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2°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9°
    温度感觉: 19°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2°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3°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9°
    温度感觉: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3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2:56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1节
作者: zhoulinyuluo


日期:2009-10-29 10:59:00

  比肢体暴力更可怕的精神暴力
  哲哲是周周玩得最好的小伙伴之一,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这学期上幼儿园了。一段时间没遇到,感觉他不似以前那么活泼了:广场上很多人在跳舞,周周邀请哲哲站在队伍前跟着跳,哲哲不敢去,却站在角落里偷偷地跳;别人和他说话,他一声不吭,眼睛望着别处。
  哲哲妈忧心忡忡地说:“最近哲哲变了,我们问他什么,他总是不回答,胆子小了,畏畏缩缩的。”
  我问她:“是什么原因呢,与上幼儿园有关系吗?”
  哲哲妈说:“可能有关的。有一次哲哲和我们玩游戏,他指着我和他爸爸说,你们站到厕所去,站到线后面,不许动!我问是不是幼儿园老师把你关到厕所过?他说第一天上幼儿园,他总是哭,老师把他关到了厕所。”
  我很惊讶:“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哭是难免的,这时候孩子最需要老师的抚慰,老师不但不安慰反而把孩子关到厕所,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啊!这种行为太恶劣了!”
  哲哲妈继续说:“哲哲还说,老师说吃饭一定要吃完,不想吃也得吃完!”
  太过分了!可见孩子在幼儿园根本得不到尊重和关爱啊!据了解,哲哲上的这所幼儿园还是公办的政府机关的幼儿园,需要找关系才能进去的。
  我劝哲哲妈:“这样的老师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具备,你还是转个幼儿园吧,否则孩子将受到更大的心灵伤害!”
  哲哲妈说:“能转到哪里去呀,很多幼儿园不都这样吗?”
  哲哲的爷爷在旁插话:“也难怪幼儿园老师,我们在家带一个都觉得累,她们要带几十个,怎么不会烦?”

  我说:“这是个客观原因,每个班的小朋友多,老师压力大,待遇低,无疑会影响工作情绪。不过再怎样都不能把孩子关厕所,这是积极恶劣的,对孩子心灵的伤害远远超过肢体暴力。”
  我不禁涌上一丝悲哀:不仅老师如此伤害孩子,连家长都觉得没什么。
  正说话间,哲哲拉着我的手,要求做游戏。哲哲一直都很亲近我,可能是觉得在我面前很自由,不受约束,我也能懂他的想法吧。
  我俯下身来问哲哲想玩什么游戏,哲哲说玩小螃蟹的,说着便翻起了跟斗,说是小螃蟹在翻跟斗呢。哲哲妈开始催促哲哲该回家了,哲哲根本不理妈妈。
  我说:“他一定是压抑得太久了,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在她面前可以放松、可以表现,懂得欣赏他的人,他想释放一下啊。”
  哲哲妈说:“他爷爷都生气地回家了,要是哲哲不按时回家,爷爷明天不会允许他出来玩的。”原来哲哲妈和奶奶多次提到过哲哲爷爷性格暴躁,经常打哲哲,并且相当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好,根本听不进劝告。
  哲哲妈接着催哲哲:“你要是还不回家,爷爷以后就再也不会允许你出来玩了。”
  哲哲自顾自玩着,没有反应。这种威胁显然无效!
  哲哲妈改变策略,开始“利诱”:“妈妈带你买糖吃去,我们回家吧。”

  哲哲仍然不理妈妈,象没听见似的。
  哲哲妈有些恼火,使出杀手锏,作势要走:“那妈妈先回家了,你在这玩吧。”
  哲哲见妈妈要走了,“哇”地大哭起来,极度恐惧的样子,很害怕妈妈扔下自己,他用力扯着妈妈的手往回拖,央求妈妈还要玩一小会。
  看到哲哲眼神里的极度恐惧,我一阵心酸!哲哲家物质条件算比较优越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他转,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应有尽有。而另一方面,老师和家人却无时不刻对他实施着精神暴力:威胁、恐吓、强迫、孤立...... 他过得幸福和快乐吗?
  我劝住哲哲妈,拉着哲哲的手温和地说:“哲哲还想玩几次游戏再回家?”
  哲哲见妈妈没走了,他可以继续玩了,挂着眼泪的小脸上露出了笑容:“玩3次吹泡泡的游戏。”

  我微笑着说:“好,那阿姨要看看哲哲是不是说话算数,玩了3次就回家哦。”
  我们开始玩吹泡泡游戏,我特意把游戏的儿歌改成: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一个大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二个大泡泡;吹泡泡,吹泡泡,吹了第三个大泡泡。
  哲哲吹完“第三个大泡泡”,松开我们的手主动说:“我要回家了。”我大声赞扬:“哲哲说话算数了,真棒!”
  哲哲妈总算松了一口气,牵着哲哲回家了。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终于明白为何哲哲会变得胆小、沉闷、畏缩了,是老师和家人的精神暴力对孩子的迫害所致呀!象哲哲的妈妈和老师这样,对孩子实施精神暴力的成人很多很多,精神暴力对于孩子心灵的伤害的杀伤力远远超过肢体暴力。我不禁感慨:都说现在的孩子是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可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并不甜蜜,反而是非常痛苦的。


日期:2009-11-4 9:05:00

  精神暴力的几种表现
  精神暴力比肢体暴力更可怕,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更深,影响更远。相比肢体暴力,精神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家长们在实施精神暴力的同时往往浑然不觉。据我观察,精神暴力的几种常见表现如下:
  1、强迫
  典型语句:
  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2、羞辱
  典型语句:
  别人都可以,你怎么不可以?
  教了这么多次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
  瞧你这丑样!
  3、威胁恐吓

  典型句式:
  再不回家,明天就不许出来玩
  别摘花了,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4、孤立
  典型句式:
  妈妈不理你了!

  妈妈先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吧!
  5、否定
  典型句式:
  你这是画的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6、嘲笑(包括善意的)
  典型句式:

  哈哈,他(她)弄错了,乐死人了!

日期:2009-11-5 9:18:00

  不当遥控器妈妈
  5岁的楚瑜在小区花园里遇见我们,非要和周周玩一会(也许是我对孩子的方式自由平等,熟悉我的孩子都喜欢和我亲近,碰到我们都不想回家的)。不到5分钟,楚瑜妈妈要回家做饭了,催促楚瑜回家,楚瑜不干,还要和周周玩。妈妈催促了好几次之后,楚瑜发怒了:“你不给我自由,总是管着我,你就是一个遥控器!”闻此言,楚瑜妈妈大惊失色!我大笑!转而大惊!遥控器,多么贴切的比喻!

  楚瑜妈妈时一位全职妈妈,确实对楚瑜管得太多,自由不够。有一次我们到市场去买菜,楚瑜想和我们一起去,她妈妈却百般阻挠,找些什么该回家了、市场人太多、不影响周周妹妹等等不堪一击的理由。楚瑜极度反感,和妈妈对抗起来,最终以妈妈妥协告终。其实和小伙伴到市场一起买菜时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既和同伴交流了感情,又可以到菜市场认识多种蔬菜,感受“买菜”这一社会行为,如果让孩子自己去买菜,还可以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既然这么好,为何要阻止?阻止的后果是孩子变得逆反、对妈妈心生反感、和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3:25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2节
作者: zhoulinyuluo

  还有一次,楚瑜到我们家来玩,没玩多久,楚瑜妈妈就在旁边催着回家。孩子正在兴头上呢,在这种状态下怎么会回家?楚瑜妈妈不管,促了几十次要她回家!楚瑜不胜其烦,最终爆发,大吵大闹!在他们家,这样的事例几乎时时发生。
  我发现,不止是楚瑜妈妈,还有很多成人都在扮演这遥控器的角色,总是试图操纵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人这样对待我们:事事要操纵我们、时时刻刻管着我们,我们会有何感受?回顾我的童年,也是在大人的“管教”下长大的。想到哪里玩、想穿哪件衣服、想做某件事情等等,这些都必须经过大人同意,否则不许做。那种不被尊重、对大人反感、想挣脱重重束缚的心情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长大,梦想着长大后就没有大人管,可以给自己做主了!

  如今对待周周,我的原则是:只要这件事情不妨碍别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我就视为合理要求,尽管去做,不需征得任何人的同意。但是如果某事违背了这一原则的话就会被坚决制止。有时碰到周周强烈要求做某事,比如有一次大热天的,周周一定要穿棉裤,我的常规思维告诉我,不能穿!但转念一想,这事不妨碍别人、不会伤害自己、也没有破坏环境啊,我不应该制止!在37°的高温中穿上棉裤走在烈日下,这真是一道景观啊,惹来不少人惊异的目光!后来周周体验了高温中穿棉裤的不适感受,自己脱掉了棉裤,穿上了短裤。

  因为有足够的自由,周周特别能遵守规则,并且对我没有任何的逆反,我是她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是让她最能顺从的人。
  如果孩子想做某事,我们在说“不”之前要好好想想,这事妨碍别人吗?会伤害到孩子自己吗?破坏环境吗?如果答案都是“否”,那么我们一开始就不要阻止,而不要等到孩子发火、吵闹后再来妥协。如果其中有一个答案为“是”,那么就要坚决阻止,不管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妥协。说到上面这个原则,我和很多妈妈提到过,不过很少有妈妈能拿捏得准的。这里要细细道来。

  不妨碍别人,就是孩子的行为会对别人造成不好的影响吗,是否打扰到别人,是否影响别人休息,是否让别人感到难受?比如当小伙伴在专注做某事,孩子想打断他,这样就是不允许的;再如晚上10点以后还想玩游戏,把地板弄得嘎嘎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样也是不允许的;再如对人大喊大叫、粗野蛮横,这样也是不允许的。
  不伤害自己,就是孩子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是我们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无法避免的。如果通过我们的保护及让孩子掌握安全规则就可以避免伤害的,那么就不属于此范围。比如孩子想玩沙,有家长说会扔到眼睛里,会造成伤害。要和孩子建立玩沙的规则:不能往自己和别人身上扔沙子,否则必须停止。通过遵守规则就可避免,所以玩沙是合理要求。再如孩子要攀登很高的梯子,有可能摔下来,这算合理要求吗?只要我们在旁边可以保护到,并且提醒孩子登高有危险要踩稳握紧,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也应该视为合理要求。但是超出我们的保护范围,会酿成大祸的,比如爬窗户、玩火或者煤气灶开关、玩洁厕灵等洗涤剂等等就一定要坚决制止。

  不破坏环境,就是不损坏、不弄脏周围环境,不拿走公共物品。比如不攀花折枝、不踩草坪、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这次到橘子洲头玩,很多年轻人在池塘里抓观赏鱼,抓了后送给周周一条。周周很喜欢小鱼,把小鱼放到一个小塑料袋里,和小鱼说话。玩过一会后,我提醒周周,小鱼是公共场所的,不是卖给我们的,我们要把放回池塘。周周明白了,快乐地把小鱼放回了池塘。

  只要把握准以上这一原则,给孩子自由,我们不难做到。
  一位家长感叹,现在很少有孩子听从家长的,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时没有“威信”。究其原因是有很多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恐怕是家长们管得太多,成了遥控器,引起孩子逆反所致吧!

日期:2009-11-6 14:38:00

  风寒和风热不易区分呢呵呵,这都是中医的说法,西医才不管风寒风热呢,只有病毒和细菌一说。
  我原来对风寒和风热是区分不清的,现在看了一些中医的教科书,结合周周平时感冒治愈的心得,有一点小经验。现在周周感冒基本不进医院,我也很少给她用药。原来不懂,一点咳嗽或发烧或腹泻就紧张得不得了,赶紧往医院跑,还得挑选三甲医院,哎,每次医生都开抗生素,我问医生,不是说只有确定是细菌感染采用抗生素吗,答曰:不做血象怎知是不是细菌,就算没细菌也要防止细菌感染!我无语!这种预防性的抗生素滥用我再也不敢轻易尝试了(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想必众人皆知,就不啰嗦了),10次到医院,10 次都开抗生素,并且越开越高级!搞得身体越来越差。没办法,只有自己埋头钻研一下医学常识,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医生(病重还是要找医生的,比如精神差第一时间就要送到医院,以免延误病情)!我现在是“小病自己治,大病找医生”,因为药物用的少,周周的身体好一些了,就算有些小病痛,注意饮食、用点小偏方就痊愈了。

  风寒:舌苔白,无汗或少汗,流清鼻涕,小便量多色淡
  风热:舌苔黄,口渴,流黄鼻涕或吐黄痰,小便量少色重
  个人意见,并非专业,呵呵。其他有经验的妈妈补充哈

日期:2009-11-7 0:05:00

  “舍己救人”折射的是教育的缺失
  这段时间湖北荆州长江大学的三位大学生为救落水少年而牺牲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我看了那些视频和图片后不仅潸然泪下,多么美好的青春年华啊,转瞬化为尘埃!遇难者亲属悲痛欲绝的样子让人心生同情,没了儿子的风烛残年会是怎样的凄惨!三个逝去的生命背后是三个破碎的家庭!这样舍己救人的代价实在是太惨重了!
  每次看到相关部门对舍己救人的英雄进行赞美和表彰的时候,我的心里会涌上一丝悲哀,舍己救人是很让人感动,可是值得提倡吗?据说这次救人的大学生里面有水性不好的,甚至还有不会游泳的!没有较好的水性,没有一定的施救常识,又怎么去救人?去救助落水的人,就算是水性很好但不懂施救常识(比如要从落水者背后施救、不要接触落水者的手等等)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搞不好人没救上,反而搭上施救者的命!

