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52306065
最佳解答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複,其實不然,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法師,。他是中國新文
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
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
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
這是李叔同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時所寫的歌曲。也是「學堂樂歌」的一個代表作品。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就是根據當時美國的j.p.奧特威的一首歌曲填詞的。
許多人認為,這首歌在寫送別友人,但實際上李叔同的用意並非如此。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得從李叔同的人生際遇開始講起。
他生在天津的富商家中,從小就生活在花團錦繡、鐘鳴鼎食之中。18歲結婚時,獲30萬的家產。他自己又是一個藝術天才,「二十文章驚海內」,為享譽滬上的濁世公子,出入青樓,淺斟低唱。後來又留學日本,潛心學藝,凡音樂、繪畫、戲劇無所不精。可以說,從出生到留學回國的三十餘年間,李叔同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出盡了風頭。
1911年,他的命運出現了重大轉折,數十萬家資為票號所倒,幾瀕破產。1912年,他告別了燈紅酒綠的上海灘,應聘到杭州第一師範任教。從此成了「工薪族」,開始自食其力的艱苦生涯。1917年,他在給弟子劉質平的信中寫道:每月薪水一百零五圓,上海家用四十圓、天津家用二十五圓,年節另加;自己食物十圓,零用五圓,應酬費買物添衣費五圓。每月所餘二十圓,可供劉質平留學日本。從早年在滬上千金買笑的豪舉,到現在靠微薄薪水養家餬口的精細計算;可以說,李叔同在人生道路上,是從峰頂跌落到低谷。
在這種人生如夢的巨變中,像他這樣早就有慧根的藝術天才,自然要找個清靜的地方,去細細沉思人生的奧秘。所以,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之餘,他經常一個人到西湖邊上的茶樓品茗,也常去湖心亭喝茶。當年的西湖,還是一個冷清的去處。他獨自一人喝著清茶,對著西湖清靜的山水,在沉思冥想些什麼?是在回味自己大富大貴又大起大落的前半生,還是由此反省人生,追究生命的意義?
人們常說,經歷了大富大貴、大起大落的人,最容易大悟大徹。譬如曹雪芹就是這樣。所以才有《紅樓夢》中的「好了歌」。沒有達到「好」的極致的人,常常不可能「了」。因為他們對人生還有許多奢望,還盼望將來還有機會再多多享福,所以不可能看破紅塵。
對已經經歷了人生「好」的頂點的李叔同來說,人間的諸般快樂他都享受過了,品賞過了,已沒有什麼可留戀了。所以他才會看破紅塵,歸隱佛門。不僅如此,他還自願選擇了佛教中最艱苦的律宗來修行。
1915年,李叔同寫完《送別》,表明他對人生已沒有什麼留戀了。1916年,他就到杭州虎跑寺試驗斷食。隨後在著名佛教居士馬一浮的指導下全心學佛。1917年,在虎跑寺拜了悟法師為皈依師,為在家弟子。1918年,最後與學生劉質平和豐子愷合影留念,正式出家。
所以《送別》表面上是在送別朋友,實際上是送別人生,了斷塵緣。
短短一首《送別》,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拂柳、笛聲以及夕陽這些具體的景象來營造了一種濃濃的離別氛圍。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來抒發離愁別緒,而隱藏在字面背後的大師的人生情懷又更讓人印象深刻。不禁又想起了第一次客串講解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南唐後主李煜與佛學大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又何嘗不是有著相似的人生際遇呢。只是李煜空餘悲恨在歷史的塵埃裡,李叔同追求心靈的頓悟超越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