡音中,截读“哲”

李小龙21岁时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并加入了美国国籍,根据香港的法律是承认双重国籍的身份。李在华盛顿大学主修哲学专业。咏春武术的大师有不少最终学习了哲学专业,叶问师傅的关门弟子梁挺也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已经无从知道李为何选择了这个专业,武术家和武林高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武术指导思想的推动,而不单单是自己有多厉害。

从大学时代开始,李小龙便教授大学生们学习武术。他选择了肄业,和妻子琳达一起在奥克兰开设了自己的武馆,正式成为一名真正的武术教练。虽然有很多传闻说李小龙曾经在美国击败了多少武林高手等等,唯一真正有据可查的是李小龙曾经与一名黄姓中国武师进行了比武,这次比武虽然胜利,但是李认清了自己技术上的一些弱点,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截拳道流派武术。

随着李小龙名气越来越大,很多美国的名人、明星也开始跟随其学习武术,这也为李后来再闯影坛奠定了基础。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闻,说李小龙曾经在长滩参加世界空手道大赛并且获得冠军。其实这是个无稽之谈,先不说李小龙的遗孀和子女都曾亲口否认李曾经在该次比赛获得名次,就以空手道联盟的组织形态来看,要参加这种级别的比赛,必须有道馆推荐并且获得国际空手道组织相关的段位证明才能报名参赛,而李早就自立门户,也不可能在哪个道馆获得空手道的资历认可。所以李根本不能报名参加这种比赛。

根据现在留下的视频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来看,李只是担任了比赛的表演嘉宾,现场表演中国功夫而已。

截拳道是种精神认识

李小龙是截拳道的创始人,即使对于武术不太了解的人也都听说过“截拳道”这一名称。实际上截拳道并不是一个武术的流派,而是李对于武术的一种精神认识。李小龙提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术哲学思想,并且加以系统化提炼成了“截拳道”。截字本身有拦截、截停的意思,但是截在粤语中的发音与哲学的“ 哲”字相同。制定这个名字的时候,李经过了深思熟虑以一语双关的截字来表现其体用的拦截和精神上的哲学含义。

实际上截拳道是个开放的系统,李认为世界上的武术并无高下之分,真正的自由搏击在于突破自己的极限,运用多种技能去打击对手。所以截拳道本身并不介意吸收任何门派的武术招式、技巧乃至训练方法去提高自己的功力。而且李是个很爱动脑筋的人,他颇有点爱迪生的作风,在他的团队中有两个很重要的门徒李鸿新和严镜海,李小龙常常有一些关于武术锻炼器材的构想,然后告诉这两名弟子,并且让他们负责制造出这种训练器材。

这种制度颇有点类似爱迪生的发明办公室,实际上爱迪生当年的很多发明也是由其本人提出设想,他的助手负责去具体制造和完善。李小龙的发明中最为人熟知的是“ 寸拳练习器”。寸劲是咏春武术中常用的一门技术,可以在很短的距离内发力伤人。李小龙在截拳道中也继承了这种发力的办法,过去咏春拳师在训练寸拳功夫的时候也有辅助器械,就是像电影《功夫》里边铁线拳用的那种铁环。可是练功用的铁环制造困难而且携带不便,李小龙发明了一种手握式的寸拳练习器,如果发力正确则里边的金属片会相互撞击发声,如果发力不正确则不会响,极大地提高了练习的趣味和效率,而且能够很有效地纠正错误的动作。

李主要弟子如伊鲁山度、罗礼士等人本身就是著名的武术家,他们精通菲律宾武术或者空手道、跆拳道,在李死后他们根据自己的对于武术的认识又发展出了新的截拳道流派。虽然有不少人质疑截拳道是否能在现在的格斗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李小龙的徒孙保罗·凡奈克现在仍然是美国海豹特种部队的格斗教官之一,从来没有人能否认这种武术思想和训练体系的实用性及其对武术界的重大影响。

