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
【八百孤寒】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之书生。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八拜之交】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指结为兄弟的关系。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二十回:“今日在圣贤炉前成了~,有福同享,有马同骑。”
【八斗之才】比喻人极有才华。《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清·梁起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愈弱冠耳。怀~,饮万斛之恨。”
【八方风雨】四面八方风雨聚会。比喻形势动荡不安,骤然变幻。唐·刘禹锡《郡内书情献裴度侍中留守》:“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
【八方呼应】各方面声气相通,相互配合。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毛泽东《论持久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的一例。”
【八荒之外】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言极其旷远。《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八街九陌】城市街道纵横,市面繁华。《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情况很相近。
【八仙过海】相传八仙过海时各有仙术,不用舟船。民间因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西游记》第八一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领或办法,互相竞赛。老舍《茶馆》第一幕:“说得好,咱们就~吧!”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见“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见“八仙过海”。
【八字打开】意谓开门见山,明白无隐。宋·朱熹《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八字没一撇】见“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倪。《通俗常言疏证》卷三:“《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於此。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今通常作“八字没见一撇”。
【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珍玉食】泛指精美的肴馔。
【八面见光】形容说话、做事圆转,面面俱到。亦以讥讽人圆滑世故,讨好各方。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回:“张姑娘这几句话,说得软中带硬,~,包罗万象。”
【八面受敌】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八面玲珑】①谓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②形容物体外观挺秀。③形容圆活、灵秀。④形容人世故圆滑,面面俱到,或善于应酬,各方面的关系都能应付。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宋·夏元鼎《满庭芳》词:“虽是无为清静,依然要八面玲珑。”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原来宝廷的为人,是~,却十分落拓。”
【八面威风】①形容威风十足,声势慑人。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②宋徽宗内库所藏玉杯名。见《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李绍闻《云间杂志》。
【八面张罗】形容各方面都应酬得很好。
【八面驶风】形容善于见风使舵,各方面都兜得传。
【八面莹澈】精明练达,洞明一切。
【八面圆通】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三八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八拜之交】指结拜兄弟或姐妹的关系。宋·邵伯温《闻见后录》:“丰稷谒潞公,公着道出,语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八音迭奏】八音:古时对乐器的总称;迭:交互,轮流。器乐齐奏,场面盛大。《晋书·乐志下》:“八音迭奏,雅乐并作。”
【八音遏密】《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谓尧死,天下为之举哀,停止作乐。后以“八音遏密”指国君(或国家元首)去世。柳亚子《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志哀》:“奉梓南归四载迟,~寄哀思。”
【八纮同轨】谓天下一统。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八窗玲珑】①唐卢纶《赋得彭祖楼送杨德宗归徐州幕》诗:“四户八窗明,玲珑逼上清。”后称四壁窗户轩敞,室内通彻明亮为“八窗玲珑”。亦作“八面玲珑”。②比喻通达明澈的修养境界。
【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作品。
【巴三览四】东拉西扯,说话无重心。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巴山度岭】爬山越岭。
【巴山越岭】爬山越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巴山蜀水】四川一带之山水。萧白《晚祷》:“多少思怀在这圆圆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于是~近来,洞庭湘河近来,扬子江钟山也近来……”
【巴山夜雨】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而孤寂的情景。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巴头探脑】伸头偷看。
【巴巴劫劫】心情急切貌。
【巴巴急急】同“巴巴结结”。
【巴巴结结】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巴高枝兒】比喻高攀。v
【巴高望上】犹高攀,向上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别说是鸳鸯,凭他是谁,那一个不想巴高望上、不想出头的?”
【巴前算后】思前顾后,反复考虑。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便度日的好。”
【扒高踩低】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
【拔十失五】见“拔十得五”。
【拔十得五】谓选拔人才而得其半数。指选拔人才不容易。《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参见“百不获一”。
【拔丁抽楔】比喻排除疑难。丁,“钉”的古字。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刀相向】谓动武。
【拔刀相助】拔刀助战。多指见义勇为。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一折:“路见不平,~。”
【拔山扛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山盖世】谓勇猛无敌于天下。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山举鼎】同“拔山扛鼎”。
【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
【拔山盖世】力能拔山,举世无双。《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毛济世】谓受轻微损失而能有利于世人。语出《列子·杨朱》:“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假济,为之乎?’杨子弗应。”
【拔本塞原】亦作“拔本塞源”。①比喻背弃根本。②贬意,铲除事物发生的根源。《左传·昭公九年》:“伯父若裂冠毁冕,拔本塞原,专弃谋主,虽戎狄其何有余一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这也是个好办法,而且简单易行,不过还不是~之计。”
【拔本塞源】见“拔本塞原”。
【拔地摇山】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浩荡。《英烈传》第四十九回:“乌龙镇上驻不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拔地倚天】从地面突兀而起,贴近天际。比喻高大突出,气势雄伟。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譬玉川子《月蚀诗》、杨司城《华山赋》、韩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
【拔宅上升】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四引《十二真君传·许真君》:“真君以东晋孝武帝太康二年八月一日,於洪州西山,举家四十二口,拔宅上升而去。”后因以“拔宅上升”。指全家成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秋先,汝功行圆满,吾已申奏天帝,有旨封汝为护花使者,专管人间百花。令汝~。”
【拔宅飞升】见“拔宅上升”。
【拔苗助长】同“揠苗助长”。
【拔茅连茹】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为引荐。语出《易·泰》:“拔茅茹以其汇。”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拔来报往】报:通“赴”。速来速往。后指往来频繁。语出《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拔、赴皆疾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少顷,以足床来,置地上,促客坐;又入,携短足几至,~,蹀躞甚劳。”
【拔萃出群】见“拔萃出类”。
【拔萃出类】同“出类拔萃”。谓高出众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汉·蔡邕《释诲》:“曾不能拔萃出群,扬芳飞文,登天庭,序彝伦,扫六合之秽。”
【拔葵啖枣】拔人家的菜,偷吃人家的枣。比喻小偷小摸。唐·独孤及《唐丞相故江陵尹御史大夫吕諲谥议》:“阖境无拔葵啖枣之盗,而楚人到于今犹歌咏之。”
【拔葵去织】《史记·循吏列传》:“扞公仪休呴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后以“拔葵去织”为居官不与民争利的典故。
【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他人。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交他去了,省得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
【拔犀擢象】比喻提拔突出人才。宋·王洋《与丞相论郑武子状》:“敕局数人,其间固有拔犀擢象见称一时者,然而析理精微,旁通注意,鲜如克(郑武子)。”例:中国是一讲群体关系之国,这一面体现团结,二也不无唯亲是任之鄙,敢问何能拔犀擢象?
【拔新领异】创新立意,提出独到见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宋·杨万里《石湖先生大资参政范公文集序》:“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
【拔群出萃】高出众人。多指才能。
【拔赵易汉】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立赤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赵帜易汉帜】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率汉军击赵,将至井陉口,先挑选轻骑二千,人持一赤帜,抄小路埋伏于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以诱赵。赵军出击,汉军佯败而走,赵军果空营追击。“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为信所灭。后遂用以为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拔帜树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帜易帜】见“拔赵帜易汉帜”。
【拔剑论功】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语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拔树搜根】见“拔树寻根”。
【拔树寻根】比喻追根究底,彻底查问。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
【拔锅卷席】①比喻带走全部家当。②犹言卷铺盖。比喻被解雇。
【拔辖投井】谓殷勤留客饮酒。
【拔丛出类】犹言拔萃出类。
【拔类超群】见“拔萃出类”。
【跋山涉川】见“跋山涉水”。
【跋山涉水】亦作“跋山涉川”。形容远道奔波之苦。《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魏巍《路标》:“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跋来报往】匆匆地跑来跑去。跋,通“拔”。语本《礼记·少仪》:“毋拔来,毋报往。”郑玄注:“报读为赴疾之赴,拨、赴皆疾也。”
【跋胡疐尾】《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后以“跋胡疐尾”喻进退两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无事之时,望影藏匿,~,日不聊生。”
【跋前疐后】同“跋胡疐尾”。
【跋前踕后】同“跋胡疐尾”。
【跋前踬后】同“跋胡疐尾”。
【跋涉山川】同“跋山涉水”。
【跋扈自恣】专横强暴,为所欲为。《明史·朵颜传》:“于是长昂益跋扈自恣,东勾土蛮,西结婚白洪大,以扰诸边。”《清史稿·袁甲三传》:“缘道设关隘,垄断公私。涡河、浍、颖之间,~。”
【跋扈飞扬】骄横放肆。
【跋扈恣睢】见“跋扈自恣”。
【跋履山川】同“跋山涉水”。
【把酒持螯】手持蟹螯饮酒。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语本《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把饭叫饥】多此一举。宋·苏轼《答程彝仲推官二首》:“所示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饭叫饥,聊发千里一笑。”
【把臂入林】谓与友人一同归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安)道:豫章(谢鲲)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把持不定】思想游移不定,没有主见。《野叟曝言》第二回:“但恐日后把持不定,为异端所惑,一时失足。”
【把素持斋】把:遵守。斋:斋戒。谓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元·无名氏《女姑姑》第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明·无名氏《锁白猿》第三折:“俺也曾看经念佛,俺也曾~。”
【把玩无厌】赏玩不倦。汉·陈琳《为曹洪与世子书》:“得九月二十日书读之,喜笑把玩无厌。”
【把薪助火】把:手握。拿着柴禾助长火势。比喻某种行动反而增长对方力量或助长事态的加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今求军马钱粮,切不可与。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参见“抱薪救火”。
【罢黜百家】罢黜:废而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例:处现今之世,应是万法为我用,而非~,独尊儒术。
【霸道横行】犹言横行霸道。
【霸陵醉尉】形容失官后受辱于人。《史记·李将军列传》:“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醉尉,呵止广。……”
【霸王别姬】谓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民众,终至垮台。《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是有一出戏叫《~》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
【霸王风月】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之事物。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今主上催花,与众不同,纯用火攻,可谓“~”了。”
【白白朱朱】形容各色花木。唐·韩愈《感春三首》诗:“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宋·杨万里《又和风雨二首》:“风风雨雨又春穷,~已眼空。”
【白璧青蝇】比喻善恶忠佞。唐·陈子昴《胡楚真禁所》诗:“青蝇一相点,白璧遂成冤。”《群音类选<龙泉记·赏菊闻报>》:“为臣子莫贵忠和孝,继美于今有凤毛,~何足较。”
