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1°
    温度感觉: 21°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4°
    温度感觉: 14°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3°
    温度感觉: 13°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19°
    温度感觉: 19°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1°
    温度感觉: 20°
查看: 204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至今仍未能超越的几首50年代初少儿歌曲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22:4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12-6 07:02 编辑

《我们的田野》

作曲:张文纲 作词:管桦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的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风吹着森林
雷一样的轰响
伐木的工人
请出一棵棵大树
去建造楼房
去建造矿山和工厂

  森林的背后
  有浅蓝色的群山
  在那些山里
  有野鹿和山羊
  人们在勘测
  那里埋藏着多少宝藏

  高高的天空
  雄鹰在飞翔
  好像在守卫
  辽阔美丽的土地
  一会儿在草原
  一会儿又向森林飞去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
这是2003年文化部春节晚会上的节目,由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和文化部老艺术家合唱团?联袂演出。请注意合唱队员们员们很符合情调地穿着50年代少先队员的典型服装。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到了不堪入目的程度的年代,很欣慰地看到文化部的春晚果然还是很有文?化的。

张文纲和管桦1953年创作了这首朴实干净却旖旎隽永的歌,献给夏令营的少先队员们。?整整50年过去了,尤其是1978年后,这首歌几乎没有被再次完整演出过(管桦原来的?歌词共五段,现在一般都只唱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到头来只有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和文化?部的老艺术家们在这首歌诞生50周年之际又把五段歌词完整再现出来。低水平的中央电视?台银河少儿艺术团和高水平的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大抵对这种既非主旋律又非西方古典?的合唱不感兴趣(虽然原稿是难度较高的无伴奏三声部合唱)。瞧瞧后面的歌词:''伐木?工人......矿山工厂......勘探宝藏'',主旋律传话筒银河少儿艺术团和西?洋化的交响乐团少年合唱团会觉得这些内容多么老土,多么荒唐,多么没有情调,多么 '' 普罗列塔利亚'' !'' 五十而知天命 '',这首歌现在的命运呢?

打倒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不包括80年代的)和各种主旋律晚会!

《我们的田野》(1953年)
词:管桦
曲:张文纲

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创作于1953年的《我们的田野》是在历经了战火的洗礼之后生长出的和平的绿叶,这就?是生活在50年代新中国儿童心目中美丽的家园。这首抒情的无伴奏三声部童声合唱,原是?张文纲献给北京市少先队员的无伴奏童声合唱组歌《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首。

1953年张文纲和词作者管桦被邀请参加北京市少先队夏令营的野营活动。谁能想到这次?活动,会使他们与孩子们结下终身不解之缘:他们之后都成为著名的儿童歌曲词曲作者。短?短几天,他们便爱上了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不要想歪了,大概不会是萝莉控~)。经历?了战火岁月的他们看到少先队员们在和平年代如此幸福地生活,萌生了写一部赞颂孩子们的?作品的想法。当他与管桦创作描写夏令营生活的组歌《夏天旅行之歌》时,这幅图画,成为?管桦笔下美丽的诗句,成为他笔下动听的旋律,这首题为《我们的田野》的领唱与伴唱的歌?曲,成为组歌的第三部份,其余分别为:《森林欢迎我们》、《营火烧起来了》、《预备着?》、《漂亮的祖国》。

《我们的田野》曲调优美,节奏平缓,像人们在娓娓道来祖国的大好河山。全曲简洁朴实,?极为适合少儿合唱,也最能发挥童声纯真嗓音的表现力。虽然是大调歌曲,但乐曲同样突出?la、sol、mi等音符。因此,歌曲显得格外动听悦耳。整个乐曲与歌词惟妙惟肖恰倒?好处,给人以纯净、清新、舒展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田野》旋律优美动听,易于上口,后?成为一首独立的抒情独唱曲。几十年来,它始终被公认为我国儿童抒情歌曲的优秀作品,至?今传唱不衰。建国至今所有的少儿歌曲几乎无出其右者。曲作者张文纲甚至把他后来出版的?儿童歌曲集命名为《我们的田野》。

1990年张文纲在北京病逝。人们给他的悼词中有一句话:"只有真正善良的人,才可以?给孩子们写歌。"

