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6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文化毒品—— “卡拉OK”现象之反思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31 15:3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卡拉OK”——原本是日本小型酒店供客人酒足饭饱之后消遣的一个小玩艺儿,意思是“无人乐团”。它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风靡于港台,随之又趁着大陆市场开放和家用电器的普及,肆孽于大陆的各个角落。于是乎,十亿神州尽“歌星”,举国上下皆“OK”。在一种盲目跟从的大潮之中,这种不伦不类的“艺术”形式几乎垄断了中国大大小小各种文艺舞台,饭店,歌厅,舞场以及无数家庭的休闲娱乐。今日在大陆,如果不会在“卡拉OK”机前哼哼几句的简直就是古板另类,如果哪一场演出没有“卡拉OK”伴唱那简直就搭不起台子。真是邪门了,中国人离开了小日本发明的那个“劳什子”怎么就搞不成“艺术”了呢?

不可否认,“卡拉OK”极大地促进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工厂学校,机关商店,几乎各个角落,只要有一台“卡拉OK”电子伴唱机,任何人都可以发一次“烧”,舒展歌喉,做一番“明星梦”。任何一家单位,只要弄上一台机器,几张唱碟,就可以举办一场有声有色的演出。原来当歌星如此轻而易举,“搞文艺”不过是“烹小鲜”而已。

出国前,丝毫没有感觉这样做有什么不妥。你这样,他这样,大家都这样,全国都这样,我们早已经在那样的环境里都被“卡拉OK”鼓噪的晕乎乎的了。大约在两年前,因为准备一场演出,需要一张美声歌曲伴唱盘,可走遍了许多唱片商店都寻不见。经一位“明白人”点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东洋鬼子”发明的那玩艺儿“西洋鬼子”硬是不喜欢,在大陆和港台大行其道的“卡拉OK”,在这文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却少有人问津。“卡拉OK”竟成为东西方文化鲜明的区别之一。

我开始思索这一奇怪的现象,也经常观看和对比华人及其他族裔社区的演出。我注意到,凡是华人社团的演出,除了以乐队为主体的音乐会之外,大部分的演出鲜有乐器或乐队现场伴奏,几乎清一色的全部采用“卡拉OK”或“MTV”形式。而其他族裔则不同,或多或少总是由乐手或乐队现场伴奏,最简单的莫过于一架钢琴,一把吉他或一把小提琴。尽管简单却不粗糙,艺术风采依然,文化品位依然。于是,我暗自发问:难道其他族裔的人不如华人聪明?不懂得采用简单和省钱的方式,去实现最理想的效果?

“卡拉OK”的效果究竟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和场合会有不同的价值体现。就普及大众文化和家庭娱乐而言,“卡拉OK”不失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休闲方式有所改变。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消除疲劳,而是趋向于一种无拘无束,尽情娱乐,使身心都得到放松的方式,“卡拉OK”正是满足了现代人此一消费要求而蓬勃发展起来。它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和成本较低,不过仅此而已。但是,枯燥无味的电子音响伴奏,不可能给人们带来高雅纯正的音乐享受,凡受过正规音乐训练和真正喜欢音乐的人都不能满足这种呆板单调的伴奏形式,因为它不利于他们歌唱水准的正常发挥。即使偶尔为之,也是在缺少其他伴奏条件下的无可奈何。

如果说个人家庭娱乐和小型团体的演出因技术和财力所限不得不采用“卡拉OK”伴唱的话,大型文艺团体和重要场合的演出也热衷于这种方式就说不过去了。在大陆,从中央台到地方台大大小小的各种演出,竟然也被“卡拉OK”演唱形式所主宰,这就不得不问一个为什么了。国家没钱请乐队吗?缺音乐人才吗?没时间准备吗?非也。正是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及一些文艺团体不负责任的带头和示范,以及无数商家唯利是图的推波助澜,才使得来自东洋小岛上的这一“文化毒苗”,在大陆找到了最适宜繁殖的环境和生长的土壤。

举国上下一窝风地采用那个“劳什子”搞娱乐,办演出,是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情绪的浮懆与急功近利呢?是否会影响到整个民族艺术鉴赏力的下降呢?在旋晕刺眼的霓虹灯下,在震耳欲聋的喧嚣声中,如果大家都沉浸在欲醉欲仙,飘飘然然的气氛之中,享受着瞬间的感官刺激,谁还去体会音乐的美妙意境?谁能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如果用“卡拉OK”去演唱美声和歌剧,古典音乐必将索然无味;用“卡拉OK”去伴唱民歌和京剧,更让原本朴素无华的传统艺术罩上了光怪陆离的外衣。

不客气地说,“卡拉OK”式演唱带来的只是技术上的进步,造成的却是大范围艺术上的堕落。充其量它只是提供了“热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就象一件给艺术品裹上了华丽但却拙劣的包装一样,它代表的不仅不是先进与高雅,反而是骨子里的媚俗和浮躁。它不仅贬低了艺术家们的形象,更践踏了艺术本身。著名的大陆中央台的《春节文艺晚会》与《同一首歌》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从内容到形式也越来越完善,恕我直言,总不敢称之为艺术的盛会。究其根源,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尊重艺术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过多地引用了“卡拉OK”形式。试想,如果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也四处巡回演唱“卡拉OK”,并通过媒体播放于世界,其艺术特色与个人魅力将何在?再设想一下,如果当年宋祖英去悉尼和维也那搞的也是“卡拉OK”式演唱,如何体现出艺术的光彩?我们还记得1984年洛山矶奥运会开幕式上100台钢琴齐鸣的宏大场面吗?如果将那100台钢琴换成100只高音喇叭,效果将会怎样?我想,经久不衰的维也那新春音乐会之所以举世闻名,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水平有多高,而是更体现了整个奥地利民族对于艺术的尊重和热爱!

当前,“卡拉OK”和“MTV”这个怪物也在加拿大游荡起来。华人聚集的城市,如温哥华,渥太华和多伦多等地,“踢死狗”舞厅和歌厅在增多,“万利达歌王”在热销,盗版DVD,CD在泛滥。“同一首歌”演唱会在多伦多市的举办,更将“卡拉OK”这种空气烧的炽热。真担心这种粗俗文化不受节制的传播,终有一天将损害这里原本古朴典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挤垮了歌剧院里的乐池,轰走了为芭蕾舞伴奏的乐队。

热爱艺术的人们,请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自觉地去抵制这一文化怪物。我们这一代有责任将淳朴丰富的传统中华文化带到这里来,用自己的勇气,汗水和智慧,浇灌真正的艺术之花。

华人,请振作起来,“卡拉OK” ,请走开。

01/16/2006 于 多伦多
(原载<星网>,2006/01/31,有改动)
沙发
发表于 2006-2-7 01:02:14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毒品还是大众情人——也谈卡拉OK现象

文化毒品还是大众情人——也谈卡拉OK现象
作者:哇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