  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的是:在能自保的情况下再去救人。等今后周周长大一点,我一定不会对她渲染这些舍己救人的英雄,而是会让她懂得遇到危险如何自救和救人,并且一定要在能保全自己的情况下才去施救,否则只能报警和呼救,决不能“舍己救人”!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学会生存”是太欠缺了!面对危险或灾难,不说孩子,连我们成年人都不知如何面对。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年,某大楼发生火灾,尽管消防员及时赶到,可还是有不少人遇难了,搜救者发现,遇难的大部分都是被烟熏死的,还有少数跳楼摔死的,其中有不少在二楼和三楼的人。而在十多层的两位韩国人居然从容逃生!发现火灾后,他们不慌不忙带上防烟面罩闲庭信步般走出了大楼!而此时我们那些身处在二三楼的同胞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4:02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3节
作者: zhoulinyuluo

  自救是如此,施救就更加迷茫了,比如对于摔伤昏迷的伤者你知道该如何施救吗?落水后昏迷的人如何施救?如果救人者及时正确地施救就可以赢得救人的宝贵时间,挽救一条性命,可遗憾的是,没几个人知道该怎么做。
  在很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教育孩子如何自救了,在幼儿园内时常进行消防演习或地震逃生什么的。而在我国,只需一根棒棒糖就可以哄骗走7、8岁的小学生,更不要说遇到紧急情况该如何自救了。
  也有一所学校做得好的,那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可这所学校在汶川大地震中竟然奇迹般未伤亡一人!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校长叶志平,办法是两个,一个是加固无人敢验收的、岌岌可危的教学楼,另一个就是定期进行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多次演习过,所以发生灾难的时候,全校2200多名学生和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就是这平时的演习救了2000多条命啊!

  现在回忆我的求学之路,好像从来没有上过安全自救常识的课,更没有进行过疏散演习了,而目前的学校和幼儿园进行这方面教育的也少得可怜!孩子们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机会学习安全自救和施救的常识,不得不说,这才是对于孩子生命安全最大的威胁!

日期:2009-11-7 14:28:00

  下面贴一篇关于德国幼儿园的文章,转自一位在德国留学的网友,她的宝宝两岁多了目前在德国的教会幼儿园。
  和中国的幼儿园大不相同的,相信对大家有所启示
  德国幼儿园的活动
  在德国大部分的幼稚园只提供半天班。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加充分,使孩子真正体会到亲子的乐趣。
  活动室墙上贴的、挂的都是幼儿的作品,幼儿园里每一个角落都体现了孩子们独具匠心的构思与设计。

  集体活动主要是讲故事、唱歌和谈话,但这种集体活动也是孩子选择的活动,他们可以选择不参加,老师组织的内容具有吸引力,就会引来大部分孩子,而孩子也可中途退出。
  不过至这家幼儿园,一般小孩子都不会中途退出!
  在德国的教育中,非常强调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的方式,因此幼儿园中对孩子并不进行分科教学。而且幼儿在未进入小学之前,也不要求得会写字母,认识字和计算简 单地加减法,幼儿回家后也没有必须要做的作业。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兴趣的培养,以及孩子在玩耍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锻炼。
  德国的幼稚园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作为出发点,根据孩子直线思维、重复思维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园内以角落主题布置为主,便于孩子通过情境更好的认 识大自然、接触事物。德国的幼稚园还特别注重幼儿的社会行为能力的发展,如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互助合作的能力的等等。
  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到户外玩。对于午餐和午睡,老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有的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老幼儿躺下去 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日期:2009-11-7 14:35:00

  再贴一篇:
   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
  难道德国幼儿园老师就是天天带幼儿玩?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显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
  (1)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2)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3)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如认识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认识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
  (4)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训练幼儿四肢的技能。
  (5)教幼儿认识厚薄,认识颜色,学认l~10的数字,认识具体的国家,认识不同材料制品。
  (6)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学唱歌、跳舞、培养节奏感。
  (7)培养幼儿熟悉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

日期:2009-11-10 10:06:00

  孩子起冲突了:是制止还是静观其变?
  周周在秋千旁排队,奇奇走过来二话不说把周周挤开,站在周周前面。周周气坏了,大喊:“我先来的!”欲挤开奇奇,奇奇不示弱推开了周周。周周见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了,向我跑过来,委屈、愤懑地哭诉:“是我先排队的,我要排前面!”
  我说:“妈妈看见了,是你先在那排队的,你去和奇奇商量呀。”
  奇奇妈见状,想把奇奇拉走。我制止了:“每次周周与小朋友起冲突,我都不插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可每次对手都被对方家长拉走,周周基本没有学习处理冲突的机会。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别插手,让他们自己处理吧。”
  奇奇妈听从了我的建议,这时,秋千上的小朋友下来了,奇奇抢到了秋千。周周抓狂了,简直象一头困兽一样发狂!一边哭一边大喊:“我先来的,我要先荡秋千 !”跑过来抱着我的腿:“妈妈,你去说!”哭声震得我的耳朵嗡嗡作响!

  周周震耳欲聋的哭声引来了不少人围观,大家都诧异地看着周周,其中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指着周周鄙视地说:“她真啰嗦!”我担心这句话会影响周周,便对小男孩说:“她不啰嗦,是因为别人插了她的队才哭的,你不了解情况请不要乱说。”小男孩没再说什么。
  很多认识周周的家长笑着对周周说:“周周很棒的了,怎么在这哭呀,快别哭了,好羞啊。”我不得不一遍遍和别的家长们解释周周为什么哭,并且安慰周周,哭不要紧,可以哭。
  众人的围观似乎给周周不小的压力,她拼命想压抑住哭泣,但控制不住,狂躁地在秋千旁窜来窜去,但她并没有再次试图夺回秋千。也许是之前和奇奇较量过一次的失败让她缺乏再次发起反击的勇气?
  奇奇妈一直在做奇奇的工作,说是周周先来的,就应该是周周先玩。奇奇哭泣着趴在秋千上不肯让出来。大家就这样僵持着,旁边秋千上的小朋友下来了,那个妈妈喊周周过去:“周周,来玩这个吧。”周周不为所动,我向那个妈妈解释:“她不会来的,她认为她先在这里排队就应该先玩这个秋千的。”
  周周的心中已经建立了“先来的先玩,后来的必须等待”的秩序,奇奇的行为打乱了这个秩序,并侵犯了周周的权益,这是周周愤怒的原因,以她的个性,当然不会退让到别的秋千上去玩。于她而言,玩秋千是其次,重要的是认清这个理啊!
  终于,奇奇妈不知用什么方法把奇奇拉离了秋千,在旁边等候。我欲把周周抱上秋千,谁知周周不肯上去,居然说要让奇奇先玩!我十分不解:“是你先来的,就应该你先玩啊,为什么要让给奇奇先玩呢?”

  周周抽泣着说:“巧虎里面说要轮流玩的。”
  我说:“可是你还没有玩的,应该是你先玩,再轮到奇奇呀。是不是你想谦让啊。”周周点点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4:29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4节
作者: zhoulinyuluo

  我百思不得其解,以周周的个性是不会这么谦让的,对心中的秩序她一直都是誓死捍卫,绝不让步。也许是她觉得奇奇已经让出来了,她已经成功捍卫了心中的秩序,不必再争长短,所以才做出让步?
  我发现周周解决和小伙伴间的冲突还是以抢夺(比如别人未经允许拿走她的玩具,她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去多回来)、哭和求助的方式为主,而不会去和小伙伴沟通和协商,这无疑是由于缺少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所致。面对孩子间的冲突,只要没拿器械,我是不会去插手的,可往往对方家长不等“矛盾激化”,就强行拉走了自己的孩子,令周周没有了对手!(未完待续)


日期:2009-11-11 12:41:00

  《孩子起冲突了:是制止还是静观其变?》
  这篇文章还只写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还没写完,看到大家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很是开心!当我们的孩子遭遇冲突,尤其是遭遇强硬的、甚至不讲规则的孩子,我们怎么办?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受伤害,立即冲上去评理,并要求对方孩子要遵守规则,还是等一等,观察自己孩子的反应,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应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周周的状态是:性格很要强(这个我在前文提到过,我从不担心她在外面会吃亏受伤害),对自己的权益绝对是“誓死捍卫”的呵呵,讲理、遵守规则。周周的好朋友大多都是温顺、谦让型的,比如乐乐、晓晓,在和周周发生冲突的时候她们都会让着周周。周周遭遇强硬的孩子的机会不是太多,偶尔有也被对方家长给“处理”了,要么是把对方孩子强行拉开,要么是对对方孩子一番说教!周周是很少有机会自己学习如何处理同伴间的冲突的。

  我现在倒是希望周周能多多遭遇这样强硬的“对手”,并且有机会学会独自处理和面对!因为今后的人生中她一定会遭遇到这样的人。周周是一个内心具有强大力量的孩子,她没有大人想象的那样容易受到伤害,当然每次遇到对方不讲理,我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周周是对的,是对方不讲理。这样她会觉得妈妈是公平公正的,是支持她内心的秩序的。而且,我从来都不教周周无谓的“谦让”,只强调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规则。


日期:2009-11-11 21:39:00

  孩子起冲突了:是制止还是静观其变?
  接上
  周周是一个性格要强的孩子,对自己的“正当权益”从来都是“誓死捍卫”,我从来不担心她在外面会吃亏。记得以前在一个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周周在独木桥上遭遇一个小男孩,两个人都无法过去,僵持当中,小男孩突然甩手给周周一巴掌!周周没有丝毫犹豫,亦没有向我们求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还击了男孩一拳!快得连扶着男孩的妈妈都没有反应过来!妈妈怕矛盾升级抱走了男孩,而周周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继续过她的独木桥!当时我们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并为周周的勇于反击的行为暗暗叫好!我们欣慰的是,面对攻击周周没有哭泣、没有求助、毫不惧怕、毫不退缩!

  同时,周周的规则意识很强,如果是她自己“理亏”,她是心知肚明的,不会撒泼哭闹,因为她知道撒泼哭闹是徒劳无用的!周周的好朋友大多都是温顺型的,周周和他们发生冲突时(比如同时抢夺一个玩具、为了先讲哪个故事、先玩哪个游戏而争执等等)一般都是对方谦让。偶尔在外面遇到强硬的孩子发生冲突,基本上“对手”第一时间被对方家长拉开,周周想干一仗却没有了“敌人”。

  那天发生“秋千事件”后,回到家我问周周为什么要让给奇奇先玩,周周回答不出一个所以然,我猜测可能是看到奇奇让了出来便觉得没有争执的必要,或者是看奇奇哭得厉害就让给他算了!后者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我觉得规则大于一切,真正的谦让是在对方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如果对方不遵守规则、蛮不讲理,我们对他进行谦让,这不是谦让,这是懦弱。比如说如果奇奇并没有插队,也没有哭闹,而是正常排队,周周主动让给奇奇先玩,这就是谦让,反之则是懦弱。不过按照周周的性格,很可能是前者,但我还是和周周强调了什么是真正的谦让,周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有妈妈担心让孩子自己处理同伴间的冲突尤其是和强硬对手间的冲突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尤其对于个性柔弱的孩子。周周的好朋友乐乐就是这种温顺柔弱型的孩子,经常回家告诉爸爸妈妈在幼儿园受到小朋友欺负了。为了这事感到很“难受”(乐乐的原话),不愿意上幼儿园。我问乐乐,小朋友欺负你了,你是怎么做的?乐乐无言。我又问,你和小朋友说理了吗,你还击了吗,你告诉老师了吗?乐乐说,好朋友米拉告诉老师了。乐乐妈说,乐乐面对小朋友的欺负从来不知道还击的。乐乐妈很担忧乐乐走入社会后会不会遭人欺负呢!

  要不要让个性柔弱的孩子独自面对冲突?我觉得要。孩子性格柔弱受家长的性格影响,一般主要带养人性格柔弱的话,孩子的性格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除此之外,也与带养人保护、限制过度有关,家长越是一遭遇冲突就冲过去保护,孩子就越是依赖家长的保护,从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其实孩子间的冲突都是很单纯的,不是什么“深仇大恨”,孩子也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受伤害。有时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孩子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一下子就玩到一块去了,把挨打一事忘到九霄云外!反而是家长觉得“委屈、吃亏、心疼”,憋在心里很久都不舒服。

  有一次,津津抢丝丝的玩具,丝丝打了津津,津津哭了起来。津津妈心疼得不得了,说丝丝你怎么又打了津津?说这话时津津妈脸憋得通红,一副很受伤害的样子。津津见妈妈这样,马上哇的一声哭得更来劲了!我、丝丝妈和津津妈经常在一起玩,都挺熟的。我对津津妈说,对挨同伴打,孩子并不觉得有多受伤害的,你的反应过激了,不信你看,不到两分钟,她俩准会玩到一块!果不其然,津津见妈妈平复下来,她也就不哭了,回头找丝丝玩去了。

  《父与子》上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小孩打架,打完后都各自回家告状。两个爸爸拉着孩子见面了,俩爸爸评理,吵架直至打架,转过身一看,哇,俩孩子玩到了一起!这幅漫画生动地描述了孩子间的冲突是多么地容易化解,根本不似大人间的矛盾。很多家长往往由于爱子心切、护子心切,都会不知不觉间把孩子间的冲突想象得过于严重,以为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一看到自己孩子被人欺负就会挺身而出,有的甚至就如津津妈一样好像自己都受到了莫大的伤害!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脆弱、变得易受伤害,在以后的人生路上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晓晓原来就是这种懦弱的孩子,玩公共玩具时不管她排了多久队,哪怕刚轮到她,屁股还没坐热,只要别人让她下来,她就会乖乖让出来;自己的玩具被人抢了,她觉得委屈,但只会眼巴巴望着我,而不会去夺回来;任何人打了她都不会还手。我妈妈见晓晓这个样子气得不得了,说以后走入社会会给别人欺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4:58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5节
作者: zhoulinyuluo

  在我们家的4个月里,我给她最大限度的自由,强调的是规则,让她懂得了:规则第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玩玩具要排队等候,先到先玩。自己排队很久刚上秋千不必马上让出,而是应该请对方耐心等候);只要遵守规则,不必做无谓的谦让;被人欺负后有还击的权利。4个月后,晓晓的内心已经具有强大力量,掌握规则后的她不再被别人左右,玩具被抢一定会自己夺回来,别人欺负她时,她会抓住别人的手阻止对方继续攻击,并且“警告”对方:再打我就会打你了!玩玩具不再毫无条件地让出,而是自己玩一会后再让给别人......

