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01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0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共情仇”历史剧在台湾引发热议
中评社    2009-06-25 09:39:43

由于长期受“反共”教育,岛内民众曾是“闻共色变”、“谈赤心惊”,随着两岸关系发展渐趋热络,这种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随着《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大陆电视剧的热播,岛内民众终于开始“放下历史的包袱”,转而以平常心热议甚至追寻国共之间“曾经的故事”。

  台湾《联合报》21日的报道称,《潜伏》和《人间正道是沧桑》都在诠释“国共情仇”的历史,而后者更是大陆电视剧很少拍过的“黄埔情结”。

《联合报》的报道还特别强调,《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大陆电视剧第一次正面拍摄黄埔军校,特别是黄埔年轻人的生活。在那个年代,黄埔军校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革命理想殿堂。电视剧不避讳、不隐瞒、实事求是地展现了“黄埔风貌”。不仅大陆民众喜爱《人间正道是沧桑》,通过网络视频欣赏该剧的岛内民众也相当热捧。有岛内网友表示,这部戏的特点就是以大时代为背景,通过一个家庭人物之间不同的理念和命运,着重描述人物之间的思想、伦理,感情等,“是一部比较有思想性的电视剧”。还有网友称,“一口气看完,且流了很多眼泪”,几个家庭命运就是国家命运浓缩,确实好看。

台湾《中国时报》驻大陆记者亓乐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内容很精彩,演员演得也很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在陈述“国共情仇”这一段历史时,更客观,更真实。非常想把这部电视剧的碟片带回台湾,这样的片子,台湾是拍不出来的。

早在4月份,《潜伏》在大陆尚未全面走红,台湾《中时电子报》就向岛内读者介绍了这部电视剧。文章表示,余则成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并认为《潜伏》对“军统”天津站的国民党特工并未刻意丑化,而将“为党国而战”的精神刻画得很细致,“这种进入史观的探讨层次从而摆脱统战窠臼,应是该剧成功并讨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中时电子报》在评论中甚至为《潜伏》写了后续:余则成潜伏台湾38年,将两岸松动的信号传回大陆,并告别“潜伏”生涯回大陆寻找翠萍,两岸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尽管该剧在台湾并没有正式播映,但台湾东森电视台的即时民调却显示,高达63%的民众知道有《潜伏》这部电视剧及其内容概要,35%的台湾民众则借助网络视频等方式收看了该剧。连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是《潜伏》的观众。有台湾网友认为,《潜伏》剧本的处理很客观。也有网友表示,男主角最后竟到台湾继续“潜伏”,这让台湾民众感觉“不寒而栗”。

对于有关“国共情仇”历史剧的讨论在岛内持续升温,台湾资深媒体人、作家乐为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两岸官方对当年的这段历史有着不同的解释,若非国共两党搭建对话平台,两岸情势逐渐平稳,这种反映“国共情仇”的历史剧是不会在岛内成为话题的。

从对“历史情结”避而不谈到热议不休,岛内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折射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台湾民众通过亲身经历开始正视大陆,对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但两岸近60年的分离、隔阂甚至对峙,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两岸从敌手变成伙伴,尽管有血缘、民族乃至亲情作为“黏合剂”,但这种精神的转折却需要一种方式、途径来宣泄,或者说需要以文化的形式来消融,告诉岛内民众为什么会有对立,又为什么会从对立走向合作双赢。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0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6-25 14:07:47 | 只看该作者
又发电视剧了, 严重支持    :p    1:58 分处的圆舞曲相当的优美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21:33 | 只看该作者
* 该剧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 全部视频信息
    * 标签:
      人间正道 正道是沧桑 孙红雷 >>
    * 专辑:
      人间正道是沧桑 >>

    * 该剧通过1925年至1949年间杨氏兄弟姐妹不同的人生脉络,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集中展现了从黄埔时期的国共合作到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国民党退逃台湾这一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政治历史画卷,生动再现了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取代国民党,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