【白璧微瑕】喻很好的人、物有些许小缺点,言即美中不足。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白璧无瑕】完美无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
【白草黄云】形容秋季时边塞的荒凉景象。唐·权德舆《赠老将》诗:“白草黄云塞上秋,曾随骠骑出并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急觅是人,不知何往,惟独立沙碛中,~,四边无际。”
【白丁俗客】泛指粗俗之辈。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白发苍苍】头发花白。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白发苍颜】头发已白,脸色灰暗。用以形容老人之容貌。宋·洪迈《容斋五笔·白苏诗纪年岁》:“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
【白发丹心】虽已老迈,仍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十九年,丹心一片,及还,须发皆白的故事。唐·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白发红颜】头发斑白而脸色红润。形容老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之状。宋·佚名《宣和画谱·道释四》:“(徐知常)旧尝有痼疾,遇异人得修炼之术,却药谢医,以至引年,白发红颜,真有所得。”
【白发千丈】形容头发既白且长,表示人因愁虑过重而容颜衰老。唐·李白《秋浦歌》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宋·刘克庄《后村全集·祭林寒斋文》第一百三十八卷:“凡此诸人,今皆安往?我虽独存,~。”
【白发青衫】青衫:无功名者之服饰。谓年迈而功名未就。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白饭青刍】“刍”念chú。白饭供客,青草饲马。喻主人招待周到。
【白骨露野】白骨暴露于野外。形容天灾人祸所赞成的悲惨景象。三国·魏·曹操《蒿里行》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白骨再肉】喻起死回生。唐·张文成《游仙窟》:“十娘怜悯客人,存其死命,可谓白骨再肉,枯树重花。”
【白圭之玷】玷diàn,瑕疵。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物总体很好,但尚有缺撼。《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不过~,并非晚节不终。”又参见“白璧微瑕”
【白黑分明】见“黑白分明”。
【白虹贯日】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世间将有不平凡之事发生。依现在的气象学说,此非虹而是晕,一种大气光学现象。《战国策·魏策四》:“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太子畏之。”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且休说~,青龙藏池。”
【白华之怨】指女子失宠之哀怨。《诗·小雅·白华》序:“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汉书·谷永传》:“贱者咸得秩进,各得厥职,以广继嗣之统,息~。”
【白驹过隙】驹jū,骏马。白马从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光流逝之迅速。《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白驹空谷】白驹:白色骏马,喻贤者。贤能之士于野而不能出仕。后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白蜡明经】白蜡:喻光秃空白。明经:古时科举制度科目之一。喻屡试不中。唐·张鷟《朝野佥载》:“张鷟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鷟为对。”
【白浪掀天】形容风大浪高。唐·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白龙鱼服】白龙化为鱼于渊中游。喻帝王或显赫之士隐藏身分,微服私访。汉·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汉·张衡《东京赋》:“白龙鱼服,见困豫且。”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四:“相公~,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相公者,何以处之?”
【白旄黄钺】“旄”念máo;“钺”念yuè。比喻有关征战之事。《尚书·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明·无名氏《智降秦叔宝》第一折:“某十八岁同父起义,~,平定两京。”
【白眉赤眼】比喻平白无故。明·沈德福《敝帚轩剩语·神名讹称》:“京师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儿者,必大恨,其猥贱可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作什么去呢?倒底说句话儿,也象件事啊。”
【白面书生】阅历不深之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之书生。《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雪儿呵,偏则把~奚落。”
【白日见鬼】大白天遇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清闲得很。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工、屯、虞、水,白日见鬼。”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八戒道:‘哥啊,我们连日造化低了。这两日~!那个化风去的老儿是谁?’”
【白日升天】道教指白昼升天成为神仙。后比喻一霎子富贵起来。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俗说淮南王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鸿宝苑祕》枕中之书,铸成黄白,白日升天。”鲁迅《中国文学史略》第二十六篇:“遂去,悉度其妻妾,于是‘金氏门中两代~。’”
【白日衣绣】衣:穿;绣:五彩制绣之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汉·应劭《风俗通·怪神》:“(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
【白日做梦】喻根本不能兑现之幻梦。明·豫章醉月子《精选雅笑·送匾》:“以为必中而遍问星相者,亦是白日做梦。”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细沙混于黑土,白者亦黑。喻好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时久也会污染恶迹。《荀子·劝学》:“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参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金史·世纪》:“生女之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白手起家】形容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朱子语类》卷一0七:“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致荣显。”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你看,他发了多少财,~,靠的是谁?如今也忘了水源头了,墙上的草,两边倒着呢。”
【白首北面】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白首不渝】年迈而不失赤子之心。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梁书·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白首空归】诸事无成,到老一场空。
【白首穷经】言即活到老,学到老。唐·韩偓《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宋·苏辙《范镇可侍读太一宫使告词》:“兹予绩服之初,日思讲议之益,谓~之乐,尚可推以与人。”
【白首相知】白首: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明·孙仁儒《东郭记·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
【白首之心】老年时的壮志。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白水鉴心】清澈之水能照见人的心灵。形容心灵明净如水,甚为纯洁。例:白水鉴心者,方能体察世间情,不造恶业,不堕恶趣。
【白头如新】指交友互不知心,时间虽久,仿同刚刚认识。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宋·陈亮《与应仲书》:“而八年之间,语言不接,吉凶不相问吊,反有~之嫌。”
【白头相守】指夫妻恩爱相携至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头相守,谁知奴今日死去也。”明·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与李固~,便是我平生愿足。”
【白头偕老】《诗经·卫风·氓》:“及尔偕老。”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释意参见“白头相守”。
【白头到老】见“白头偕老”。
【白往黑来】言变化极大。《列子·说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白屋寒门】白屋:用白茅草盖的屋;寒门:清贫人家。泛指贫士的住所。形容出身微贱。
【白雪皑皑】皑皑:皎洁状,多用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例:白雪皑皑冬已至,春天的脚岂能远矣?
【白雪阳春】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不俗之文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崔时佩《西厢记·琴心写恨》:“高山流水千年调,~万古情。”
【白眼相看】意与“青眼相看”相正。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无礼。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白衣苍狗】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幻莫测。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明·张景《飞丸记·梨园鼓吹》:“正是~多翻覆,沧海桑田几变更。”
【白衣公卿】古时指进士。唐朝人极看重进士,宰相多由进士出身,故推重进士为白衣卿相,是说虽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危望。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白衣卿相】见“白衣公卿”。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小生不才杀者波,也是国家~。”
【白衣秀士】功名未就之书生。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白鱼入舟】喻用兵必胜的征相。《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诸侯皆曰:‘纣可伐矣。’”《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武王~,君臣变色。”
【白玉微瑕】见“白璧微瑕”。
【白玉无瑕】见“白璧无瑕”。
【白云苍狗】见“白衣苍狗”。
【白云孤飞】比喻客居异乡,思念父母。《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
【白云亲舍】见“白云孤飞”。清·秋谨《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集〉》词:“南望~在,故乡回首凄凄。”清·秋谨《临江仙·题李艺垣〈慕莱堂集〉》:“南望~在,故乡回首凄凄。”
【白纸黑字】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悔改。元·无名氏《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不要闲说,白纸上写着黑字哩。若有反悔之人,罚宝钞一千贯与不反悔之人使用。”
【百般刁难】用各种手段使对方下不了台。
【百步穿杨】百步之外射穿杨柳的叶子。形容枪法高超。《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
【百般奉承】用尽各种方式,厚颜无耻地讨好人。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百弊丛生】各种弊端都产生出来了。
【百不获一】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百五回:“人品自会端正,文移自会清顺,晓畅,然着实是百不获一的。”参见“拔十得五”。
【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箭术高超,或做事有充分把握。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
【百不一存】表示丧失殆尽。北周·宇文逌《〈庾信集〉序》:“昔在阳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南史·蔡廓传附蔡兴宗》:“时士庶危惧,衣冠咸欲远徙,后皆流离外难,百不一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努力修炼得以提高。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势也。”
【百川归海】犹言万法归宗。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百辞莫辩】用任何言语都无可辩白。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辩则反动更为证实。”
【百代过客】指时间永远流逝。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直逆旅也;光阴者,百代直过客也。”
【百代文宗】在久远的年代里能为文人楷模的人物。《晋书·陆机传》:“制曰:‘故足远超枚(枚乘)马(司马相如),……百代文宗,一人而已。’”
【百读不厌】形容诗文极好,无论读多少遍也不觉厌倦。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堵皆作】众多房屋同时新建。《诗经·小雅·鸿雁》:“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百端待举】诸多事物等待兴办。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要点》:“经济建设是~,但须有缓急轻重之分。”
【百二河山】百二:指山河险峻且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之国。《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百发百中】每发必中。《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六回:“回见子牙,叩头在地:‘丞相妙计,~。’”又参见“百不失一”。
【百废待举】久置诸事等待兴办。吴晗《海瑞罢官》:“百废待举,他不出头做主,实在令人着急。”又参见“百端待举”。
【百废待兴】见“百废待举”。
【百废俱兴】久已荒废之事,霎时兴办。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
【百感交集】形容感触良多,心情复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郭沫若《科学的春天》:“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
【百花齐放】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风神各异之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界景象繁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又参见“百家争鸣”。
【百花生日】旧指阴历二月十二日,即花朝。清·秦味芸《月令粹编》卷五:“《陶朱公书》:‘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清·吴趼人《情变》第八回:“每年二月十二日,相传是~。”
【百卉千葩】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明·无名氏《紫微宫》第二折:“仲冬佳节景堪褒,百卉千葩逞艳妖。”又参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指各种流派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互为推进。也指因意见不同的争论。《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的局面。”
【百举百全】形容得心应手,每事必成,且好。《三国志·魏志·郭嘉传》:“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百孔千疮】百弊肆行,形势难以维继。唐·韩愈《与孟尚书书》:“汉室以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例:言不思己,行不顾人,蚁穴而不堵,必致百孔千疮,大难临头!
