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白色百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影《归来》观后感

 
136#
发表于 2014-6-17 12:1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到《归来》的讨论
只需要说三个最基本的失真就能说明问题了:
右派;那是1957年庐山会议之后全国上下的反右运动。陆焉识的右派影片里并没有交代清楚。当时,右派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是送劳动教养和就地改造。少数敌我矛盾的右派会判刑和枪毙。20年刑期的右派,性质上已经属于半敌我矛盾了。那时的法律根本就不健全,是不是右派就党支部的几个人就可议定,一般不需要法律程序。如果,真的走了法律程序的右派,大多数是被平反遗忘的右派,他们就是至今还没有被平反的右派。所以,既然是劳教的右派,一般有没有刑期,回家看看是正常的,只看你经济上有没有那个能力。逃跑,太虚假;就算是有刑期的,刑满将近也没有跑的理由。 芭蕾;那个时代芭蕾可是个稀罕的艺术,北京市到60年才有了第一所全国芭蕾实验学校,70年上海才有了全国第二所芭蕾舞学校。那么57年3岁的丹丹如何怎么学的芭蕾?按时间推算只能在北京。再大的毛纺厂也不可能有芭蕾舞团,73年只有中央芭蕾团和上海芭蕾舞团(前身),两个芭蕾舞团在全中国!!!再者说,就当时的老师的经济收入37.5元(仅限北京,其他地区的工资还要低些)一个月,能交的起学芭蕾的学费?如果说演个李铁梅、喜儿、阿庆嫂甚至柯香什么的还靠点谱。 失忆;这更是一个严重人为制造的疾病,说它人为是病情是人为制造的。冯婉逾的选择性失忆,简直就是荒唐之极。一个女人,对一个特殊年代里被家庭强加的一个丈夫(有了女儿的丈夫),记忆里剩下了一名字?如果是你,你最可能记住的是什么?如果是我,恐怕记得绝不是只有名字,要有记忆就会还有其他的什么东西。病就是现实不存在的,被作者和导演利用来寓意什么事情的。
我说的寓意,就是导演是借文革背景,不着边际地凑上一些情节来催泪,但与事实大相径庭。难怪老张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最关心的问题是年轻人如何看待《归来》。对于文革过来人,对他的这种不负责任的简单堆砌,只有嗤之以鼻,显然他是知道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他的电影没有来自生活的任何东西,何以能被称为艺术?
这也是我为了什么要在你们讨论《归来》时提出文化大革命的议题的目的。正确认识这样一场浩劫是必需的,不是所有的不可思议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在那个年代。
《归来》充其量也就是个以今天可以看似正常的一些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些子虚乌有所谓真相,效果是让不了解的年轻人潸然泪下,但实际上是对历史事件的误读、误解。
他的《归来》也就是那个《红高粱》的归来而已。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2:25


很多人批评《归来》淡化了文革的残酷事实。你却批评它夸大了事实。无巧不成书,巧的失真的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通"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2: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5# 老匠

您说得太绝对了,我引用别人的话回复你吧:

就算是史实题材,纪录片,都难说就经得起细节的深究。
你感动了,就够了。
天地玄黄 发表于 2014-6-17 13: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14-6-17 12:38:16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批评《归来》淡化了文革的残酷事实。你却批评它夸大了事实。无巧不成书,巧的失真的情节,是文学作品的通"病"。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6-17 13:13



我那句话说他夸大?我是说他没有半点真实。所有的立意都是虚假的。到底他要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14-6-17 12:4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老匠

您说得太绝对了,我引用别人的话回复你吧: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4-6-17 13:14



我没有要求他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是你不能把假的当真的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14-6-17 13:0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A 于 2014-6-17 14:03 编辑
我那句话说他夸大?我是说他没有半点真实。所有的立意都是虚假的。到底他要干什么?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3:38

http://www.jfdaily.com/wenyu/new/201405/t20140527_385752.html

严歌苓:我为《归来》打99分 看电影时一直在哭  

来源:郑州日报 | 2014-05-27 15:18 |

0


由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巩俐主演的电影《归来》正在热映,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近日,严歌苓《陆犯焉识》(新版)媒体见面会在京举行,记者通过出版方作家出版社采访了严歌苓。

由张艺谋执导,陈道明、巩俐主演的电影《归来》正在热映,这部改编自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作品,感动了无数观众。近日,严歌苓《陆犯焉识》(新版)媒体见面会在京举行,记者通过出版方作家出版社采访了严歌苓。记者 秦 华

