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0°
    温度感觉: 20°
  • 实时天气:温哥华 16°
    温度感觉: 16°
  • 实时天气:卡加利 12°
    温度感觉: 11°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0°
    温度感觉: 21°
  • 实时天气:温尼伯 13°
    温度感觉: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的医生》节选 朱丹溪的故事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2 20:53:15 | 只看该作者
  雨水打得地面都冒起了白烟儿,雨色一片迷蒙。
  朱震亨的身影在大雨中显得孤独而又坚定。
  仍然拱立于大门前,纹丝不动。
  史书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如是者三个月。

  三个月啊!
  我写下“三个月”只是动一下键盘而已,但那却是一刻钟一刻钟的三个月啊!
  三个月的最后一天到了。
  罗知悌命令下人:我要沐浴洗脸整容,然后给我换整洁的衣服。
  下人不解:您这是要干嘛去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3 15:58:57 | 只看该作者
  罗知悌:值得传授我的学问的人来了。打开大门!
  大门次第打开。
  大师罗知悌亲自走出宅门,迎接朱震亨!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
  我们没有成为大师,请先问问自己以这种态度向前辈大师请教过吗!!!

  我们天天翻朱震亨的医术,想学习他的医术,学到了吗?
  没有学到,是因为首先没有学到他做人的态度!
  以最虔诚的态度追求学问者,朱震亨堪称千古楷模!
  又由衷地感慨:
  发最大的心,学问和事业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7-13 22:31:27 | 只看该作者
扁鹊是什么鸟?  作者:bangbu1996

  一、扁鹊是什么鸟?——“六不治”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很拽,有六种情况是不给人治病的。以前
在37度医学网有一位叫“九天飞鹰”的中医粉丝有“八不治”,和“六不治”一
样,无非是一种个人“作派”。“六不治”被历代中医推崇研究,意外的上升为
一种医学原则,在著名的笑话大全《本草纲目》里郑重收入,与“八要”“六失”
地位相同。

  “六不治”真有什么了不起的奥义吗?我们看看。

  “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蛮横不讲理的人不给他治,惹不起,还躲不
起吗。我很理解扁鹊,本来医者“病道少”,谁也不能包治好,碰到个“骄恣不
论于理”的主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啊,最好病人个个是小绵羊,那才好忽悠,这扁
鹊不愧是骗子的祖师爷啊。无论如何,这总不是个高尚的理由。病人之蛮横不讲
理固然有自身素质差的,但多与疾病相关,谁病了还心情好到哪里去呢?作为医
家尤其要理解病人的“蛮横”,以诚心感动他才是真正的大医!大长今成为医女
前曾给一个贵公子治病,病人的贵族父亲对长今大声呵斥,藐视已极,可谓“骄
恣不论于理”者。但长今忍辱负重,硬是治好了公子的病。若是象扁鹊那样“一
不治也”,长今不会成为大长今。

  “轻身重财,二不治也。”“鸟为食亡,人为财死”,这几乎是人的本性,
连这也成为“不治”的理由,那么扁鹊还能治什么人呢?大约只治那些把钱不当
钱的贵人了,这也难怪扁鹊流传下来的病案多是庙堂之高的贵人了。

  “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有没搞错?穿少了受凉感冒,吃多了消化不良,
这能成为“不治”的借口?病人衣食都“适”了,还要你医生干什么?医生就是
要指导他怎么去“适”嘛,病人不听话,可以联合家属、单位领导一起做工作啊,
怎么能甩手不管呢?我们有不少领导干部为了革命工作而“衣食不能适”,碰到
扁神医岂不糟糕,嘿嘿。

  “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是说阴阳不调,脏器功能紊乱的不给治。
在中医看来所有的疾病不都是“阴阳不调”吗?又不是病“在骨髓,司命之所
属”,碰到点难题就退缩,说到底,还不是怕担风险吗,非大医之所为也。

  “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这简直是打了中医粉丝一记耳光啊,不能服
药,中医不是有神奇的针灸吗?怎么就束手了呢?

