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时天气:多伦多 28°
    温度感觉: 27°
  • 实时天气:温哥华 21°
    温度感觉: 23°
  • 实时天气:卡加利 28°
    温度感觉: 26°
  • 实时天气:蒙特利尔 24°
    温度感觉: 28°
  • 实时天气:温尼伯 24°
    温度感觉: 24°
楼主: 三和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月无痕

 
106#
发表于 2011-10-22 16:56:59 | 只看该作者
喔呼!看完后有点胆战心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12:5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0-29 22:31 编辑

两年四个月的悠长假期,也不全都是无聊、彷徨,也有快乐的时光。人如果选择了活,自然会尽可能地让自己快活,也许这是一种本能。十多年后我重回校园,聆听着老师讲课,内心暗自喝彩:精辟!老师说,一切生物,小至细菌,大致高等动植物,其一切生命运动,都围绕着两个核心:一,是个体生存;二,是种系生存。

66到68年最开心的事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聚在一起。二姨和姨父被团市委单位宿舍扫地出门,也投靠外婆来了,大哥也不时回城小住,到了星期天,我们就开家庭音乐会。我们喜欢洋味的歌曲,那时候苏联歌曲不敢明目张胆地玩了,欧美的就更不用说了,就是东南亚的也只是偶尔过过瘾。我们会奏朝鲜歌曲《岳飞山,英雄的山》,还有少数民族歌曲,当然玩得最多的还是革命歌曲,语录歌、样板戏选段。二姨是专门学过手风琴的,姨父有一把小提琴,但他不会,附庸风雅而已,他吹牧童短笛。大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除了自学无线电知识,能自装半导体、电子管收音机外,还无师自通玩乐器,小提琴、吉他、手风琴都玩得开。我在大哥的影响下,小提琴也能胡拉几下,还在大哥的一位同学的指导下学会了口风琴,可以吹和弦、打节拍。我们在音乐的欢乐中暂时忘却外面的世界,尽情轻松。

二哥好动,不参加玩音乐,他练举重。小妹也不参加,她小。

当时无事可做的青年人流行玩海陆空,就是养鱼、养鸡、养鸽子。我也弄过海陆,没搞过空。我养热带观赏鱼孔雀鱼,鱼妈妈生了一窝又一窝小鱼,我接的生。孔雀鱼是卵胎生的,胀鼓鼓的鱼腹,一窝有十几条到三十条小鱼,如果不注意,鱼妈妈会把刚出生的小鱼吃掉的。小孔雀鱼分不出雌雄,但当它们长大,雄鱼会长出又长又大的背鳍和尾鳍,色彩斑斓,蓝绿红黑,莹光夺目,所以名为孔雀。雌鱼则长大也没有彩色。金鱼也养过几尾,有红高头、红蛋头、黑牡丹、珠鳞,红高头也产过卵,可能没有雄鱼给受精,孵不出小鱼来。养鸡就更成功了。我养的是莱航鸡,白羽、小个、高腿、善飞那种。我在三楼晒台用竹子搭了个大鸡棚,一米多高,里边分两层,鸡宝宝在里边活动自如。我每天到大北菜市场捡回破菜叶,剁碎,拌糠,再加一点点剩饭作营养,喂鸡宝宝。鸡宝宝谁是谁我全认得,他们也没亏待我,每只母鸡每天都给我下一个蛋蛋,最厉害的那只一周下八个蛋蛋,可谓英雄母鸡也。公鸡光会吃与做爱,嗯,炖了,只留两个最Man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4 16:1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5-2-13 08:39 编辑

五、军管复课

我是在1968年10月接到复课闹革命的通知的。

回到阔别两年多的海珠北路小学,按原班(少了一同学,他在买酱油路上遇上解放军弹压学生派性武斗,死于流弹)在操场集队,原地坐下,工宣队员讲话,实质内容是:五、六两个年级全部升到市28中学初二、初三,四年级留原校戴帽读初一,一到三年级也相应连升三级。


知用中学(文革期间的广州市第28中学)



