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九)--- 毛泽东(转贴)
(三)矛盾的普遍性
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叫做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
恩格斯说:“矛盾就是运动”[4]。列宁对于矛盾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见)一切自然(社会和精神也在内)现象和过程中的相互排除的对立倾向。”[5]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之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这一法则,是最普遍的法则,适用于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也适用于思想现象。它在辩证法中,是一个最根本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法则。
为什么说矛盾就是运动?恩格斯的说法,不是有人反驳过了的吗?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矛盾的学说,变成无产阶级革命之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引起了资产阶级理论家之拼命的攻击,总想推翻恩格斯这个“运动即矛盾”的定律,举起了他们的反驳,并且搬出了下述的理由。他们说:实在世界中运动的事物,是在各个不同的瞬间,经过各个不同的空间点,当事物处于某一点时,它就占据那一点,到另一点时,又占据另一点。这样,事物的运动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成许多段落的,这里没有任何的矛盾;如有矛盾就不能运动。
列宁指出这种说法的全部荒谬性。指出这种说法,事实上把不断的运动,看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许多段落,许多静止状态,结果是否定了运动。他们不知事物处于某一个新位置,是因为事物从空间的某一点走到另一点的结果,即运动的结果。所谓运动,就是处于一点,同时又不处于一点。没有这一个矛盾,没有这个连续和中断的统一,动和静,止和行的统一,运动就根本不可能。否定矛盾,就是否定运动。一切自然、社会和思想的运动,都是这样一种矛盾统一的运动。
矛盾,不只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上述的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而且也是世界一切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
生的过程,同它相反的死的过程,不可分的联系着,这不仅在各种有机体的生命中,或有机体内细胞们的生命中,都是如此。新与陈之代谢、生与死之更迭,这一矛盾统一的运动,是一切有机体的生活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种矛盾,生命现象是不能想象的。
机械学中,任何一种“动作”,都带着内部的矛盾性,引起“反动作”,没有反动作,动作就无从说起。
数学中,任何一个数量都带有内部的矛盾性,都可能成为正数与负数,整数与零数。正数与负数,整数与零数,组成了数学的矛盾运动。
化学中分化化合的矛盾统一律,组成了化学变化的无量的运动,没有这一矛盾,化学现象就不能存在。
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现象,都带有阶级的矛盾性,劳动的买卖如此,国家的组织如此,哲学的内容也是如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根本规律。
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都是矛盾现象。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双方斗争而又联结,组成了战争的总体,推动了战争的发展。
人的概念之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
党内不同思想之对立与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阶层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说到这里,有人要说:可以承认恩格斯同列宁的原则,矛盾即是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但是所谓每一过程中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那就未必然罢?不是德波林等人明明说过,在每一过程中并无所谓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吗?按照德波林的说法,矛盾是存在的,但只存在于过程发展之一定阶段上,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发现。根据德波林,过程的发展循着如次的阶段:开始是简单的差异,随后发生对立,最后成为矛盾。这种公式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这是错的。所谓矛盾的普遍性,不但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而且存在于每一过程之一切发展阶段中,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矛盾律。根据德波林一派,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须待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那末,在那一瞬间以前,过程发展的原因不是由于内在矛盾即过程的分裂,而是由于外在原因了。这样,德波林回到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机械论去了。拿这种见解去分析具体问题,他们就看见在苏联的条件下工农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完全同意于布哈林的意见。在分析法国革命时,他们就认为在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郭列夫[6]的说法)。他们不知道世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瞬间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没有激化而已。工农之间,即使在苏联条件下,他们的差异就是矛盾,仅仅不会激化成为对抗,不取阶级斗争的形态,不同于劳资间的矛盾,这是矛盾的差别性,而不是有无矛盾的问题。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新过程的发生是什么呢?乃是旧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体,让位于新的统一和组成此统一的对立体,新过程就代替旧过程而发生,新过程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
过程之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列宁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模范地应用了这个原则。他指出,这是研究任何过程所必须应用的方法,列宁自己也正确地应用了它,贯彻于他的全部著作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之最单纯的、最普遍的、最根本的、最经常的、最日常的、数十亿万回被人亲眼看见的关系——商品交换。在这最单纯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之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从那里开始的叙述,把这个矛盾的发展(成长及运动),这个社会的发展,在其个别部分的总和上,自始至终地指示于我们。”
列宁说了上面的话之后,接着说道:“这正是辩证法的一般的叙述方法或研究方法。”[7]
好,我们不用读桐城派的古文义法了,列宁告诉了我们更好的义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法。
(四)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过程之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说的,是关于矛盾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这个问题,应从几种情形中研究它。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对于每一种运动形式,应当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乃是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同其它运动形式之质的区别。只有注意这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唯物辩证法指明: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之特殊的质。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发声、发光、发热、电流、化分、化合等等都是。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每一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为它自己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这种情形,不但自然界,社会现象和思想现象也是一样。每一社会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领域所特有的某种矛盾之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机械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物理学中的阴电与阳电,化学中的化分与化合,社会科学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斗争,军事学中的攻击与防御,哲学中的唯心与唯物、形而上学观与辩证观等等,都是因为具有特殊矛盾与特殊本质,才构成了不同的科学研究的对象。固然,如果不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但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不但要研究每一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之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长途中,每一过程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一切运动形式之每一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天下没有同型的矛盾,研究要着重一点。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例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大众与封建制度的矛盾.用民主革命的方法去解决;殖民地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用民族战争去解决;无产阶级与农民的矛盾,用农业社会化去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思想斗争去解决;社会与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去解决,过程变化,旧过程与旧矛盾消灭,新过程与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所用以解决矛盾的方法是根本不同的。用不同的方法去对付不同的矛盾,这是原则。
