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查看: 10322|回复: 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旧散文系列: “我和三姐” 等(作者:王伯庆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0:46: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column.creaders.net/colum ... amp;actid=273948)

     我有三个姐姐,我跟三姐接近,我们俩的战斗友谊得从我学习讲起。在乖乖的姐姐们看来,兄弟我的确是一棵歪脖子树。班上最后一批入少先队,最后一批入红卫兵。连一向高看儿子的妈妈也都不好公开地张扬我的行为:逃学,打架,课堂恶作剧,不做家庭作业。爸爸生前对我相当失望,老说我妈教育失败。我今天能规规举举地在大学堂里坐十来年冷板凳,拿到几个红本本,真叫前辈们跌破眼镜。

    我不敢让教小学语文的吴老师知道我现在胆敢舞文卖字,我吃不准吴老师的心脏是否承受得了这个玩笑。我的小学语文成绩实在太差,但靠经营得当,每次也不下六十分的及格线。坐在课堂上,听老师按省统编教材分析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我就联想起江姐的十根手指头被国民党特务钉竹签,我盼望下课铃响,特务头子徐鹏飞一喝:“拖下去!”。

    最要命的是语文家庭作业,那时每个星期要写一篇“周记”,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与其他英雄儿童不一样,恰好我的生活最没有意义,只好请三姐代我写“周记”,题目由我定。

    第一篇就写拾金不昧。连续干了四篇拾金不昧,每篇把地点和金额改巴改巴,也能混六十来分。做好人好事,老师不好让我不及格,立场站对了,水平可以慢慢提高。

    第五周时吴老师不乐意了,她说全市的钱都让你捡光了,这星期你可能没有钱可捡了。这难不倒兄弟,第五篇我就开始帮助邻居王婆婆。故事一般是这样的:军属王婆婆提不动水,碰上我正要出去看电影,帮不帮王婆婆呢?心里面有一个小红人和一个小黑人在打架,关键时候雷锋叔叔前来帮架,小黑人被打跑了,我挺身而出接过王婆婆的水桶,王婆婆夸我是个毛主席的好孩子。换换名字和水桶,就象学英语时的替换练习一样,又干了好几篇助人为乐。

    后来问同学,原来大家都在瞎编好人好事,一个毛头小孩,谁能一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要学生写这种“周记”就是教孩子从小撒谎。

    不光语文的家庭作业让我头疼,还有大字,算术呢?多亏我三姐很帮忙,每天忙完了自己的功课就替我做家庭作业。三姐不是白干,我把我的零用钱都付了她作工钱。

    我三姐很会挣钱,我妈喜欢歌剧,三姐就钻到蚊帐里,拉开帐幕学唱一曲,得点赏钱。有时可以得到五毛钱,那是文革前的五毛钱呀,可以买一斤猪肉,或一斤糖块,或四斤大米(要粮票)。那时的歌剧好象雇的都是女角,如江姐,不然的话我也许能捞俩小钱。

    我要买东西没钱时,就会去找我三姐。一开始我就讲:知道吗?大院里的小孩们流行下军棋。三姐说:真的?军棋好玩吗?我说:太好玩了。五分钟后,三姐就提着她的钱袋跟我去买军棋了。

    有一次我提议跟她合伙办个小人民银行,三姐说:“谁存钱呢?”            我说:“我俩。把我们的钱放在一起。”            三姐说:“谁取钱呢?我说:咱俩。”            三姐说:“好。”就把她的钱拿出来了,她又问:“你的钱呢?”            我说:“我先出个存钱盒,把你的钱放进去,今后我有了钱也往里放。”            以后我付三姐的工钱就成了银行资产。三姐后来不玩这个了,说我花钱太狠,她唱歌太累。

    我常在外面惹祸,我妈要揍我时就躲在外面一阵,到吃晚饭时妈妈心肠一软,叫我姐把我招回来,所以也没有挨什么打。一次又闯祸了,我逃到外面闲逛,等侯招安。三姐来了,说妈妈不打你了。那时离吃晚饭还早,我有点不信。三姐说:妈妈的口袋里有点心。妈妈爱吃零食,她一下班我们会抢上去搜妈妈的衣袋。我一激动,撒腿就跑回家。正把贼手伸进妈妈的外衣口袋时,立刻被我妈按倒在长凳上,一阵好揍。三姐还在旁边火上浇油。