到了28中,我被编到三连14排,排就是自然班,50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一个排长,即班主任,他原是教语文的。那时的中学是真人多啊,老三届六个年级已经回校一些日子了,军宣、工宣镇着,做审查甄别,为下一步上山下乡做准备,直到1969年初,老三届才离开学校。我的二哥也是那时挺不过学校和街道的联合夹击,到雷州半岛的海康农场当了知青。大哥的农场也宣布解散,全部知青改为原县插队。

因为人多校舍不足,我在初三的大半年时光又回到了二部制,我们是下午上课的,上午连学习小组都免了,自由的睡大觉。初三阶段是在政治学习、学工、学农和吃不饱的文化课中度过的。政治学习包括阶级教育、忆苦思甜教育、跳忠字舞,还有战备教育(一度全民挖防空洞)和队列操练、刺杀、卧倒、匍匐前进什么的。学工是到储运公司属下的一个旧纸箱仓库劳动了几周,整理货仓。学农是到北郊的龙归公社收割水稻,为时两周。此地在几年后成为小有名气的偷渡乡镇。文化课有中英数,另加工农兵知识。数学教了一些代数知识,英语教了几句口号,毛万岁啊,共万岁啊,还有举手,别动,缴枪不杀。中文则结合早请示、晚汇报、过电影、斗私批修、大批判写文章。工农兵知识教了些理化知识,斜面、螺丝、杠杆、滑轮组。
宣传毛思想是头等大事,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唱歌跳舞排节目,到处演出。因为我能拉几下子小提琴,而且还自带乐器,就作为乐队的演奏员被吸收进去了。
到了1969年初,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全市的反苏防修示威游行(此时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上发生武装冲突);4月,我又参加市里的庆祝中共九大胜利召开的游行。很快,学期结束,我初中毕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发表于 2011-10-25 20:1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9# 三和居士

哈哈,养鱼也我童年的美好回忆。记得那年代很流行养热带鱼,个个朋友都有自己的宠物鱼儿。到处找鱼草,红虫。。。颜色艳丽的鱼儿被借来借去的交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5 21:2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0-27 19:00 编辑

1969年8月中下旬,我收到了中学的通知,新学年我将留本校升读高一。
当时初三毕业生有几种去向,干部子弟有门路的参军,干部女儿到宾馆当服务员,个别年龄大的出身好的分配到工厂,出身差又表现不好的下乡当知青,这几种都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是升读高中,但只有少数人可以留在城里的高中,大部分要到郊区的中学。我可以留原校,真是出乎意料之外。

九月开学我分在一连一排,一连就是高一级,只有3个排,比初三时人少多了,也改成全天上课。
虽然留在城里上学,但文化课仍然很不正规,刚搞完“清理阶级队伍”运动,就又开始搞“一打三反”运动,不但在大人里搞,学生里也搞。学校里成立了“警卫连”,由积极的学生组成,臂戴红袖章,头戴藤帽(估计是工地的安全帽),手拿木枪,或水火棍,受工宣和军宣指挥,嗯,现在想起来有点像党卫军。大人的运动我不大清楚,学生里则是斗私批修,狠挖私字一闪念,背靠背揭发,开批判会,目的可能是整顿两年多无政府时期的各种不良现象。记得我排一次批判会从下午一直开到晚上,被批的一男生站在课室讲台前,不得坐下,其余同学坐自己的座位,有同学轮流发言,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当有人认为被批的同学不老实时,两个男生动了拳头,挺狠的。我怕,被批的男生与我不同小学,初中也不同班,我不了解他。但我知道他就住海珠北路,他家离我的小学北边不远,文革前她妈妈利用屋子的前厅开了家小小的甜品店,有芝麻糊啦、豆腐花啦,做学生、街坊生意。另外小学低我一班的一个男生,竟被警卫连抓了,锁在课室楼二楼与三楼之间楼梯拐弯处的小房间里,现在的理解,就是拘禁了,罪名是在社会上有不好的行为。
这时社会上正在搞群众专政,就是群众讨论定罪量刑,布告贴出一大片,枪毙坐牢的一大批。