【百口莫辩】宋·刘过《建康狱中上吴居父》:“虽有百口而莫辩其辜。”又参见“百辞莫辩”。
【百里挑一】形容才华出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百里之才】只能治理百里之隅者。言即才能一般。《三国志·蜀志·蒋琬传》:“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
【百炼成钢】比喻经长期锻炼,身心俱强。汉·陈琳《武军赋》:“铠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
【百了千当】事事有着落。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问:‘百了千当时如何?’师曰:‘不许夜行,投明须到。’”宋·释惟白《续传灯录》:“不如屏净尘缘,竖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川八穴,~,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养。”
【百伶百俐】极聪明乖巧。明·马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焦氏生得有六七分颜色,女工针指,却也百伶百俐;只是心有些狠素。”
【百龄眉寿】祝人高寿之颂辞。唐·虞世南《琵琶赋》:“愿百龄兮眉寿,重千金之巧笑。”
【百年不遇】一百年也碰不到一次。形容很少见或少有的机会。老舍《龙须沟》第三幕:“不是要开大会吗?~的事,我歇半天工,好开会去。”
【百年大计】指关系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百年难遇】见“百年不遇”。
【百年树人】形容育才之艰。《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年偕老】参见“白头相守”和“白头偕老”。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俺衙内大财大礼,娶将你来,指望百年偕老,你只是不肯随顺,可是为何?”
【百年之柄】长久之权柄。《后汉书·班彪传》:“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百年之好】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四回:“忙了几时,到了重阳吉期,小峰同红蕖成了百年之好:”又参见“秦晋之好”。
【百年之后】死的讳称。《曹操集·卷二·军谯令》:“为存者立庙,使视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鲁讯《“题未定”草·五》:“您~,安葬何处?”
【百念皆灰】心灰意冷。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三十八回:“我如今~,只求归见老母。”例:心到喜处只顾乐,百念皆灰莫回头?
【百鸟朝凤】朝:朝见;凤:凤凰,古时传说中的鸟中之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那些玉斝中的长春露酒也都由站在身边侍候的宫女接过去倾入一只绘着~的大瓷缸中。”
【百巧千穷】指有才能之人境遇反而不好。宋·陈师道《早起》诗:“有家无食违高枕,百巧千穷只短檠。”例:事事皆然,勤能补拙,拙则巧;百巧千穷,巧终穷。
【百舌之声】多口多舌(如水中鸭,嘎嘎不止)。《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
【百舍重茧】远道而行的艰苦。《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百身何赎】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敬业文》:“一见无期,~。”
【百身莫赎】见“百身何赎”。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改稿一》:“旷官之罪,职~矣。”
【百世不磨】犹言名垂青史。《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唐·韩愈《送穷文》:“吾立子名,百世不磨。”
【百世师】品学皆优堪百代之表率。《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宋·苏轼《东坡后集·卷十五·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一言而为天下法。”
【百兽率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尚书·舜典》:“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四回:“大礼告成,伺候各官,循例三呼,国乐以外,杂以军乐,仿佛有凤凰来仪,~景象。”
【百思不得其解】久思而不得解答。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思不解】见“百思不得其解”。
【百思莫解】见“百思不得其解”。
【百岁千秋】一百年,一千载。形容岁月漫长,历时久远。《韩非子·显学》:“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万岁。’千秋万岁之声恬耳,而一日之寿无征于人,此人所以简巫祝也。”明·康海《王兰卿》第三折:“便活到百岁千秋索一死,则不如另寻个身计。”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犹言:邻居好,是块宝。《南史·吕僧珍传》:“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宋·辛弃疾《新居上梁文》:“~,人生孰若安居之乐?”
【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宋·张载《庆州大顺城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茫,~过大江。”
【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比耳官更能寻找真理。《荀子·儒效》:“闻之不若见之。”《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
【百无禁忌】无所忌讳。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鲁迅《小说旧闻钞·封神传衍义》:“则知太公封神,古有此说。今人于门户每书姜太公在此,~,亦非无所本矣。”
【百无聊赖】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汉·蔡琰《悲愤》诗:“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百无一成】一事无成。清·曾国藩《圣哲画象记》:“志学不早……驽缓多病,百无一成。”
【百无一能】(饭桶一个)什么都不会。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二回:“宋江道:‘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百无一失】见“百不失一”。
【百无一是】每事必错。
【百无一用】毫无用处。清·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月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获多不如存优。《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百业萧条】社会的衰败。
【百依百顺】一切都顺从别人。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三卷:“做爷娘的百依百顺,没一事违拗了他。”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这安公子是那女孩儿一般~的人。”
【百衣百随】见“百依百顺”。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所向无敌。《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宋·苏轼《留侯论》:“项籍唯不能忍,是以~而轻用其锋。”
【百战不殆】久经沙场而不殒身。形容善于用兵。《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金史·刘炳传》:“自古名将料敌制胜,训练士兵,故可使赴汤蹈火,~。”
【百折不回】意志坚强,倍受挫折而毫不动摇。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百折不挠】见“百折不回”。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还不致完全破产。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古人有言:‘~’,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摆袖却金】喻为人廉洁,不受贿赂。唐·韩愈《顺宗实录》:“执谊为翰林学士,受财为人求科第,夏卿不就应乃探囊中金以内夏卿袖,夏卿……摆袖引身而去。”
【败德辱行】败坏道德和操守。
【败鼓之皮】败:破旧。破鼓皮可作药材。比喻物虽微贱,却是有用的东西。唐·韩愈《进学解》:“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败井颓垣】犹言房毁墙坍。形容村舍荒凉。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
【败化伤风】见“败俗伤化”。
【败材伤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扞子产谓子皮曰:呴‘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后以“败材伤锦”喻用非其人,伤害国家。
【败事有馀,成事不足】谓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败於垂成】谓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
【败柳残花】比喻风尘女子。元·白朴《墙头马上》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
【败俗伤化】谓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败俗伤风】见“败俗伤化”。
【败军之将】战败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荷蒙厚恩,无可以报,愿施犬马之劳,不须张弓只箭,径取成都。”
【败国亡家】见“败国丧家”。
【败国丧家】使国破家亡。
【败绩失据】谓事业失败而无所凭依。
【败鳞残甲】龙身上散落的鳞甲。比喻纷飞的雪花。宋·张元《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拜赐之师】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见《左传·文公二年》。后因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拜倒辕门】形容对别人佩服之至,自甘服输。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若非一部全史瞭然于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辕门了。”
【拜恩私室】指感谢权势之人推荐提拔。《北史·王晞传》:“受恩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为干纪。”高阳《胭脂井》:“你说得不错,于今‘受职公堂,~’者,比比皆是。”
【拜将封侯】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一折:“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名成就。”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后称小说或小说家为稗官。指旧时的小说和私人编撰的史书。《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如今我要将这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做为~,流传海内。”
【扳龙附凤】谓依附龙凤而升空。
【班班可考】指事情源流始末清晰可鉴。宋·陈亮《与韩无咎尚书》:“本朝二百年之间,学问文章、政事术业,各有家法,其本末源流,班班可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三回:“亦尝有此言,明载简册,~。”
【班衣戏采】相传老莱子七十岁时穿彩衣作兒戏以娱亲。后以“班衣戏采”为老养父母的孝亲典故。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鲁班即公输班,古代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闻得亭亭姐姐学问渊博,妹子何敢~,同他乱谈。”参见“布鼓雷门”。
【班荆道故】亦作“班荆道旧”。谓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
【班荆道旧】见“班荆道故”。
【班香宋艳】班固和宋玉均善辞赋,以富丽见称,后以“班香宋艳”泛称辞赋之美者。
【班驳陆离】形容色彩杂沓。战国·楚·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古瓶》:“铜器一,器大可合抱,重数十斤,侧有双环,不知何用,~,瓶亦古。”
【班师回朝】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
【班师回俯】见“班师回朝”。
【班师得胜】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斑衣戏彩】谓身穿彩衣,作婴兒戏耍以娱父母。《北堂书钞》卷一二九引《孝子传》言老莱子年七十,父母尚在,因常服斑衣,为婴兒戏以娱父母。
【搬斤播两】谓盘剥克扣。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八卷:“如今这些贪人,拥着娇妻美妾,求田问舍,损人肥已,搬斤播两,何等肚肠。”
【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他在平公面前,搬弄我许多事非。”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况三姑六婆,里外搬弄是非,何能不生事端。”
【搬唇弄舌】①挑拨是非。②卖弄口才。元·无名氏《南珍珠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递舌。”
【搬脣弄舌】见“搬唇弄舌”。
【搬脣递舌】见“搬唇弄舌”。
【搬石砸脚】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阪上走丸】在斜坡上滚泥丸。极言其轻而易举。《汉书·蒯通传》:“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板上砸钉】见“板上钉钉”。