        1925年,湖南醴陵。杨氏家族有三个子女,长子杨立仁是个教书先生,沉稳多谋,绵里藏针;在广州读书的女儿杨立华独立而有主见;小儿子杨立青生性顽劣但勇敢正直。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他们能团聚在自己身边,并成长为对国家的有用之人。

        立仁与立青虽是亲兄弟,但关系并不融洽。立仁受革命思潮感染,准备暗中行刺在湖南巡视的北洋政府要员。立青偷拿立仁的枪支玩耍走火,误伤了少年林娥,更使得刺杀计划提前夭折。立青察觉到立仁的意图,主动独揽罪名,却对立仁只顾自己的念想而不管全家的安危愤恨不已。官方的深入调查几乎让行刺计划曝光,杨廷鹤多方斡旋才免去了立青的罪名,将大事化小,可是立仁和立青均已无法在老家安身立命。无奈之下,兄弟俩先后离乡背井前往广州,各自发展找寻前途。

        立仁通过杨家世交楚材介绍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而立华早已是广州国民政府的机要人员。立青对前途一片迷茫,在立华的介绍下,他先后认识了国民革命元老级人物董建昌和共产党籍黄埔政治教官瞿恩一家。在他们的帮助下,立青凭借超强的绘图技艺顺利地考入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渐渐成熟的立青将瞿恩视为人生导师,并对瞿恩的妹妹瞿霞产生了爱慕之情,还与范希亮、穆震方等三期六班的同学结下深厚的情谊。经过“东征”的战火洗礼,立青已显示出优秀军人的潜质,然而国民党在黄埔发动的“清党”行动让他痛苦地举枪对准了自己的人生导师——瞿恩,瞿恩对立青表示理解的同时给予了他重大的人生启迪。事件平息后,立青第一次因“主义之争”而慎重思考对自己未来道路的选择。此时,立仁已步步为营踏入国民党政治核心圈。瞿恩与立华在广州本是互相倾慕的对象,但因政治理念不同而未能携手同行,立华暂别是非之地前往莫斯科学习。杨氏三兄妹姐弟因政治见解产生分歧开始貌合神离。远在家乡的杨廷鹤续弦已故发妻之妹梅姨,再度生下女儿立秋,并举家迁住上海准备安享晚年。

        在瞿恩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艰难取得成功,而国民党指挥北伐军乘虚而入窃取了胜利果实,立仁接受秘密任务筹谋针对共产党人的更大阴谋,不久“四一二”事变爆发,瞿恩、瞿霞等人遭到追捕。随军驻守上海的立青,因看不惯残忍迫害共产党人的行为,脱下北伐军服,与瞿恩一齐秘密离开上海。瞿恩再一次对迷惘中的立青进行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并为他指引了人生的方向,介绍立青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立青由一名优秀的职业军人向一个信仰坚定的革命军人转变,先后参与了南昌起义、整编农民武装,反围剿等重大军事事件,逐渐成熟成长为一名我军的高级军事人才。

        立仁是中统驻上海的情报长官,而他的对手恰恰是瞿恩、瞿霞等转入地下的共产党人,还有调来保护我党地下组织安全的特科人员立青。立华结束莫斯科的学习回到上海后,作为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继续为国民政府服务。立青与立仁之间经历了数次险象环生的正面交锋,立华不愿看到自家兄弟同室操戈,安排特殊渠道护送我党核心领导前往中央苏区,以此作为交换,要求瞿恩让立青离开上海到中共的后方工作,瞿恩被迫答应,同时深深地感觉自己与立华已渐行渐远。