  “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中医粉丝爱把这一条作为中医与“巫”划清界
限的凭证,现在也有中医称“信西不信中者不治”。其实,大哥别笑二哥,现代
中医仍然不过是巫,用五运六气推算法事后预言“非典”,正是正宗的“巫”。
现代文明讲究信仰自由,医疗过程中更不得因信仰而歧视患者,就算患者是轮子,
我们仍然要给他治疗。

  总的看来,扁鹊的“六不治”私心重动机不纯,较之“希波克拉底誓言”的
大爱风范,有云泥之别。

  扁鹊似乎并不是什么好鸟。

  二、扁鹊是什么鸟?——扁鹊学医记

  《史记》记载:“扁鹊者,勃海郡郑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
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
乃呼扁鹊私坐,闲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
‘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
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
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
者名扁鹊。”

  很清楚,扁鹊同学本是个客店老板,不是科班出身,不过可能后脑骨长得比
较奇特,“非常人也”。他的老师长桑君可能是个吃白食的,而且装神弄鬼,扁
鹊不敢招惹,所以一吃就是十年(“出入十余年”这一句被后世某些无耻中医史
家说成扁鹊跟着长桑君学医“出入十余年”,哈哈,断章取义得妙啊)。最后长
桑君就给扁鹊吃一种兑“上池水”的神药,一个月后就开了“天目”,能看穿墙
壁,那么看胸腹壁更不在话下。他之所以切脉,不过是做个样子,这才是切脉的
真实面目!后世中医没有喝过神水,也来装模作样的切脉,骗得久了,连自己也
被骗相信了。扁鹊内外妇儿样样精通,靠的就是这神奇的透视眼。心理阴暗者不
免怀疑,在那样的年代,扁鹊的X眼面对女性病人是如何作到“非礼勿视”的呢?

  扁鹊同学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医学理论,更没有跟老师临床实习的经验,仅仅
喝了一种神药,就一下子变成了医圣,这比张无忌仅凭一本《九阳真经》就成绝
世高手还要神奇百倍,张无忌可是刻苦修炼了四年啊。我等学医怎么就没有这么
好的奇缘呢,大学六年读过的书有几十本《九阳真经》厚吧,仍然不过是一个医
学入门者,真是不公平啊!不过,没有什么好怨的,因为长桑君“殆非人也”,
可遇不可求,只有扁鹊、胡万林之类的“非常人”才有这样的机缘。

  三、扁鹊是什么鸟?——医案还是寓言

  扁鹊既不象希波克拉底那样留下煌煌巨著,那么史书上记载的“医案”是判
断他作为医学家的唯一证据。详细考查这些医案,不得不说,故事编得绝妙,可
以作寓言,可以作神话,唯独没有一丝一毫的医学价值。

  《扁鹊见蔡桓公》来于《韩非子》,是我们中学都读过的经典好文,一样的
故事在《史记》中却是见齐桓侯。此外扁鹊还见过赵简子、虢太子、秦武王这些
“政治家”,据史家考证,这些人时空相距四百年,那么扁鹊至少400岁,单从
寿命来说,已较西医之父“好五倍”了。这种明显的漏洞中医史家都心照不宣,
他们决不因此而把扁鹊当个传说,反而把这些神话或寓言当作言之凿凿的医学史
实,正而八经的授予扁鹊“医学家”甚至“医圣”的头衔。这些医案真的有什么
医学本身的价值吗?

  从《扁鹊见蔡桓公(或齐桓侯)》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神奇的医术,即一望而
知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显然不是“四诊合参”的结论。
中医有一种奇特的爱好,即一方面它极力强调要“四诊合参”,另一方面又极力
渲染神医们的一诊神话。所有扁鹊的病案都看不到“四诊合参”,但中医仍把
“四诊合参”的功劳归于扁鹊,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中医史家惯用的“断章取
义”了,在《扁鹊仓公列传》的原文是“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言病之所在。”显然,扁鹊根本不屑于“四诊”,他向来就是一望甚至不望而知
的。中医史家硬是能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八个字挖出来,算是扁鹊的发明,
世间之无耻,莫过于此。诊法神奇我们其实可以理解,因为扁鹊喝过神药有透视
眼的特异功能,但这个病例揭示的病理生理却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什么病是按照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顺序传播演变的呢?难道这样的病今天也失传了?也许
古人朴素的以为疾病就是这样从表到里按部就班传播的,其实完全是想当然。象
白血病,直接就从骨髓起病,然后血液异常,最后才在皮肤上表现出来,等到皮
肤有贫血紫癜等征象时对古人而言其实已经病入膏肓“司命之所属”了。古代最
主要的是传染病,也没有哪一个是依腠理、肌肤、肠胃、骨髓的顺序发展的。比
如伤寒乃是从口入,到胃肠,进淋巴系,入血,播散至肝脾胆骨髓,再入血形成
菌血症。考察今天人类所认识的疾病,很难找到扁鹊所说的传变模式。中医粉丝
照例会狡辩说,中医的骨髓肠胃不是你西医的骨髓肠胃,那只有晕倒。《扁鹊见
蔡桓公(或齐桓侯)》医学之外的寓意是极有教育意义的,仅此而已。