    有几年我和三姐单独过家,母亲在外地,大姐二姐下乡去。因父亲已被迫害去世还没有落实政策,有些人趁机欺负我们小。有一个阿姨一天向我借了粮票三十斤,过了还期好久不见动静,这位阿姨是那种好占便宜的人。我抹不开脸去讨债,就叫三姐去。三姐听话,敲开了阿姨的门,说:我弟让你还粮票,他不好意思来。我有主意,三姐不怕情面,我们也应付得了成年人。

    读大学后,我跟三姐讲话的时候少了,我也不耐心听她的话。我带女儿回国探亲时,三姐成天就跟我女儿讲话,把她带上街,回来时女儿双手抱满了吃的。

    前不久三姐打电话给我,说被铁路局下岗了,成渝高速公路修好后铁路客运不行了。三姐说想搞一个书店,要市文化局批准,叫我回国时去运动运动老关系。我说:三姐你要挺住,我马上就到。我还讲:小时候读书花钱全靠你,今后有小弟一口饭,就少不了三姐你一口。

    摘自《十年一觉美国梦》四川人民出版社

1200707168.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84)

1200707168.jpg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0:49:41 | 只看该作者
王伯庆,四川人,在美国从事经济研究。业余写作,文章常发表在《华夏文摘》, 《华声月报》,《书屋》,著有《十年一觉美国梦》,《我家有个小鬼子》等。

1200707381.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74)

1200707381.jpg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16:38:57 | 只看该作者

王叔的故事

自从中国落后以来,近百年来多少人出国留学寻求救国之道。出国是看别国有什么优点可学,强国自有其过人之处,我弱国可以效而仿之。但是,学来学去,提倡洋为中用的人常常被扣上挟洋自重或汉奸的帽子。只要对手一扯起民族这面大旗,老兄你定输无疑,跟谁有道理没关系。

    柏杨老兄弟讲,他崇洋不媚外。谁管你这套,百年屈辱,同仇敌忾,一听到柏杨是汉奸,甭多讲,先打他个狗娘养的。

    挟洋能自重,无非是那媚外的人不少。人不能理性地看待它国,就容易掉进煽情的旋涡。我们都曾经历了流行“河殇”和“中国可以说不”的潮流,就像天津卫有些义和团员的后代成了日伪政权的维持会长一样。当然,“河殇”是人在中国批评中国社会,比人在中国批评美国社会多了一份勇气。在不需要勇气的批判中,起哄多于理智,功名盖过真理。            有些留洋学者归国后也加入了义和运动,提高了抗夷斗争的理论水平。清末民初,有些留学生回了国,大贬洋人。因为他们英语好,懂西餐,读的又是欧美名校,群众说:哈,连学贯中西的大儒都说洋人不行。

    其实,这些人多半是富家子弟,中国的贫穷不会影响到他们的锦衣玉食,所以他们要捍卫国学,而不是发展经济和民主。有个留洋学生说“欲救中国,救世界,非提倡老庄不可”的高论,我不敢苟同。你我贫家子弟,吃饭要紧,还不如“欲救中国,先办个特区”。

    我家有个邻居叫王二,王二他爹叫王国学。王叔他爹,也就是王二他爷,是大清遗臣,挺开明。家里有钱,民国初年王叔自费到了美国留学。

    拿着老爹的现大洋,王叔在波士顿泡泡茶楼酒肆,学会了吃西餐,弄懂了点洋酒,一口英语练得棒棒的。那时老中受歧视,不然的话,王叔肯定象唐伯虎一样,点一个洋秋香回家啦,因为几个酒吧的女招待们对王叔和他的小费印象深刻。

    洋学位要也可,不要也可,王叔最后以唐诗的一个历史纠葛为题轻松地拿下了博士学位,连他的美国导师都没有怎么看懂,这事为王叔后来的学生赞叹不已,有的学生还由此断定王叔是汉诗英译第一人。

    王叔回国后在中文系教书。那时回国当教授的人收入不低,王叔家按月包有洋车,也有钱到戏院去票票名旦。王叔身着长衫,手拿一根司迪克(文明棍),风度翩翩。不象有些崇洋的浅薄之辈,开口就是“太君说啦,...”,或者把头发染黄,实现脱亚入欧;王叔高举国粹大旗,弘扬国学,抵抗外来文化侵略。能用英文研究古汉语的,系上就王叔一份。

    遇到有那不服的,王叔有一绝招:故意把英文报纸倒着一拿,脱口念出的波士顿英语镇住了那些暗藏汉奸之心的后辈。

    解放后,王叔积极靠拢组织,事事走在队伍前面。抗美援朝的三次战役把美国人打回了三八线,王叔一激动就把洋文凭在系上烧掉了,被学校报纸称为抗美义举,立刻选进了政协。有民主党派来拉王叔入伙,王叔心想:跟你还不如直接跟党的领导,王叔要入共产党。书记说党要他留在民主党派里,好发挥作用。