  不过,对于性格柔弱的孩子,我们是要有足够耐心等待孩子鼓起“反击”的勇气,鼓励孩子勇敢去面对。不能操之过急,比如见孩子被欺负而不还击就焦虑不安,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老实”,这会让孩子有深深的挫败感甚至自卑。我们要做的是强调规则(也就是讲理),只要遵守了规则,不要向任何人妥协,不管对方是多么强大。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晓晓刚来我家的时候,我对晓晓说过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这句话总结出孩子处理冲突时应该遵循的准则,同样适用于成人,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吧。但愿家长们遭遇孩子间的冲突时不再是简单的“制止”,而是静观其变,给双方孩子自己解决的机会。因为,我们不可能护卫孩子一生一世,孩子总是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的。而学会自我保护和沟通协调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日期:2009-11-12 13:19:00

  关于孩子间的冲突,我还想啰嗦几句,大人的急于干涉其实是源于大人内心的恐惧和不信任: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害、被打伤,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处理好冲突,所以第一时间冲上前去替孩子解决了!
  我们作为父母,就算懂得了不要干涉、越俎代庖的道理,在实践中最大的困难还是要时时提醒自己:克服内心深处的恐惧,相信孩子自己有解决冲突的能力,忍住“制止”冲突的冲动!
  有一次津津在玩周周的滑板车,津津刚玩一会,丝丝也想玩。津津妈说:“津津,让给丝丝姐姐玩。”津津老不愿意,当然不肯下来。津津妈想继续劝说津津,我阻止了津津妈:“津津刚上去,怎么会舍得让出来呢,你这样做对津津不好,对丝丝也不好,原本丝丝还有等待的耐心呢,被你一说,她就不愿意耐心等待了。让她们自己去协商吧。”

  过了一会,津津主动让了出来,丝丝上了滑板车,俩人有说有笑的,玩得可开心了.津津妈见了,大发感慨:教育孩子无小事,真得好好学习啊!
  从上面例子就可以看出,孩子是有解决问题、沟通协调的能力的,只是我们成人不相信罢了!

日期:2009-11-18 20:59:00

  是谁阻止了孩子间纯真的交往?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一大帮孩子在干枯的小溪边玩耍:周周和乐乐在小溪的一头玩“烧烤”的游戏;浩浩、奇奇、丝丝、津津在另一头玩,3岁的浩浩很热心,站在小溪里面,挨个牵着岸上的小朋友,协助他们跳到小溪里。妈妈们在不远处的广场上聊着天。
  突然,传来“嘭”的一声,奇奇摔在了小溪里的石头上!妈妈们一个箭步冲了上去,奇奇妈抱起了奇奇,脸都吓白了;浩浩妈显然也很慌乱,扯过浩浩大骂起来:“是你把弟弟摔倒的吧?你这么小,怎么能牵弟弟?叫你不要牵弟弟你不听.....”
  浩浩“闯了祸”,原本已非常害怕,在妈妈的责骂之下终于憋不住大哭起来!浩浩妈接着骂:“还哭!下次不要牵弟弟了听到没有?”说毕转过头对奇奇妈说:“实在对不起,要不我们到医院看看吧。”奇奇妈没说什么,只顾着安抚奇奇。
  我走过去,查看了一下奇奇的伤情,只是后脑勺肿了一个小包,并且摔的地方不高,应该问题不大。我对浩浩妈说:“不要骂浩浩了,他没有错!他是帮助小朋友下来到小溪里啊,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你这样吧他吓坏了,瞧他多委屈呀!小孩子是预见不了这样的危险的。要说有错,也是你的错,大人应该预见到这样的危险,你应该站在旁边保护的是不是?”

  因为和浩浩妈比较熟,我说话就很直接,也“很不客气”。而浩浩妈和奇奇妈不熟,可能浩浩妈觉得自己的孩子闯了祸,不骂骂好像过意不去吧。浩浩妈见我这么说,马上不吭声了。奇奇妈也说:“不要骂孩子了,他不是故意的。”
  接着我对奇奇妈说:“摔下来的地方不高,并且马上哭了,应该不大的。不过还是要观察,如果有呕吐、情绪异常甚至昏迷就要及时送医院。”周周原来摔过多次,这方面我积累了一点经验。
  第二天,奇奇妈碰到我说起了这件事,她的意见是肯定不能指责浩浩,就算伤得重,相关责任也应该是由家长承担。而她回家是这样引导奇奇的:不能让小朋友牵,应该让大人牵,因为小朋友力气小,保护不了你。听奇奇妈这么说,我不禁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面小豆豆帮助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树的那一段,小豆豆搬来梯子,帮助泰明艰难地一步步爬上梯子,当小豆豆排除万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帮助泰明爬到树上,两人是多么的幸福和满足啊,这是孩子间多么美好的一种感情!

  浩浩和奇奇之间不正是这样吗,浩浩牵着奇奇的手,想保护奇奇安全地从岸上跳进小溪里,浩浩热心地帮助奇奇,而奇奇是那么的信任浩浩,两个小朋友只是想靠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这么“一项了不起的工作”,没想到出了一点小意外。原本这算不了什么,若没有大人的介入,他们本来可以爬起来继续完成那项了不起的工作!显而易见,浩浩妈和奇奇妈的做法破坏了孩子间的这种美好感情,对于浩浩来说,以后一定不敢轻易帮助别人了,免得“闯祸”挨骂;对于奇奇来说,今后一定不敢信任小伙伴了!孩子间纯真的交往是多么美好而令人感动啊,这不正是妈妈们所希望的吗?可是在我们的不经意间,粗暴地阻止了他们!

  大家都知道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性,这里就不用我多啰嗦,可孩子的交往能力就是在孩子与同伴的相处中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不需要大人的干涉和介入。相反,不必要的干涉会妨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孩子摔了也不管吗,若是摔伤了怎么办?其实,是有两全其美的办法的,比如上面这个故事中,我们完全可以静悄悄地站在孩子旁边保护,以防万一。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摔倒,也不必那么惊慌,观察、等待一下,若是很严重,自然是要处理的;若是没什么事,我们完全可以处变不惊,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我看到过很多浩浩妈这样的妈妈,自己孩子无意中伤了对方的孩子后,妈妈会当着其他人的面把孩子大骂一通,仿佛这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的负疚,仿佛这样才能让对方家长心里好受一点。这样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羞辱是孩子不能承受的,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为孩子没有错,他心里自然是万分委屈的!

  我也看到过很多奇奇妈这样的妈妈,为了保护孩子,无意中“离间”了孩子。爱子心切,这种心情我更加能理解。但是这样会让孩子不信任小伙伴,离伙伴们越来越远......
  当某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或者有些不合群的时候,我们得好好反思:是否是我们自己阻止了孩子之间的交往?

日期:2009-11-20 16:47:00

  从孩子拖着小白兔走想到的
  从公园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5:28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6节
作者: zhoulinyuluo

  孩子约两岁左右,手里抱着一只小白兔。抱着抱着,不知觉得哪儿不妥,一只手拧着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来继续朝前走。孩子个子矮,小白兔的双腿在地上拖着,非常痛苦!
  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挣扎了几下,无力的放弃了,对于它来说,孩子可是个庞然大物!那一刹那我鼻子一酸,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条知道疼痛的生命!我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妈妈,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这位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一幕,仿佛儿子干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赞许的事!
  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妈妈!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她又不认识我,我凭什么去教训她!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

  周周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不忍再看,带着周周赶紧离开了。
  周周感叹了一句:“妈妈,小白兔好可怜啊!”
  周周的感慨让我很欣慰,我问道:“你觉得小朋友那样对小白兔好吗,为什么?”
  周周不假思索地说:“不好,那样拖着走很难受。”
  我接着问:“要是你,会怎么办呢?”

  周周想了一下说:“我会抱着它走。”
  3岁孩子都懂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不懂!回到家后,那只小白兔小小的挣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为什么当时不能鼓起勇气,和那位妈妈沟通一下!
  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悲悯之心的。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经意地虐待小动物,其实蕴含的东西太多了!(未完待续)

日期:2009-11-23 10:23:00

  蜀桑的问题也许是大多数妈妈都碰到过的,我说说看电视的危害吧 。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生理学科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有两万福特的高压电流,会放射出阴极射线,破坏人类的额叶。几十年后,会导致白细胞过多甚至白血病,或者产生自闭的现象,因为额叶区是大脑负责思考负责创造和感情的地方。
  看电视时,脑波呈现的是a波,比平常的b波慢,尤其左脑没有任何反应,在看电视时,左脑思考、判断和分析的功能几乎全部关闭了。
  看电视时,眼球视力无法调节焦距,视力会衰退。
  以上节选自台湾医生姜淑惠所著《这样养育孩子更健康》。

  要孩子少看电视,我们就该以身作则,自己少看。我们家只要周周外婆不在,一个月都难得开一次电视,周周的活动有画画、玩积木、看图书、操作蒙氏教具、玩游戏以及户外活动,活动一多,孩子觉得好玩,自然就不记得要看电视了。
  给孩子制定规则,比如周周喜欢看巧虎的视频,我只有一个规则,就是每次只看一集。刚开始周周看完一集后意犹未尽,还要看一集,我提醒她遵守规则,她不干,哭着嚷着还要看。我不管她怎么哭,重申规则,并告知看得太久的危害,坚定地拒绝她这一无理要求。周周见我如此坚决,知道哭也没用,妥协了,现在每次看完一集她自己主动关机呵呵。家长要坚定,不能犹豫,更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违反规则。


日期:2009-11-23 14:15:00

  关于识字,我觉得识字就是一种工具,就算孩子认识很多字,也只能说明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好,并不说明这个孩子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观察力等等。而且只要孩子肯学,每个孩子在2、3岁的时候认识几千字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孩子学那么多字有什么用处,大家考虑过吗?为了读书、看报?为了早些识字以后上小学比别人领先?

  识字的弊端:
  不利于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认识字后,看书就会以文字为主了,自然会忽略图画,而只看文字就会少了自己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给一个不识字的孩子看一本绘本的时候,如果先让孩子自己看,大人不讲述故事内容,孩子就会根据图画想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许和绘本中的一致,也许和书中的内容不同。但如果孩子识字,就只会认定文字内容,就如我们成人,看书的本能就是读文字。

  周周读书就是这样,如果不是周周事先看图,而是我事先和周周讲了书的内容,周周便被书中的内容所局限,不会再发挥自己的想象了。最近看漫画《父与子》,完全是没有文字的,周周便不缠着我讲,而是她给我讲,我发现她讲的很多内容就是漫画的原意,但也有很多内容是发挥了她自己的想象,和漫画所表达得本意不一致的。
  过早识字的另一个弊端是,占用了孩子的时间和空间,在6岁以前,是孩子的智力飞速发展得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把精力和时间用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理解力、专注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等,而不是耗费在识字上面。
  再愚笨的孩子,上了学后也会识字的对不对,我们犯得着提前教孩子识字吗?

日期:2009-11-23 18:33:00

  孩子伤害小动物怎么办?
  从公园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孩子约两岁左右,手里抱着一只小白兔。抱着抱着,不知觉得哪儿不妥,一只手拧着小白兔的耳朵,把小白兔提了起来继续朝前走。孩子个子矮,小白兔的双腿在地上拖着,非常痛苦!小白兔弱小的身子挣扎了几下,无力的放弃了,对于它来说,孩子可是个庞然大物!那一刹那我鼻子一酸,这也是一条生命啊,一条知道疼痛的生命!我将目光投向孩子的妈妈,期望她能制止孩子的行为。可是这位妈妈满面笑容地看着这一幕,仿佛儿子干的是一件很好的事,一件值得赞许的事!