  《左传》记医扁鹊见秦武王,说的是武王病在耳眼之间,扁鹊建议早治,大
臣担心弄不好反而耳聋眼瞎,武王把这种担心告诉扁鹊。这本是正常的患者心理,
没想到扁鹊反应激烈,“怒而投其石”并说出一番治国安邦的大道理来:“君与
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而君一举而亡国矣。”扁鹊
忘了自己姓什么吧,这难道是医生的本分吗?这可能是史官自己的“高见”吧,
中国的史书上向来不乏这样的“高见”。大长今给皇帝治病可比扁鹊危险多了,
她还真把皇上的眼睛“治瞎”了好几天,连皇后也差点因此葬送“政治生命”。
大长今始终坚持的只是她的医道,最后皇上病好了,她也只是解释她医术的理由,
并没有因此升华出政治哲学上的“奥义”来。况扁鹊不是秦国人,干涉人家内政
干吗?也太不拿自己当外人了吧,哈哈。

  扁鹊为赵简子治病就更荒唐了,“简子疾,五日不知人”,扁鹊诊病经过只
有“入视病,出”四个字,依然是神奇,就这四个字,扁鹊已然看出赵简子是在
做梦,并且做梦的内容也看得出来,这比弗洛依德梦的解析法厉害何止“五倍”。
简子醒后“赐扁鹊田四万亩”,这可是天价诊金啊,难怪扁鹊把“轻身重财”作
为“二不治也”,更难怪有人酸葡萄心理认为扁鹊不是在看病,而是和赵简子勾
结密谋,参与了一场“篡党夺权”的政治斗争。

  扁鹊给虢太子看病依然是个神话,他听中庶子的话:“太子病血气不时,交
错而不得泄,暴发於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
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中庶子的这段话只是自己分析太子的“死因”,并
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客观描述。他的分析完全可能是错误的,但扁鹊何以仅仅凭
这理论上的分析就断定太子不是真死?这也太神了吧!唯一的解释是扁鹊的透视
眼,他不是能看穿墙壁吗,这就好理解了,因此这个故事的医学价值也大打折扣!
倒是中庶子所说的上古医生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鑱石挢引,案扤毒熨,
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
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从汤药砭石按摩到解剖手术,还有实证医学的痕
迹。而扁鹊这个骗子大言炎炎,把正道视为“以管窥天,以郄视文”,自吹为:
“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
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这就是所谓“司外揣内”的源头。扁鹊之后,俞跗之道
遂废!

  对于史书上文人记载的医案,除了考据外,也许更应该以现代医学的视角来
分析,与中医不同,我从中看不到任何医学本身的价值。扁鹊若成医学家,嫦娥
当是宇航员。

  四、扁鹊是什么鸟?——“外科之祖”乎

  华佗凭着麻沸散开腹割肠和为曹操开颅未遂的传说博得“外科之祖”的称号,
而扁鹊被称为“脉学倡导者”,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史书言之凿凿,扁鹊凭的
是透视眼看病,“特以诊脉为名耳”,他诊脉不过是个幌子,一不小心后世中医
推为“脉学倡导者”,实在是黑色的幽默啊。