    五二年时,西南军区教员祁建华发明了一种教学法,在150小时内教会文盲认识1500个汉字,一时在全国名声大噪;王叔欣然命笔赞美,写下了当时广为流传的诗歌“文化的春天”。五七年反右后,系上几个刺头被剃掉,王叔跟系领导更紧了。五八年大跃进时,王叔从古书里发现周朝时就有小麦亩产万斤,为人民公社放 “高产卫星”找到了历史根据。王叔还总结为“深耕二尺,密植十万,施肥万担,亩产万斤”。同年,王叔升为二级教授。

    以后搞社教,破四旧,走“五七道路”,反对爬行主义,批判洋奴哲学,王叔是一马当先。就是文革蹲牛棚,受委屈时,王叔还是从自身找原因。打倒“四人帮”后,王叔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从此是老牛更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王叔常在大会上发言,代表爱国知识分子表态。我小时候看到报纸上登有政协委员感谢会议伙食好时,就好想成为王叔,可以常在外面吃大肉又不用花费家里的肉票。

    王叔常讲“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做学问要厚积薄发。王叔回国后惜墨如金,只写些专业批评文章,在比较汉学领域里是一言九鼎。系上有人说批评文章不算是学术贡献,可是王叔的批评给比较汉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开全国的学术会议时,王叔若要在,一定坐在台上。王叔的代表性学术著作是他当年英文版的博士论文,后来由系上出钱印了出来,单行本。王叔家里积了一大堆,有客人来时就送上一本。

    有段时间,系上的自由化分子讲王叔是“科研一阵子,政协一辈子”。组织上没有理睬他们,王二讲:好多人都这样,丫养的单挑我爸。听说王叔最近以八十高龄再度蝉联政协委员,组织上说是留学生在政协里要有代表。我下次回国得找王叔,反映一下在美国的疾苦。

    王叔家有只咖啡罐,道地的美国货,没舍得丢,平时装上一些时鲜糖果招待客人。王叔有时也指着咖啡罐给王二讲,好东西呀,几十年啦。

    王二自费到日本留学去啦,靠洋钱读书,毕业后留在日本给东洋人做事。王叔说王二的老板淫次郎早年在伪满关东军当过兵,忏悔了,待王二不错。王叔上下张罗,很快就把王二媳妇和小孙子办出国了。

1200778737.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75)

1200778737.jpg
地板
发表于 2008-1-19 19:27:54 | 只看该作者

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謝 謝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0:1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最初由[罵 甲]发布
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謝 謝 ﹗  

终于 有个与我 “奇文共欣赏” 的 男知音 了!!!

女孩子 都只会 比较 ‘漂亮衣服’, 不会欣赏散文的,不管她们了。

我们自己高雅吧。。。

1200791906.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77)

1200791906.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0:21:13 | 只看该作者

海风你轻轻地吹

最初由[罵 甲]发布
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謝 謝 ﹗  

海风你轻轻地吹

     小时候,读了一些关于大海的文章,开始向往大海。看了电影“海霞”,心想能去帮渔家姑娘织织网该多好呀。

    我长在四川,远离大海,真希望有一天能住在大海边上,在落日的余晖中,坐在自家的阳台上,眺望大海,一杯清酒在手,红袖侍墨,欣然命笔。

    终于,住在了加州圣地亚哥市的北面海边。以后就跟大海结缘了。

    圣地亚哥是个玩帆船(sailing)的好地方,有“美州杯”帆船比赛,是世界级的。我也跟别人去帆过船。开始时张蓬调向一阵大忙,鼓风后船行很快。风调帆顺后,大家就斟上一杯,迎面海风习习,放眼帆船点点,禁不住心旷神饴。平时的辛苦工作,此刻感到也值了。

    圣地亚哥是美国海军基地所在地,每当帆船经过一座座高山似的大军舰时,我就为这些大家伙还能动感到吃惊,人类怎么就这么伟大,搞了不少东西来自己揍自己。

    我也去圣地亚哥的La Jolla海滩去玩水。我不会冲浪,浪大时游泳很难,所以只是划浪。伏身在一个划浪板上,让浪潮把我送回海边,经常一个大浪把我盖在水下,一会儿又从水下冒出头来,煞是好玩。回头看到那些冲浪人风口浪尖,随波逐流,想来他们一定是感觉好极了。