1969年冬,我们到重型机械厂学工,稍微参观了车间,就干起实际工作:捡废铁和挖防空洞。

1970年1月,战北江开始,自带粮票钞票,打好背包,先坐火车到西南(站名),再步行到芦苞公社抗洪指挥部,那是北江大堤下的一座庙宇,我们就在庙里打地铺。北江是珠江的支流,芦苞段的堤围是险段,河床比农田村庄要高,一旦缺堤,将损失严重。我们学生负责从远处挑泥沙垒高河堤,当地民工则挑河泥,挖深河床。我们排的蔡同学,也是宣传队的小号手,他的任务是留在堤下,当挑泥沙的人群一到,他就吹响冲锋号,鼓动大家冲向高高的堤顶。我们的英语女老师四十多了吧,北师大的,也和我们一起劳动,大概是肩疼吧,她不是挑着,而是弯着腰背着扁担,受力面积大点,压强就小了,不那么疼吧。

战北江回来没多久,又开始建分校了,28中的分校选点在花县狮岭公社。我们年级是在校的最高年级,去分校当开荒牛别无选择。同学们砍树作樑,印泥砖砌墙,挖水井打柴草,全都自己动手,当然,粮票和钞票是从家里带来的。
由于文艺宣传队正密锣紧鼓地排练,准备参加市里各中学的文艺汇演,所以我被留在城里,“脱产”排节目,待到汇演结束,又到处汇报演出一番,终于接到指示,宣传队告一段落,队员回自己原来的连排。5月中旬,我坐火车到军田站下车,再步行到分校。那时分校食堂柴草不多了,我向领导汇报,在慰问演出途中经过的一个山坳处长有很密的芒箕,第二天分校领导分派我引领一小队同学到那山坳处打柴草,我们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到分校的第三天,刚吃过午饭,大家正午睡,连长(年级组长)叫我到外面谈话。一番表扬之后,谈话很快切入正题:接到上级指示,我的父亲属于“战备疏散”人员,我作为随属,要跟随父亲一起下乡。最后是一番勉励,划清界限,努力改造思想,出身是不能选择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云云。连长最后还说,你回到城里,要先到学校本部写一张转学介绍信,到了农村可以继续学业。
谈话后的第二天,我又乘火车回到城里。才几天,家里就乱成了一锅粥,母亲的工厂领导也跟母亲谈过话了,她已不上班了,忙着搬家,或者说是散家,可又不知具体该做些什么,哪些物件是必须带到乡下用的,哪些不带,全无头绪。小妹的学校也跟她谈了话,她也不上学了。
一家人最彷徨的是,上头将要把我们一家四口送到哪里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收起 理由
欣笛 + 2 支持,请继续!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1-16 06:36 编辑

六、疏散蜕变

不几天,通知下来了,我们将要到阳江县插队落户。阳江在哪,我们没有一丝一毫印象。

1970年5月23日星期六清晨,一辆解放牌货车另带一拖卡停在街口,市3中X秘书带着三名警卫连学生,帮忙把我们一家的全部家当装车,条凳铺板,寒暑被服,锅碗瓢盆,还有妈妈的莱利牌女装自行车和华南派缝纫机,还有蜂窝煤和炉子,都装了车。X秘书与学生坐驾驶室,父母、小妹和我坐在车厢的行李上,车箱盖着厚厚的帆布。上午9点左右,汽车启动上路了。X秘书说,三、四个小时就到了。
下午2点,在高鹤县沙坪镇吃中饭后继续上路。车头驾驶室里的一个警卫连学生晕车得利害,不停地吐。我们窝在车厢里,倒是没有吐,但是妈妈开始无声饮泣。
阳江在哪,有多远,什么时候才到?