视角转向男性精英

《陆犯焉识》在2011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后,陆续收获 “2011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榜首、第三届图书势力榜文学类十佳、2011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长篇小说奖等十余个奖项。评论家称:“《陆犯焉识》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中国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从而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

“《陆犯焉识》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原型是我的祖父,我为这部小说酝酿了十几年,创作也经历了诸多波折,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用电脑写作。”严歌苓说,为写这部小说,她需要将从亲人口中听来的碎片化的祖父故事“黏合”在一起,并多次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华盛顿、上海和其后半生作为右派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体验生活。

严歌苓以往的《扶桑》《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作品多是把视角聚焦在边缘女性身上,而《陆犯焉识》却把视角转向了男性精英。与《归来》不同,严歌苓在原著中最想表达的并非爱情,而是自由,这是她分析祖父人生而择出的主题,“我祖父是个很有才华的公子哥,却在40岁自杀,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他是被家庭和社会困死了,他一生最缺乏的就是自由。”

错位的相爱很极致

谈到电影《归来》,严歌苓说:“张艺谋对原作的改编是非常巧妙的,电影的容量很有限,他选取了小说中最极致、最有表现力的一部分来拍摄。在短短一百分钟里面,一对因为各种原因而长相别离的男女,在经历过浩劫又走到一起,这种相互的寻找、错位的相爱很极致,就好像一首寓言。”严歌苓说,她看《归来》时一直在哭,“我不了解年轻观众的感受是否会如我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打破了年龄、时代甚至种族的界限,它用了一种人类可以流通的情感表达方式去呈现,从小说到电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我给电影打99分。”

而谈到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严歌苓更是不吝赞美之词:“我一听说陈道明来演,就觉得他特别像,他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这种感觉很接近我祖父,虽然他实际上不是在演一个知识分子,而是演一个不断失望的老丈夫,但是他身上仍有一种天生贵族的贵气。巩俐的表演让我完全折服,我笔下的冯婉喻是一个跟她气质完全不同的娇小单薄的水乡女人,她的表演彻底颠覆了我小说里写的样子,她的演绎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绝’。”

严歌苓的许多作品成为影视改编大热门,与导演们的合作有哪些令她印象深刻的地方?“张艺谋是个心地单纯的人,他特别辛苦,似乎就没别的兴趣,整天就是弄剧本、拍电影、剪片子,我在看他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有他做电影的形象。”而让严歌苓觉得最贴心最舒畅的就是和陈冲的合作,“虽然我们就是像过家家似的很快弄出一个剧本,然后俩人一块做事情,贴心地谈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投资了怎么办等等,这种经历终生难忘。”

通过小人物写大历史

很多读者发现,严歌苓很喜欢写一段民族历史投射在小人物身上,“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人物的个人史来写我们的共和国史。比如说,同一个时代的人,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是相同的,但是这些事件对他们形成的冲撞力和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把他们的个人‘编年史’写出来,实际上把这个大历史就写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严歌苓说。

严歌苓说,在小说主人公的选择上,她更多的都是听周围人讲故事,然后从中选取有趣的人物,过去的《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等,都是在听来的故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会把那些故事中有趣的细节沉淀下来,融入作品中。”