【板上钉钉】比喻事情已定,不容变更或说话算数。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三回:“议亲之事,这三位老伯,并儿的外父一并说好,那就石板上钉钉,就如我爹订的一般。”
【版版六十四】宋·周遵道《豹隐纪谈》记载::宋代铸钱每版以六十四文为定数,不得增减。后因以“版版六十四”喻刻板守旧,不知变通。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版筑饭牛】版筑,造土墙;饭牛,喂牛。相传商代贤者傅说筑于傅岩,武丁用以为相。事见《书·说命上》。春秋时卫国贤者宁戚饭牛车下,扣牛角而歌,桓公异之,拜为上卿。事见《吕氏春秋·举难》。后以“版筑饭牛”为贤臣出身微贱之典。
【半痴不颠】装疯卖傻之意。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这婆子俐齿伶牙,能言快语,又半痴不颠的惯与丫环们打诨,所以上下都喜欢他。”
【半三不四】谓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半上半下】谓两可之间。
【半上落下】犹半途而废。
【半斤八两】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半斤、八两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元来是半斤。”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七回:“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的,打扮也差不多。”
【半文不白】见“半文半白”。
【半文半白】亦作“半文不白”。文言和白话夹杂。
【半生不熟】见“半生半熟”。
【半生半熟】亦作“半生不熟”。①不熟悉;不熟练。②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
【半半拉拉】不完整;未全部完成的。
【半半路路】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半死不活】亦作“半死辣活”。①不死不活。谓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②没有生气或活力。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老舍《骆驼祥子》十八:“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半死辣活】见“半死不活”。
【半吐半露】见“半吞半吐”。
【半吞半吐】亦作“半吐半露”。说一半留一半。形容说话不直截了当。《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你这大汉毕竟为甚杀他?从实说来!你莫~,俺不明白。”
【半低不高】中等;不高不矮。
【半青半黄】庄稼未成熟时,青黄相间。比喻事物未达到成熟的境地。《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又参见“青黄不接”
【半夜三更】指午夜时。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午夜。亦泛指深夜。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半面不忘】谓只见过一面就不遗忘。形容记忆力极强。《后汉书·应奉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半面之交】谓只见过一面的交往。言即交情不深。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二回:“我与道友未~,此语从何而来。”
【半面之旧】谓只见过一面的旧交。晋·袁彦伯《三国名人序赞》:“且观世人之相论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决。”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
【半青半黄】农作物还没有长好,青黄相接。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朱子全书·学》:“今既要理会,也要理会取透,莫要半青半黄,下梢都不济事。”
【半身不遂】原为医学病症名,指半边身体不能随意转动。有时比喻诗文优劣参半,不够匀称。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无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第三十一章:“蒋百里在宜山的南边路上,汽车坏了,他受了一下子凉,就有一点~的样子。”
【半丝半缕】谓数量少,价值极其微小之物。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半信半疑】犹半信不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众人听了,也都~。”
【半信不信】谓不完全相信。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半途而废】见“半涂而废”。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况且从前古人以~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
【半部论语治天下】见“半部论语”。
【半推半就】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间不界】亦作“半间半界”。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朱子语类·论语二九》:“便是世间有这一般半间不界底人,无见识,不顾理之是非一味漫人。”
【半间半界】见“半间不界”。
【半梦半醒】谓睡眠尚未清醒。
【半路出家】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
【半路修行】见“半路出家”。
【半解一知】同“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半新不旧】见“半新半旧”。
【半新半旧】不新不旧。
【半涂而废】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半截入土】谓人老,已快到寿终之时。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呼?”老舍《谁先到了重庆》第一幕:“差多了,差多了!人到三十五,就~了。”
【半疑半信】同“半信半疑”。
【半懂不懂】不十分懂。
【半壁山河】同“半壁江山”。
【半壁江山】谓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半壁河山】同“半壁江山”。
【半筹不纳】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
【半筹莫展】犹半筹不纳。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周瑜虽能用计,岂能出诸葛亮之料乎?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惟自民国成立之日,则予三主张建设反致~,一败涂地。”
【半饥半饱】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伴食中书】谓执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伴食宰相】《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后因以指身居相位而庸懦无能者。
【邦国殄瘁】形容国家病困,陷于绝境。《诗经·大雅·瞻》:“人之云亡,邦国殄瘁。”
【邦以民为本】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鱼饥费香饵。”
【帮虎吃食】亦作“帮狗吃食”。比喻帮坏人作坏事。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
【帮闲钻懒】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
【榜上无名】旧指科举考试落第未被录取。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谁知三场得意,榜上无名。自五岁进场,到今二十一岁,三科不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二回:“这话令兄也说过,若~,大家莫想他回来。”
【蚌病成珠】喻因不得志而写出好文章来。《淮南子·说林训》:“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又参见“穷而后工”。
【傍人门户】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视艾人而骂曰:‘汝何等草芥,辄居我上!’艾人俯而应曰:‘汝已半截入土,犹争高下乎?’桃符怒,往复纷然不已。门神解之曰:‘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后因以“傍人门户”谓依赖他人,不能自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虽说咱们穷,究竟比他~好多着呢。”
【傍人篱落】见“傍人篱壁”。
【傍人篱壁】比喻依赖他人。宋·严羽《沧浪诗话》:“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
【徬徨失措】谓心神不宁,举动失常。
【傍观冷眼】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态度在一旁观望。《脂砚斋评红楼梦》第二回:“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
【傍花随柳】谓春游之乐。宋·程灏《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棒打鸳鸯】喻用强硬手段拆散别人夫妻、情人等。明·孟称舜《鹦鹉墓贞文记》:“他一双儿女两情坚,休得棒打鸳鸯作话传。”明·李开先《宝剑记》第十九出:“啼痕界破残妆面,德言分镜几时圆?远水高山,眼睁睁~散。”
【包羞忍耻】忍受耻辱,谓气量大。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包办代替】谓应该和有关的人一起商量或一起做的事,却独自办理,不让旁人参与。
【包藏奸心】犹言包藏祸心。
【包藏祸心】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心。《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初与我为客侣,不意~,隐我血赀,悍不还,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
【包罗万有】见“包罗万象”。
【包罗万象】包含容纳一切。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黄帝宅经》卷上:“所以包罗万象,举一千从,运变无形而能化物,大矣哉,阴阳之理也。”
【包揽词讼】谓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
【包举宇内】并吞天下,占有一切。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苞苴竿牍】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褒善贬恶】对好人好事加以赞扬;对坏人坏事加以斥责。指分清善恶,作出公正评价。宋·邵博《闻见后录》:“君子为小人所胜抑者,不过禄位耳。惟有三四寸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明·桑绍良《独乐园》第一折:“其中~,尊君抑经,内夏外夷,正名谨分,也不是等闲的文字也。”
【褒衣博带】着宽袍,系阔带。指古代儒生的装束。《汉书·隽不疑传》:“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
【褒衣危冠】危冠:高帽子。指古代儒生的装束。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薄唇轻言】形容多嘴,说话随便。春秋·无名氏《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宝刀不老】比喻虽年迈或脱离本行已久,但技艺并无减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忠(黄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宝山空回】喻指置身良好环境,却空无所得。语本《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海外有两句口号道刘好:‘若临歧舌不知韵,如入宝山空手回。’”
【宝珠市饼】唐·皇甫端《原化记·贺知章》:“贺知章尝谒卖药王老,问黄白术,持一大珠遗之。老人得珠,即令易饼与贺食。贺心念宝珠何以市饼,老叟乃曰:‘慳吝未除,术何由成?’”后常以“宝珠市饼”喻指屏除凡欲,轻宝重道。
【宝马香车】名贵的良马,华丽的车子。借指富贵之家出行的排场。唐·韦应物《长安道》诗:“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三折:“冷落了歌儿舞女,空闲了~。”
【饱经世故】谓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经世变】谓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饱经风雨】同“饱经风霜”。
【饱经风霜】谓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冯德英《苦菜花》第一章::“人们那被晒黑的~的脸上,显出严肃而紧张的神情。”
【饱经忧患】谓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饱经沧桑】犹言“饱经风霜”。
【饱经霜雪】同“饱经风霜”。
【饱暖思淫欲】亦作“饱暖生淫欲”。谓生活安逸,易起淫念。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自古道:‘~’,王禄手头饶裕,又见财物易得,便思量淫荡起来。”
【饱暖生淫欲】见“饱暖思淫欲”。
【饱人不知饿人饥】比喻处顺境之人,不理解处困境者之苦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
【饱以老拳】痛打,尽情地揍。语本《晋书·石勒载记下》:“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饱食终日】谓成天吃饱喝足,无所事事。《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饱食暖衣】吃得饱穿得暖。《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清·王晫《今世说·政事》:“今为若计,欲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乎?欲守公奉法,~,与妻子处乎?”