  其实,较之“脉学倡导者”,扁鹊更应该是“外科之祖”。扁鹊的外科成就
不但早于华佗,更远远高于华佗,甚至今天的西医外科。《列子.汤问篇》记载,
扁鹊为鲁公扈及赵齐婴进行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换心手术。假如那时有诺贝尔
奖的话,扁鹊凭这一手术可以获得至少三个奖。第一,扁鹊发明了麻醉剂,一种
“毒酒”,它的麻醉效果不但比现在的化学麻醉剂强N倍,显然也比华佗的“麻
沸散”强,因为它能“迷死三日”!然而,发明麻醉剂的头功被华佗抢得,里面
究竟有什么黑幕,让人莫测高深。麻醉是外科的瓶颈技术,获个诺贝尔是小意思
了。第二,心脏移植被誉为“21世纪医学之巅”,和扁鹊一比,提鞋也不配。因
为现代的是把刚死的人心脏移植给病人,而扁鹊则使两个活人的心脏对换,并都
成功。这种境界是目前的医学所无法想象的。第三,与现代心脏移植临床观察到
的完全不同,扁鹊的换心人的性格记忆都发生了改变,鲁公扈跑到赵齐婴的家,
而赵齐婴则回到鲁公扈的家。这就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中医“心主神明”理论的科
学性,后世中医又何必煞费苦心的辩说中医之心不是西医之心呢。所以扁鹊的换
心手术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可以支撑中医以心脏为君主以脏象为核心的理论
大厦万里长城永不倒,远非华佗的纯技术可以比拟!

  中医有人脸红了,说这则神话式的故事只是说明了古人非凡的想象力,在扁
鹊所处的时代还是不大可能进行器官移植这种高难度手术的,这只是一个传说。
但是,且慢!华佗的开腹、开颅就不是传说吗?没有精确的解剖,没有输血术,
没有消毒灭菌术(就算他有麻醉术),华佗有可能做那种大型手术吗?这依然是
“古人非凡的想象力”而已!既然大家都是传说都是想象,扁鹊又何必不好意思,
“外科之祖”,当仁不让嘛!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扁鹊未必就是“祖”,依我看,那个黄帝时
代的上古医生俞跗似乎更有资格竞选“外科之祖”,史书记载他治病:“治病不
以汤液醴灑,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
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外科技术已
经相当高超了,只是这个人没有名人效应,这个高帽给他戴有浪费资源之嫌。

  子曰:“必也,正名乎!”“外科之祖”理当是扁鹊!扁鹊毕竟还有个“鹊”
字,华佗又算是什么鸟,PK的机会都不给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07:06:50 | 只看该作者
  不发心者,何谈境界!
  与各位看官共勉。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吧,这位罗知悌绝对不是等闲之辈。
  这点从他选择徒弟的方式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这种不理不睬、拒之门外的态度,筛选掉了大量的意志不坚定的人。

  而这些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走掉的人,是无论如何都成不了真正优秀的医生的,是无论如何不会懂得真正的医道的。
  朱震亨经受住了考验,付出了代价,而上天回报给他的,也真的是精彩纷呈的一片天地。
  早晨,杭州城阳光明媚,空气清爽。
  罗知悌开始诊病了!
  朱震亨终于可以见到大师诊病的过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20:03:52 | 只看该作者
  诊病的方式令他大吃一惊。
  因为罗知悌并不是坐在诊室里,而是宅子里自己的卧榻上休息着。
  由弟子在诊室诊脉,记录患者的病情。
  然后弟子跑进里面,到罗知悌的卧榻前,向罗知悌讲述病情与脉象。
  罗知悌只是躺在那里听。

  弟子讲完了,罗知悌告诉:准备写下来。
  弟子立刻开始准备记录。
  罗知悌开始讲述:这是什么什么病,应该如何治疗,主药为什么什么药,又用什么药来监什么药,用什么药为引经药,以及开几副药。好了,去吧。
  弟子再回到诊室,为病人开方。
  真是高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7-15 21:51:10 | 只看该作者
  诊病的方式令他大吃一惊。
  因为罗知悌并不是坐在诊室里,而是宅子里自己的卧榻上休息着。
  由弟子在诊室诊脉,记录患者的病情。
  然后弟子跑进里面,到罗知悌的卧榻前,向罗知悌讲述病情与脉象。
  罗知悌只是躺在那里听。

  弟子讲完了,罗知悌告诉:准备写下来。
  弟子立刻开始准备记录。
  罗知悌开始讲述:这是什么什么病,应该如何治疗,主药为什么什么药,又用什么药来监什么药,用什么药为引经药,以及开几副药。好了,去吧。
  弟子再回到诊室,为病人开方。
  真是高人啊!
书画传家 发表于 2013-7-14 21:03


我的家庭医生似乎也是这么看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0:08:1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家庭医生似乎也是这么看病的。。。
从来就没救世主 发表于 2013-7-15 22:51 http://bbs.51.ca/images/common/back.gif