傍晚时分,车过阳江县城,没有停留,又继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晚上8点多,汽车停在一个叫做塘口的小镇边上,那是我们家落户点的公社政权所在地。X秘书招呼我们人下车,行李不动。夜幕下看不清场景,进了一座很大的青砖楼房,有电灯,忽明忽暗,电压不稳吧,我想应该是公社办公场所了。X秘书找到公社干部,交割关文,交差走了。公社干部领我们到机关饭堂吃了一顿简单的晚饭,再领我们上二楼休息。那是一个长长的筒子房,木楼板,没有间隔,没有任何物件。房子的一头已住下了一家人,也是省城人口音。他们吊起好几张蚊帐,是个大家庭,一对中年夫妻和好几个孩子,最小那个刚满月(他们说的)。我们在另一头也吊起公社干部给我们领来的蚊帐。整个晚上那婴儿哭闹了好几回,我一天下来累了,睡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09:5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0-31 15:08 编辑

次日早晨,到机关食堂吃粥,然后复回车厢,这次是公社的干部坐车头带路,先往回走一段,再拐进一条岔路,弯曲颠簸,约两个小时,车停在一条简陋的黄土公路的尽头,再往前,就是一小块一小块山间的水田,长着绿油油的水稻。

这就是我生活了八年又四个多月的地方,阳江县塘口公社平北大队上佛梓村。

当时社员都上工了,等了半个小时,生产队长集合了全队劳动力,来安置我们一家,社员们第一次见到下放到村里来的城里人,有老有少,还带个十七八岁的小哥、十四五岁的妹子,新鲜、稀奇,老实说,还有纯朴的热情。从停车地点到村里还有几百米田间小路,队长分配一拨人把队里耕牛住的两间泥砖房整理为我们家的住处,包括填上一层新土,再略略打扫;其余的人帮忙卸车,把行李家当扛、挑、抬,运到村里我们的住处。第二天队里又派人在旁边搭建了一个灶间,到窑里买回来一口大水缸,我又在灶间的一角的泥地上铺上火砖,作为洗澡的地方,修一条排水沟穿过墙壁流到房子外,家就算安顿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5:1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0-31 17:10 编辑

平北大队,是塘口公社最东端的大队,平原与丘陵山地结合的地貌,上佛梓村又在平北的东端,绝对的丘陵地带,再往东往北,就出了县界,属阳春县了。从上佛梓出发,往南到程村镇,往西到塘口镇,往北到阳春县的河口镇,都刚好是十二公里路程。

上佛梓是个好地方,一百多号人分成两个生产队,我们下放落户的是上二队,68号人,水田200多亩,全是坑田(山坑的边角水田,相对应的是平原的垌田),旱地100多亩,被大大小小的山岭包着,下雨涝不着,台风、寒露风也吹不着(收割前的水稻最怕风,吹倒了稻子就会发芽),号称公社里有名的高产稳产生产队。相对于下放到平原的战备疏散户,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粮食够吃还略有节余,刚算了一下:

平均亩产(两造/年)800斤X200亩=160000斤
减去公粮(无偿的)                        45000斤
减去购粮(¥9.8/100斤)                45000斤
减去储备(包括稻种)                     10000斤  
————————————————————————
等于(社员口粮)                            60000斤
平均每人一年的口粮(按70人算):       860斤稻谷,约560斤大米

另外池塘养鱼,旱地种些杂粮经济作物什么的,很不错的。可事实上,社员们很穷,现在知道了,是政策不好,束缚了生产力。 穷到何程度,没有电,没有鞋穿,没有牙膏肥皂毛巾用,没有手纸用(大解后用篾白刮,篾白就是竹子去掉外层的篾青后的竹囊)。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山高皇帝远的环境,异常艰苦的劳动,完全陌生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1:45 | 只看该作者
下乡的第二天,我就跟社员上山割藤为编织粪箕(一种竹织农具)做准备了。当时全公社唯一的一所高中——塘口农中只有一个高二年级(师资不足,每两年招一次新生),再过两月他们就毕业了,不适合我的年级。再看我家的情况,母亲四十多,父亲五十多了,要他们干从来没干过的农活,较难适应;小妹年纪还小,还未成年,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是我了,父母没有工资了,我不干活挣工分,又怎么能养活自己和家里人呢?再说在省城读初三、高一的经历,实在没有太多的留恋,所以我打算放弃读高中,全职干农活。