【饱练世故】同“饱谙世故”。
【饱学之士】学识丰富的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饱谙世故】谓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飨老拳】见“饱以老拳”。
【保国安民】保卫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四回:“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明史·西域四》:“而友邦远国,顺天事大,~,皇天监之,亦克昌焉。”
【保境息民】保卫国家边疆,使人民得以安宁。《周书·刘雄传》:“先是,国家与齐通好,约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明史·外国五》:“王能~,则福可长享。”
【保盈持泰】见“保泰持盈”。
【保泰持盈】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保家卫国】保卫家乡和祖国。
【保残守缺】①指汉代今文经学派儒生墨守残缺不全的今文经典而拘执一家之言。《汉书·刘歆传》:“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清顾炎武《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两汉而下,维多保残守缺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清魏源《礼记别考》:“汉初齐鲁诸儒,承秦灭学之后,保残守缺,未遑条贯。”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旧,不知改进。②指保藏残缺的古籍文献。
【报本反始】受恩思报,不忘本源。《礼记·效特牲》:“唯社丘乘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
【报冰公事】指旧时官场清苦的差使。
【报仇雪恨】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淮南子·氾论训》:“(文)种辅翼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八回:“滥官害民贱徒,把我全家诛戮,今日正好报仇雪恨!”
【报仇雪耻】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报雠雪恨】见“报仇雪恨”。
【报李投桃】意思是他人送予我桃,我回赠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明·高濂《玉簪记·诳告》:“只指望~,那顾他祀佛看经。”
【报应不爽】做恶者必得恶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四回:“男男女女,人千人万,那一个不说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抱火卧薪】比喻处境险恶,而不自知。或谓险事即将出现。语本汉·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抱火寝薪】见“抱火卧薪”。
【抱玉握珠】比喻满腹经纶,富有才学。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抱布贸丝】以物易物。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瑞仙亭》:“今羞无语自沉吟,咫尺相思万里心。~君亦误,知音尽付七弦琴。”
【抱表寝绳】坐卧不离准则。意谓坚持德操。
【抱法处势】坚持法制,凭借权势。《韩非子·难势》:“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抱残守缺】亦作“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这些似乎都是~,汇集众说而成。”
【抱残守阙】见“抱残守缺。
【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上述诸人,其为品性言行思惟,虽以种族有殊,外缘多别,因现种种状,而实统于一宗:无不刚健不挠,~。”
【抱打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助。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不瞒两位说,老汉平生,最喜欢劫副教授济贫抑强扶弱~。”
【抱负不凡】志向远大,不同一般。宋·楼钥《绩溪县尉楼君墓志铭》:“念吾兄抱负不凡,不见于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雨村兄真~也。”
【抱令守律】死守着律令,不知变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时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敛追财,……。”
【抱蔓摘瓜】摘完瓜连瓜蔓也抱去。比喻滥加株连,斩尽杀绝。语本唐·李贤《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清·钱谦益《临城驿壁见方侍御孩未题诗》:“~余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
【抱朴含真】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因沾染虚伪、狡诈之习气,而玷污、损伤。《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晋·陶潜《劝农》:“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抱屈衔冤】形容人遭受冤屈。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这三个功臣,抱屈衔冤,诉于天帝。”
【抱椠怀铅】同“握铅抱椠”。
【抱薪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去消灭祸患,反而使祸患扩大。《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抱薪救焚】同“抱薪救火”。
【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吓得这些人一个个~而逃。”
【抱头大哭】形容非常伤心或很是感动之状。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两人抱头大哭,哭了一场坐下。”
【抱瓮灌园】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抱着甕去浇菜,“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并且说:这样做,为人就会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见《庄子·天地》。后以“抱瓮灌园”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
【抱瓮出灌】抱着水瓮去灌溉。比喻费力多而收效少。《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抱关执籥】籥yuè:古同“钥”,锁钥。持门闩,拿钥匙。指监门小吏的职务。
【抱关击柝】守门打更的小吏。喻职位低下。《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唐·韩愈《争臣论》:“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者可也。”
【抱恨黄泉】心怀遗恨地离开人世。唐·李贤等引注《邕别传》:“臣所在孤危,悬命锋镝,湮灭土灰,呼吸无期。诚恐所怀随躯腐朽,抱恨黄泉。”又参见“赍志而殁”。
【抱恨终天】旧指因父母去世而一辈子感到悲痛。现指因做错某事而后悔一生。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住了哭,对富翁道:‘本待与主翁完成美事,少尽报效之心,论证知遭此大变,抱恨终天!’”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今老母已丧,~,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
【抱怨雪耻】报怨恨,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又参见“报仇雪恨”。
【抱枝拾叶】犹言舍本逐末。
【抱子弄孙】意谓抱弄子孙,安享天伦之乐。《晋书·右季龙载记下》:“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上司来时,干我甚事?我自回去,~嬉他娘。”
【豹死留皮】比喻留美名于身后。《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八章:“则其人肉体虽死,精神永生。俗语说:‘人死留名,~’,也就是这个意思。”
【豹头环眼】面目威严凶狠。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鲍子知我】《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当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鲍子知我”谓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鲍鱼之次】见“鲍鱼之肆”。
【鲍鱼之肆】亦作“鲍鱼之次”。卖咸鱼的店铺。鱼常腐臭,因以喻恶人之所或小人聚集之地。汉·刘向《说苑·杂言》:“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入~,而不自知其臭,其斯之谓乎?”
【暴虎冯河】典出《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
【暴戾恣睢】残暴凶狠,恣意横行。《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这位新官,或是慈祥恺恻,叫人感恩;或是暴戾瓷睢,叫人畏惧,做书的人,都不暇细表。”
【暴殄天物】残害灭绝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既有许多值钱有东西,任人作践了,也似乎~。”
【暴风疾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
【暴风骤雨】①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②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革命群众运动。《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九回:“有雌雄二鸟,原在一处同飞,忽被~惊散。”
【暴露无遗】全暴露出来。周恩来《评马歇尔离华声明》:“美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已原形毕露,蒋介石政府的卖国外交亦~。”
【暴内陵外】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周礼·夏官·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壇之。”
【暴取豪夺】以暴力劫夺。宋·苏轼《策断上》:“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世矣。”
【暴虐无道】残暴狠毒,道义尽丧。《晋书·桓彝传》:“遂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到九传厉王,~,为国人所杀。”
【暴跳如雷】跳脚怒吼。形容大发脾气或十分着急的样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三回:“他哥哥知道了,气得~。叫了他去骂。”
【暴敛横征】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暴躁如雷】见“暴跳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严贡生越发恼得~。”
【暴衣露冠】日晒衣裳,露湿冠冕。形容奔波劳碌。
【暴衣露盖】日晒衣裳,露湿车盖。形容奔波劳碌。
【暴露无遗】全部显露出来,一点也没有保留。
【爆跳如雷】盛怒貌。
【陂湖禀量】“陂”念bēi。语出《后汉书·黄宪传》:“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量也。”后因以“陂湖禀量”比喻度量宽广恢弘。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卑不足道】见“卑卑不足道”。
【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语出《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王弼注:“牧,养也。”高亨注:“余谓牧犹守也,卑以自牧谓以谦卑自守也。”
【卑谄足恭】低声下气,阿谀逢迎,过分恭顺,取媚于人。《史记·五宗世家》:“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
【卑身屈体】见“卑身贱体”。
【卑身贱体】①谓俭约勤苦。②弯腰俯首,屈从奉迎。
【卑卑不足道】谓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卑宫菲食】谓使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语出《论语·泰伯》:“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卑躬屈节】见“卑躬屈膝”。
【卑躬屈膝】弯腰下跪。形容毫无骨气,谄媚奉承。宋·魏了翁《江陵州丛兰精舍记》:“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虽谢安石之贤也,而犹不能免。”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向朝廷~,用变节投降的办法,苟安一时。”
【卑鄙无耻】品行恶劣,不知廉耻。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办你个‘胆大钻营,卑鄙无耻!’下去候着吧。”
【卑鄙龌龊】龌龊wòchuò:脏。丑恶肮脏。多指人的品质、行为。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他们里面的坏人,的确是天地间最坏的东西。背信弃义,杀人放火,横抢武夺,~,什么都干得出来。”
【卑礼厚币】谓礼节谦恭,所赠币帛等礼物丰厚。《史记·魏世家》:“惠王数败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朝廷~来延聘他,他在宋朝有多大的前程,要装模作样,高蹈远引,这便是不中抬举了。”
【卑辞厚币】见“卑辞重币”。《史记·魏世家》:“惠王数败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
【卑辞厚礼】言辞谦恭,礼物丰厚。
【卑辞重币】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三回:“君诚不惜~,以求诸侯于楚,楚必许之。”
【卑之无甚高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无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杯弓市虎】谓捕风捉影,疑虑重重,自相惊扰。
【杯弓蛇影】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原句:“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清·黄遵宪《感事》:“金玦厖máng凉含隐痛,~负奇冤。”
【杯弓蛇影】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后遂以“杯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清·黄遵宪《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负奇冤。”
【杯中蛇影】同“杯弓蛇影”。
【杯水之敬】犹言杯水之谢。
【杯水之谢】比喻微薄的酬谢。
【杯水车薪】《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后因以“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微小,无济于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四回:“有新债未动毫分的,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大有~之状。”
【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谓极少量的饮食。
【杯水舆薪】见“杯水车薪”。
【杯茗之敬】请人饮宴的谦辞。
【杯酒戈矛】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或争斗。亦以喻相互倾轧。《负曝闲谈》第二十五回:“就是有天在吴侍郎席上他请教我我没有理他那个人,这真是~了!”