恭喜你遇到了神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0:09:05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诊疗方式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读遍医史,每天如此诊病似乎只此一人。
  对于罗知悌如此诊病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年龄比较大了——这是大家公认的观点,但我认为这更应该是他设计的一种精妙的授徒方式。
  其中精妙,细思便知。
  更有重大意义的是,我认为罗知悌是中医远程诊疗的建立者,虽然距离稍微近了点——从宅子外面到里面,但是如果当时有电话,我想罗知悌可以把新疆的患者都给看了。

  何况现在还有了电子网络了呢?罗知悌老爷子如果地下有知的话,应该后悔早生了八百年。如果搁现在,罗老爷子一定躺在床上,弄个摄像头,建个远程诊疗网也说不定。
  不过上天似乎总在和我们较劲儿,现在电话和网络都有了,有罗知悌老爷子这路本事的人倒是绝了。
  重新回到元代。
  很快,朱震亨就发现了自己选择的老师是正确的。
  自己以前困惑的所有的问题,在罗老师这里找到答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7-16 09:37:06 | 只看该作者
  比如,以前朱震亨在学习张子和的理论的时候,就总是有不懂的问题。这位张子和是谁啊?这位张老爷子是朱震亨的前辈,是金元四大家的其中一位,他的故事我们会在以后聊聊,也有意思着呢。这位老爷子的治病方法的确是独树一帜,是属于中医攻邪派的大家,治病主要靠三个法儿:汗、吐、下,说白了就是通过让患者发汗、呕吐、拉肚子来排除体内的病邪,看这位老爷子的医案,那叫一个触目惊心,经常是让患者狂拉肚子,一天拉个几十回,嘿,最后这病还真给调好了,反正现代人估计是受不了这个,所以这汗、吐、下三法中的吐法现在用的比较少了,汗和下用得还比较多,但跟人家张子和比起来,那简直就是舒服多了。
  朱震亨和我们一样,乍一看这位张老爷子的书的时候也曾晕过。
  一开始觉得张老爷子是对的,因为这邪气侵略到人的身上,赶走它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朱震亨在最初觉得,嘿,这老爷子的理论还真在理儿,“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
  但再仔细琢磨,咦?还有点不对劲儿,《黄帝内经》说了,这邪气侵略人,是因为人的正气虚啊,这么上来就狂攻,患者能受得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7-17 22:17:38 | 只看该作者
  可这位张老爷子驰名中原,那也绝对不会是浪得虚名,一定是的确有过人的医术的,那又为什么和《黄帝内经》、和张仲景的意思有点不一样呢?难道张子和的医案记载的有错误吗?
  这些疑问可困扰了朱震亨很久了,没人和他讨论,憋得很难受。
  这种疑问在罗知悌老爷子这儿找到了答案,因为罗知悌是集金元四大家前三位的大成者,得过真传,人家知道这汗、吐、下的秘诀是什么。
  朱震亨问过罗老爷子,可这位罗老爷子还卖关子,告诉他说以后就知道了。
  那么,这攻邪的秘诀是什么呢?

  那天,突然下人跑了进来。
  下人:“老爷,街头那儿躺着个生病的和尚,估计快不行了。”
  罗知悌:“去人帮我抬进来。”
  下人:“老爷,这,这和尚像个要饭的似的,估计身上没钱。”
  罗知悌:“已经告诉你了,抬进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3-7-18 21:59: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和尚果然虚弱异常,又黄又瘦。经过问诊得知,他才二十五岁,是四川人,出家时母亲还在家里,出家后在江浙一带游走,已经七年了,忽然有一日,想念母亲了,想念得撕心裂肝的(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想回家看望母亲,可手里面连一点路费的没有,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向西面望着痛哭,于是就病了。
  罗知悌听后叹了口气:“唉,都这样了,还当什么和尚,震亨,给他诊脉。”
  朱震亨仔细地切了和尚的脉,回答:“老师,他的体内有瘀血痰积,当用化瘀通下之法。”
  罗知悌:“好的,知道了,震亨,你出去买几斤黄牡牛的牛肉,再买点儿猪肚,买回来了告诉我。”
  朱震亨:“啊?!”