  这一刻,我怒了,真想上前教训一下这位妈妈!但是最终还是忍住了:她又不认识我,我凭什么去教训她!弄不好碰一鼻子灰呢。周周也看到了这一幕,我不忍再看,带着周周赶紧离开了。
  周周感叹了一句:“妈妈,小白兔好可怜啊!”
  周周的感慨让我很欣慰,我问道:“你觉得小朋友那样对小白兔好吗,为什么?”
  周周不假思索地说:“不好,那样拖着走很难受。”
  我接着问:“要是你,会怎么办呢?”
  周周想了一下说:“我会抱着它走。”
  3岁孩子都懂的,一个成年人居然不懂!回到家后,那只小白兔小小的挣扎的身影久久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有些懊悔,为什么当时不能鼓起勇气,和那位妈妈沟通一下!

  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人是对世间万物都具有悲悯之心的。这件事情貌似只是不经意地虐待小动物,其实蕴含的东西太多了!
  无独有偶,昨日在公园湖边我又看到了类似的一幕:一个约12岁左右的小姑娘领着一只大狗,小女孩把没开装的一盒牛奶扔到湖中,大狗赶紧冲进湖水里,朝着牛奶游过去,叼住牛奶游回来,把牛奶送到小女孩手中。很多人围观,并为这狗狗的聪明叫好!小女孩见这么多人叫好,暗自得意,一遍又一遍把牛奶扔到湖中,让狗狗一遍又一遍游到水里去“捡”回来!当天的温度是0—5°,寒风刺骨,行人都穿着棉袄。可怜的狗狗不知主人是捉弄它,一遍又一遍义无反顾地跳到冷水里,把牛奶叼上来!看着狗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女孩视若不见,脸上得意的表情分明是在炫耀:我是多么能干啊,把狗狗调教得这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5:57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7节
作者: zhoulinyuluo

  我无意谴责这些孩子,我想他们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蛋,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定都是善良的、心中有爱的,偶尔捉弄小动物也是因为不懂,并无太多恶意。我还记得我年幼无知的时候,曾经把蚂蚁撕成好几截,曾经把小狗扔到池塘,看着它落水的狼狈样子哈哈大笑......我只是在思考:倘若父母不及时引导,这些孩子长大了以后很有可能变得冷漠而狠心,不善待父母亲人,甚至制造残暴事件。到那时,他们的家长捶胸顿足之余可曾想到,这一切是从虐待小动物那一刻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呢?

  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几率高。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有25%承认曾虐待动物,而在不是因暴力行为而入狱的人中,这一比例是5%,在未犯罪的人中则是0%(数据来源于《虐待动物与人类间暴力行为》Suzanne onboy-Hill博士 2004/02)。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小孩子捏死小鸡、弄死金鱼、踩死蚂蚁,有的家长会及时引导,但有的家长并没引起重视,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有的甚至认为不就是只小动物嘛,死了再买一只就是.....

  人的健全人格形成在6岁以前的幼儿时期。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让感受到“爱”,有可能就失去了“爱”的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及时调整,就容易形成人格偏离。6岁以前的孩子,偶尔捉弄小动物或者伤害到小动物,就如拖小白兔这个孩子,以及我原来亲眼看见一位2岁的孩子捏死一只小鸡,这些都不是恶意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小动物的伤害. 周周曾经养过一只鸭子(前文提到过,名叫黄毛),刚买回来她爱不释手,抓住小鸭子的脖子,没轻没重的,差点把小鸭子掐死!我以小鸭子的口吻对周周说:“周周姐姐,我是小鸭子,你把我弄疼了,哎呦...不过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可以轻一点吗?还有,我不喜欢掐住脖子,那样让我透不过气,我喜欢被抱着。”周周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妥,轻轻地抱住小鸭子。

  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出现伤害小动物的行为,家长只需稍作引导,就能把孩子拉回正常的轨道。而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虐待动物行为的,家长就得好好了解一下其心理,必要时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几点建议:
  1、 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它们也知道疼,也知道伤心,就如同宝宝被人打一样的感觉;
  2、孩子不小心弄死小动物了,家长千万不要持“再买一只就是 ”的想法,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生命;
  3、不要打骂孩子,因为你的打骂实际就是在给孩子示范“什么是虐待”,又怎么能说服孩子不虐待小动物?
  4、不要过于紧张,孩子一般是没有恶意的,过于紧张会给孩子压力,觉得自己是“坏人”;
  5、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做爱护小动物的典范。

日期:2009-11-27 6:19:00

  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某天晚上,周周爸在厕所洗澡,周周要上厕所闯了进去,看到全身赤裸的爸爸,周周象发现新大陆一般,一声惊叫:“啊,爸爸怎么是这样的?”爸爸面对这个小意外面不改色、泰然自若,笑着说:“爸爸是男人啊,你发现爸爸的身体和你不一样了,是吗?”周周沉浸在惊讶中,点点头说:“是的。”这是周周第一次看见爸爸的身体,觉得万分惊讶!随之而来的是好奇,她如同看外星人般盯着爸爸,上上下下的打量,眼珠子都不眨一下。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对于他们来说,赤裸的人体如同一棵树、一朵花,他们是不会带任何色情的眼光来看待的。他们之所以惊讶是因为他们的“重大发现”:别人的身体居然和自己不一样!倘若此时周周爸“嗷”地一声,羞愧万分地拿浴巾裹住自己的身体或者夺路而逃(我估计大多数爸爸都会是这样的反应),那一定会让孩子认为:人体是丑陋的,裸露身体很羞耻。我想起前段时间晓晓在我们家住的时候,只要看见周周脱衣服洗澡就会连声说“羞羞羞”,周周首先不明所以,接着就跟着说“羞羞羞”,后来只要看见我换衣服或者晓晓洗澡脱衣服就会说“羞羞羞”。尽管我跟她解释脱衣服洗澡和上厕所是很平常的事,只要不在公共场所暴露身体就一点也不羞,可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一直认为脱衣服就是“羞”。我问晓晓为什么这么说,晓晓说是她们幼儿园的小朋友说的。哎,幼儿园的小朋友又是听谁说的呢,估计是成人吧。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正好用事实证明“脱衣服”一点都不“羞”。于是我凑了过去对周周说:“你仔细看一看,爸爸的身体和你有什么不一样啊。”我们平静的态度影响了周周,她惊讶过后开始仔细观察,那副认真的模样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研究一个标本呢。周周立马找到了爸爸和她的不同:拉尿的地方长长的。她还找到了爸爸和妈妈的不同:爸爸的奶很小,妈妈的奶大一些。我们夸周周“观察很仔细”,并告诉她“拉尿的地方叫生殖器”(以前她通通称之为屁股)。周周接着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实话实说:人分为两种,男人和女人,男人的生殖器都象爸爸的一样,是长长的,女人的生殖器就像妈妈的一样。周周接着又问,“为什么妈妈的奶那么大,周周的奶这么小?”。我如实回答:妈妈小时候也和周周一样,奶也是小小的。到妈妈长到10多岁的时候奶就慢慢长大了,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周周以后长到10多岁,奶也会变大的。听了我的解释,周周释然了。接着我不失时机地问:你看到爸爸的身体了,是什么感觉,觉得羞吗?周周摇摇头:不羞。我又问:美吗?周周点点头:美。这次“厕所事件”算是成功解决了,那次之后,周周又碰到过爸爸洗澡,但是一点都不惊讶了,笑笑后走开了。

  为了彻底去除周周脑海中“裸露=羞”的观念,我在网上找了一些人体的名画(比如维纳斯、圣母等形象)给周周看,我问周周:这些人都没穿衣服,你看到她们是什么感觉?周周想了想说:觉得很美。艺术的美感染了周周,她看懂了!后来,周周慢慢地理解了:在公共场所暴露身体才是不礼貌的,在家里脱衣服是平常的事情,不羞耻。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周逐渐发现男人、女人、小孩的区别,问过很多关于“性”的问题。比如“爸爸为什么长胡子”、“**弟弟怎么站着拉尿,而周周却是蹲着拉尿”、“爸爸为什么长喉结”“我从哪里来的”等等。她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感到欣喜,这说明她在成长、在观察!每次我都会先肯定她观察细致,然后力求准确地答复她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我是这么回答的:爸爸和妈妈相爱了,爸爸在妈妈的子宫里播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你,种子一天天长大,慢慢长出了头、身体和手脚,妈妈的肚子也一天天地变大,到了第10个月的时候,妈妈就把你生出来了。当见到孕妇的时候,我就引导周周观察孕妇阿姨的肚子,告诉她里面躲着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并说原来妈妈的肚子也是这么大,里面躲着周周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6:28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8节
作者: zhoulinyuluo

  也有出错的时候。有一次,周周问爸爸:“为什么爸爸长胡子啊?”爸爸忙着干别的,随口答道:“因为爸爸老了呀。”我一听觉得不对劲,这个答案是多么谬误啊,爸爸老了就长胡子,外婆更老为什么不长胡子?小男孩没老又为什么不长胡子?这不是会误导她吗?我赶紧更正:“爸爸说得不对,因为爸爸是男人,男人才长胡子。爸爸小时候是个小男孩,象**弟弟一样,那时没长胡子,长到1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长胡子。每个小男孩都是这样长到10多岁就长胡子啦。”爸爸经我提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郑重向周周认错,纠正了这个小错误。

  对待孩子的“性”问题,大多数家长是持躲避、敷衍的态度,并且感到尴尬、难于启齿,或是连哄带骗。这样暧昧的态度会让孩子更好奇,并且觉得“性”是羞耻的。比如我小的时候,大人们告诉我“小孩子是从树上结的”,暧昧的表情和话语让我从小就觉得“性”是一件“丑恶、肮脏”的事情(这种心理阴影直到我婚后很久才消除),而我妈妈反复渲染她生我时候的“痛苦”,让我觉得生育孩子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结婚多年都没有勇气要孩子!就连怀了周周后我都是处于恐惧之中,没有顺产的勇气,最终选择了剖腹!生了周周以后,我才觉得生孩子不是那么可怕的,很后悔没有顺产(顺产的种种好处大家都知道,就不罗嗦了)。

  今天和我妈聊到“性教育”的话题,以及提到她老人家给我灌输的“性”就是“罪恶和丑陋”的错误观念。殊不知我刚亮出我的观点,我妈便白了我一眼,振振有词地反驳:“你教得越多,她就知道得越多,这样岂不害了孩子?”我倒!这是什么逻辑!当着周周,我不便与她争执,要改造她真是任重而道远啊!也许大多数老人会如同我妈这样想吧!正是这种错误的观念害了孩子啊!

  目前的青少年婚前性行为及性犯罪其实都与不当的性教育有关,孩子就是这种心理:越是藏藏揶揶就越是好奇,越是好奇就越是要弄个明白,怎么弄个明白呢,直接体验一下啦。如果家长和学校没有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孩子就会从“黄色”录像、视频中获取性知识,那才是真正地毒害了孩子啊!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一定不能让“黄色录像”抢在了我们的前面!其实,只要家长的态度落落大方,坦然面对孩子的疑问,对孩子的性问题如实相告,孩子会正确地认识“性”,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及婚恋观,为今后的美满人生奠定基础。


日期:2009-11-27 7:04:00

  一直以来有个想法,在这里和大家说一下,大家看可不可行,也恳求大家出谋划策:
  想组建一个妈妈互助团体(完全是公益组织),在这个团体里,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妈妈读书会、手工、亲子阅读、户外亲子游戏、亲子旅游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妈妈们可以面对面的交流育儿经验,学习育儿知识,互通育儿信息。孩子们也有机会在这个小社会里得到交往能力、胆量等各方面的锻炼。
  由于网络的便利,来自天南地北的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鼓励,我看到了很多妈妈的进步。但是也由于网络的局限性,我们始终无法面对面的交流,更无法给孩子一个小集体的环境,而现在的独生子女真是太孤单,多么需要一个自己的社交圈子啊!而且由于周围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要面对其他家长的压力,孩子也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一点相信很多妈妈遇到过)。我们多么需要一个志同道合的家长圈子!

  于是我冥思苦想,要怎样才能把每个城市的妈妈聚集在一起,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妈妈?刚才躺在床上想了很久,突然冒出一个灵感:我们可以利用天涯及各地妈妈网这些平台,呼唤一些教育理念相同的妈妈站出来,然后在每个城市建立“0--6岁早教QQ群”,利用QQ群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由每个城市的QQ群主负责组织这个妈妈互助团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

  这些都只是初步的一个想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还值得商榷,望各位热心的妈妈出出注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够,教育好大家的孩子才是终极目标!这帮助了别人,也帮助了我们自己,因为孩子不是孤立在真空中的,他是社会人,他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
  昨天和妞妞妈聊天时,我提到了这个想法,得到她的大力支持!她人在北欧,她说北欧有类似团体叫做“妈妈咖啡馆”,她一直在思考,需要一个平台把这个帖子的理念推广出去,真的很感谢妞妞妈,如此热心!
  你希望妈妈互助团体开展一些什么活动?你觉得有更好的办法把妈妈们联系在一起吗?另外,大家报一下自己在哪个城市吧,呵呵。
  希望更多的热心妈妈站出来做这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日期:2009-12-1 16:07:00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
  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把“你真棒”挂在口头,无论孩子在什么时候,做成了一件事情,家长都会来一句“你真棒”。不少家长信奉“赏识”教育,觉得好孩子就是“夸”出来的,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有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问,孩子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得到我的表扬,如果我没有表扬他,他就会大发雷霆。
  我问她,是不是表扬太多的缘故?她说,是的,以前我批评的多,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好,为了让他建立自信,给他的表扬就比较多了。现在他时刻关注我的情绪,如果我高兴,他就开心;如果我的情绪不太好,他就会暴躁。这个孩子迷失了自我,他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一切都建立在妈妈的情绪上;他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内心是不自信的,所以,他需要获得别人的表扬来证实自己。这是妈妈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的,以前批评多,后来表扬多,这是走了两个极端!