    后来,我搬到美国西北地区的常青之州去,住在一个绿树葱葱的太平洋海湾里,这里靠北,海水温度低,适合于贝类动物生长,于是,我体会到大海的又一乐趣,捞海。

    花五块钱买一张许可证,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贝类海鲜,秋冬天可以网蟹,春夏天可以拾贝,比起店里卖的那些货来,会吃的人知道,好一个“鲜”了得。

    捡牡蛎是最简单的了,牡蛎又叫蚝,记得第一次去捡牡蛎,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旁的一段海滩边,那里的牡蛎多。到达时潮水已经退到底了,满滩的牡蛎。一弯腰就捡一个,一个一个往桶里装,一会儿就捡了一桶,潮水涨起来就不这么好捡了。州法规定牡蛎壳不能带走,便于牡蛎再生。我们得撬开牡蛎壳,就地取肉。

    牡蛎壳长得不规则,不好撬开。我们用起子和小钉锤耐心干。两家人一起做,有人拾贝,有人取肉。两个小时下来,也有四五磅蚝肉。你也可以取出生蚝就吃,生蚝蘸番茄酱,加一点柠檬汁,味道好极了。

    然后,在海边公园架起野炊炉,取一半蚝肉,一个一个裹上鸡蛋面粉,炸得黄黄的。撒上盐,挤点柠檬汁在上面。面对大海,就着白葡萄酒,一口一个,那感受能说得出来吗?

    剩下的一半蚝肉,放到油锅里一跑,放上姜葱盐,加水加蔬菜。好一锅鲜汤。老广男人爱吃蚝,说是大补,吃多了男的坐不住。你不能当真,那天我装了一肚子的蚝,也没有多看周围的女孩子两眼。

    网蟹要轻松多了。带上几个网,去停小船的码头边下网,你也可以租到网。花两块钱买几条臭鱼作诱饵,一个网上拴一条,就可以下网了。

    螃蟹闻到臭鱼味,会激动地爬进网来。但是你老兄不能太激动,网拉早了,全是小螃蟹。一般来讲,小螃蟹头脑简单腿脚利索会先到,也许,吃着没危险了,才去报告上级,这时干部们就大摇大摆地赴宴来了。州法规定肩宽不到六英寸的螃蟹不能拿走,也不能抓走妇女们,你也就只能抓男壮丁,每次每人不得带走八个以上。

    我每次下四个网,大约半小时起一次网。不一定每次都有合格的螃蟹,涨潮时容易抓到大的。一个大螃蟹有一磅多重,八个也是不老少。有时两尺长的大海星被捞上来,小孩子就激动起来了。最可恨是海狮,潜到水下把网里的诱饵鱼偷吃了。

    起网之间,逗逗海鸥,看看小说,难得偷一日浮生。很多人也身著泳衣,晒晒太阳。欢声不断的观光轮在海湾里游弋,远处水天一色,有巨轮驶过。

    海蟹一蒸,蟹肉蘸上姜醋酱油,又嫩又鲜,一个大海蟹就把你给撑饱了。有个朋友来美国比赛围棋,我约了他去网蟹,回来说玩得真放松。

    南加州的海水温度高,不产这些东西。真有,加州那么多人,每人也摊不了几只,游山玩水,还是人少好。

1200792073.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69)

1200792073.jpg
7#
发表于 2008-1-19 20:39:0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不错,文章平易近人,读起来不费劲,口感还不错。配一段音乐,增加阅读情趣。





《渔家姑娘在海边》

8#
发表于 2008-1-19 20:42:42 | 只看该作者

俺 服 這 些 文 人

人 家 不 管 在 哪 都 能 發 現 生 活 中 的 樂 趣 。 怪 不 得 文 人 作 家 一 般 都 愛 犯 "生 活 作 風錯 誤 "﹐ 原 來 是 太 多 女 孩 上 桿 子 追 呢 ﹗ 下 輩 子 俺 也 學 文 ...     
9#
发表于 2008-1-19 20:4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回复: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最初由[jan_ai Zhang]发布
回复:讀 起 來 很 不 錯 ﹐ 請 斑 竹 繼 續



终于 有个与我 “奇文共欣赏” 的 男知音 了!!!