为要暴露过程中的矛盾在其总体上、在其相互联结上的特殊性,就是说暴露过程的本质,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否则暴露过程本质为不可能,这是研究问题要十分注意的。
一个大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例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整个中国社会对帝国主义的矛盾,在中国社会内部有封建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小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统治集团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不但各个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两,又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我们从事中国革命的人,不但要对各个矛盾总体即矛盾之相互联结,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能了解其总体。所谓了解矛盾之各个方面,就是了解它们每一方面各占何等特定的地位,各用何种具体形式同对方发生依存关系,在依存中及依存破裂后又各用何种具体方法同对方作斗争。研究这些问题,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列宁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研究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作斗争之各种具体形式的科学。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与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第二章中已经说过,本节末尾也还要说。现在来说片面性与表面性。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正人君子一方、不了解奸巧狡诈一方,只了解现在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自己一方、不了解他人一方,只了解骄傲一方、不了解谦逊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发展党内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说的是矛盾的双方。唐太宗也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乡下两家或两族相争,做和事老的,须熟识双方争论的原因、争点、现状、要求等等,才能思出和解的办法来。乡下有那种善于和事的人,遇有纠纷,总请他到,这种人实在懂得我们说的要了解矛盾各方面特点这一条辩证法。水浒传上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与祝家庄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的范例,这个三打祝家庄,算是最好的一例,列宁屡次说到对问题要全面去看,坚决反对片面性,我们应该记得他的话。表面性,是说对矛盾总体与矛盾各方的特点,都不去看,否认深入事物里面精细研究矛盾特点的必要,仅仅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到一点矛盾的形相,就想动手去解决矛盾(答复问题,解决纠纷,处理工作,指挥战争)。这样的干法,没有不出乱子的。不但全过程中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面情况上,应该注意其特点;过程发展的各阶段,也有特点,也应该注意。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之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过程之根本矛盾的性质及过程的本质虽没有变化,但根本矛盾在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为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局部地解决了,或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
例如帝国主义之别于自由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个根本矛盾的性质及这个社会之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独占资本与自由资本之间的矛盾发生了,各独占集团之间的矛盾发生了,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矛盾发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激化了,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即各国不平衡发展状态激化了,因此形成了帝国主义的特殊阶段。
拿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中国民主革命过程的情形来看,也表现了若干特殊阶段。直到这一革命完成为止,也许还要经过若干阶段,虽然整个过程中根本矛盾的性质及过程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本质(其反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本质),并没有变;但中间经过辛亥失败,北洋军阀统治,第一次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大革命,统一战线的破裂与资产阶级的转入反革命,军阀战争,苏维埃战争,东四省丧失,苏维埃战争停止,国民党政策转变,第二次统一战线建立等等大事变,过去二十多年间已经通过了四五个发展阶段。这些阶段中,包含着有些矛盾激化(例如中日矛盾),有些矛盾部份地暂时地解决(例如北洋军阀的消灭,苏区没收地主土地),有些矛盾又重新发生(例如新军阀之间的斗争,苏区丧失后地主又重新收回土地)等等特殊的情形。
研究过程各阶段上矛盾的特性,不但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也同样要从各个方面去看。
例如国共两党。国民党方面,在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是革命的、有朝气的,它是各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1927年以后,变到相反的方面,成为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集团。西安事变后,又开始向新的方面转变。这就是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当然有种种的原因。共产党方面,第一次统一战线时期,它是幼年的党,对于革命的性质、任务、方法等等的认识,均表现了它的幼年性,因此发生了陈独秀主义;但是它领导了第一次大革命。1927年以后,领导了苏维埃战争,在同国际国内敌人斗争中锻炼了自己,创造了苏区与红军,但它也犯过一些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1935年以后,它又领导了统一战线,提出了抗日民族战争与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这就是共产党在三个阶段上特点。形成这些特点,也有种种的原因。不研究这些特点,就不能了解两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特殊的相互关系(统一战线,统一战线破裂,再一个统一战线)。不但两党间,而且更根本的,还有这两个党向其他方面形成矛盾的对立。例如国民党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有时取妥协形态),同国内人民大众的矛盾。共产党同国外帝国主义的矛盾,同国内剥削阶级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所以造成了两党的斗争,又造成了两党的合作。不了解这些矛盾方面的特点,不但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个同其他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关系。国民党为什么有与共产党重新合作之可能?就是因为国民党受了日本压迫与人民不满而发生了自己内部变动的原故。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之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矛盾之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以对它们的具体分析为前提。离开具体分析,就决不能认识矛盾的特性。
这种具体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给了我们以很好的模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一矛盾统一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时,他们看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的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同政治及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把这—法则应用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时,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于在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在全社会中生产的无组织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阶级表现则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应用辩证法到客观现象的研究时,是这样不带任何主观随意性,而从客观现象的实际运动所包含的具体条件,去看出这些现象中的具体矛盾,矛盾各方面之具体的地位,矛盾之具体的相互关系等等。这种研究态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舍此便没有第二种研究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之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之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即是世界,也即是思想。否认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例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个性之中,共性表现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之存在,也就不能有共性之存在。假如除去了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矛盾之各各特殊,大宇长宙,无一同者,变化无穷,其存在也暂,所以是相对的。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照现在的意思来说,可以说他说的是矛盾的特殊性,相对性。“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说的是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懂得了它,就可以一通百通。古人所谓闻道,以今观之,就是闻这个矛盾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