  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说,孩子可能被自己夸得太多了,具体表现是,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看看妈妈,期待着妈妈的表扬。如果妈妈没有表扬,就会问妈妈:妈妈我很棒吧?一定要得到妈妈的肯定答复后才如释重负。
  这样的孩子不少,他们已经习惯事事被表扬、被赞美,如果他们做好某件事情,家长没有表扬的话,他们就会觉得很生气、很失落。
  一个人的自信是建立在独立做好一件事情后获得的成就感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赞美”和“表扬”之上。一个人格健全具有较高情商的孩子的孩子是会当好自己情绪的主人的,不被别人所左右。这一类孩子的情商就很欠缺。
  什么是情商?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我。二是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自律能力;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即移情能力,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第一个方面就是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而不必要的表扬会让孩子迷失自我,被别人所左右。我们对孩子不能盲目的“夸”,表扬也应该看情况,表扬过头了,孩子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了。当然也不能盲目批评,表扬和批评都是成人给孩子的“评价”,都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7:06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39节
作者: zhoulinyuluo

  看到这里,有的妈妈可能就会惊呼了:既不能过度表扬,也不能盲目批评,我们该怎么办啊,难不成让孩子“自生自灭”?如果孩子做成功一件事情,我们难道什么也不说,这岂不是对孩子的漠视?如果出现不良行为,我们难道不批评,放任自流?
  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孩子是不会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的,所以当孩子成功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成就感让他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内心充满着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这就是对他最大的表扬了。我们只需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一下他做好的事情就行了,表示我们知道了,并且向他表示祝贺。比如,周周那天学会了扣纽扣,她成功扣上第一颗纽扣后惊呼起来:“我会扣纽扣了,我成功了(这是她的口头禅,没做成一件事情必定说这句话)!”我也很惊喜,我大声说:“周周终于学会扣纽扣了,你成功了!”并和她一起又蹦又跳,和她分享成功的快乐!周周并没因为我没有表扬她而失落,因为我看到了她的成功,认可她做出的努力,同时,我和她分享了成功的快乐!孩子需要的是认可和接纳,但是不需要过多的表扬。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用平静的口吻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只是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孩子本人。比如孩子对着别人脸上吐痰,我们可以这么说:宝宝,对别人身上吐痰是不礼貌的行为,下次不能这样干了。而不能这么说:你真是个没礼貌的孩子,往别人身上吐痰!前者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分辨是非,懂得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后者是整个否定整个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羞辱,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了“不礼貌”的标签!

  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自于他独立完成挑战,而不是父母的“夸奖“。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让孩子认识自己,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日期:2009-12-2 20:29:00

  关于吃饭“拖拉”的问题:
  孩子拖拉可能是大人催得太多了,其实孩子就是这样,你越催她越慢。现在是吃饭拖拉,以后可能就是做作业、上学拖拉。
  周周有时吃饭也很慢,并且嘴巴并不停地说话,忘了吃。我一般只提醒一次分钟指到几,就到时间了,到点妈妈就会收碗(这个已经形成习惯,她知道的)。并且严格落实这一规则,到点没吃完果断收碗,不管她是哭是闹还是赖皮。光有规则不严格执行,就成了“一纸空文”,孩子当然不会遵守。
  提醒的话说一遍后,我不再催促,也不会和她搭话,埋头吃我的。吃完我走人。她的反应时两种,要么她也不吃了,这时我直接收碗,让她尝尝挨饿的滋味,这样下餐必定是狼吞虎咽。并且她知道了规则是不可违反的,会严格遵守;要么自己埋头吃,赶在时间到点之前吃完。
  这些操作起来时要一定的水平的:1、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带情绪,更不能呵斥打骂;2、好话不讲三遍,孩子最烦大人唠叨,讲一遍就够,以行动告诉孩子她该怎样做;3平日的自由诗规则落实的基础,倘若孩子没有自由,她会反感一切的规则的。


日期:2009-12-4 14:21:00

  如何和幼儿园配合,做到家园共育?
  孩子上幼儿园后,很多家长走入一个误区:孩子上幼儿园后,教育的担子就交给了幼儿园,自己“无事一身轻”了。经常会听到家长们抱怨,孩子在幼儿园没学到什么,没什么变化。殊不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远远超过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如果只靠幼儿园,家长不和幼儿园沟通配合,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无效!在我多年的幼儿园工作历程中,真正做到和幼儿园保持良好沟通,并积极配合的家长寥寥无几。那些配合较好的父母教育理念都很好并且非常耐心,经常主动和幼儿园老师沟通,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他们的孩子各方面都发展得比其他孩子要好。

  讲两个实例吧。我们幼儿园有个小女孩叫晨晨,4岁,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来园的时候,妈妈对老师说:“这孩子都4岁了,还是什么事情都要靠我们,吃饭要喂,衣来伸手,出门要抱。我想纠正她这个坏毛病,让她独立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说:“没问题,不过需要您的配合哦。”妈妈连连点头表示一定配合。
  晨晨刚来幼儿园时,确实象一只“懒猫”,什么都不干,等着老师帮她。比如,开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拿起勺子开吃了,她坐在那一动不动,等着老师喂呢;起床时,别的小朋友都自己穿衣服了,她也是一动不动,眼巴巴瞅着老师,等着老师给她穿呢。刚来园时,我们一切都顺着她,给她喂饭、帮她穿衣叠被,让她感受到老师是爱她的,并不会因为她什么都不会干而轻视她。

  没多久,晨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某天老师把她领到无人处,悄悄地对她说:“晨晨,老师觉得你很聪明,会很多本领,老师知道的就有画画和唱歌,不知道你还有别的本领吗?”晨晨得意地说:“我还会跳舞,还会讲故事呢?”老师继续诱导:“还有吗?”晨晨想了一下接着说:“还会认数字。”老师循循善诱:“你会这么多本领啊,真能干!今天老师还要教你更多的本领,想不想学?”晨晨一下子来兴趣了,说:“想学”。就这样,在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下,晨晨愉快地跟老师学习各项生活技能,没多久就学会了穿衣服、叠被子、收拾餐具等等,而自己吃饭她原本早就会了。在幼儿园里,晨晨每次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后,老师都及时给予肯定,晨晨更来劲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晨晨在家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因为妈妈爸爸忙于工作,经常要加班,主要是奶奶负责她的日常生活。奶奶还是传统思想,要吃饱,怕冻着。晨晨少吃一点饭,奶奶就要追着再塞点;穿衣服慢一点,奶奶生怕冻着宝贝孙女,夺过赶紧给她穿上了。至于收拾整理旧更不用说,说晨晨添乱,怕晨晨打破碗!因为家庭的不配合,晨晨就成了“两面人”:在幼儿园,什么都是自己来;在家,什么都不干!

  还有一个例子。周周的好朋友乐乐比周周大4个月,一直很胆小。在周周一岁两个月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乐乐了,乐乐很喜欢和周周玩,曾经有一次,还把唯一的一块蛋糕分给了周周。但乐乐从未和我们说过话,就算我们主动找乐乐说话,她也不会回答我们,对其它人也是这样。据我观察,乐乐的胆小是因为她的主要带养人是奶奶,奶奶的性格有些内向,并且对乐乐的限制挺多的,比如不允许到沟里玩、不允许到斜坡上玩、不允许。。。。总之是很多的不允许。奶奶还喜欢在旁边念念叨叨,总是想左右乐乐的想法。而乐乐的爸爸对乐乐保护过多,比如周周爬到高一点的石头上(大人完全保护得到),乐乐也跟着爬了上去,乐乐妈牵着乐乐的手,保护乐乐,而乐乐爸在旁边担心得要命:“快让乐乐下来,小心摔跤!”比如看到周周坐在吊环上荡秋千(吊环离地大约有有一米多高),乐乐爸惊呼“你们胆子真大”。有一次,乐乐嘴角摔了一条小口子,不到米粒大,也不深。乐乐爸急得不得了,送到社区诊所缝了一针,为了这事,两口子还吵了一架(乐乐妈认为不要缝)。乐乐爸不准乐乐做出任何看起来有点“小危险”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7:37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0节
作者: zhoulinyuluo

  乐乐妈为了改变乐乐胆小的性格,在乐乐2岁半的时候就送去了幼儿园,这是一家收费较高、教育理念相对科学的幼儿园。乐乐上了一年幼儿园后,并无太大改变。我分析,是因为奶奶和爸爸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改变。以前很少碰到乐乐爸妈,交流甚少,这几个月随着交往的增多,乐乐爸妈和我们逐渐熟络,交流也就多了。乐乐妈是一所职校的校长,乐乐爸也是老师,乐乐妈的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放手的,但乐乐爸不放手,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乐乐近4岁了,吃饭还靠喂)。但是乐乐爸妈的感情很好,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们两个家庭是小区一千多住户中仅有的爸爸妈妈同时陪孩子在户外玩的家庭。我和乐乐爸说,孩子的胆小就是因为家长的限制过多、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导致,孩子其实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对孩子应该“放养”,不应该“圈养”。乐乐爸亲眼看到我们是如何对待周周的,逐渐接受了我的这些观点,态度慢慢转变了,对乐乐放手了许多,一些刺激的游戏(比如前文提到的百果园的拓展项目),只要周周被允许,乐乐也能被允许参加了。虽然奶奶并无太大变化(这个影响不太大,因为乐乐白天在幼儿园,回家后就是爸爸妈妈带,奶奶带的时间不多),不过随着乐乐爸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乐乐的胆子逐渐变大了,不仅和我们打招呼,而且还会主动和我们说话,和周周在一起更是说个不停了!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上幼儿园后,主要的教育任务还是在于家庭,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要大于幼儿园。那么我们如何和幼儿园保持良好够通、做好家园共育呢?几点建议:
  1、选择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幼儿园;
  2、入园时把孩子的性格特点、习惯、爱好、体质等详细情况写在纸上交给老师保存(大部分幼儿园有幼儿基本情况表格),让老师了解你的孩子;并且把你的教育观和老师仔细沟通,也借此了解老师的教育方式,交换意见;
  3、定期和老师做当面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尤其是孩子的情绪、行为习惯、和其他孩子相处等方面,不要简单询问“学了什么”就了事,实际上很多隐性的东西比如性格变化、能力的提高等等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能靠家长细心观察方能了解;
  4、如果孩子是坐校车上学,家长没有机会经常接触老师,可以通过电话、QQ等方式和老师沟通;

  5、关注幼儿园的家园联系栏并积极投稿,按时填写每期的家园联系手册,注意不是敷衍老师,而是认真填写,把孩子在家的微小变化(包括情绪、性格、习惯、能力、健康等方面)详细向老师汇报,有什么希望老师配合的地方也可以写下来;
  6、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各项活动,比如六一庆祝活动、家长开放日、户外亲子郊游、园内亲子活动、运动会等等。幼儿园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比如庆典活动的摄像、化妆,外出活动的看护、提供车辆等等,我们能做到的要尽全力协助;
  7、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有的幼儿园需要家长给小朋友讲解职业(比如医生、消防员等等)的特点,如果我们是从事该项工作,我们就要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和幼儿园合作;
  8、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请家长在家里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小实验、小游戏或是户外体验(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水变成冰的实验、做手工、观察秋天的变化等等)。
  9、孩子有任何情绪上的变化都要第一时间和幼儿园沟通,共同寻找原因,沟通探求解决方案。


日期:2009-12-5 8:17:00

  周周看过的书太多了,一一列举可能名单太长,列举一些她感兴趣而我也觉得比较好的吧,供大家参考:
  1、好饿的毛毛虫
  2、彩虹色的花
  3、不一样的卡梅拉(9本,上集6下集3)
  4、凯蒂的名画奇遇(7本)

  5、忙忙碌碌镇(4本)
  6、嘻哈农场(4本)
  7、暖暖心绘本:是谁在门外(4本)
  8、我永远爱你
  9、小熊的特别愿望
  10、我们是一家

  11、青蛙弗洛格
  12、漫画:父与子(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和成人阅读)
  其中图画很美的:彩虹色的花、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文图都很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这一套一定要买,太经典了!培养孩子敢于想象和做不一样的自己。

日期:2009-12-6 9:14:00

  早上起床,周周穿好衣服后,在床上边念边跳,节奏感十足,顺口创编了这么一首:
  我是一只蝴蝶,我是一只蝴蝶,
  飞飞飞
  我是一只蜻蜓,我是一只蜻蜓,
  11,22,33,44,55,66,77,88,9—9

  我是一只小猪,我是一只小猪,
  肥肥的小猪,
  我长大了!
  周周穿鞋时发现鞋子上镶嵌着水晶,她说“亮晶晶”的。我说,这是一个新词呀,还有什么是亮晶晶的。周周说了一长串:
  太阳下山了,

  月亮升起来了,
  天空中有几颗星星,
  亮晶晶的。

日期:2009-12-7 12:33:00

  孩子比成人更能遵守秩序
  蒙台梭利说,儿童需要秩序就如动物离不开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秩序会产生自然的快乐。如果成人的世界有太多不守秩序的行为,那么无序的世界会让孩子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人人都遵守秩序的社会,他们自然会坚守秩序;如果每个孩子都守秩序,那么社会自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这两者互为因果,反之则是一个恶性循环!