CD2186E193ECA3F98A95960B714E172C.jpg (32.06 KB, 下载次数: 24)

CD2186E193ECA3F98A95960B714E172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3:10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李小龙:读书时就曾击倒英国学生(3)

用银幕预言未来格斗趋势

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虽然只有4部半,但是至今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对他主演的功夫片如痴如醉,并且走上了习武的道路。李小龙电影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动作的刺激与情节的紧张,而是在于李用电影作为载体以传道,实际上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作为中国功夫电影在世界的代言人,李小龙在好莱坞开辟了一个新的片种,功夫片不同于动作片,这点在李小龙的电影中被充分体验出来。作为一名擅长运用哲学思考格斗艺术的武者,李通过他的电影去表现了他对武学的思考和理解。

李小龙的电影都是讲一个人如何成长的,他的第一部功夫电影《唐山大兄》中,讲述一个武艺高强的青年从朦胧的是非观中觉醒,为工友报仇。其后的《精武门》和《猛龙过江》都延续了这样的模式,并且加入了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龙争虎斗》是李小龙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在片中李通过与少林方丈的对话和在镜屋中的决斗描述了一个武者如何发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果说头几部片子只是李小龙个人功夫的表演,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他武学思想的表现。在部电影的开场,李小龙和洪金宝的决斗表现出了李对格斗的理解,按照原本功夫片的套路洪金宝倒地之后胜负便已判定,然而在这部片子中却进行了地面缠斗,最终制服洪金宝。在今天的观众眼中,这样的镜头见怪不怪,但是当年这组镜头跟星球大战的特技一样震撼。那个时候如格雷西柔术一类的地面格斗技术还未普及,像MMA一类的无限制格斗比赛也未发展出来,李小龙的电影显然颠覆了过去人们对于比武打斗的概念。这不光是其影片伟大,作为武学先驱者的李小龙同样指引了未来擂台格斗竞赛的发展方向,现在各国的无限制格斗或者自由搏击比赛无不引入了这种概念。

李小龙是咏春拳的叛徒吗?

坊间有很多关于李小龙成名后的传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说咏春拳把李小龙视为叛徒,任何在咏春拳拜师的年轻人入门前必须踩过李小龙的相片。制造这个传言的人显然是武侠小说看多了,并且对于整个咏春拳的发展缺乏基本的了解。首先咏春拳是个秘密流传的门派,直到清代末年从来没有人公开过这个拳种。清代末年佛山梁赞开设赞生堂公开收徒,这门武术才被世人所知道。与太极拳或者少林拳等北方传统武术不同,咏春拳根本没有所谓的掌门人。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世人所熟知的掌门人制度其实是武侠小说杜撰出来的事情,真正的古代武林中掌门人虽然也存在,但是主要存在于以自然村为特征的氏族武术体系,陈式太极拳这样的地方宗族武术,其掌门人就是陈家沟的族长,除了负责传授武术之外其实也是当地的乡绅领袖,几乎相当于现在村干部的角色。而少林这样以寺庙为主体的武术流派,掌门人自然是寺庙的最高主管方丈。其他秘密流传或者在传播范围较广的武术流派根本就没有什么掌门人,大家只是学习的武术内容接近而已,由于地域和交通不便很难变成一个组织。咏春拳就是这样一种松散的武术流派,很难说哪位曾经是咏春拳的掌门人,只是作为一个传统武术拳种存在于世上,所以没有任何人有能力约束整个拳种必须按照某一规则去行事。这样的组织形态,自然不可能要求门人如何如何。据梁挺师傅介绍:“现在国内外咏春全共有几十个分支,有的是叶问在香港及海外的弟子所开设的武馆,有些则是原佛山咏春拳改革开放后被重新挖掘出来的。这些分支互相之间联系并不紧密,或者存在竞争关系。”