女孩子 都只会 比较 ‘漂亮衣服’, 不会欣赏散文的,不管她们了。

我们自己高雅吧。。。 女 孩 不 僅 喜 歡 漂 亮 的 衣 服 ﹐ 也 喜 歡 寫 這 些 散 文 的 作 家 ﹐ 作 家 通 常 都 比 較 有 生 活 情 趣 ﹐恰 好  與 女 孩 子的 浪 漫 情 懷  相 吻 合 。     
10#
发表于 2008-1-19 20:52:3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1#
发表于 2008-1-19 21:11:1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2#
发表于 2008-1-19 21:21:2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3#
发表于 2008-1-19 21:39:0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9 21:4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俺 服 這 些 文 人

最初由[罵 甲]发布
俺 服 這 些 文 人
人 家 不 管 在 哪 都 能 發 現 生 活 中 的 樂 趣 。 怪 不 得 文 人 作 家 一 般 都 愛 犯 "生 活 作 風錯 誤 "﹐ 原 來 是 太 多 女 孩 上 桿 子 追 呢 ﹗ 下 輩 子 俺 也 學 文 ...     

王伯庆 也是 学理工 出身的吧?
毕业于 东北 某校吧?具体的,记不清了。。。
(您不是 也有太 多 女 孩 上 桿 子 追 吗?
上次周末, 还开车 一晚赶两处。。。
回家了, 还乐颠颠地写首 歪诗 到 51 show-off。。。)

王伯庆:我要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http://dinmojy.blog.hexun.com/5401375_d.html)

伯庆于1997年开始搞文学创作,有随笔集《十年一觉美国梦》、《改正了也是坏同志》、《我家有个小鬼子》以及与女儿王可合著的《成长1+1》。

  初见王伯庆,是日前在由他和蒲果泉博士联合主编的《大学生存手册》一书的全国首发式上,戴眼镜的他给人感觉是书生气浓厚,原以为他是一个特别痴迷于文学的人,因为在网上搜索“王伯庆”这个人,得到的信息绝大部分是关于他出的书,专业方面,少之又少。

  30日,再次见面时,他颠覆了之前给记者的所有印象,说话掷地有声。谈到自己回国后进行的一项课题,他说,其初衷是要改变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人物素描办公室贴穷苦照片

  王伯庆的办公室,位于西南财大专门提供给海归学者的“黄楼”里,编号217,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照片和放在书柜上的中国和美国的国旗。墙壁显眼处,贴着7张展现穷苦大众的图片:要么是一双小孩子光脚踩在淤泥里的特写;要么就是一个衣着褴褛的小男孩,背着一只比自己还高的背篓,无邪的眼中流露出无奈……

  王伯庆说,这些照片是他这几年从网上下载的,每一张都曾深深震撼着他,“他们一直在提醒着我回国的目的”。王伯庆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自己的研究,让中国有更多经过良好训练的人才,提高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尽量少一些穷人。

  王伯庆生于成都,1990年赴美留学,在国外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加入了美国国籍。“我给美国人民作了16年的贡献,现在该回来给中国人民作些贡献了”,至于谁在心里的分量更重,王伯庆说,这个问题就像“爸爸和妈妈都掉进河里了,你应该先救哪一个”一样复杂,是永远没有答案的。

  课题研究改变大学生就业难

  王伯庆今年已经52岁,按“五十知天命”的说法,此时的他应该说话慢条斯理,身上的锐气也被磨平了,但在和记者谈起他手上的一项课题研究时,“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几个字用在他身上毫不为过,“从青年到现在,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将中国建设成繁荣、和平的国家”。

  在美国,王伯庆所做的是计量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回国之前,他任华盛顿州研究与数据分部的主任研究员。这几年,王伯庆一直很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探寻根源时,王伯庆吃惊地发现,“建国几十年了,中国至今却只有一部职业分类大典,其沿用的方法是美国30年代发展的,早在80年代就被淘汰了”。

  据此,王伯庆确定了目标:参照最新的国际标准,确立“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评估系统”。从项目确立到现在,王伯庆的团队已忙碌了5个月,他打算每3年对全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各个行业的大学学历的岗位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变化。每年还要对全国各高校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他们在校期间掌握的工作能力满足工作岗位的程度。

  “这个调查从2007年启动。同时展开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毕业生调查和企事业调查,当年就可以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提供调查结果和对策建议。”王伯庆说,这是一个建立数据库的基础性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系统,需要9年时间。“我们就好比在种树,有了这个新的数据库,高等教育管理者在专业和课程调整、教学方式有了科学依据。”王伯庆说。

1200797035.jpg (0 Bytes, 下载次数: 164)

1200797035.jpg
15#
发表于 2008-1-19 21:48: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