【杯酒释兵权】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后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杯酒言欢】相聚饮酒,愉快畅谈。
【杯蛇幻影】同“杯弓蛇影”。
【杯蛇鬼车】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杯觥交错】觥gōng:酒器。形容酒宴中相互频频举杯暢饮的热烈气氛。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杯影蛇弓】同“杯弓蛇影”。
【杯盘狼藉】亦作“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狠藉。”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这桌子微醺,那桌子半酣,~,言语喧哗。”
【杯盘狼籍】见“杯盘狼藉”。
【杯羹之让】《史记·项羽本纪》载,楚汉相争,汉军断绝楚军粮草,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后因以“杯羹之让”谓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杯中物】指酒。晋·陶潜《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唐·杜甫《巴西驿亭观江涨》:“赖有~,还同海上鸥。”例:鸽子树唯一之舅父死于杯中物,呜呼,痛哉!
【悲不自胜】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太后因号泣而言,左右莫不垂涕,舜百万不自胜。”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悲愁垂涕】因悲哀、愁苦而落泪。《列子·汤问》:“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悲从中来】悲痛之感从内心涌出。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回:“大家联了此语,益觉~,泣不可抑。”
【悲愤填膺】悲痛和愤怒充满了胸膛。《文化五千年·文坛三杰——曹氏父子》:“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
【悲歌慷慨】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悲壮之胸怀。《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晋·陶潜《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清·黄宗羲《桐城方烈士妇墓志铭》:“乃至变乱之间,尽丧其平生,岂其~之性欤。”
【悲欢离合】泛指人世间聚合、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宋·苏轼《水调歌头》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朱自清《我是扬州人》:“童年的记忆最单纯最真切,影响最深最久,种种~,回想起来最有意思。”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辛,怜悯人民的疾苦。天,天命。指时世。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
【悲喜交集】悲与喜相交织。《晋书·王廙传》:“当大明之盛,而守局遐外,不得奉瞻大礼,闻问之日,悲喜交集。”鲁迅《花边文学·中秋二愿》:“前几天真是‘悲喜交集’。刚过了国历的九·八,就是夏历的‘中秋赏月’,还有海宁观潮。”
【悲歌易水】见“悲歌击筑”。
【悲歌击筑】战国时,荆轲受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见《史记·刺客列传》。后以“悲歌击筑”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悲声载道】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北郭先生】《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却楚庄王之聘不仕。《后汉书·方术传·廖扶》载,廖扶感父以法丧身,惮为吏,终身不仕,时人因号为北郭先生。后因用以指隐居不仕的人。
【北鄙之音】亦作“北鄙之声”。殷纣时的音乐。后世视为亡国之声。
【北鄙之声】见“北鄙之音”。
【北辕适粤】犹北辕适楚。粤在南方。
【北辕适楚】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驾车北行。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语本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唐·白居易《新乐府·立部伎》:“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
【北辙南辕】①想往南却驾车向北行驶。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②车子北往南来。喻人行无定迹。《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先民有言:适楚而北辕者,曰:‘吾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远矣。”
【北辰星拱】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仁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道主人】见“东道主”。《后汉书·邓晨传》:“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邓晨)以一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
【北斗之尊】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唐·李又《沙门弘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地出南关远,天回北斗尊。”
【北风之恋】语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北方之马。诗人托物以喻意,后遂以“北风之恋”喻对故土的怀念。
【北宫婴儿】北宫:古代王后所居之宫;婴儿:指齐国孝女婴儿子。用作孝女的代称。《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北门南牙】北门:指羽林诸将;南牙:指宰相。指文武重臣。《资治通鉴·唐纪中宗神龙元年》:“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
【北门锁钥】原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后借指北方军事要地。《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皇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
【北门之寄】谓负军事重任。
【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杜预注:“管,钥也。”后因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北门管钥】犹北门之管。
【北面称臣】古时南尊北卑,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君主宜郊迎,北面称臣。”又可参见“白首北面”。
【北叟失马】犹塞翁失马。喻祸福无定。《旧唐书·萧瑀传》:“应遭剖心之祸,翻见太平之日,北叟失马,事亦难常。”
【贝阙珠宫】指用紫贝明珠装饰的龙宫水府。亦喻指瑶台仙境或帝王宫阙。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明·无名氏《庆长生》第四折:“你看那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便如天宫之景也。”
【背公向私】见“背公营私”。
【背公营私】亦作“背公向私”。谓损公肥私,违法求利。
【背曲腰躬】腰背弯曲。常指坐久或年老。
【背曲腰弯】见“背曲腰躬”。
【背前面后】指或当面或背后。
【背乡离井】见“背井离乡”。
【背惠食言】谓忘恩失信。
【背碑覆局】看过的碑文能背诵,棋局乱后能复旧。指记忆力强。
【背腹受敌】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背义忘恩】同“背恩忘义”。
【背义负信】见“背信弃义”。
【背义负恩】同“背恩忘义”。
【背暗投明】背离黑暗,投向光明。旧时多比喻背离昏主,投向明君。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六回:“今将军既知顺逆,弃暗投明,俱是一殿之臣,何得又分彼此。”
【背本就末】见“背本趋末”。
【背本趋末】谓弃农务商。我国古代以农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根本,追求末节《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背城借一】①背对城墙对敌决一死战。指与敌人作最后决斗。②引申指作最后挣扎或斗争。《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合家细弱,依栖于此,屡被封家女子,横见摧残,今欲~,烦君属檄草耳。”
【背城一战】①谓作最后决战。②引申指最后的斗争或努力。《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茅盾《子夜》:“他皱着眉头问道:‘可是我们怎么~呢?’”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驰。常喻彼此的行动、目的相反。语本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象~,其实倒是心心相印。”
【背恩负义】同“背恩忘义”。
【背恩弃义】同“背恩忘义”。
【背恩忘义】背弃恩德,忘却道义。《汉书·张敞传》:“背恩忘义,伤化薄俗。”《晋书·刘聪传》:“沈等皆刀锯之余,背恩忘义之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九:“幸得主人释放,留为家丁,又以妻子配我,此恩天高地厚,未曾报得,岂可为此~之事。”
【背井离乡】远离家乡,流落他方。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送的他离乡背井,进退无门。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卧雪眠霜。”
【背盟败约】背叛誓言,撕毁盟约。宋·苏辙《六国论》:“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背山起楼】靠山建造楼房。谓好景被遮,比喻煞风景。宋·胡仔《茹溪渔隐丛话前集·西崑体》:“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裤,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背水一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理由《高山与平原》:“挫折也有两重性。它可以把人置于死地,也可能使人置于死地而后生。他只有~了。”
【背信弃义】语本《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背惠怒邻,弃信忘义。”后以“背信弃义”谓不守信用和道义。曹禺《王昭君》第五幕:“~是插在我背上的一把尖刀。”
【倍道而进】形容加快速度前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倍道兼行】加速行进,一天走两天的路程。形容加速急行。《孙子·军争》:“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晋书·景帝纪》:“~,召三方兵,大会于陈许之郊。”
【倍日并行】日夜兼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备而不用】先予准备,以应急用。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清·颐琐《黄绣球》第十七回:“凡是零星物件,本地买不出,一定要用,或是~的,也都齐全。”
【备尝艰苦】受尽艰难困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唐·韩愈《顺宗实录》卷一:上常亲执弓矢,率军后先导卫,备尝辛苦。”
【备尝辛苦】见“备尝艰苦”。
【备多力分】防备的地方多了,力量就会分散。例:学问最忌博而不专,有如军事之备多力分,终得皮毛,为泛泛之辈。
【备位充数】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是自谦不能做事之言。《汉书·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晏子春秋·谏下》:“其女子往辞晏子之家,托曰:‘负郭之民贱妾,请有道于相国,不胜其欲,愿得充数乎下陈。’”
【悖入悖出】悖:违背、胡乱。①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物,仍为别人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去,因人同有此权利。②胡乱弄来的钱又胡乱花掉。《礼记·大学》:“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诉者多矣。神以为~,自作之愆;杀人人杀,相酬之道,置不为理也。”
【悖言乱辞】胡言乱语。
【奔走之友】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奔走呼号】一面奔跑,一面叫喊。谓到处宣传以唤起人们的醒觉。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南镇祷雨文》卷二十五:“守土官帅其吏民奔走呼号,维是祈祷告请,亦无不至矣,而犹雨泽未应,旱烈益张。”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二回:“勇敢的国民,一经览到二十一条件,群以为亡国惨兆,就在目前,于是~,力图挽救。”
【奔走相告】奔跑着递相传告。形容把消息迅速传开。《国语·鲁语下》:“士有陪乘,告奔走也。”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于是群情惊疑,~,以为又将重演十年前之惨剧。”
【奔走钻营】到处奔波,削尖脑袋谋求私利。
【奔逸绝尘】形容跑得极快,迅速前进。绝尘,脚不沾尘土。《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
【奔轶绝尘】见“奔逸绝尘”。
【本支百世】谓子孙昌盛,百代不衰。
【本末倒置】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本同末异】①开头或本源相同而末后或结果不同。②根本上相同,末节上不同。魏·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本枝百世】见“本支百世”。
【本来面目】①佛教语。指人本有的心性。②原来的样子。唐·慧能《六祖坛经·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曲波《林海雪原》:“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本固邦宁】谓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
【本乡本土】①本地。②家乡。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蒋兴歌重会珍珠衫》:“你老人家女儿多,不把来当事了。本乡本土少什么一夫一妇的,怎舍得与异乡人做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回:“就是~的人,除非不做官还使得,要是做官的,谁保的住总在一处。”
【本相毕露】见“原形毕露”。