现在很多作品都写当下,严歌苓有没有考虑过此类题材呢?严歌苓坦言,对她来说写当下是大挑战:“因为我常年生活在国外,如果我对题材看了有兴趣,我会到那个地方去生活,但这个都是很浅的,你要找到人家来跟你讲知心话是很难的,有时候觉得抓不住那个感觉,写这个还是要考量很久。”严歌苓说,她看了一些作家的作品,觉得他们还是很想突破自己,不想用传统的轻车熟路的方法写,“他们这种创新特别可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发表于 2014-6-17 13:09:35 | 只看该作者
广州日报访问严歌苓
巩俐跟冯婉喻气质完全不同,但她演“绝”了
广州日报:张艺谋已经拍摄过您作品改编的电影,《归来》则仅改编你著作的后几十页内容,这是否让你吃惊?
严歌苓:我自己也参加修改剧本前面的一部分,看到银幕上呈现的并不是特别吃惊,毕竟是有思想准备的。
为什么要用最后的一部分情节呢?张导把“失忆”这部分作为电影的情节,就是要一次一次地唤醒他的妻子,这个改编是非常非常巧妙的。同时,电影表现手法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后面这几十页的主题更加极端一些,戏剧性也更强。
广州日报:很多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归来》的时候会不停地哭,但80后、90后好像没什么感觉?
严歌苓:我看剧本的时候就流泪了,就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我无法具体知道他们的感受,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已经打破了年龄和时代的界限,甚至我觉得他们打破了种族的界限。
好多电影有自己的地域性,但我觉得这个电影找到了一种可以流通的语言和可以流通的情感表达方式,从小说到电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
广州日报:有人说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是比较出彩的地方,您怎么看他们的表演?陈道明和巩俐是不是演出了那一代人的感觉?
严歌苓:我一听说陈道明出演,就觉得特别像,他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看了他的扮相以后更觉得像,因为我祖父留下了一些老照片,也戴着眼镜。虽然他是演了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但是他身上仍然有一种天生贵族的贵气。陈道明很接近我的祖父。
巩俐的演绎也很好,冯婉喻是一个跟她气质完全不同的,她是上海的书香人家的一个娇小的单薄的女人,我在小说里面描写她很是白皙的,有半透明的那种感觉,非常瘦;而巩俐是一个北方女子,丰满,但她演完了以后我就完全折服了。巩俐整个表演让我深深地相信她就是冯婉喻,她演得非常非常好,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绝”。
广州日报:电影的结尾和小说的结尾,冯婉喻等待的是陆焉识这个人吗?
严歌苓:电影的这种等待已经升华了,已经是一个形而上的等待。冯婉喻等不回来原来那个陆焉识,因为陆焉识不是原来的陆焉识了,他没有抱怨。
广州日报:你现在在写什么题材的作品呢?
严歌苓:现在长篇和短篇我都在写,我经常是长篇过程中穿插着短篇来写写,因为写一部长篇很累。正在写的长篇已经写了30万字,不过我看后删掉10万字,准备重新写过。从体力上来讲,觉得要歇几年才能出一部这样的长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发表于 2014-6-17 13:34:17 | 只看该作者
》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原型是我的祖父,我为这部小说酝酿了十几年,创作也经历了诸多波折,而且这也是我第一次用电脑写作。”严歌苓说,为写这部小说,她需要将从亲人口中听来的碎片化的祖父故事“黏合”在一起,并多次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华盛顿、上海和其后半生作为右派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体验生活。严歌苓以往的《扶桑》《金陵十三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作品多是把视角聚焦在边缘女性身上,而《陆犯焉识》却把视角转向了男性精英。与《归来》不同,严歌苓在原著中最想表达的并非爱情,而是自由,这是她分析祖父人生而择出的主题,“我祖父是个很有才华的公子哥,却在40岁自杀,我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他是被家庭和社会困死了,他一生最缺乏的就是自由。”错位的相爱很极致谈到电影《归来》,严歌苓说:“张艺谋对原作的改编是非常巧妙的,电影的容量很有限,他选取了小说中最极致、最有表现力的一部分来拍摄。在短短一百分钟里面,一对因为各种原因而长相别离的男女,在经历过浩劫又走到一起,这种相互的寻找、错位的相爱很极致,就好像一首寓言。”严歌苓说,她看《归来》时一直在哭,“我不了解年轻观众的感受是否会如我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打破了年龄、时代甚至种族的界限,它用了一种人类可以流通的情感表达方式去呈现,从小说到电影,是一种很大的成功,我给电影打99分。”而谈到陈道明和巩俐的表演,严歌苓更是不吝赞美之词:“我一听说陈道明来演,就觉得他特别像,他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这种感觉很接近我祖父,虽然他实际上不是在演一个知识分子,而是演一个不断失望的老丈夫,但是他身上仍有一种天生贵族的贵气。巩俐的表演让我完全折服,我笔下的冯婉喻是一个跟她气质完全不同的娇小单薄的水乡女人,她的表演彻底颠覆了我小说里写的样子,她的演绎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绝’。”严歌苓的许多作品成为影视改编大热门,与导演们的合作有哪些令她印象深刻的地方?“张艺谋是个心地单纯的人,他特别辛苦,似乎就没别的兴趣,整天就是弄剧本、拍电影、剪片子,我在看他电影的时候,潜意识里就会有他做电影的形象。”而让严歌苓觉得最贴心最舒畅的就是和陈冲的合作,“虽然我们就是像过家家似的很快弄出一个剧本,然后俩人一块做事情,贴心地谈一些问题,比如没有投资了怎么办等等,这种经历终生难忘。”通过小人物写大历史很多读者发现,严歌苓很喜欢写一段民族历史投射在小人物身上,“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人物的个人史来写我们的共和国史。比如说,同一个时代的人,经历过的历史事件是相同的,但是这些事件对他们形成的冲撞力和造成的后果是不一样的,把他们的个人‘编年史’写出来,实际上把这个大历史就写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写作。”严歌苓说。严歌苓说,在小说主人公的选择上,她更多的都是听周围人讲故事,然后从中选取有趣的人物,过去的《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等,都是在听来的故事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会把那些故事中有趣的细节沉淀下来,融入作品中。”现在很多作品都写当下,严歌苓有没有考虑过此类题材呢?严歌苓坦言,对她来说写当下是大挑战:“因为我常年生活在国外,如果我对题材看了有兴趣,我会到那个地方去生活,但这个都是很浅的,你要找到人家来跟你讲知心话是很难的,有时候觉得抓不住那个感觉,写这个还是要考量很久。”严歌苓说,她看了一些作家的作品,觉得他们还是很想突破自己,不想用传统的轻车熟路的方法写,“他们这种创新特别可贵。”
和者盖寡A 发表于 2014-6-17 14:02