  阳光明媚的上午,周周和晓晓在小区花园荡秋千。一个叔叔抱着一个约一岁半的小男孩过来了,坐在离秋千4米左右的长凳上,叔叔说:“姐姐让给弟弟荡秋千好不好?”说了好多遍,晓晓和周周面无表情,都没理他。我走到周周面前问:“小弟弟想荡秋千了,是不是让他荡一下啊?”周周斩钉截铁地说:“不行!”我又问:“为什么呢?”周周理直气壮:“因为他没有排队!”多么充足的理由!我故意(说给那位家长听)大声地说:“因为弟弟没排队啊,那如果弟弟来排队你会让给他吗?”周周说:“会!”叔叔听到了我们的对话,赶紧抱着孩子走了过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排队,我们排队。”过了一小会,周周果然主动把秋千让给了小男孩。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别人不排队她是不会让出来的,一定要求别人排队。最有意思的是,一次有两个孩子在排队,杰杰在前面,莫子排在后面。周周下来后,两个孩子争抢秋千,周周本来打算走了,看见他们抢,她居然去帮杰杰抢,一边还大声喊:“要给杰杰荡!她先来!”莫子的妈妈制止莫子争抢,不过最终还是向孩子妥协了:“你只玩一次就要让给姐姐玩好不好。”见莫子胜利了,杰杰很失望。周周很愤怒,我对周周说:“周周,你是对的,先来的先玩,应该是杰杰先玩,莫子错了。”见我认可了“真理”,周周愤怒才减轻一点点,仍然嚷嚷着“要杰杰先玩”。

  蒙台梭利说,儿童需要秩序就如动物离不开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秩序会产生自然的快乐。所以周周总是如此坚决地捍卫着她所认可的“秩序”!成人的世界有太多不守秩序的行为,无序的世界让孩子思维混乱、无所适从。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人人都遵守秩序的社会,他们自然会坚守秩序,而如果每个孩子都遵守守秩序,社会自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互为因果。反之则是一个恶性循环。

  某日偶遇一位香港妈妈,老家是江西的,十几年前嫁到香港。我们聊到香港和内地的环境差别的话题,她说的一件事情让我非常震撼,以下是这位妈妈的原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8:05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1节
作者: zhoulinyuluo

  孩子和我来内地到姨妈家做客,我们上街购物,大街上偶尔可以看到乱扔的垃圾。我们几个大人说说笑笑,边走边吃东西,包装袋随手扔在地上。说来惭愧,在香港到处干干净净的,我也不会乱扔,而在这里反正到处是垃圾,我也就“入乡随俗”了!我们购玩物后来到游乐场,准备带孩子好好玩一下,我拉着他的手,发现他的手里攒着什么东西,扒开一看,竟然是一个揉成一团的塑料包装袋!我惊呆了,要知道,从我们吃东西到我发现他这个包装袋已经近3个小时了,也就是说,他攒着这个垃圾袋已经足足3个小时!我问孩子:“你怎么还抓着啊?”孩子的回答让我们几个大人汗颜:“我没有找到垃圾桶,不可以乱扔的。”我虽然在香港生活了十多年,却是在内地长大的,骨子里还是和大街上那些乱扔垃圾的人一样的啊!而我的孩子虽然只有五岁,却比我们更能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我想这是因为他在香港长大,在香港找不到垃圾桶就攒着垃圾可是普遍现象。他已经被香港的文化彻底影响了,这让我很欣慰。

  这位妈妈的故事让我回味了很久,加上周周的故事,我从中总结了几点:
  一、孩子更能比成人遵守秩序,如果您的孩子不遵守秩序,一定是某些成人没有严格遵守,带头破了例;或者是成人没有一致地要求孩子遵守;
  二、童年对人的影响是一生的。习惯和性格形成于幼年,根深蒂固,成人后是难以改变的;
  三、社会环境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日期:2009-12-8 15:42:00

  发现优点、忽略缺点
  睡前刷牙的时候,周周在外婆的牙刷上挤好了牙膏,然后接了一杯水,把牙刷放在杯子上。做好这一切,周周满心欢喜地告诉外婆:“外婆,我帮你挤好牙膏了!”外婆走过来一看,数落她说:“哎呀,挤了这么多牙膏,真是太浪费了。”其实牙刷上的牙膏只不过一厘米长,退一步说就算是牙膏糊住了整个牙刷那又怎么样呢,她乐于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不是很可贵吗?周周有些黯然。我赶忙上前说:“周周可以帮助外婆挤牙膏了,很能干呀。”周周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兴奋地说:“我还可以帮妈妈挤牙膏。”

  另一次,早上起床的时候,周周一边大喊着“要拉尿了”,一边开始拉,把床单尿湿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但是大部分尿被她忍住了,一直憋到厕所才拉。外婆看见了,“恨铁不成钢”地来了一句:“周周,你都这么大了,居然还尿湿裤子!要...”这是在羞辱孩子!周周有些不知所措。我用眼神制止了外婆的继续数落,转过脸对周周说:“妈妈觉得你进步了,原来你尿湿很大一片,现在只尿湿很小一片了。”听我这么说,周周释然了。

  同样一件事情,外婆看到了它的反面,而我看到了它的正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结果是完全不同的,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差之千里了。很多家长都和周周的外婆一样,特别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对孩子的优点却视而不见。
  我们小区一位妈妈,见到我就想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没有主见、不懂得坚持、叛逆,等等,总之浑身都是缺点。孩子一点都不听话,处处和她们作对。而在我看来这个孩子活泼开朗,讲理,很多优点。另一位妈妈也是这样,非常羡慕我能把周周教育得这么好,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周周这么能干。那个孩子叫星星,比周周小一个月,
  据我的观察,这个孩子其实有很多优点,并且有的优点(或者说是长处)正好是周周不具备的。那是在一次聚会上,大人们都在烧烤,公园里有很多张烧烤台,烧烤的人们几乎占满了这些台子。我们这一群人分了三个台子。星星从另一个的台子上找来两个桔子,一个给自己,一个给了周周。别看这么一件小事,对于孩子来说,是了不起的,首先星星没有要爸爸妈妈帮他去拿桔子,而是自己去拿,到一个陌生的人群中能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能力;其次,星星不仅给自己拿了桔子,还不忘记给周周拿一个(这是星星和周周第一次见面,应该说是新朋友),这说明星星乐于助人,并且能主动和同伴交往。

  接着,我们去了游乐场,在那里有一个网小鱼的项目。就是拿一个直径约10厘米的圆形网子,去捞塑料盆或小水池里的鱼。首先星星和周周在塑料盆里捞,这是一种大约直径一米的圆形盆,里头的小鱼很多,要捞起来并不难。星星捞得很快,一下子就捞了几十条小鱼。周周比星星慢多了,老半天才捞一条。过了一会,星星显然对塑料盆里捞鱼失去了兴趣,太小儿科了!他直奔水池,水池里捞鱼可就难多了,我试了一下,必须要眼疾手快、非常敏捷才能捞到。池边另一位大姐捞了半天,一条也没捞到!我当时想,一个3岁的孩子要在这个水池里捞到鱼显然非常困难。星星拿着网子开始了挑战,他全神贯注地瞄准,眼疾手快地收网,可这里的空间比塑料盆窑大得多,鱼儿们逃起命来时很敏捷的!一次次的失败没有让星星退缩,经过约十分钟的努力和反复尝试,星星终于捞起了一条小鱼!

  在捞鱼事件里,我发现星星的动作非常敏捷,手眼协调能力很强(这一点正好是周周的弱点),而且星星勇于挑战,碰到困难不轻易放弃,而是反复尝试,一直坚持,直到赢得最终的成功,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星星的爸爸妈妈亲眼看见了这两件事情,不过他们并没有有么特别发现,我和他们一一解释之后,他们恍然大悟,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居然这么多优点 !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孩子可真的是有缺点呀,难道也要忽略吗?我想说,是的,要忽略。前不久,一位妈妈留言,说5岁的儿子很胆小,不敢冒险,公园的大型游乐玩具都不敢玩。儿子过生日的时候,三个大人陪着孩子到公园玩,儿子看到大型玩具就害怕,根本不敢玩。妈妈气急了,骂了孩子一顿,孩子更加不敢玩了。我对这位妈妈说,孩子的胆小一定成人是长期保护过度等原因引起的,不是一两天就能改变的。你希望他立马变得胆大,并强迫他去玩他不敢玩的东西,这样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他又怎么能克服心理障碍呢?我们要忽略孩子的“胆小”,不要当面议论他的缺点,也更要强迫改变,做一些冒险的行为。而应该善于发现他“胆大”的细节,并给予大力表扬,给孩子时间,慢慢来改变。

  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把这句话改成:孩子身上不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发现优点的眼睛。愿天下的父母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日期:2009-12-12 14:34:00

  关于安全感
  凌晨,我从恶梦中惊醒,梦境是这样的:我带着周周到一个医院看病,医生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太太。看完病后,我们到医院食堂吃饭,我正打饭呢,怎么一回头就不见了周周!我吓坏了,赶紧四处找,把医院里面找遍了,还是没能找着。我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只有几秒的时间,莫非是被人贩子拐走了?我掏出手机拨打了110 报案,接着发疯似的跑上大街寻找。怎么也找不到,我急得大哭起来,对着茫茫人海,我大喊:“快点找啊,快点帮我找孩子呀。。。”喊完这一句我我惊醒了,醒来后发现我的手放在周周的小屁股上。当我清醒过来,我多么庆幸这是一个梦啊!

  我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这种安全感缺失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时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只要看见我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我就会突然生出一丝恐惧:妈妈不会就这样死了,永远不醒来了吧。小时候妈妈出门,如果较晚没有回来,我就开始心慌慌,经常在黄昏的时候跑到村口,向远处张望,盼望能看到妈妈的身影,一定要等到妈妈才放心。

  长大成人后的具体“症状”有:时常有危机感,对于遥远的未来做一些打算;怀孕的时候有先兆流产,我陷入了重度焦虑之中,每天都惴惴不安的,唯恐保不住胎儿;容易焦虑,偶尔做恶梦,凡是我担心的事情就会出现在我的梦境中,比如以前在幼儿园,我梦见幼儿园的小朋友走失或摔伤。现在我最担心是是周周和周周爸的安危,所以,偶尔会梦见找不到他们了或者他们受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8:37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2节
作者: zhoulinyuluo

  其实目前我既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工作压力,婚姻幸福稳定,可我为什么还是会缺乏安全感呢?我知道人的很多特质比如性格、习惯及心理品质等等,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我想一定是童年的经历影响了我,造成安全感缺失。一天,我和我妈妈聊到断奶的话题,从我妈口中得知,我小时候就是强行断掉奶的。据我妈妈回忆,那时她不懂育儿知识,断奶前没做任何准备。断奶的那几晚我哭闹不安,爬到妈妈身边,往妈妈怀里拱,想吃奶。我妈妈用了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打!每一次我的靠近都被她打了回来!妈妈说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如何忍心这么对待一个小小的婴儿,也许是那时的农村都是这样断奶的,所以也就不足为奇了吧。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会泪水满眶,虽然我并不记得,但我可以从妈妈的描述中想象出那几晚的情形!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个弱小的婴儿看到一向疼爱自己的妈妈突然“变脸”,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她一定在想:妈妈为什么这样对我,是不是妈妈不爱我了,不要我了?身体的疼痛不久就会消失,而心灵的伤害却象一个烙印,一辈子都不会消失!