  不一会儿,“老师,我买回来了。”
  罗知悌:“好的,放到锅里熬,熬到烂得像粥一样的时候,慢慢地给他吃。”
  朱震亨:“是,让他住哪里?”
  罗知悌:“就让他住在我的隔壁吧,我好劝劝他。”
  就这样,罗知悌把患者留在自己的家里,每天给他吃肉羹,然后亲自好言安慰,告诉他只要养好身体,就可以回四川侍奉母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3:53:17 | 只看该作者
  朱震亨仔细地观察着。
  这样过了十几天,感觉和尚的身体有了些恢复。罗知悌开始吩咐朱震亨了。
  罗知悌:“震亨,时机到了,准备桃核承气汤,每日服三贴。”
  桃核承气汤,医圣张仲景的方子,专为瘀血与邪热结于下焦的蓄血证而设,每日三贴,量倍于常。
  患者服药以后开始大量排泄,拉出的都是些血块和一些粘腻的污浊之物。

  排泄干净后,罗知悌命令朱震亨把早已准备好的稀粥和煮烂的蔬菜慢慢地给患者吃。
  在清淡饮食的调养下,半个月后,和尚的身体居然彻底痊愈!
  罗知悌把和尚叫到面前,对他说:“回家伺奉母亲去吧。”
  和尚跪下:“先生的大恩我该如何报答?!”
  罗知悌:“我哪里图你的回报,我只是想把你从黄泉路上拉回来而已,现在我送给你十锭银子,做为路费,回到家里一定要尽孝,上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3:53:59 | 只看该作者
  和尚的眼泪流下来了,世上有这样的医生吗?
  他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罗府,离开了这个重新给他生命的地方。
  在这里,他不但重新获得了生命,他也一定懂得了更多应该珍惜的东西。
  他的心应该是温暖的。
  朱震亨回到自己的房间,把房门紧紧地关起。

  他把眼睛闭上,开始回想这一个月的治疗过程。
  他的思绪如江水奔腾。
  突然,一切恢复平静,脑中骤然光明。
  “我终于懂了!”
  攻邪的秘诀是:一定要患者的正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否则的话,“邪去而正气伤,小病必重,重病必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老师每天用肉羹给患者吃,是在养他的胃气,胃气足则正气足,在正气足的情况下才开始大胆攻邪,这才是真正的攻邪之道啊!
  朱震亨慢慢地张开了眼睛,感到豁然开朗。
  他回想到了老师对患者的态度,全心救治,不计得失的境界。
  他心里知道,从老师这里学到的,不仅仅只是医术,还有医道。
  术与道,一字之差,境界却有天地之别。

  此时,罗知悌正在走过朱震亨的房门。
  他看了眼紧闭的房门。
  微笑了一下。
  然后走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7-19 23:55:35 | 只看该作者
  朱震亨在罗知悌老爷子这里一共学习了一年半。
  估计有人该说了:才一年半?一年半能学点什么啊,现在读个中医硕士博士还得三年呢。
  还真跟您说了,这一年半可顶了大用了,现在硕士博士三年那叫什么啊,光跟小白鼠较劲了,举世皆狂,最后毕业了连个方子都不会开,能够同朱震亨这一年半相比吗?
  在这一年半里,朱震亨把以前自己学习的理学知识充分地与医学内容结合,一种新的中医思想在脑中酝酿,几欲磅礴而出。

  在这段时间,朱震亨集中所有的精力体味老师的医学思想,恨不能连西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说什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的了。
  这种学习,那叫一个淋漓酣畅啊。
  终于有一天,罗知悌老师把朱震亨叫到了自己的面前。
  罗知悌:震亨,我的学问已经全部都传给你了,你可以走了。
  朱震亨叩头拜谢,心中感觉很酸楚,因为他知道,罗知悌这么大的年龄了,自己此次离别,恐怕再也未必能够相见了。

  就这样,师徒二人告别。
  罗知悌衰老的身躯立在宅门口,望着远去的朱震亨,叹了口气。
  “我终于没有辜负我的先师,把学问传下去了”。
  传学问,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大师很多,但学问没有传下来,最终成了空谷绝音。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件事情,让我感慨不已:一位学术大师(好像是中国传统戏剧史的还是哪个领域的忘记了),在开会的时候碰到了另一位国学大师,在车上交流的时候这位大师说:“我很苦恼啊,您看怎么办,现在没有一个中国学生来报考我啊,没有人学,我的学问要绝了,可现在有两个日本学生来学,我很矛盾,如果教他们,这个学问以后可就在日本了,如果不教,学问就绝了。怎么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