【本小利微】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小贩不论肩挑叫卖,或街畔摊售,总之~,吃着不够。”
【本性难移】本质难于改变。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楔子:“想他每无恩义,本性难移,着我向野田衰草残红里。”巴金《家》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真是江山易改,~。”
【坌鸟先飞】见“笨鸟先飞”。
【笨鸟先飞】①笨鸟先飞。比喻笨人反而居先。②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先行一步。多用做谦辞。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一折:“我和你有个比喻:我似那灵禽在后,你这等坌(笨)鸟先飞。”
【笨嘴拙舌】不善言辞。
【逼人太甚】谓对人逼迫不留馀地。
【逼上梁山】①《水浒传》里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有林冲等被逼上梁山的情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后用以指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②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
【逼不得已】迫不得已。
【逼良为娼】①谓强迫良家妇女卖淫。②比喻被迫做某件坏事。
【鼻孔朝天】见“鼻孔撩天”。
【鼻孔撩天】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鼻孔辽天】见“鼻孔撩天”。
【鼻青眼乌】同“鼻青眼肿”。
【鼻青眼紫】同“鼻青眼肿”。
【鼻青眼肿】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鼻青脸肿】同“鼻青眼肿”。
【鼻青额肿】同“鼻青眼肿”。
【鼻垩挥斤】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鼻塌脣青】见“鼻塌嘴歪”。
【鼻塌嘴歪】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鼻肿眼青】同“鼻青眼肿”。
【鼻端生火】语本《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后因以“鼻端生火”形容马行疾速。
【鼻端出火】见“鼻头出火”。
【鼻头出火】形容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鼻息如雷】熟睡时鼾声大作。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上使人微觇准所为,而准方酣寝于中书,鼻息如雷。”
【匕鬯不惊】语本《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后以“匕鬯不惊”形容法纪严明,无所惊扰。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赣、宁之乱,坐镇上游,~,指挥若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到处都有。《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上自朝廷,下至草野,~。”
【比肩系踵】犹比肩继踵。
【比肩连袂】肩膀相并,衣袖相连。形容连接不断。
【比肩接踵】犹比肩继踵。
【比肩随踵】犹比肩继踵。
【比肩继踵】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晏子春秋·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比肩叠迹】肩膀相靠,足迹相叠。形容人多。
【比肩叠踵】形容人多。叠踵,脚尖踩脚跟。
【比肩并起】肩并肩地一齐起来。比喻相随而起。《荀子·非相》:“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比肩而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宋·陈亮《贺周丞相启》:“虽使间世而生,何异~!”
【比肩齐声】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比上不足,比下有馀】谓处于中等状态。语出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
【比户可封】见“比屋可封”。
【比物连类】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韩非子·难言》:“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宋·赵佶《宣和画谱·山水三》:“每下笔,乃如文人才士就题,赋咏词源衮衮出于毫端,~,激昂顿挫,无所不有。”
【比物假事】借助同类事物相比况。
【比物丑类】谓连缀同类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比物属事】连缀排比相类的事物。
【比物此志】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以抒胸意。《汉书·贾谊传》:“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比类从事】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汉书·文帝纪》:“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比屋可封】谓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唐刘知几《史通·疑古》:“尧舜之人,比屋可封。盖因《尧典》成文,而广造奇说也。”后用以泛称风俗淳美,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汉书·王莽传上》:“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彼屋而封。”清·严复《原强》:“夫古之所谓至治极盛者,曰家给人足,曰~。”
【比屋连甍】屋舍紧密相连。谓住户众多。
【比量齐观】同等看待。
【比翼连枝】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唐·白居易《长恨歌》诗:“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明·谢谠《四喜记·大宋毕姻》:“但愿你百岁夫妻长好,比翼共连枝,无异般。”
【比翼齐飞】见“比翼双飞”。
【比翼双飞】比喻男女情投意合,结为伴侣。亦言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
【比手划脚】形容说话时用手势示意或加强语气。
【比权量力】比较、较量权势和力量的大小。
【彼倡此和】一方倡导,别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六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谒见晋景公,内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晋景公不从。”参见“一倡一和”。
【彼竭我盈】他方勇气已丧失,我方士气正旺盛。《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叙述了利于开始反功的时机——~之时。”
【彼一时,此一时】谓时间不同,情况也不同。《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门下,免死沟壑,便为万幸了,还敢妄言甚么。”
【彼众我寡】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
【俾夜作昼】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
【俾昼作夜】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诗经·大雅·荡》:“或号式呼,俾昼作夜。”又参见“秉烛夜游”。
【笔饱墨酣】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清·陈廷焯《白雨斋诗话》:“张孝祥《六州歌头》,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笔大如椽】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词清若玉,~。”
【笔伐口诛】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明·汪廷讷《三祝记·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垄上璠间识者羞。”清·忧患余生《官场现形记序》:“而吾辈不畏强御,不避斧钺,~,大声疾呼。”参见“笔诛墨伐”。
【笔耕砚田】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笔墨官司】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清·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玉座珠帘》上册:“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
【笔扫千军】笔力雄健如横扫千军万马。唐·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横扫千人军。”元·李庭《吊郭器之二首》:“元·李庭《吊郭器之二首》”
【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措词及用意均给予宽容或开脱。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笔下生花】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秀才肖王宾胸藏锦绣,~。”
【笔诛墨伐】用文字谴责,进行声讨。参见“笔伐口诛”。
【鄙俚浅陋】鄙俚:粗俗。形容文章或言谈粗俗浅薄。宋·王傥《唐语林·政事上》卷一:“上询其政事,光不知文字,对皆鄙俚。”
【鄙吝复萌】鄙吝:庸俗;萌:发生。又产生了庸俗的念头。《后汉书·黄宪传》:“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复存于心。”
【鄙夷不屑】轻视;看不起。
【鄙于不屑】见“鄙夷不屑”。
【币重言甘】币,指礼物;厚,重。礼物丰厚,言词谄媚。《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言甘,诱我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九回:“秦使此来,不是好意,其~,殆诱我也。”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恭必敬】十分恭敬貌。必,通“毕”。语本《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必躬必亲】谓凡事都要自己经手。《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后转为“必躬必亲”。清·
【必里迟离】阴历九月九日。《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秋谨《致秋誉章书》其五:“如父亲冥寿之用度,妹甚不赞成,但须一桌菜祭之,~,即尽人子之孺慕。”
【必由之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准则。《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宋·朱熹注:“义者行事之宜,谓人之路,则可以见其为出入往来必由之路,而不可须臾舍矣。”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九回:“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不可的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闭口不言】紧锁双唇,不说话。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闭口捕舌】犹言甕中捉鳖。比喻敌方已被控制,无法逃脱。
【闭口结舌】犹言闭口藏舌。
【闭口藏舌】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语出五代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宋·楼钥《攻媿集·跋徐神翁真迹》卷七十二:“道成之后,~,何用管人间如许闲事。”
【闭户读书】门起房在家苦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闭目塞耳】同“闭明塞聪”。
【闭目塞听】同“闭明塞聪”。
【闭明塞聪】堵塞视听。谓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闭门不纳】关起门不让人进来。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欲入城则闭门不纳,将入山则又与贼遇。”
【闭门读书】关起门来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苦读。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闭门羹】拒绝客人进门叫做让客人吃闭门羹。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闭门酣歌】指闭门不出,尽兴饮酒、歌舞。形容沉缅酒色。唐·李延寿《南史·徐绲似》:“绲为梁湘东王,镇西谘议参军,颇为声色,侍妾数十,……,便醉而闭门,尽日酣歌。”
【闭门自守】①闭门不出,洁身自保。②坚壁不出,严加防守。
【闭门合辙】犹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比喻互相投合。
【闭门投辖】《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后因以“闭门投辖”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闭门却轨】见“闭门埽轨”。
【闭门却扫】见“闭关却扫”。
【闭门思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三国·蜀·诸葛亮《黜来敏教》:“自谓能敦厉薄俗,帅之以义。今既不能,表退职,使闭门思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小仙自知身获重罪,追悔莫及,惟有~,敬听天命。”
【闭门思愆】见“闭门思过”。
【闭门造车】宋·朱熹《〈四书〉或问》卷五:“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意思是只要按照同一规格,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宋陈亮《谢陈同知启》:“伏念某少览古书,恐遂流於无用;晚更世故,始渐见於难通。岂求田问舍之是专,亦闭门造车之可验。”后比喻办事只凭主观想象,不管客观实际。严复《救亡决论》:“自以为~,出而合辙,而门外之辙与其所造之车,果相合否。”
【闭门扫迹】见“闭门埽轨”。
【闭门埽轨】谓杜绝宾客,不与来往。
【闭门觅句】宋徐度《卻扫编》卷中:“(陈师道,字无己)与诸生徜徉林下,或愀然而归,径登榻,引被自覆,呻吟久之,矍然而兴,取笔疾书,则一诗成矣。”后因以“闭门觅句”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
【闭门塞户】见“闭门塞窦”。
【闭门塞窦】关闭门窗,堵塞洞穴。多谓防备之严。
【闭门墐户】见“闭门塞窦”。
【闭境自守】封闭四境,严加防守。
【闭閤自责】见“闭门思过”。
【闭閤思过】閤hé,旁门,小门。见“闭门思过”。
【闭壁清野】犹言坚壁清野。
【闭关自主】见“闭关自守”。
【闭关自守】①封闭关口,不和别国往来。②比喻因循守旧,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无事则民勤于耕稼,以广军储;有事则民习于弓矢,以莅武事。此真霸王之资也。闭关自守,又何忧乎?”