  小时候,妈妈对我极为苛刻的,不允许我们出一点错,如果出错便非打即骂,甚至罚跪。记得那是一个下雨天,路上很泥泞,我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巴。我用力甩,想甩掉鞋子上的泥,没想到把鞋子甩了出去,掉进了小河里!妈妈看见了,劈头盖脸地骂了过来,我觉得羞辱极了!还有一次,我和弟弟在谷仓上玩,谷仓大约有2米高,弟弟把我推了下来,幸亏是泥巴地,我摔得并不严重,就是摔个包。妈妈回来后,把我和弟弟罚着跪在堂屋里,足足跪了大半天!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只要我不小心有个小失误,我的心里一定是惴惴不安、诚惶诚恐,恐惧和不安经常笼罩在我心里。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特别是3岁之前是一个人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很多人生活缺乏安全感往往是这个时期出的问题。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特别关爱孩子,孩子一生都会特别有安全感。我想我的安全感缺失就是儿童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吧。写下这些童年旧事,并不是表达对我妈妈的不满,我知道她很爱我,只是她不懂得要怎样来爱我。就如现在大多数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不懂得要如何去爱。

  孩子只有在父母面前才能真正获得安全感。因为孩子只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以后才能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和信赖的关系。这里要讲到一个沉重的例子。这是一个网友给我的留言,目前这个孩子刚刚开始矫正,经孩子妈妈的同意把孩子的事例发表在这里,对家长们一个借鉴:
  我的孩子3岁了,一直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轮流带,两个星期换一次班。爷爷和外婆很宠孩子,什么都顺着孩子。外公则有一些原则,但是外婆会经常当着孩子的面骂外公。而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因为教育方式不同,谁也不听谁的,积怨很深。孩子从2岁开始变得内向、沉默,什么人跟她说话都不搭理,对别人视而不见。我问她为什么不搭理别人,她只一句“不喜欢”。自从九月份上了幼儿园,孩子的性格变得更加内向了,甚至都不怎么跟我谈心了,只要一说起有关幼儿园的事就完全避开我,或是转移话题。不但早上哭,半夜也哭,据老师说,因为一件衣服的事(她出了很多汗老师要给她脱衣服,可是她坚决不肯,老师就硬跟她脱),她大哭,脱了后也抓着衣服不放。而且时时刻刻要拿她的书包,并且不断的拉书包的拉链,老师说平时她只要安静下来也会有这些动作,上幼儿园后手里也习惯抓着一条手绢不放,时不时就擦擦眼泪。还有就是老想着她的书包,明明摆正了她还要再摆,拉链拉好了也要再拉,活动完回来就要先去看看书包。这些都是白天的举动,晚上回家她也不会跟我们幼儿园的事,直到半夜大哭,把白天在幼儿园发生的事都演绎了一遍我们才知道这样。连续两个星期都是这样,每晚12点半准时开始,持续一个小时,而且就像中了邪似的完全不理会任何人。第二天问她晚上有没有哭她都说没有。恐惧上幼儿园,一早起来就歇斯底里的哭说不去幼儿园。

  我们跟老师沟通了,甚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都没法解决她的焦虑和恐惧。这个星期又开始发烧咳嗽,没上幼儿园才稍微好点,但早上起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要读书,我们真的是心力交瘁,不知该拿她怎么办。现在性格变得很不开朗,出去玩也不是很开心的那种,有时一边玩还一边发呆,也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了,只要有小朋友跟她玩她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他(她)”,最重要的是她现在已经开始不太喜欢跟我聊天了,甚至晚上也不肯跟我睡了,我一直在找原因,可是她的回答是妈妈会打我的,我从来都没有打过她,也没说过类似要打她的话,但指责肯定是有的,可是这段时间肯定没有,不知为什么在她心里会有这个想法,即使白天和晚上我带她玩得挺开心的,睡前也跟她讲故事,一提要关灯睡觉她就说要跟婆婆睡或是爷爷睡了,我心里那个难过啊,虽然不跟她睡会睡得更舒服,可是我还是希望她能跟我。医生说她现在已有一点焦虑症了,不知这么大了还好不好改正?我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这个孩子是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并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了。幼年频繁变换带养人、成人教育方式不一致、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陪伴太少、大人当着孩子面起纷争,成人不懂得孩子,不会给孩子真正的爱,这些都是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尤其是父母陪伴孩子太少,孩子没有和父母建立一个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最重要的原因。孩子已经有变得非常脆弱,排斥别人,不信任他人包括父母。认为别人都对她有着潜在的威胁,内心充满着恐惧和压抑,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大的伤害呀!这个孩子如果不及时矫正,恐怕会发展成精神病。孩子的妈妈说看了心理医生都没有用,看到我的博客后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不是救命稻草,能救孩子的恐怕只有孩子的父母!我和这位妈妈分析了孩子的状态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一、停止上幼儿园,幼儿园的老师是传统老师,从她强行脱掉孩子的衣服就可以看出。老师的粗暴会加重


日期:2009-12-12 14:37:00

  孩子的恐惧;二、由妈妈全职带孩子,避免老人带孩子教育方法不一致。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获得孩子的信任;三、父母教育方法保持一致,把我的博客内容看懂看透,用里面的方法对待孩子。学会真正的爱孩子;四、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一切,试着读懂孩子的内心;五、忽略孩子的“毛病”,克服自己焦虑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

  对于辞职当全职妈妈,孩子妈妈很是犹豫,说她在一家很好的单位,稳定、待遇好,舍不得放弃。我说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我们辛辛苦苦奋斗不就是为了我们的生活更幸福吗,如果孩子不健康快乐我们能幸福吗?我们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孩子都到这个地步了,如果不及时矫正,等年龄再大一点就更难矫正了。如果病情加重会引起精神病的。这位妈妈说要好好考虑。

  第二天,这位妈妈告诉我,昨天晚上用我的那些方法对待孩子,孩子居然同意和她睡了!这个变化让她很振奋,她突然想通了,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辞职是值得的。但是还要和家人商量,争取家人的支持。我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振奋,我是多么希望这个孩子能快乐起来呀。这位妈妈还告诉我,原来听同事说当全职妈妈很辛苦,她还曾经暗暗庆幸!可如今回过头来想那种心态是多么可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9:07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3节
作者: zhoulinyuluo

  是啊,很多家长都会因为种种原因陪伴孩子很少,甚至把孩子完全扔给老人,这样做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有的家长虽然和孩子住在一起,却早出晚归,很少陪孩子。有的家长虽有一点时间陪孩子可也就是“管教”孩子,甚至是一边做事一边陪、一边看看电视一边陪孩子,这些都不是高质量的陪伴。如果我们给了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却不给孩子精神的关爱,孩子最终是不会快乐的!而且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安全感缺失的后果早的可能在3、4岁就会表现,迟的可能要到孩子更大一些。但不管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它的影响都将是终身的!孩子在幼儿和父母相处太少,或者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突变,就会产生被抛弃感,会产生“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恐惧心理,进而产生这样的感觉:连我的父母都不关注甚至回避我,那么整个世界都是不安全的。而父母和家人的态度粗暴、教育方式溺爱或者专横,都会让孩子安全感缺失。

  周周经常说:我好幸福啊。我故意逗她,你怎么就幸福了呢?她一脸幸福模样回答,因为每天爸爸妈妈陪着我。孩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他们的幸福很简单,不是吃得多好、穿得多好、玩得多好,他们的幸福是只要爸爸妈妈每天陪着。当然是“高质量”的陪伴,真诚的、专心的陪伴,而非敷衍和心不在焉。

日期:2009-12-16 13:10:00

  爆笑童言(二)
  思思来家玩,周周拿出蒙氏教具给思思一起操作,可思思不知道怎样操作,拿走了周周的一块三角形。周周伤心地哭了,边抽泣边说:“我不要思思这个好朋友了。”思思不示弱:“我要把周周丢到垃圾桶里去!”
  几十秒后...
  周周拿了一块三角形给思思(主动和解哦)。
  思思小声说:“谢谢周周。”
  真是“礼尚往来”呀!


日期:2009-12-17 19:22:00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
  很多家长都喜欢“好为人师”,喜欢“教”孩子,教孩子说话,教孩子走路、教孩子唱歌、教孩子画画,甚至教孩子玩。他们喜欢跟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地说:宝宝,告诉你,要这样,不要那样,来,跟妈妈(爸爸)学......他们甚至去教孩子玩,但凡玩玩具或玩沙,他们会先示范:看到没,要这样玩,云云。
  很多人看到周周的画,都倍感惊叹,他们惊讶于这么小的孩子居然画得这么好。转而他们会问我,周周妈,是谁教的呀,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笑着说没有谁教,她“自学”的呢。家长们不相信,说:谁信呀,不教孩子能画得这么好?
  教没教我心里是最清楚的,不仅是画画,别的东西比如走路、骑单车、唱歌、识字、写字、等等,我都没教过。我觉得孩子不需要我们“教”,成人的“教”只会给孩子锁上一个框框,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思维,钳住孩子想象的翅膀。
  也许大家会感到疑惑,我们不教,孩子怎么会呀?我们先看看周周时如何“学会”画画的。约1岁8个月的时候,周周对涂涂画画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买回画画的纸和油画棒,清理了一张小茶几当画画的桌子。周周开始了她的涂鸦之旅。刚开始是乱涂一气,画一些曲线、线团及乱七八糟的线条,这是孩子涂鸦早期的表现。后来她不满足于自己涂,开始要求我画,要我画杯子、凳子、气球及各种小动物等等。我怕我的画会局限她的思维,但是又不能打击她画画的兴趣,必须给她画,怎么办?虽然原来我学过三年美术,但是还没有到看到什么就能画出来的水平。于是我买回了一本《儿童美术教室》的书,上面有很多画,于是我先学着画不同姿态的动物、不同样式的气球,总之每一样她要求我画的东西,我都会画出不同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她要求我画的时候,我才画,画的时候我不说一句多余的话,不会告诉她,气球应该怎么怎么画之类,并且尽可能鼓励她自己画。周周每次画完后,我请她说说她画的是什么,周周有时说是蛇,有时说是苹果,虽然一点也看起不出来画的是什么,不过我仍然试着从她的视角来理解她的“作品”。周周一岁十个月的一天,她涂鸦完毕后大叫起来:球球,球球。那时周周的表达还局限在3到4个字,重叠词是最常见的。我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一个气球,笨拙的、稚气的笔迹,歪歪扭扭的线条!我开心得不得了,把周周举了起来,大声喊:周周会画气球了,周周会画气球了!我特别惊喜,周周的小脸上充满了成就感!

  从那以后,周周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画杯子、帽子、太阳、热带鱼、海豚等等,两岁多的时候学会了画人。后来除了用油画棒外,还用水粉颜料画。在这期间,我给周周买了大量的绘本,图画、色彩都非常美,让她接触好的绘画作品,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我还买了一套《凯蒂的名画奇遇》,让她欣赏世界名画。周周看了《凯蒂的名画奇遇》后,居然自己学会了“点彩派”画法。这些我都没有教过她,因为,我觉得对于孩子来说,绘画的技巧不重要,她的大胆想象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并不是学美术专业的,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来教她。

  有一次,周周在公园写生,有两个约4岁的小孩也很感兴趣,于是周周给了他们纸和笔,大家一起画起来。小孩子的妈妈在一旁喋喋不休地“指导”,对孩子说:“你看妹妹,画得多好,握笔握得多好,你应该这样握笔。”然后这位妈妈夺过孩子手中的笔做了个示范。孩子木然。这位妈妈满是羡慕地问我:“你的孩子画画很好呀,瞧她那握笔姿势!是不是上了美术班?”我笑笑说:“没有上美术班。”这位妈妈追问:“那是你自己教的。”我说:“我也没有教,她自己学的。”这位妈妈极不相信地看着我,撇撇嘴没再说什么。我知道一时半会和她说不清楚,就没有跟她解释了,看着她继续在儿子耳边喋喋不休,我只是心内一声叹息......

  我真的很佩服这些家长,胆子可真大!自己既不是学美术专业,又不懂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怎么敢去贸然“教”孩子画画?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某日乐乐来我们家玩,和周周一起画画。周周下笔如有神,挥毫泼墨就画开了。乐乐想了一会,小心翼翼地开始画,犹犹豫豫地画了几条小鱼,全都是躺着的“8”形的。我笑着问乐乐的爸爸妈妈:“是不是你们教乐乐画过鱼呀?”乐乐妈瞥了乐乐爸一眼,嗔怪地说:“还不是他教的。”乐乐爸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笑着说:“你们看到了乐乐的画和周周的画的区别了吧?”乐乐妈说:“是的,周周的画大胆,想象力丰富。乐乐的就是一个模式。”我接着说:“这就是你们教的缘故,不当的教局限了孩子的思维,束缚住孩子想象的翅膀。”乐乐爸醒悟地说:“看来下次再也不能教她画画了...”

  周周其他的“本领”也是“自学”的。1-10的数字是周周看我们玩扑克牌认识的;大量的儿歌是周周看“小小智慧树”和儿歌碟学会的;骑单车是自己摸索学会的,最近周周会“画”一些字了,不是写字,是画字。比如数字1、2、3、5、6、8,字母P,以及汉字“回”、“小”、“大”、“田”、“不”等等。这也是她自己看见一些文字之后,照着“画”的。大家注意,不是“写“字,是“画”字。她没有笔顺,就象画画一样,把字画了出来,这些都是周周自发进行的。

  孩子不需要我们教,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指导过多,就会让孩子丧失自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大人的指导。一位妈妈身在海外的妈妈留言说,她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在户外玩沙,她发现如果自己不指导,孩子就不知道怎么玩。她反思,可能是自己以前对孩子指导过多的缘故,导致孩子依赖于她的指导。现在她很希望孩子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玩,但是孩子不愿意自己去尝试新的玩法,甚至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比如骑单车,孩子骑一下,骑不好就放弃了,不会反复地去尝试。

  孩子虽不需要我们教,是不是就应该如农村的一些家长一样,什么都不管呢?肯定不是的。如果什么都不管,便如同农民对地里生长的秧苗遭遇了大量的杂草而任其自生自灭,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09:34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4节
作者: zhoulinyuluo

  首先我们需要创设一个适合孩子的环境,自由、宽松、符合孩子特点,比如画画,我们要给孩子专业的笔、颜料和纸,而不能因为孩子小怕浪费就买一些便宜的纸,或者以为省钱买一些小张的纸,这样会局限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绘画的感觉。
  其次,在孩子遇到某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教育契机,及时而准确地引导,一时找不到答案的,应该和孩子一起去图书馆或网络查找答案。比如周周到公园玩,看到各种植物会问我们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会告诉她植物的名称和习性,很多答不上来的,我们就带周周到橘子洲头去找答案,那里有很多种树和花,每一株上面都挂了牌子,上面有植物的名称、年龄、习性的介绍。再比如我们到博物馆参观,周周对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及青铜器、陶瓷都非常感兴趣,我们给她念一念文物旁边的说明文字,并听一听讲解员的解说。周周回来后,翻阅我们拍的文物的照片,居然都能说出那些文物的用途。

  最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享受探索的过程。比如周周看到水里的观赏鲤鱼鱼好奇地问,小鱼喜欢吃什么呀?我们就带上面包、花生、米饭、菜叶等等,让周周去喂食,观察小鱼喜欢吃什么。甚至饲养过小鱼、乌龟、鸭子等小动物,栽种过大蒜、生姜、红薯等蔬菜,让周周在饲养和种植过程中体验关于动植物的习性。某天,周周问我,妈妈,水是怎么变成冰的?我说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看看水怎么变成冰。我和周周一起在冰格里面盛满水,放进冰箱,过半天后再拿出来看


日期:2009-12-20 8:48:00

  害人的早教产品及玩具
  某日到思思家玩,周周对思思家的中英文学习机发生了兴趣。这种学习机有很多张卡片,内容有日常用品、颜色、车辆、各种职业的任务形象等图片,每张图片都用中文和英文标注。使用方法是先插上卡,孩子用手点,学习机就会发声,比如点到“红色”的图片,学习机就会说“红色”,点到汽车的英文单词,学习机就会说“red”。另外,学习机还有测试的功能,就是检测孩子是不是掌握了。具体办法是,学习机提问,小朋友,请问红色的英语怎么说?此时孩子必须点“红色”的英语单词“red”才算正确,学习机就会说“恭喜你,答对了”,如果点“红色”的图片,学习机就会说“又错了,真可惜”。

  周周玩了一会,得到的答复总是“又错了,真可惜”,因为周周根本不认识英语单词,而要让这个学习机说“答对了”,就必须认识英语单词,注意是“认”,不是“读”。这个中英文学习机根本不需要孩子“读”英语,只需“认”英语。同样,思思得到的也是“又错了,真可惜”。倒是我这个不会读英语的人,因为认识字母,我每个都可以点对。这真是一场不公平的考试!