其次是当时香港地界的咏春拳都是叶问所传授的,所以李小龙和咏春拳的关系其实就是他们师徒间的关系。黄淳梁的弟子回忆,李小龙和叶问之间并非完全没有分歧。尤其是李小龙从美国回到香港发展后,李曾经要求师傅叶问表演木人桩的技巧给他看,并且用电影胶片记录下来。当时还曾许诺给叶问3万元的报酬,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钱,足够买下一个公寓。但是被叶拒绝了,实际上叶的拒绝并非因为不想将咏春拳的秘密外泄,后来叶问也曾为了保存视频资料而允许徒弟把自己练功的过程拍摄下来。叶主要是觉得徒弟在和自己做生意,虽然叶本人授武为生,毕竟是旧武林人士,而且出身大户人家,在他眼中的师徒关系,并不是拿了钱教功夫,纯粹的金钱交易。

所以在叶问看来,李小龙这种举动很不尊重自己。但李却不认为是看不起自己的师傅,他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了,这种做法完全符合美国人做事的风格。从李小龙一贯的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人,非常自我且完美主义。当时他提出给酬金很可能是未经大脑的想法,而不是有意羞辱叶问。在之后的岁月里,李和当年咏春的师兄弟关系融洽。有很多当时聚会的合影可以佐证这一点。李和叶的关系也没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李在香港拍电影的期间仍然有和叶问一起吃饭叙旧的记录。

当然,李和香港咏春拳同仁的关系也并非毫无问题。梁挺师傅的徒弟回忆认为,很多师叔伯认为李的截拳道根本仍是咏春拳,而且李小龙当年走得太早,对于咏春拳的秘密其实掌握有限,所以所谓修正咏春拳的问题根本是其见识少导致的。他们师傅梁挺就曾公开说过:“李小龙识个屁。”

但是无论咏春的人对李的评价如何,都不能改变他对这门武术贡献良多的事实。咏春拳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练习的南方小拳种发展至今,已经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学习者多达百万人。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仅次于太极拳,而这门武术本身至今仍为被列入国家体委竞技武术比赛的标准套路中。能做到这一点,非常得益于李小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部分前来拜师学习咏春拳的中外青年,都是受到李的影响而追寻着他的足迹走近了这门武术的殿堂。

de02e0d18f852ed826cf82dfeaa1268d.jpg (17.67 KB, 下载次数: 24)

de02e0d18f852ed826cf82dfeaa1268d.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4:02 | 只看该作者

我所知道的李小龙:读书时就曾击倒英国学生(4)

成为李小龙的三个原因

高等教育、博采众长和电影的发展成就了李小龙

李小龙1973年7月20日猝然离开了人世,这是当时轰动世界的新闻。关于李的死因,坊间有种种猜测,但是唯一作为法律依据的是香港死因法庭的裁决书,结论是“死因不明”。对于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忽然去世,免不了让人产生种种猜疑。

种种猜测固然都称有其一定的根据,但是并没有形成任何结论性的答案。甚至很多李小龙的影迷认为他只是假死,进入了深山修炼去追求武术更高的境界。离奇的猝死成为李传奇一生的传奇句号。

李死后他的遗孀带着子女离开了香港,回到美国重新开始生活。李的故居多次转手之后变成了一家专供情侣短叙旧的时钟酒店。吊诡的是,李早先居住的九龙塘区曾是一个文化名人和富豪聚集的区域,但是随着移民潮的兴起和香港楼市的震荡,大部分曾经的豪宅院落都变成了情侣酒店。李小龙当年亲手设计的练功床已经不知去向,原地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大水床供客人休息。

李小龙是第一个扬威好莱坞的华人影星,即便后来的成龙和李连杰都在好莱坞闯出名堂,但是其影响力仍然无法和李小龙相比,更不可能被西方武术界尊为一代宗师。在他死后的十多年里,综合格斗技 (MMA)开始盛行,现在《龙争虎斗》中与洪金宝开场的对打已经成为格斗擂台常见的场面,练习综合格斗技多年的尤先生说:“MMA界无论是世界冠军还是著名教练都对李小龙怀着神明一般的崇敬。”毫无疑问,李指引了世界武术界未来的路怎么走。他的电影不止是艺术,更是一个预言。