无伴奏童声合唱


沙发
发表于 2010-12-5 23:4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三和居士
感谢三和兄的介绍和点评,很久以前就知道这首经典之作,特别的喜欢它那优美的旋律,惭愧的是从来没有仔细看过歌词是怎样的?也许如三和所说,这首歌经常被简化。从昨天看到这个帖子,我也数不清听了多少遍。这确实是一首难得的经典,江河湖海,山川田野,森林矿藏,祖国的大好河山,一幕一幕,层次清晰的展现在听众眼前,她是那样的辽阔宽广,又是那样的风情万种,无比亲切,无比可爱。伴着这轻柔的乐曲,我们真像是一个对母亲无限依恋的孩子,插上了翅膀,飞翔、缠绵于母亲的周围,无限的依恋,无限的柔情。在50年代初的时候,又很少的人坐过飞机,但是这首歌却为他们插上了翅膀,让所有听者领略到了地大物博,胸怀宽广的祖国母亲的风姿。
伟大的时代,美好的心灵能够孕育并催生出经典的作品,更希望在当代也能够出现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之作。
向我们的两位作词作曲的老艺术家致敬!
再次感谢三和兄的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8: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怀念春天

不谢。你很认真去听,用心去欣赏,还体会出飞机上鸟瞰祖国山河的景象。是的,那是一首优秀歌曲的魅力所在。
为什么那个时代能产生这么优秀的作品呢?我个人以为,那时的人们心中有理想,包括歌曲的作者,有理想才会产生激情,才会以纯朴的真实的文学、音乐语言表达出来,才会在大众中共鸣。其次,作者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才可能把激情以高超的艺术效果寄托在作品中,让听众有美的享受,而不是仅仅是生活简单的复制。不妨Google一下张文纲的学历经历:解放前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作曲专业,毕业后再深造研究,而且他对音乐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他少年时期还未接受系统学习前已经养成这种热爱。看看当今一些作曲家,口袋里仅仅装着少少技术,生活感受在哪里,文化的积淀在哪里,理想的激情在哪里?更别说市场经济冲击波对作者实际生活的干扰了!
应该谢谢你写出了听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8:15:4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


《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词:乔羽 作曲:刘炽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啦......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电影原声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18:45:2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首:

《在山村》(1953年)一说为菲律宾歌曲,未核实。

中国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曲:张文纲 合唱改编:徐瑞祺



以下文字为视频上传者所写:
这是作曲家张文纲(无伴奏童声合唱《我们的田野》作曲)于五十年代创作的一首二声部童?声合唱,据说参考了菲律宾某民歌的曲调。在1999年出版的一本《中外少儿歌曲130?0首》(大连出版社)里竟然收录了这首已完全被人遗忘的50年前的童声合唱,着实让人?怀疑是编者搞错了;而少年广播合唱团则依旧延续着对五十年代少儿歌曲固执的偏爱——少?儿歌曲六十七十年代太革命,八十九十年代太小资," 走进新时代" 太脑残。少广团觉得还是时光回溯到自己成立的1951年比较惬意。

张文纲,1919年12月11日生于广西合浦(时属广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重庆音乐干训班学习声乐和作曲理论,1940年与新音乐社建立联系,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43年进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中央音乐学院之前身。三和注)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李凌、孙慎等合办上海中华音乐学校。1947年在上海主持中华音乐院工作。?建国后,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部任副主任兼作曲系主任,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团,中央?歌舞团和中央乐团从事创作。曾任《儿童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1951年获罗马尼亚人民友谊歌曲国际比赛三等奖。《我们快乐地歌唱》1954年获?全国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我们的田野》1980年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1989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1990年病逝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6 20:3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三和居士

感谢三和居士的帖子, 让我们重温这些经典的作品
虽然不是50年代出生的人, 但这些歌曲同样带来温馨的回忆
听着这些老歌, 俺的思绪又飘回儿时的岁月故国的情怀
多么亲切, 多么熟悉, 多么让人流连忘返!
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记得还有一首: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也很好听!: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0:5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三和居士

感谢三和居士的帖子, 让我们重温这些经典的作品
虽然不是50年代出生的人, 但这些歌曲同样带来温馨的回忆
听着这些老歌, 俺的思绪又飘回儿时的岁月故国的情怀
多么亲切, 多么熟悉, 多么让人流连忘返!
唉,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记得还有一首: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也很好听!
velocity 发表于 2010-12-6 20:32


谢谢捧场。一直以为您是新三届的,60初生的吧?免答了。

瞿希贤的杰作我准备放最后,57年的作品,歌词左,有人为鼓吹“阶级仇恨”之嫌,客观上打击了当时农村的先进生产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1:2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0-12-7 18:00 编辑

第四首: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 郭沫若词,马思聪曲


上传者禁止嵌入,请直接点击下面链接欣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Ywa3Q1PxaQ

文革前的少年先锋队队歌,由两个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作词作曲,在?词、曲艺术上都远比现在的文革版有文采和气势。