你觉得小说作者的肯定能说明什么是吧?我不这么认为,对她的小说我没有发言权,根本就没看过。但她在这里的言辞难脱为自己做广告之嫌。他自己都承认,常年生活在国外,他的创作素材来自很多人的叙述。我不想说原作的合理性,我只想说电影所给年轻一代的误导是严重的。你们喜欢用“以一斑可窥全豹”来说它又恰到好处的地方,我却要告诫你们,这哪里是可窥到全豹,简直就是让你们看到了怪物。他的失真已经是差不多100%了,你们还用文艺作品可以不用顾及史实来为其开脱。你们可以把这个电影当作“从前有座山。。”那样的故事去听,去相信。但是,你们能不能稍微地整点深度地思考呢?我不知道,人云亦云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思维的惯性?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年轻人的“浮躁”或不是?我绝对没有倚老卖老的意思,但无论如何我也无法苟同你们的轻信和轻易被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5:27:18 | 只看该作者
你觉得小说作者的肯定能说明什么是吧?我不这么认为,对她的小说我没有发言权,根本就没看过。但她在这里的言辞难脱为自己做广告之嫌。他自己都承认,常年生活在国外,他的创作素材来自很多人的叙述。我不想说原作的合理性,我只想说电影所给年轻一代的误导是严重的。你们喜欢用“以一斑可窥全豹”来说它又恰到好处的地方,我却要告诫你们,这哪里是可窥到全豹,简直就是让你们看到了怪物。他的失真已经是差不多100%了,你们还用文艺作品可以不用顾及史实来为其开脱。你们可以把这个电影当作“从前有座山。。”那样的故事去听,去相信。但是,你们能不能稍微地整点深度地思考呢?我不知道,人云亦云是不是已经成为了思维的惯性?我也不知道,这就是所谓年轻人的“浮躁”或不是?我绝对没有倚老卖老的意思,但无论如何我也无法苟同你们的轻信和轻易被感动。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4:34


:clap: 好,有个性。只可惜您说这个就像您说文化大革命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发表于 2014-6-17 16:34:22 | 只看该作者
好,有个性。只可惜您说这个就像您说文化大革命也有值得肯定之处一样。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4-6-17 16:27



事物不仅有内涵,还有外延,你们只看到了内涵部分,看不到外延。这就是区别,全面地看待事物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基本要素。具体到文革,你们只看到或听说了文革本身多么多么的不好,但是不好的东西能不能有其他好的客观效果,你想过没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不就是不能只从事情的本身来看事情的好坏吗?坏事可能有好的客观效果,好事也可能有坏的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就跟你讲不明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17:24:33 | 只看该作者
我同意小说作者那番话的确有做广告的嫌疑,但你说的,我标了红字的部分,也太夸张了,100%失真的怪物?我让你去看他的另一部文革作品《活着》,你又云云,反正怎么你都看不顺眼。你究竟是跟张导不对付,还是跟文革不对付,干脆你自导自演一部算了,现在民间拍微电影的人很多,你也可以试试。