农村活是一年三次大忙,三月犁田、耙田、插秧,旱地种春花生、红薯等;六月夏收夏种,割稻、晒谷、办田、插秧,运送公购粮;旱地也是夏收,种秋作物;十月秋收,犁田晒霜。平时农活是耘田、除草、追肥、积肥,冬天活少,打些柴草,烧一窑石灰,山坑水带酸性,三月耙田时往田里撒一些石灰,水稻会长得强壮。年复年,日复日,农忙时腰酸得蹲下就站不起身,挑担赤脚走路,肩膀隆起了疙瘩,脚板走成了坑坑洼洼;农闲时晚上屋檐掏个小鸟熬粥,三月时照些田鸡爆炒,冬日里捡些干树枝烤几条红薯,就是改善了。

文娱生活吧,遇上附近的国营知青橡胶场放电影,男女老少会结队点着篱火走夜路去看个《南征北战》、《红灯记》。胆大的农村青年会偷偷到山洞里打扑克赌个小钱,年纪大些的会秘密搞个男女关系什么的。闷了,上工的路上拉大嗓门唱上几段山歌,不论是淫秽旧歌词还是毛诗词,都是同一个曲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1-11-2 19:2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忆仿佛让人重新活了一次~~
请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0:35: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和居士 于 2011-11-3 21:47 编辑

我们生产队有地主一户,上中农一户,其余是贫下中农。

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地主父子(分别为50多岁和20多岁,地主婆已病故)是生产的好手,也是全队最有文化的。农耕的安排,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情况,生产队长首先与地主商量,地主儿子年富力强,也是队长工作的实际助手。地主儿子是很难娶到媳妇的,不单单在我那个村。社员有红白之事,都向地主请教礼仪规矩。地主一家低调,常帮助别人和公家,也许是戴着地主帽子的缘故?

上中农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后来没书教了,给生产队放两头耕牛。

副队长也是贫农组长,最穷,不识字,为人憨厚,顶善良的人。队里的青年人逗他:最苦是什么时候?他说,最苦是公社化,头年随便吃,第二年没得吃。又问:您以前给地主当长工,过得怎样?答道,早、午吃稀饭,每晚吃干饭,都饱,过节有肉,过年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

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能看得出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1-11-3 20:39:5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生产队有地主一户,上中农一户,其余是贫下中农。

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地主父子(分别为50多岁和20多岁,地主婆已病故)是生产的好手,也是全队最有文化的。农耕的安排,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病虫害的情况,生产队长首先与地主商量,地主儿子年富力强,也是队长工作的实际助手。地主儿子是很难娶到媳妇的,不单单在我那个村。社员有红白之事,都向地主请教礼仪规矩。地主一家低调,常帮助别人和公家,也许是戴着地主帽子的缘故?

上中农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后来没书教了,给生产对放两头耕牛。

副队长也是贫农组长,最穷,不识字,为人憨厚,顶善良的人。队里的青年人逗他:最苦是什么时候?他说,最苦是公社化,头年随便吃,第二年没得吃。又问:您以前给地主当长工,过得怎样?答道,早、午吃稀饭,每晚吃干饭,都饱,过节有肉,过年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

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能看得出来了。
三和居士 发表于 2011-11-3 21:35
我们上学那会儿去农村夏收,期间请贫下中农作忆苦思甜报告.跟居士说的几乎一样...: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1-11-3 22:35:54 | 只看该作者
居士是快60的人了?
unbelievab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1-11-4 10:5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9# 三和居士


继续关注,写得真好啊,还能记住那么多的往事并精心组织起来,给我们这些晚辈好好的上了一堂忆苦思甜的革命课!:thumbu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1-11-4 16:3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三和居士


继续关注,写得真好啊,还能记住那么多的往事并精心组织起来,给我们这些晚辈好好的上了一堂忆苦思甜的革命课!
乐陶陶 发表于 2011-11-4 11:59
哈哈,如今你们这些年轻人的笔下,尽是些情啊,爱啊,吃什么好的,游什么地方...是应该从居士的回忆录里好好受受教育啦...:laug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