不会唱是因为你太嫩(调侃而已,褒义的:O )。1956年以前出生的,文革前的少先队员都唱过这歌。宣誓此还记得吗?。。。我自愿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听党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可能记错)

这么振奋向上的队歌为何要开个全国会议把它打沉,改用《英雄小八路》的插曲呢?个人认为原因有二:第一,词作者是个失节文人,尽管有才。文革后的领导人不喜欢他。第二,更主要,曲作者在1966年冬,不堪忍受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信念尽失,全家逃港,入美领馆求政治庇护,移居美国,后又访台。虽1979年“叛国投敌”罪名彻底撤销,中央音协也多次联系其回归,可马氏急病猝死,一切无可挽回。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
开辟了新中国的方向,
黑暗势力已从全中国扫荡,
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勇敢前进前进,跟着共产党。

我们要拥护共青团(青年团),
准备着参加共青团(青年团)。
我们全体要努力学习和锻炼,
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站在民主阵营最前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6 21:4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三和居士
六十年代中期的. 文革开始后,那些五十年代好听的作品都消失了, 都是一些样板戏: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小时候为了看"杜鹃山"最后一点点的武打, 硬着头皮, 强撑磕睡听那些听不懂的京剧. 问题是N年后, 逐渐开始喜欢了京剧, 尤其喜欢柯香唱的:"家住安源", 而且听的有滋有味, 真是奇怪! 这种现象是否和"棍棒下出孝子"有一点像?
78年后, 这些50年代的优秀少儿歌曲才解放, 我们才开始欣赏到它们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 但一点也不感到陌生, 仿佛很早就听过似的, 也是很奇怪的!
:sm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1:5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三和居士
六十年代中期的. 文革开始后,那些五十年代好听的作品都消失了, 都是一些样板戏: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沙家浜, 海港...., 小时候为了看"杜鹃山"最后一点点的武打, 硬着头皮, 强撑磕睡听那些听不懂的京剧. 问题是N年后, 逐渐开始喜欢了京剧, 尤其喜欢柯香唱的:"家住安源", 而且听的有滋有味, 真是奇怪! 这种现象是否和"棍棒下出孝子"有一点像?

velocity 发表于 2010-12-6 21:43


呵呵我还演过郭建光呢,《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78年后, 这些50年代的优秀少儿歌曲才解放, 我们才开始欣赏到它们优美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 但一点也不感到陌生, 仿佛很早就听过似的, 也是很奇怪的!


那是因为你有悟性,那些歌曲中寄放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而你感悟到这种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00:16 | 只看该作者
好歌贴得差不多了,第五首:

小燕子(长影《护士日记》插曲)

这歌也算优美,当时也算脍炙人口,可我把它放到倒数第二,是因为觉得它太成人化了,太小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11:55 | 只看该作者
最后就是: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瞿希贤曲




瞿希贤曲

瞿希贤是个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女作曲家,科班出身,如果不是生长在极左盛行的年代,肯定会更有作为。

转贴: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57年)
词:管桦
曲:瞿希贤

瞿希贤,女作曲家。上海市人。1919年9月23日生于上海,2008年3月19日逝?世于北京。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52年并入复旦?大学英文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乐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起初瞿希贤在谱曲时非常为难,甚至想放手不干,因为她觉得管桦的词写得太像散文,很难?叫作歌词(其实管桦填的词都有这个特点),以至于被好友李珏称作 "认真得有点固执"。后来瞿希贤就通过反复研读歌词,寻找灵感,写了唱,唱了改,经过?多次修改,这才有了现在的《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12:39 | 只看该作者
给个联唱收场:



中国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
China Central Radio Children's Choir

? 建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65)
1. 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1950)
2. 《我们多么幸福》(1955)
3. 《我们的田野》(1953)

?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
4.《火车向着韶山跑》(1969)

? 改革开放至今(1978-)
5.《春天在哪里》(《嘀哩嘀哩》)(1983)
6.《歌声与微笑》(19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6 22:31:30 | 只看该作者
1986之后还有什么优秀作品?

浮云,神马都是浮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2-9 20:0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三和居士
感谢三和兄的认真回复。这首歌曲很耐听,越嚼越有味道,既然唱出了田野,就不能不想到土地。于是,我也脱僵了,想到了秦牧先生的那篇气势磅礴,韵味十足的散文《土地》,如果当年让这两位先生遇到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品呢?秦牧的土地有气势,只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东西充斥在里面,如今读起来,难免有些不合世界的时宜了。而这首歌平和朴实,毫无矫揉造作,确实像一位母亲在为孩子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娓娓道来。
不想谈论当今如何,还是希望这首歌能愈久弥香吧。
再次感谢三和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