  看到这里,我觉得问题严重了:这个东西不仅不能帮孩子,还会害孩子呀!害处一,儿童学习英语应该强调口语,强调“读”,而不是“认”。只要给孩子适合的语言环境,比如家里有人说英语,或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哪怕孩子一个字母都不会认,孩子自然会说英语。而这个机器只会让孩子认,不会读。害处二,打击孩子的自信。哪怕孩子会说相应的英语,但孩子不会认字母,她得到的就是一遍遍的“答错了,真可惜”,这真是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挫败!害处三,摧毁孩子的学习兴趣。没有成就感,只有挫败感,孩子能有学习兴趣吗?

  我把这几点和思思妈说了。思思妈说,难怪这个学习机买回来两天,思思就不感兴趣了,听你这么一分析,真是有道理哎。我说可不是,赶紧别让思思玩这个了,下次也别随便给孩子购买早教产品。
  现在市面上的早教产品好的不多,坏的可真不少。有很多看图识字的书,上面是图画,下面是相应的文字,比如上面是一幅月亮的图片,下面写着“月”字。我想编者这样设计的意思是让孩子通过图片来记住文字,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孩子只记住了图片,文字却忘掉了。直接的后果是,如果把图片和文字一起出示,孩子每个字都“认识”,一旦把图片遮住,可能就很多字不认识了。很多家长订了*虎的产品,*虎在早教产品中算是不错的了,尤其是关于安全常识和良好习惯方面设计得不错。但是有关认字的部分也是看图识字。一位朋友的孩子订了*虎,家里挂了一幅识字的挂图,上面有很多幅小图片,每一张小图片都做成了一个小口袋。要求孩子把相对应的文字卡片插到小口袋中。那些文字卡片则都是上面一幅图下面是相应的字,比如“月”字的卡片上方就画着一个月亮。朋友的孩子每一张文字卡片都可以查到相应的小口袋中。我把文字卡片上方的图案遮住,然后问孩子“这是什么字”,孩子却答不上来。

  坏的教育是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识字就识字,孩子对某个字发生兴趣的时候,我们告诉她这个字的正确发音及含义就行了,根本不需要转弯抹角想这么多方法。“大道至简”,好的教育其方法是简洁的。再如看图识动物、植物、车辆等等,这些是根本不必要的,要认识这些,我们不如直接把孩子带到动物园、植物园和大马路上,那里不是都有我们需要的东西吗,难道实物不比图片更逼真?

  周周两岁多的候问我米是从哪里来的。当时没有办法带她到农村看稻田,于是我给她看水稻的图片,看农民种田的画面,还费了很多口舌解释米是农民伯伯把稻谷的种子播到田里,然后发芽、长苗、抽穗、成熟,收割后是谷子,谷子去壳后就成了米。周周听完后似懂非懂,过后又会问我米从哪里来的,我又不厌其烦的解释米的“前世今生”,周周始终不明所以。后来的国庆节,我们回我的老家--离长沙不远的一个小山村。在那里,周周看到了金灿灿的稻田,看到了稻穗,看到了黄澄澄的稻谷,我趁机和周周说米的来历。周周恍然大悟,从那以后再也没问过我米从哪里来。看n次稻谷的图片,不如看一次稻谷的实物!

  市面上有一种沙画,就是那种粗粗的线条画出的各种形象,然后让孩子用五颜六色的沙子涂颜色。另外还有涂色书,也是画好的图片,让孩子涂色。这两种画画的方式很不好,束缚孩子的思维。有一个孩子画沙画比较多,每次作画,必须用粗粗的线条先画轮廓,然后再涂色,就算用颜料作画也要如此。这个粗线条画轮廓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根深蒂固了,他一定得用线条画轮廓,否则就画不出来。

  还有一些书,让孩子给小动物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连线,或者把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贴到它跟前。编者的意思是让孩子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这是典型的“灌输式教育”,由家长或老师直接告诉孩子:小鸡爱吃虫,小猫吃鱼,小狗爱啃骨等等。这是把孩子当做容器,成人往里面塞知识呢。要让孩子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孩子直接饲养小动物就可以了,孩子在饲养小动物的过程中,自己会发现动物喜欢吃什么,这不是比成人直接告诉他要好多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5 09:10:01 | 只看该作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和0--6岁宝宝父母交流)》 第45节
作者: zhoulinyuluo

  一些音像制品对孩子的毒害也不浅。某日遇见一位6岁的小女孩在荡秋千,她得意地告诉我,她会背加减乘除法口诀了,说罢就开始背诵起来。果然口诀背得非常流利。待她背完,我笑着问,3乘9等于多少呀?女孩回答,18。在场的大人们哈哈大笑起来,我没有笑,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些严重。女孩替自己辩解,我会背、会写、会读,就是不会做(题目)。我说你可以不会背、不会写、不会读,你会做就行了。接着我问了几个10以内的加法题,女孩要通过扳手指头才能答出,而同龄的孩子大多是不需要扳手指头了的。光记住不理解,这种口诀记住又有什么用呢?我问女孩的妈妈孩子是跟谁学的,妈妈说是看碟学的。我说刚才你也看见了,赶紧别让孩子看这种碟了,这会把孩子越教越傻。

  还有一些早教机构不得不说。真正的早教应该是“生活即教育”。孩子不可能通过每个月上几次早教课就可以改观的,而是在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改变。所以好的早教中心,其教育对象应该主要是家长,而不是孩子。周周爸的一位同事,非常重视早教,但不知该如何下手。她千挑万选找了一家早教中心,一次性交了两万块钱。这家早教中心上课是专门针对孩子的,上课过程中不允许家长陪同。我看了一下早教中心上课的资料,都是知识方面的,比如“沉浮”、“水变成冰”等等。我跟她说,你这个钱就花得太不值得了,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原本就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性格、心理、习惯等更重要。况且这些知识性的东西完全可以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实验获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观察、发现和思考。这些东西根本不必搬到课堂,并且搬到课堂的效果还不如孩子在家亲自动手实验。我接着说,就算早教中心教育方法很好,如果单纯只靠早教中心每个月上几次课,家长不和早教中心配合,也不会有什么教育效果的。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这家早教中心不让家长陪同上课就是不可取的,这跟普通幼儿园或培训班之类没什么区别。这位妈妈听我这么一解释觉得非常有道理,想找早教中心退学呢。

  再来说说玩具。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很多玩具,比如车子、枪、机器人、奥特曼,各种会说话会眨眼睛会唱歌的洋娃娃 ,昂贵的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等。往往买回去几天,孩子便不感兴趣了,扔到一边,没过多久又要

日期:2009-12-20 8:49:00

  求买新的玩具。如此反复,买一大堆玩具,真正能持久感兴趣的确不多,浪费钱不说,害处挺多。害处一,孩子不能对玩具维持持久的兴趣,三分钟热度后就扔到一边,不利于孩子的专注力。害处二,对于不喜欢的玩具,孩子就不会爱惜,而且因为很容易得到新的玩具,孩子会不懂珍惜,不仅不珍惜玩具,甚至会迁延到不珍惜任何东西。害处三,无限制地买玩具让孩子不知道适度,不懂得自律。害处四,物质的过度满足让孩子不懂得体恤父母,造成责任感缺失。小时候闹着要父母买玩具,大了就会闹着要父母买房子、车子。

  玩具不是不能买,但是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参与性强的玩具。并且不能无节制的买,不能让孩子觉得把玩具弄坏了、弄丢了没关系,爸爸妈妈再买就是。买玩具的花费一定不要超过买书的花费。周周到目前为止,花在玩具上的钱总共不超过800块,还包括一辆好孩子单车和滑板车,但是周周买书和作画工具的花费可能有好几千了。哪些玩具我们可以选择呢?

  一、积木类 有木头的和塑料的。这类玩具变化很多,只要孩子想到,几乎都可以拼插出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二、连接类 木制玩具,实用扳手、起子等工具,用木螺丝把各种部件连接起来,做成车子、房子、椅子等物品。这一类玩具特别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观察力、专注力、耐心。
  三、角色游戏类 有木头的和塑料的,木头的质量更好,也更逼真。有“医院”、“生日”、“娃娃家”等等,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成人的社会行为,这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类玩具。能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四、运动器械类 如单车、滑板车等等,骑单车比开电动摩托车要好,因为骑单车锻炼了手、脚、脑、眼的协调能力,并且发展孩子的动作,锻炼身体,一举数得。而骑电动摩托车做不到这一点。

日期:2009-12-23 18:52:0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孩子?
  2009年12月17日,山东一名初中生被老师罚站,之后老师去喝酒忘了罚站的事情,导致这名14岁的学生被活活冻死在宿舍后面的沟里。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发现孩子的时候,他躺在宿舍后面的一条沟里,头朝东脚朝西,仰面躺着,死得很舒坦。”坚称是一起意外事故。记者从当地气象部门了解到,张继鑫出事的12月17日晚,气温为零下10℃。(2009年12月22日《鲁中晨报》)

  这名叫张继鑫的学生是帮高年级学生高国友(音)买方便面被值班老师抓到的,值班老师不问缘由打了几下并把张继鑫罚站在寒冷的室外。 “第一次,张继鑫身上已经没钱了,他是去别的宿舍借了钱给高国友买的方便面,但那个家伙吃过之后,可能没有吃饱,又让张继鑫出去买。”据张继鑫的室友回忆,当时,张继鑫已经脱掉衣服躺下准备睡觉了,“他曾表示自己不愿意去了,但最后还是因为害怕对方,去了。”

  看到这则新闻,我震惊了,对于学校老师的冷血我不想再去指责什么,张继鑫到底死得舒不舒坦,相信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学校和当事老师应该承担何种责任,相信法律会给死者家属一个说法。我只是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张继鑫忍受零下10 °的严寒,乖乖站在寒冷的室外?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可冻死也不回宿舍?死者已逝,我们无法得知这个14岁的孩子临死前在零下10°的寒夜里瑟瑟发抖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不过我可以肯定,他一定非常害怕,他害怕私自回到宿舍会换来老师更为严酷的惩罚,所以哪怕死了,也不敢反抗。这真是一个悲剧,一个14岁的孩子,应该有了自己的思维,但是他完全不能支配自己。他没有独立的思考,没有自由的意志,只有对老师的畏惧和顺服。在面于强权的时候,他哪怕冻死也不敢反抗,他只是一个奴隶!

  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真是一个悲剧,这是失败的教育!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孩子,听话、顺从、不惹事?学校和家长评判一个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标准之一就是:这个孩子是“听话、成绩好”。张继鑫够听话的了吧, 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到死都执行着老师的命令!真是听话得让人心痛!倘若张继鑫不是这么“听话”,他能有一点点自己的独立的思考,能稍稍有一点意志上的自由,恐怕他就不会乖乖地站在寒冷的室外,也就不会丧命了。

  现行的传统教育是不能给孩子自由的,总是在身体和意志上控制和奴役孩子。曾经见过一个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发点心,她举着小饼干大声呵斥着孩子们:坐好,小手放到背后,闭上嘴巴,老师才给你们吃饼干。这是老师在控制孩子的身体自由,手必须放到背后;待小朋友一个个小手放好了,嘴巴也闭上了,她开始分发饼干。看着孩子们吃的时候,老师又开口说了:听话的、乖乖坐到凳子上的是好孩子,老师奖小红花。这是老师在意志上奴役孩子:必须乖乖的听话才是好孩子,否则是坏孩子。这样的老师几乎遍及每一个幼儿园,这样类似的言论随处都可以听到。

  不仅老师,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奴役”孩子的。很多家长特别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头上,比如给孩子买衣服,家长总是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和款式,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教孩子学这样、学那样,不顾孩子有没有兴趣;教育孩子的口头禅就是“听话..乖一点”,孩子稍有反抗,就说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仿佛一定要孩子屈从于自己才是好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