事物不仅有内涵,还有外延,你们只看到了内涵部分,看不到外延。这就是区别,全面地看待事物是得到正确结论的基本要素。具体到文革,你们只看到或听说了文革本身多么多么的不好,但是不好的东西能不能有其他好的客观效果,你想过没有?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不就是不能只从事情的本身来看事情的好坏吗?坏事可能有好的客观效果,好事也可能有坏的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就跟你讲不明白呢?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7: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发表于 2014-6-17 17:38:10 | 只看该作者
我同意小说作者那番话的确有做广告的嫌疑,但你说的,我标了红字的部分,也太夸张了,100%失真的怪物?我让你去看他的另一部文革作品《活着》,你又云云,反正怎么你都看不顺眼。你究竟是跟张导不对付,还是跟文革不对付,干脆你自导自演一部算了,现在民间拍微电影的人很多,你也可以试试。
白色百合 发表于 2014-6-17 18:24



从《红高粱》被骗起就不喜欢拿着国耻到洋人那里去领奖的家伙了。我说的三个问题,是这个电影的基本事件的基础,连这都是假的,还有什么能是真的?没关系,咱们争论归争论,很多事不辨不明是不是?观点不一致是正常的,况且我们之间还存在着估计大于15年的年龄差距呢。谢谢你的讨论,我暂时没有拍电影的意思。话又说回来了,我就是个认真的人,对人生、信仰都很认真,对电影当然也容不得半点马虎。难怪我以前的牧师非常不喜欢我,我的认真有的时候教他骑虎难下。这可能是个不小的缺点是吧? 不过我只对事不对人,千万别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4-6-17 18:43:12 | 只看该作者
这话太绝对,太不符合事实了。大背景、大情节,《归来》是符合事实的。
文革,就是《归来》展示的那么回事:划清界线,子女“大义灭亲”等。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他的电影没有来自生活的任何东西,何以能被称为艺术?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3: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4-6-17 20:22:30 | 只看该作者
从《红高粱》被骗起就不喜欢拿着国耻到洋人那里去领奖的家伙了。我说的三个问题,是这个电影的基本事件的基础,连这都是假的,还有什么能是真的?没关系,咱们争论归争论,很多事不辨不明是不是?观点不一致是正常的,况且我们之间还存在着估计大于15年的年龄差距呢。谢谢你的讨论,我暂时没有拍电影的意思。话又说回来了,我就是个认真的人,对人生、信仰都很认真,对电影当然也容不得半点马虎。难怪我以前的牧师非常不喜欢我,我的认真有的时候教他骑虎难下。这可能是个不小的缺点是吧? 不过我只对事不对人,千万别介意。
老匠 发表于 2014-6-17 18:38


这世界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也是一种态度,总比没态度的好。:-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发表于 2014-6-17 22:0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匠 于 2014-6-17 23:07 编辑
这话太绝对,太不符合事实了。大背景、大情节,《归来》是符合事实的。
文革,就是《归来》展示的那么回事:划清界线,子女“大义灭亲”等。
墨子 发表于 2014-6-17 19:43



三条故事的主线已经无根无据,我就不明白,你说的大背景、大情节何来得符合事实?难道你所说的 大背景、大情节就是划清界线,子女“大义灭亲”等?丹丹要划清界限的目的是想演芭蕾主角,事实上,这个芭蕾就是子虚乌有的胡编乱造,原因不存在了,可结果却依然堂而璜之地在那里符合事实?你们可以说我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但不能只顾只言片语的确实存在而全盘认同吧?你说我太绝对,好,你的结论是不是也太轻率了?文革远远比《归》戏所展示的复杂残酷的多,因此文革还真的不是《归》所展示的那么回事,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文革如果真的像老谋字所演绎的,那就不是人间悲剧、空前浩劫了;也就是三岁小孩子过家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发表于 2014-6-18 16:2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和者盖寡A 于 2014-6-18 17:48 编辑

我观看电影《归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平静的、回顾式的。这样的故事知道的很多,多少见惯不惊了。实际上,尤其是那些右派们及其家属们自己的感觉,更是麻木、平静、甚至看来坦然。

《归来》中陆焉识、冯婉瑜令观众伤感和伤心时候,他们自己却相当平静地面对自己的不幸,好象这发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甚至象是他们自己的过错造成的。统治者的统治,已经使得被统治者默默地接受和忍耐了。这才是更悲哀和最悲哀的地方。这也才是严歌苓和张艺谋的软刀子所在。

但是我在陆焉识、冯婉瑜的女儿丹丹给他们跳《红色娘子军》中的独舞片断,精湛表演时,我眼睛终于湿润了。一个焚书坑儒的政策还不够,还要加一个株连九族的政策。整了父母,还不放过孩子,迫使孩子出卖亲情,接替父母受"过"。那文革的血统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