物是人非的地方,总难免让人心生感慨。为什么是李小龙,为什么他的成就在当时没有别的武术家可以做到?截拳道推广会史旭光认为:“李小龙不同于各国擂台上的无敌者,他接受过高等教育,还有正统东西方哲学学院教育的经历。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武术宗师都不会是一个只会武功的莽夫。泰森即便无敌于擂台也无法成为宗师,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真正的武术宗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和武术训练体系,而李用其短短的一生创立了一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门武术的截拳道,并且超越时空地指出了未来擂台格斗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超越常人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香港生活多年、曾经学习过截拳道、咏春拳的SAM认为:“李小龙善于博采众流派之长。李本身有着多年的习武经历,并且接触过东西方各种不同流派的武术。他的武术阅历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可以超越。”青年时代李小龙并不是只学习咏春一家武术,他具有强大的武术求知欲望,还通过各种关系接触到了虎鹤双形拳、洪拳、蔡李佛等门派的武术,李小龙父亲的一位朋友,是当时香港的武术指导,系虎鹤双形拳的正宗传人。有一段时间天天被李缠着学习虎鹤双形拳的功夫。李小龙只用了不到一个月便学会了全部的套路动作,说明其对于武术确实很有天分。当然,由于参加拳击比赛的缘故,西洋拳击也是李的爱好之一。

第三个原因是客观的,电影给了李小龙世界级的影响力,使他成为天王巨星。因此他的武术哲学才会被很多人接触到,进而进行学习和弘扬。如果孔子只是闭门写书,而没有弟子三千的话,儒家思想也很难传播开来。李的思想之所以在几十年后被发扬光大也是因为足够多的传播基数支持。

正是因为这三个超越常人的因素,他成了明星中的武术家,武术家中的明星,而别人只能是明星或者武术家。

虽然李的故居依旧红男绿女,但是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龙铜像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告诉所有人他是电影、他是武术、他是哲学、他是传奇。

(本文作者系李小龙师弟的徒弟)(本文来源:新世纪周刊 )

07040513235896.jpg (67.07 KB, 下载次数: 24)

070405132358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6:17 | 只看该作者

李小龙死前的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http://digest.creaders.net/artic ... 80559&id=286463
(佚名)

  李小龙究竟因何而死?是什么原因导致李小龙在一夜之间就离开人世,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呢?

  这些疑问,恐怕是三十多年来全世界龙迷和影迷最关心的问题。关于李小龙的死因,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版本的说法在流行着,有人说他是病死,有人说他是猝死,还有人觉得他是被别有用心之人谋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当年官方又是如何判定李小龙的死因呢?

  李小龙是如日中天的功夫明星,他的死不但牵涉面广,其死因也确有可疑之处。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香港当局特地组建了死因研讯法庭,专门就李小龙之死一事进行调查取证。为了确保调查的严密性和公正性,研训法庭一共传召了10位证人出庭作证,他们依次是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嘉禾掌门人邹文怀、女星丁佩、第一个替李小龙诊治的私人医生朱博怀、高级救护员彭德生、伊莉莎白医院急症室医生曾广照、伊莉莎白医院紧急救治单位医生郑宝志、法医警官叶志鹏、探员刘树、军装警员柏文利。

  在证词中,李小龙哥哥李忠琛说他不知道弟弟有吸食大麻的习惯,两人在一个月前见面时,李小龙精神状况正常,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迹象。这一点也得到了邹文怀的确认,邹文怀说,李小龙去世前,两人几乎天天见面,李小龙在讨论拍摄细节和剧本时情绪很高,也未曾说起有过家庭纠纷。李忠琛和邹文怀的供词排除了李小龙自杀的可能性。

  事件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丁佩。当时丁佩的情绪已经稍稍稳定下来,并详细回答了李小龙妻子莲达的律师罗德丞关于“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丁佩住处所发生的一切”的提问。如果把她的话与邹文怀的话相对照,再综合李忠琛、莲达的证词及其他线索,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李小龙在1973年7月20日这一天的活动情况:

  下午1点,莲达外出购物,与李小龙道别。李小龙说他与邹文怀有一个约会,约会的内容是一起讨论《死亡的游戏》的剧本,并告诉妻子可能不回家吃晚饭。李小龙没有向妻子撒谎,只不过隐去了讨论剧本是去丁佩寓所这一细节。

  下午2点,邹文怀来到李小龙家中,二人对《死亡的游戏》的剧本大纲展开讨论,然后一起离开,在下午4点左右来到丁佩的寓所。这次见面的主要内容是由丁佩在《死亡的游戏》中出演一个角色,还约定晚上一同前去凯悦酒店的金田中餐厅与澳大利亚著名演员佐治?拉辛比见面,讨论他在片中出演哪个角色。

  三人在丁佩家中讨论了两个多小时的《死亡的游戏》,傍晚7点前后,李小龙说他有点不舒服、头痛。丁佩就让李小龙服了一片由自己的私人医生开出的止痛药,并带李小龙去她的卧室休息。李小龙让邹文怀先去凯悦酒店见佐治?拉辛比,自己休息一会儿后就会赶去,然后就在丁佩卧室的床上睡下。

1159ffbec640971019d81f.jpg (132.99 KB, 下载次数: 24)

1159ffbec640971019d81f.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8:09 | 只看该作者

李小龙死前的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2)

 晚上8点,邹文怀离开丁佩家,前往凯悦酒店去见佐治?拉辛比。邹文怀走后半小时,丁佩来到卧室,见李小龙睡得很沉,就没有叫醒他,并打电话告诉邹文怀说,李小龙睡得很熟,让他多等一会儿。

  9点,丁佩再一次去看李小龙,见他还没睡醒,于是又打了一次电话给邹文怀。邹文怀见李小龙没能赴约,于是在9点45分左右再次来到丁佩家,见李小龙还在熟睡,就试图把他叫醒。李小龙没有反应。邹文怀以为他睡得太沉,就推了李小龙几把,还在他脸上拍了几下,依旧无法把李小龙弄醒。邹文怀见状,开始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于是让丁佩打电话给她的私人医生朱博怀,让他立刻赶来。

  10点刚过,朱博怀就赶到丁佩家,对李小龙进行了初步的检查,发现李小龙已经昏迷,根本无法叫醒,甚至连呼吸、心跳和脉搏都已停止。朱博怀描述说,当时的李小龙神态安祥,完全没有痛苦挣扎过的痕迹,他至少用了10分钟试图使李小龙恢复知觉,但都没有效果,李小龙已经完全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于是他立即建议把李小龙转送伊莉莎白医院。或者说,李小龙在10点前后已死亡。

  在谈到丁佩给李小龙服用的止痛药,也就是他开给丁佩的止痛药时,朱博怀指出,这种药的药性比阿司匹灵要强烈,普通人服一片并无大碍,但是对有敏感反应的人来说,这种药片却可能产生不良作用。也就是说,李小龙对这类药物过敏。

  马头涌消防局派出的43号救护车在当晚10点37分赶到了丁佩的寓所,高级救护员彭德生在做急救检验时发现李小龙已经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于是给李小龙做了人工呼吸和给氧急救,仍未能救醒李小龙。在救护车赶往医院途中,彭德生继续对李小龙进行急救,均未能救醒李小龙。

  当晚11点,救护车赶到伊丽莎白医院,急症室当值医生曾广照立即对李小龙实施再次抢救,李小龙仍然没有心跳和呼吸,而且瞳孔扩大,对强光没有任何反应。紧急救治单位的郑宝志医生也证实,当晚11点他对李小龙实施检查时,李小龙已经没有了脉搏和呼吸,从理论上看,可以认定李小龙已经死亡,但是考虑到李小龙身份的特殊性,他仍用肾上腺素替李小龙做了一次“心脏内注射急救”,注射后,李小龙依然没有反应。