【闭关却扫】关上大门,不打扫庭院路径。意为谢绝应酬,不与亲友往来。汉·应劭《《风俗通义·十反》:“蜀郡太守刘胜季陵去官在家,闭门却扫。”南朝·梁·江淹《恨赋》:“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梁实秋《好汉》:“时来运转,好汉也有惨遭挫败的时候,他就应该~,往日的荣华不必再提。”
【闭关锁国】闭关自守,不与别国往来。《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柯灵《<近代文学丛谈>序》:“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为打破~,西学东渐开了先河。”
【闭塞眼睛捉麻雀】盲目地工作。
【闭月羞花】月亮见了躲藏起来,花兒见了感到羞惭。形容女子貌美。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之貌。”
【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敝鼓丧豚】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敝衣枵腹】衣破肚饥。形容生活困顿。
【敝衣粝食】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顿。
【敝帚千金】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夫人善於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后因以“敝帚千金”比喻把自己并不一定好的东西视为宝贝。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一量放兵纵火,闻之可以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宋·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敝帚虽微亦自珍。”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但写出以后,却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的意思。”
【敝帚自享】犹言敝帚自珍。
【敝帷不弃】谓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
【敝鼓丧豚】击鼓宰猪而求神,徒使鼓破而猪失。谓徒劳无益。
【敝盖不弃】谓破旧之物也自有其用。
【敝綈恶粟】谓衣食粗劣。
【婢作夫人】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二引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后因谓刻意摹仿,而才力短弱不能神似者为“婢作夫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一回:“不过偶尔学着写,正是~,那里及得到大哥什一。”
【婢膝奴颜】谓卑躬屈膝谄媚奉承的奴才相。
【筚路蓝缕】筚bì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辆,穿着破损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之艰。《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筚门闺窦】筚门:柴门;圭窦:上尖下方的圭形门洞。形容穷苦人家的住所。《左传·襄公十年》:“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其难为上矣。”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我不禁暗暗称奇,不料这~中,竟有这等明理女子。”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清。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碧鬟红袖】指代年轻貌美的女子。
【碧落黄泉】碧落:天界;黄泉:地下。泛指宇寰的各个角落。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清·洪昇《长生殿·重圆》:“荷君王不弃,念切思专,~为奴寻遍。”
【碧血丹心】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蔽聪塞明】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二、是对于现实要‘~’,麻木冷静,不受感触,先由努力,后成自然。”
【蔽日干云】挡住太阳,直冲云霄。形容高大无比。唐·张文成《游仙窟》:“于时金台银阙,蔽日干云。”
【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谓生活清苦。
【弊车羸马】破车瘦马。《三国志·吴书·刘繇传》注引《续汉书》:“家不藏贿,无重宝器,恒菲饮食,薄衣服,弊车羸马,号为窭陋。”
【弊帚自珍】犹弊帚千金。
【弊绝风清】弊害之事绝迹,不正之风廓清。语本宋周敦颐《拙赋》:“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壁立千仞】形容山崖石壁高峻陡峭。
【壁间蛇影】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记述。后因以“壁间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壁垒森严】①防御工事坚固;戒备严密。②比喻界限极其分明。
【避而不谈】指有意回避事实。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或加水冲淡了。”
【避害就利】躲避有害的,接近有利的。《吴子·图国第一》:“谋者,所以避害就利。”
【避人耳目】谓避免走漏消息。
【避人眼目】见“避人耳目”。
【避之若浼】《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后以“避之若浼”谓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避井入坎】见“避坑落井”。
【避凶趋吉】谓避开祸害而趋向吉利。宋·王观国《学林·诗卜》:“曾参不入胜母,汉祖不留柏人,避凶趋吉,所不可废。”
【避世绝俗】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避世金门】见“避世金马”。
【避世金马】《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后以“避世金马”、“避世金门”谓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避世墙东】《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君公(王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用“避世墙东”谓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避世离俗】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避瓜防李】见“避李嫌瓜”。
【避坑落井】谓避过了坑,掉进了井里。比喻避去一害,又受另一害。《晋书·褚翜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惰:松懈;归:指撤回。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旺盛气势,等敌人疲劳松懈撤回去的时候再去打击。《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避让贤路】辞官退隐,让才贤能者出仕。《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避李嫌瓜】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后以“避李嫌瓜”表示避免嫌疑。
【避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杜预注:“一舍,三十里。初,楚子云:‘若反国何以报我?’故以退三舍为报。”后以“避君三舍”、“避军三舍”指退让和回避。
【避面尹邢】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世家》。后以“避面尹邢”称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避重逐轻】见“避重就轻”。
【避重就轻】①谓避开较重的责任,拣轻的承担。②谓躲开要害问题,只谈次要的事。唐·李林甫《唐六典·工部尚书》:“技能功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恐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的意思,也未可知。”
【避俗趋新】谓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避迹违心】违背本意而隐匿。
【避穽入坑】见“避坑落井”。
【避军三舍】见“避君三舍”。
【避凉附炎】谓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避祸求福】见“避祸就福”。
【避祸就福】谓避开灾祸而趋近幸福。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五十五卷:“或示形象,倚托物类,使人思惟,自解意趣,吉凶善恶,了然知之,避祸就福,所向谐也。”
【避强打弱】见“避强击弱”。
【避强击弱】亦作“避强击惰”。亦作“避强打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避强击惰】见“避强击弱”。
【避迹藏时】逃避时世。
【避毁就誉】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避烦斗捷】谓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
【避溺山隅】谓防止淹死而躲入山隅。表示远远回避。
【避实就虚】见“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谓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防御薄弱之处。语出《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影匿形】见“避影敛迹”。
【避影敛迹】谓隐蔽起来,不露形迹。
【避难就易】避开困难的而拣容易的做。《元史·文宗本纪》四:“大都总管刘原仁称疾,久不视事,及迁同知储政院事,即就职,侥幸巧宦避难就易。”
【避难趋易】见“避难就易”。
【髀里肉生】见“髀肉复生”。
【髀肉复生】髀bì:大腿。谓因久不骑马,大腿上肉又长起来了。《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於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演义》第三四回作“髀肉复生”。后因以“髀肉复生”为自叹壮志未酬,虚度光阴之辞。
【璧合珠连】亦作“璧合珠联”。①谓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古人认为是一种显示祥瑞的天象。②比喻众美毕集,相得益彰。
【璧合珠联】见“璧合珠连”。
【壁垒森严】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
【壁立千仞】形容岩石高耸。晋·张载《剑阁铭》:“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日剑阁,壁立千仞。”《水经·河水注》:“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清·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边尘不惊】喻边境安定无战事。
【砭庸针俗】谓救治凡庸鄙陋。
【鞭不及腹】见“鞭长不及马腹”。
【鞭长不及】见“鞭长不及马腹”。
【鞭长不及马腹】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杜预注:“言非所击。”谓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因以“鞭长不及马腹”喻力所不能及。
【鞭长莫及】见“鞭长不及马腹”。
【鞭长驾远】谓路途遥远。
【鞭约近里】犹言鞭辟近里。
【鞭丝帽影】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鞭辟入里】同“鞭辟近里”。
【鞭辟向里】同“鞭辟近里”。
【鞭辟近里】古代洛阳方言。意谓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语。《二程全书·遗书十一》:“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清·李颙《答顾宁人书》:“~一言,实吾人顶门针、对症药。”
【鞭辟着里】同“鞭辟近里”。
【鞭驽策蹇】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鞭擗向里】同“鞭辟近里”。
【鞭擗进里】同“鞭辟近里”。
【抃风儛润】儛wǔ,古同“舞”。欢舞于和风时雨中。指庆幸沾受恩惠。《宋书·孔觊传》:“觊逊业之举,无闻于乡部;惰游之贬,有编于疲农。直山渊藏引,用不遐弃,故得抃风舞润,凭附弥年。”
【变化多端】变化极多或变化很大。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这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变化不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
【变化不穷】见“变化无穷”。
【变化莫测】见“变化不测”。
【变化如神】变化迅速而神奇。《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太祖自统御海内,芟夷群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变化如神。”
【变化无常】谓变化不定,无规律可循。《庄子·天下》:“忽漠无形,变化无常。”
【变化无穷】变化多种多样,没有穷尽。极言变化之多。战国·楚·宋玉《高唐赋》:“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变心易虑】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变幻不测】见“变幻莫测”。
【变幻莫测】变化无常,无法捉摸。
【变幻无穷】形容变化之奇异和繁多。
【变幻无常】见“变化无常”。
【变古易俗】犹变古易常。
【变古易常】改变过去的法制和习俗。语本《韩非子·南面》:“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
【变古乱常】更改或打乱祖宗常法。
【变本加厉】原意是在本来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后多形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语本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变生不测】意外地发生变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变生肘腋】比喻变乱发生在内部或身旁。语本《三国志·蜀志·法正传》:“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彊,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万一中外合谋,~,郑国非公之有矣。”
【变故易常】同“变古易常”。
【变色易容】形容惊惶失措。《战国策·秦策·范睢说秦王》:“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