        瞿霞在执行任务时不慎被捕入狱,瞿恩忍受巨大的悲伤和痛苦,接受组织上新派来的助手林娥,继续开展地下工作。林娥的公开身份是中统驻上海情报部门的电报手,她出色的工作技能和特殊的身世吸引了立仁的注意。立仁向林娥表达爱慕之情,可林娥早已芳心暗许瞿恩,巧妙地拒绝立仁并和瞿恩秘密结成夫妻。林娥利用身份的便利和立仁对她的器重,为我党的地下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由于叛徒出卖,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遭致严重冲击,瞿恩和林娥身份暴露,不得不抛下刚出生的幼子辗转中央苏区。立华主动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幼子取名费明,杨家上下包括立仁在内,都对费明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爱护和心血,希望上一代的矛盾能在他们这一代消解。

        反围剿失败,瞿恩在掩护林娥和其他战友转移时不幸被捕,瞿恩宁死不屈,牺牲前他为从未谋面的儿子留下了一封带血的家书,家书在立华的协助下化名上报发表,既表达了对儿子的思念和期望,也彰显了他坚守信仰的革命立场。立仁奉命对瞿恩行刑,他与范希亮等黄埔军人在瞿恩的最后一刻为其安排了黄埔礼遇。

        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展开共同抗日的第二次全面合作,立青作为警卫人员随中共谈判代表团前往南京。瞿霞获释参与中共的谈判工作,气节未改但性情大变,她对立青不再如过去那般亲密,显露出些许疏远之意,令立青颇为神伤。杨家人10年之后难得团聚,立青和范希亮等黄埔三期六班的同学也终于能在战场以外再次把酒言欢,并重申班规:“钢刀归钢刀,同窗是同窗!”。

        抗日战争爆发,立华安排杨家举家迁往重庆。立青作为八路军团长在前线奋勇杀敌,因为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又被调到抗大培养我党的军事干部;立仁则一直在谍报战线上辛勤奋战。在延安,瞿霞嫁给了立青的黄埔同窗穆震方,立青大受打击。瞿霞和穆震方极力撮合立青与林娥,两人虽互生好感,但因为瞿恩和瞿霞的影子,他们之间犹豫着始终捅不破这层窗户纸,直到林娥被派去重庆工作的那一刻主动向立青表白,立青的生命又开始融合了新的意义。立仁与林娥在重庆相遇,国共两党情报人员并再次配合侦听日军的电台,保护重庆人民避免日军疯狂的轰炸的同时也为打击日军航空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立青教导出的抗大“连长班”贯彻发动群众的政治主张,从无到有地发展起了数千人的抗日武装,并联合老班长范希亮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但是范希亮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皖南事变”令国共关系再度陷入微妙、紧张的境地,立青受组织上委派前赴重庆保护情报工作的安全。立青与林娥在重庆完婚,也得以与家人再度团聚,但与立仁又一次在感情和事业上站在了对立面。立青合理、出色地完成了安保和护送电台等任务,在与立仁的暗自较量中更胜一筹。

        抗日胜利后,内战一触即发,立青接受组织安排前赴东北负责我军的军工生产保障工作,而立仁还有他的另两位黄埔旧同窗早已随装备先进的军队对东北发起了进攻,兄弟俩没有在正面战场相遇但依然继续着相互之间的较量,立华则把杨家接回了上海居住。解放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失道寡助,从盛气凌人转而兵败如山倒,立青也从军工生产保障转到了一线战场。立仁则在撤退中狼狈地回到上海,准备和国民党政权一起退逃台湾。初长成人的杨立秋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一心向往共产主义革命,她瞒着家人成功前往苏区,用自己的文艺才干支援苏区的文化建设。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廷鹤病重去世,他一生所盼的家庭团聚最终未能实现,立仁带着立华和全家人远渡台湾。立青作为共和国功臣回到上海准备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带着林娥、立秋等人到父亲杨廷鹤的墓前拜祭。杨氏兄弟姐妹随时代变革历尽分分合合,此刻虽隔海遥望,但依旧期待着血浓于水的民族统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5 14:24:16 | 只看该作者


2——50集网友可以自己点去,不一一贴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6-26 09:35:14 | 只看该作者
謝謝居士這個好介紹,我得慢慢看,沒有那麼多大塊兒的空餘時間集中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