  11点半,伊丽莎白医院的米高?麦的医生正式签署了李小龙的死亡证明书。

  法医官叶志鹏也对李小龙尸体和丁佩寓所的检查结果做了说明:他在检查李小龙尸体时,发现李小龙的左脚趾上有一处切开输血过的痕迹,左胸处也有做心脏内注射急救时留下的针孔,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并没有新留下的伤痕和暴力迹象,而丁佩寓所也没有发现打斗迹象和有毒物品,所以他认定李小龙没有遭到谋杀。叶志鹏还补充说,由于李小龙曾有过在拍片现场突然昏迷的经历,这可能就是李小龙猝死的前兆。

  根据这些供词,死因研讯法庭给出了李小龙“死因不明”的初步裁定。

0003177852.jpg (38.87 KB, 下载次数: 26)

000317785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23:09:02 | 只看该作者

李小龙死前的那一夜到底发生了什么?(3)

这显然不能让龙迷和媒体满意。于是,调查继续进行,关键就在于李小龙的验尸报告。

  李小龙的尸体被解剖后,其肝、肾、小肠、结肠、血液及胃部残存物样本立刻被送到香港当地的化验室,由法医部的林医生进行检验,其余样本则送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化验室进行分析。不过第一批验尸报告出来时,李小龙已经下葬。验尸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李小龙体内发现的微量大麻。法医部的林医生和负责剖验尸体的伊莉莎白医院病理学家黎史特医生都表示:这点分量的大麻不可能是诱发李小龙猝死的主因。黎史特医生还指出,李小龙头部没有发现伤痕,既没有出现脑出血,其脑血管也无梗塞之处,身体的其他器官也都很正常,唯独脑部有中度肿胀,其脑肿很可能发生在死亡前半分钟,而且来势很快,但脑肿并不一定能致使人死亡,李小龙的死因很有可能与止痛药过敏反应有关。这一说法得到了伦敦大学法医学教授迪雅的认同,迪雅教授表示:李小龙的死因是急性脑水肿,原因是对止痛药中的某些成份产生了过敏反应。但这只是推测,并非结论。

  1973年9月24日上午,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论证后,香港法庭的董梓光法官对李小龙的死因做出了7种解释:

  一、谋杀:

  即恶意及不合法杀人。没有证据证明李小龙是被人谋杀的,故排除。

  二、误杀:

  即无恶意的不合法杀人。死者显然没有受到这种伤害,故排除。

  三、合法杀人:

  死者乃系猝死,与此项无关,故排除。

  四、自杀:

  从李忠琛、邹文怀、莲达等人的供词看,李小龙在死前并无精神和行为异常,缺少自杀动机和倾向,故也可排除。

  五、自然死亡:

  伊莉莎白医院验尸官黎史特医生在解剖和化验死者尸体时并没有找到致使死者自然死亡的病因,英国伦敦大学迪雅教授也同意黎史特医生的意见,所以自然死亡也难成立。

  六、意外死亡或死于非命:

  即服用止痛药导致过敏反应,此项可能性最大。

  七、死因不明:

  即所有证供都无法指出死者的死因,而陪审员也未能从上述六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作为本案的判决,则裁定死者死因不明。

  法庭最后裁定,李小龙的死因乃是“死于非命”。此裁定一出,众皆哗然,全港上下纷纷表示质疑,认为官方的这一说法根本就是不痛不痒,含混过关。

  站在客观的立场看,香港官方的这一裁定并非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把引发争议的可能降到最低,最说得过去的一种选择。但官方忽视了各界对李小龙之死的关注度,或者说,这一裁定根本就没能满足大众对李小龙之死爆炸性消息的期待。当然,站在官方的立场,当然不希望李小龙之死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牵扯的人越来越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到头来因为种种原因落得一个不了了之的结果。

2292042.jpg (71.84 KB, 下载次数: 25)

229204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